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 第171节

  可现在他们四个人都是最低的那个级别。

  罗老爷子是最低级别的办事员,每个月的工资仅仅只有二十三块钱,老太太在厂职工医院上班,领的是卫生技术人员的工资,但同样是最低一级,二十八元。

  罗扬和他妹夫郭松山都是一级工,三十五块五,反而是四人中最高的了。

  四个人月总收入一百二十二元,这些钱需要养活九口人,平均每个人每月是不到十四块钱。

  肯定够用,相比起其他双职工家庭的日子也肯定是紧紧巴巴。

  现在他们家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房子,八口人挤在不到三十平的房间里,还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现在天气凉还能稍微好点,等到了夏天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罗家几口人中午刚吃完饭,孙艺晴和大姑子二人正在院子里的水池台洗碗筷,听到院外传来一阵汽车声,又好像有人在询问什么,二人同时抬头看了眼院子大门,什么都没看到,就没再管,一边说着孩子的事情,一边继续洗着碗。

第194章 爱情?

  “罗扬,罗扬,有公安找。”

  外边传来的叫喊声,让正在洗碗的姑嫂二人同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有些惊疑不定的转头看向了对方。

  叫喊声也引得同住在一个院儿里的其他几户,都从屋里走了出来。

  在屋里正跟老爷子和妹夫说话的罗扬当然也听到了,但他只听到有人叫他,并没有听清后边的话,满脸疑惑的走了出来,刚准备问自己媳妇儿外边谁喊他干啥呢,就看到有两个人从院儿门那里一前一后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不少看热闹的。

  进来的二人都穿的是上绿下蓝的警服,头戴警帽。

  二人的出现,引来院内其他人的阵阵窃窃私语,不知道罗扬是不是犯什么事儿了,怎么公安都找上门来了。

  站在自家屋门口的罗扬刚想问他媳妇儿话呢,眼睛余光就看到有人从大门那里走进来,顿时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回肚里,转头看了过去。

  这一看,让他的眼珠子差点没从眼眶里凸出来掉到地上去。

  “咣当……”

  水池台洗碗的那两个女人当然也看到有人进来了,等她们看清楚进来的是谁后,手中的东西直接就掉到了水池台里,得亏用的都是搪瓷碗,不怕摔。

  “谁找你呢啊扬子?”罗老爷子此时也撩开门帘走了出来。

  他这一开口,让愣在哪里的罗扬一下就回过神来了。

  他咧着大嘴,张开双手迎着已经走进院子的二位公安快步走了过去。

  “哈哈哈……卧槽……我就说怎么还会有人来这儿找我,怎么是你们俩,你们什么时候到的这边?我还是第一次见言诚穿警服,别说嘿,真精神……”

  这家伙话有点多,即便已经张开双臂搂住了苏孝同和李言诚,还狠狠地拍了拍后背,嘴巴也依然嘚吧嘚的不停,他是在通过说话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控制着不让自己眼中的泪水因为见到兄弟太过激动而掉落。

  “罗叔,婶儿,好久不见了,您二老身体还好吧?”

  挣脱罗扬的双臂后,苏孝同急忙向前几步,走到罗老爷子和刚从屋里出来一脸笑容的老太太面前问安道。

  “好着呢,苏小子,你怎么跑过来了,你爹娘还好吧?”

  ……

  “言诚,这是什么情况?你们什么时候过来的?”

  “到安市见个人,昨晚上十点多才下的车,该忙的忙完了,孝同说都到这里了,必须过来看看你们,就让秦省省局帮了个忙。”

  李言诚见苏孝同和老爷子老太太正叙旧呢,便没着急上前打扰,跟罗扬说了起来,他还不忘记跟依然有些惊讶的孙艺晴和罗婷都挥了挥手,算是打了招呼。

  原本跟着想凑热闹的人看到来的公安和人家罗家是好友,顿时就大感无趣的散开了。

  “谢谢你和扬子让人捎过来的粮票。”

  “客气了不是,也帮不上其他什么忙。”

  “唉,真的帮了大忙了。”

  “罗扬,说这些就没意思了啊。”

  “好,那就不说了。”

  李言诚看苏孝同和罗家二老的寒暄已经差不多了,就拍拍罗扬的胳膊说道:“帮我给你家老爷子介绍一下,叔叔还没见过我呢。”

  “啊,好!”

  又是一番寒暄、见礼,然后才一起进入到了罗家现在的家里。

  ……

  在罗家李言诚和苏孝同并没有多呆,人家两点钟就要上班,又不能请假。

  “李大夫”

  眼看着他们要走,罗婷将小女儿递到嫂子孙艺晴手里,叫住了正准备上车的李言诚。

  “怎么了?”

  “李大夫,麻烦您一定要好好劝劝小敏,她性格比较轴。”

  “行,我努力吧。”李言诚笑着点点头。

  劝罗敏什么?

