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画家 第812节

  她轻轻笑一下,就能让那些嗷嗷叫的小男生们掐成一团,彼此“决斗”了。

  她从来一点都不自卑。

  安娜只是不合群而已。

  如果要具体形容的话。

  与其说是丑小鸭和白天鹅。

  不如说在很小的时候,伊莲娜小姐便觉得自己像是一只树懒。

  她静静的坐在枝头,看着四周唧唧喳喳的猴子们,成群结对乎乎乎从这边跳到哪边,又哗哗哗从哪边跳回到这边。

  他们高举着香焦和桃子,在树下将求偶的红屁股扭动着展示给她看。

  她不觉得心动,不觉得威武。

  只觉得想笑。

  这也是她匿名开设自己的播客沙龙的时候,会随手取名叫做“树懒先生”的原因。

  她在闹市如织的人海中,以一种和所有人都不同的节奏离群索居。

  伊莲娜小姐性格之中……如果好听一点,有与众不同的静气,如果阴阳怪气一点,可以说是有与众不同的矫情。

  没关系。

  安娜就是安娜,无论外人怎么称乎她,她都能够坦然接受。

  伊莲娜小姐用了五十亿美元才换回了《油画》杂志社史上最年轻的经理的职位,按理说,这是她从布朗爵士手里夺回自家杂志社的第一步。

  连安娜小姐自己都觉得她是应该跑来大展宏图的。

  从结果上来说,她应付的不错。

  从过程上来说,伊莲娜小姐却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

  一种难以掩饰的无趣。

  工作里是有有趣的那一部分的,比如说和曹轩的那次采访,比如说逼迫着一个又一个大画家张开嘴巴,挥舞着小皮鞭,把对方心里最隐密的欲望强迫讲给她听的过程。

  但更多见到的,依旧是虚假的面容。

  坐在风眼里的女人,所能触摸的宁静是很怪异的宁静。

  她可以找一家路边的咖啡店,像普通朋友一样跟对方一边聊天一边采访。

  可以去艺术家的私人聚会的餐桌上,和他的妻子和孩子一起共进家庭晚餐一起采访。

  也可以获准进入到对方的画室里,一边欣赏着对方正在为伦敦艺博会亦或佛罗伦萨个人美术大展所准备的“希望能够去震撼整个世界”的新作品,一边采访。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采访。

  致力于给读者展示贴近顶级艺术家生活状态和顶级艺术展筹备过程的最自然,最真实,最生动的评论文章——这是《油画》杂志所拥有的独家殊荣与特别权柄。

  奇怪的是。

  越是想在采访里贴近这种“自然”,越是想在笔尖中还原这种“真实”。

  安娜便越是能强烈的感觉到——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虚假营造的真实和被刻意所妆典过的自然。

  未必是艺术家们的刻意为之。

  当你手握着巨大的掌握对方命运的权利时候。

  每个人都希望表现的与众不同。

  仿佛盛开的孔雀一样,把自己最“艺术”的那一面展现在她的面前。

  既使你只是站在私人画室中,一言不发的默默的观察着对方创作。

  对方也会表现出额外的紧张和不自然。

  不自然的结果是相似的,具体的呈现状态是千差万别的。

  也许是往日里并不合睦的家庭所刻意营造出的合睦温馨的氛围。

  也许是为了凹造型晚饭结束后给想要去打游戏的孩子强行读故事书。

  也许是头顶多戴了一顶镶嵌着彩虹花边,表达自己支持政治正确态度的渔夫帽。

  总之。

  求名求利,每个人都想要从她这个艺术经理这里得到什么。

  所以安娜很清楚。

  她看到的往往都是对方刻意想让自己看到的。

  生活又再次回到了那种在学校里上学的时候,坐在枝头,看着一堆扭屁股的猴子时的疏离无趣,好像站在海底隔着一层水面看向天空的感受了。

  只是现在。

  朝她扭屁股的,从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变成了白发苍然,德高望重的欧洲艺术界的顶梁柱们。

  一次伊莲娜小姐甚至注意到了。

  那位下半年要在乌菲奇美术馆,“鲜花之城”佛罗伦萨最瑰丽的一朵玫瑰里开个人美术馆的大师,她画室里那幅参展画稿的右上角人像处,明暗交界线的过度有一处明显的粗糙失误。

  那处更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类似阿道夫·门采尔的作品《工作室墙壁“手杖”》中采用的处理方式。

  即沿着人物手臂来表现形体的光泽变化,使作品从暗部逐渐转变为亮部。

  而不是这种不做间段的刻板连线。

  安娜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美院学生级”的错误,不应该出现在这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中。

  她是想要给观众表达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么?也不太像。

  思考之间。

  安娜便看到那位在女性艺术家里,身价能排进世界前十的大师画家,正静静的看向自己,微笑的开口询问,伊莲娜女士,您能给我提一些创作上的建议么?

