某种意义上。
她也能代表《油画》这家历史规模最大,最为权威,行业里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本身。
伊莲娜家族如今和《油画》的董事会内斗斗的你死我活怎么了?
女伯爵阁下和布朗爵士两人互相不对付,怎么了?
认清你自己是谁好不好!
落地的凤凰也不是满地乱走的野鸡能够比较的。
更不用说,自己面前坐在轮椅上的女人,可不是什么落地的凤凰。
她胜过了布朗爵士。
也在“公主”与“公主”之战中,胜过了今年正好年满四十岁的卡塔尔王室的正牌三公主谢赫·阿尔·玛雅莎·宾特·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阁下。
在欧洲美术年会结束后。
在福布斯列出的艺术界权势人物排行榜中,安娜·伊莲娜目前位列第一名。
此时此刻。
她就是无可争议的艺术女皇。
唐宁在老杨面前牛气的要命,指挥来,指挥去的,但这种榜单,唐宁她连前一百名都排进不去的。
是的,你是可以觉得,伊莲娜家族已经日薄西山了,已经“今非昔比”了,已经像明日黄花一样,只能代表某种旧日的印记。
她是某种逐渐老去的太阳,逐渐暗淡的星晨。
你要是布朗爵士,你要是一年营业额十位数的超级画廊的所有者。你要是艺术教皇,或者艺术沙皇,你是可以偷偷的在心中这么想。
但老杨可不是。
太阳再暗淡,那也是太阳,是稍一不开心了,就能把他活活蒸炼出两斤地沟油的那种。
安娜尽管如今代表不了整个《油画》杂志。
可她但凡还能代表杂志社的一成威势,就值得老杨化身一只汪汪叫的舔狗,在旁边打着滚,伸着舌头,想方设法舔得小姐姐开心的了。
论文没有争议还就罢了。
在论文有争议的时候,尤其是艺术分析类的论文,不像是那些SCI的论文能讲究一个重复实验。
很多时候,学者们吵起来。
好听点像是辩经。
不好听点,本质上也和菜市场的大妈吵架类似。
拉帮结派的彼此互喷,比谁的声音大,比哪种观点身后站台的大佬更有影响力。
那幅著名《救世主》,到底是不是达芬奇作品中的沧海遗珠。
人脑子都快要吵出狗脑子了!
两方都是又开学术会议,又写论文,又出书的,连纪录片都顺手拍了。
有定论么?
没有,
至今谁也不能说它一定是达芬奇的作品,或者一定不是达芬奇的作品,因为没有签名,连笔迹鉴定都做不了。
只能说它是一幅绘画笔触痕迹很“像”达芬奇的好画。
这话如果是街头大爷说的,那么人们一般会笑话他是国宝帮。
但这话如果是由大英博物馆官方亲自下场背书的,那么——这幅画就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贵的作品,它就价值5亿美元。
在艺术界。
伊莲娜家族的影响力,还真就未必弱于大英博物馆了。
在论文观点存在争议的时候。
安娜的态度,往往就能决定一幅画的真伪,甚至是一篇论文的“生”与“死”。
这种时候,怎么给她建立对一篇文章的第一印象。
就非常重要了。
刘子明此时此刻,这个话题的切入点,就显得很微妙了。
什么叫有不小的质疑?
怎么叫让顾小朋友留意一下。
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去了。
唐宁知道顾为经要成为曹老的关门弟子,明显是不开心的,魏芸仙是一个不争不抢的人,看上去觉得老师开心就好。
而刘子明会怎么想……大概还是会有点不开心的。
老杨才不信,他就是单纯无意的说上一句呢。
刘子明是真的在提醒顾为经注意论文在学界激起的波澜,引出的反馈。
还是——
他想在安娜面前,激发起新的波澜?
关于文中的方言。
我看到有朋友说,上海话中的“你们”,不应该是“侬们”。
是的。
完全没有错。
原文中,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写的是“”,后来又改成了“侬们”。
因为前辈们告诉我,网文不应该要有太高的阅读门槛。
我写“侬们”,不正宗,但保留了上海话的特质,不会上海话的人,也能明白意思。
但我写,就会造成读者的疑惑。
又要多花文字解释,或者后面加括号,再把它翻译一遍,大家看的时候就又要多花钱。
我知道一直有读者反应,文章中的解释性文字太多了,但其实我也完全不想这样。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阅读门槛的问题。
艺术类有些知识,是大家知道的,比如毕加索,有些是大家不知道的,比如德库宁。
对美国人来说,也许德库宁比毕加索更加的重要。
可我上来就写给德库宁,或者汉密尔顿,读者知道我说的是谁么?至少不是所有人。
难道我还要要求读者一边看小说,一边查资料么?
别逗了。
我算老几,大家是放松来的,又不是上课来的。
我只能尽可能的照顾所有的读者。
再比如那些文中的(注)。
(注)我分为两点。
一是文中的注,我会注意,把这些文字删除和不删,大家花的钱是一样的。
二是即使这样。
不加说明也不影响大家阅读的注,我一般都会放在结尾作者的话中。
虽然最多也只有一分钱的差别,但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
再举个例子。
茜茜公主——我知道,以安娜的身份,她在谈话中提到茜茜公主,她一定说的是“伊丽莎白皇后”而非大众常听见的“茜茜公主”。
这才正宗。
我知道这一点。
但这么写,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
最开始的时候,文中安娜叫的是“茜茜公主”,然后有读者问,这么叫是不是不够正统,应该叫伊丽莎白皇后?
我想。
好吧,于是在很多章以后,安娜小姐再一次提到茜茜公主的时候。就变为了伊丽莎白皇后。
然后我又接到了评论反馈,他们不明白这个人是谁,还以为说的是英国女王。
你看?
这就是问题所在。
是第一个读者过于吹毛求疵了呢?还是第二个读者没有查好资料呢?
不。
当然都不是。
两位读者都没有问题。
写的不正宗,提意见一点错都没有。
读不懂是谁,提意见更是一点错都没有。
网文出现这种问题,当然是作者的问题,所以作者也只能偶尔写的婆婆妈妈了一点。
像茜茜公主这个问题,我觉得没必要解释,所以后文中就又全都换成了没有理解门槛的“茜茜公主”。
而有些东西,可能是真的有必要解释一下的。
很多作品中的解释文字和资料也是同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没有了这些文字,不介绍那些美术概念,会不会造成观众老爷们阅读时的困扰。
希望大家能互相理解。
我会努力哒!
第700章 论文的争议(上)
“我不想当那个说难听话的人。”
刘子明看出了场内一瞬间气氛的改变,依旧是那种不以为意的淡定从容。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老师说的。老师嘱咐让我去读一下这篇文章,那我自然要认真去看。”
“我也注意到了,有些学者,对顾小朋友手上的那幅画和他得出的观点,有些不同意见……至少,关于绘画者本人的身份问题,觉得值得商榷。”
商榷这个单词。
刘子明特意加重了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