  当然是劝她别再执拗了,离开农村回京市去上班。

  罗扬的母亲刚才也让他帮着劝劝。

  倒不是说他们罗家的女儿金贵,不能在农村受苦,而是前天星期天罗扬又过去了一趟给妹妹送粮票,恰好碰到了那个生产大队大队长的儿子在知青点给罗敏献殷勤。

  在他的一再追问下,罗敏才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放到以前,罗扬可能直接就大耳巴子扇到那劳什子大队长的儿子脸上了,可现在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硬是压住了自己的火气。

  因为他很清楚,他现在没有平事的能力,这里也是人家那个大队长的一亩三分地。

  他但凡敢怎么样,最终受苦的只会是他妹妹。

  李言诚刚才非常大方,当着罗家二老的面就直说等下会过去看下罗敏,问他们还需要带什么不。

  于是才有了罗家众人希望他能帮着劝劝。

  ……

  “言诚,我看刚才罗叔罗婶的态度,在你和罗敏在一起这件事儿上持的都是赞成的态度,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等汽车驶上大路后,坐在副驾驶的苏孝同转过身体,看着坐在后排的李言诚问到。

  怎么想的?

  呵呵,李言诚在心中苦笑了一下。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

  见色起意是肯定没问题的。

  尤其是绑架案那天他抱了一下罗敏后,那美妙的触感时常都会萦绕在他心头。

  但是爱情嘛……

  忽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上一世自己年轻时的情况。

  那时候爱情是有了,可最终呢,还不是因为现实问题最终走向了分开,那还是连孩子都有了。

  上一世他和他前妻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是有钱没钱,而是各自的理想。

  他前妻就那种典型的大女主、女强人,一起都以工作为主,当家庭生活与工作发生碰撞,被她丢到一边的肯定是家庭。

  两个人最终矛盾爆发的点就是他前妻打算去南方自主创业,希望他也能辞去工作,一起过去,利用他在财务方面的专业能力给帮忙。

  他觉得在本地创业就可以,这样他可以用业余时间帮忙,但辞工作一起南下肯定不行,他没有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放不下那时上初中的儿子。

  两个人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一个比较激进,一个是求稳,没有对错,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他前妻带着家里所有存款南下去了深市,他留在了安市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

  这种分居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后二人第一次见面,谁都没有说什么,没有争吵,没有指责,也没有推诿责任,就那样顺其自然的去民政局领了离婚证。

  她那会儿谈不上创业成功,只能说是稍有起色,她想给补偿,因为她创业的时候将家里所有钱全部带走了,他没要,那会儿他刚升任他们单位财务部门一个小组的组长。

  一几年的时候,在安市那座二线城市,一个月拿一万多的薪水,有车有房,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

  从那次之后,二人一别两宽,除了他儿子偶尔放假的时候会飞去深市看看他妈妈之外,他再也没有和前妻有任何联系。

  只知道后来她创办的设计公司,被一家在港岛上市的公司以股份加现金的形式收购了,而她成了新公司的董事,据说身家不菲。

  上一世发生的种种,如走马观花般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爱情?

  谁能说说到底踏马的什么是爱情。

  呼……

  李言诚轻轻的呼出一口气,目光落在了苏孝同脸上:“我等会儿跟她好好聊聊。”

  “嗯,刚才罗叔罗婶交给你的任务你也记着要完成啊。”

  “记着呢,我还没到老糊涂的年纪,怎么可能转身就忘。”

  苏孝同说的任务就是劝说罗敏。

  ……

  罗敏此时在干嘛?

  她此刻都想用泥巴将村里这几位大妈的嘴给糊住。

  因为知青数量太少的缘故,她所在的拐西大队并没有给她们专门划分知青田,干活也是跟着队里的队员门一起,现在是农闲季节,除了浇水和除草外,也没什么其他活,到了下午基本就没什么事儿了。

  中午从地里回来后,她就和其他四个知青一起坐在她们住的这个院子大门口,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她的裤子屁股后面破了一个洞,她从其他人那里要了块破布头,打算把这个洞补上。

  本来她的针线活水平就不怎么样,补了半天,线浪费了一大堆都还没补好,村里几位大妈看到她们几个人坐在这里,也凑了过来。

  凑过来就凑过来呗,可她们是带着从大队长媳妇儿那里领的任务过来的,那就是劝说罗敏同意跟大队长的儿子处对象。

  几位大妈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让本就因为补了破洞半天都补好的罗敏愈加的烦躁。

  应该怎么说呢,她在煤山东胡同二十号院居住的经历确实改变了她许多。

  这种情况如果放到以前,她指定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直接就冷着脸起身离开,可现在她的变化真的非常大,即便心中不耐烦的要命,但脸上依旧还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赵大妈,我不是跟您几位都说过了么,我和曹大妈也讲过,为什么你们都不信呢,我真的有对象。”

  “好我的傻姑娘哎,你说的对象在哪儿呢?在京市,离咱们这里一千多公里,你觉得你什么什么时候能回城?你觉得他能等你吗?”

  “他会等我的。”

  “傻姑娘,别自己骗自己啦,你们一家子都在咱们县,根本不可能回京市去,你说说你俩怎么成?

  现在是农闲季节,地里的活还比较少,等到五月地里开始忙起来,你这个细皮嫩肉的城里娃,你觉得你能顶的住吗?

  人家大军现在是公社干部,吃的是商品粮,你如果跟了他,将来让大军他爸帮你也想想办法,给你弄的吃上商品粮,不比在地里刨食吃好啊。”

  吃上商品粮,这可能是这个年代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农村人,最为期盼的一件事儿了。

  对于现在的农村人来说,想吃上商品粮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招工进城。

  住在城边的农村人这种被招工的几率还不小。

首节 上一节 171/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