  瞬息之间。

  伊莲娜小姐就洞悉了对方的念头。

  没错。

  对方确实是想给观众传达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但那个唯一的观众,便只是她,安娜·伊莲娜。

  对方刻意在作品中留下了一处容易看出的缺点,然后再询问她的建议。

  安娜明白。

  对方一定等待着她开口指出问题,然后再“惊喜”的改正。

  这样为安娜提供了显示威风的情绪价值,等到作品正式上展的时候,对于这幅作品,她也有了参与感。

  她会觉得是自己参与了这幅画的创作。

  自然而然的,在主观立场上,就会愿意倾向于对方,甚至会不吝啬于写些文章来夸奖赞扬。

  她得了面子,对方得了里子。

  真是非常精妙的想法。

  所以伊莲娜小姐只是微笑,点点头,什么都没有说。对方连续有意的引导她注意到画面的缺憾,甚至都快要把答案替她说出来了。

  安娜一直都没有接口。

第603章 参展画:猫(中)

  她知道在自己告别离开画室的那一刻,这位艺术大师的心中一定是失望的,甚至是不屑的,觉得她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瓶。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没有看出来。

  伊莲娜小姐故意如此。

  这是她独特的恶趣味。

  安娜觉得对方在那一刻所流露出的失望,甚至是所流露出的不屑,才是这次访谈里所见到的最真实的东西。

  没准也是唯一真实的东西。

  那一瞬的情感比她在大师私人绘画工作室里所见到所有的一切,全部加起来都要更加生动。

  很奇怪。

  顾为经心中的树懒先生是广博的,温柔的,是温温热热暖洋洋的,甚至偶尔偶尔会在话语中带上一种反差萌般的可爱。

  事实上。

  温柔、温热、暖洋洋,反差萌,可爱。

  如果把这种印象感觉写在纸上,拿给生活圈子里那些认识安娜的人去看。

  让对方根据这些词汇,去猜测这些它概括的人是谁。

  他们可能猜上一百年,把人际关系里的每一个人,直到连下班回家时碰上的一起等公交的大叔都猜到了。

  也联想不到伊莲娜小姐的身上。

  论和“温温热热暖洋洋”这样的词汇的契合度,在大家的心中,纵然是布朗爵士这种野心勃勃的白胡子老政客,没准优先级也要远远比伊莲娜小姐这位22岁的女孩子来的更高。

  除了“广博”这个客观形容以外。

  剩下的任何一种主观印象里的性格画像,所绘画出来的人影,都和大家心目中的伊莲娜小姐的模样相去甚远。

  这完全是极端相反的两个人嘛!

  谁也没有规定。

  漂亮的像雕塑人偶一样的妹子,一定必须要同时拥有洋娃娃一样的温婉好性格。

  每個人在形容他们的身边的安娜的时候,会说她好漂亮,会说她好有钱。

  但圈子里从来没有人,至少除了她小时候的姨妈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人在看见她的时候,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好可爱”,亦或“好相处”这样的词汇。

  即使让他们列出五百个不同的形容词,用来概括他们心目中的伊莲娜小姐。

  那么在这张长到的足以拖到地面的清单之上,你也许能够找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好看”的词汇,集齐任何一种不同语言中形容家境是如何堆金积玉的表达,但不会找到哪怕一个说人性格好,好温柔的形容。

  认真的来说。

  没准“好可怕”,“根本无法接近”这些词汇倒是可以被荣幸的列入榜单。

  早在安娜当栏目编辑的时候,就以言辞犀利毒舌,喜欢喷人怼人而闻名。

  谁要敢在外面说她是个温热好相处的人。

  德容·范多恩首先跳起来。

  一大海碗那么多的老血见过没有?“哗”的一下就喷在你的狗头上,就问你怕不怕,顺便范多恩再吐口唾沫上去。

  “什么傻「哔~」,被人家小皮鞭抽成了抖M受虐狂了吧。”

  而在成为栏目经理的,这短短一个多月以来,伊莲娜小姐在采访的时候,不仅没有变的平和,逐渐还在带有越来越强的攻击性。

  对待那些能够被她引导的人。

首节 上一节 812/10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