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下午两点。
天气之子首映礼在魔都梅奔文化中心举行。
虽然李明洋现在声名狼藉,口碑不好。
但首映礼星光璀璨,比之金陵十三钗的首映礼还要夸张。
四大天王来了两,刘德桦和张学友,华艺的明星几乎全员出动。
王金花带着旗下的艺人捧场,陈到明都跟着来了。
如此盛世自然吸引了无数媒体,不仅韩美日媒到场,好莱坞媒体也来了十几家。
内场的座位坐满,面朝舞台的二层也几乎坐满,盛况空前。
李明洋坐在轮椅望着眼前的一切,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眼前这些人,有一大半是巴不得他离开国内的。
李明洋把目光转向正在慷慨激昂致辞的韩三屏。
座山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直到现在他都没有看清这个人。
毋庸置疑的是,他对国内电影的贡献,比在场所有人都大!
他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好,私心大,贪念大,权欲滔天,私德有问题。
但他真的心系东大电影,拥有超前的大局观。
在他心里,电影是一场文化战争。
对内妥协,对外强硬,他的政治觉悟……李明洋感觉自己一辈子都达不到。
台下有一大半的人希望自己滚蛋。
而座山雕呢,就连小弟于东,都嫌他碍事,想他早点下台……
座山雕不一鲸落,资本怎么万物生?
座山雕致辞结束,胡戈和高媛媛作为男女主角,上前发表自己的感想,分享电影创作的点点滴滴。
但两人并不接受采访。
作为天气之子的男女主,两人早早的就成为水军的攻击对象。
这个月月初更是因为年龄问题,被媒体疯狂吐槽,两人一个快三十了,一个三十多了,还演高中生,脸都不要了。
完全没有代入感。
等到主创都说完了,李明洋压轴出场,来到台前,接过话筒,说:“很感谢大家来参加天气之子的首映礼。”
“因为演唱会七点开始,天气之子的放映取消了,你们想知道什么,可以直接问我。”
话音刚落,就有一位记者站起来,火药味十分足的说,“李导,你对于金鸡金马颗粒无收,有什么想说的吗?”
“胜者为王,下一个。”
提问的记者楞在原地,这也太简单了吧,他还想再问,却被闭麦了。
只能遗憾的坐下。
马上又有一位记者起身,说:“李导,你对天气之子的票房有什么期待吗?”
“十亿以上。”
“有多大信心?”
“你们这些媒体,我的电影还没上映,就疯狂唱衰,跟打了鸡血似的,现在问我有多大信心……呵呵,我只想说,没有你们疯狂唱衰,我有十成把握,现在不知道。”
此言一出,现在许多媒体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提问的记者一个比一个火药味大。
“今年还没有票房过六亿的国产电影,你吹牛逼是不是过头了?”
“我不吹牛逼,你怎么写新闻,下一个。”
“李导,我觉得你应该改改脾气了,你这样不长久的。”
“我才22,年轻人不气盛,那还叫年轻人嘛。下一个。”
“李导,你觉得自己是导演吗?我感觉你的处事风格,完全不像一个导演,倒是和王常田挺像的。”
“我不是导演,你喊我李导干嘛,这种无聊的问题,不要再问了,下一个。”
“李导,你今天火气很旺啊,有点像冯导。”
“他都成缩头乌龟了,不要拿我跟他比,这对我而言是一种侮辱。”
李明洋平静的拿着话筒,跟开机关枪似的疯狂扫射。
不仅台下的媒体和明星惊到了,就连台上天气之子的主创们,也是看的一愣一愣的。
办首映礼,不就是希望媒体可以帮忙宣传电影嘛!
李明洋这无差别扫射,连媒体都怼,简直跟自杀没区别……
“李导,谨言慎行啊!”
“我都无所谓了,你怕什么?让我看看你的笔杆子有多硬,你们搜狐娱乐黑我黑的最欢了。”
“李导,我们还是聊一下电影吧。天气之子的选角很有问题,胡戈和高媛媛这年龄演高中生是不是太大了,为什么不用新人呢,张国师有谋女郎,周星星有星女郎,冯导有冯女郎,难道是你对自己没信心?所以不敢用新人?”
“你啊你!别老盯着女人看,难道我不算新人?”
“……”
“老谋子这次的谋女郎是倪昵吧,听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培训,真有空啊,我可没那么多时间,花两年多培训一个演员。”
媒体们一听,这不是在阴阳老谋子嘛。
2008奥运之后,老谋子国师之名响彻华夏,但近年来的电影票房一部比一部扑街。
三枪、山楂树两连扑。
“李导,你看过金陵十三钗吗?有什么看法?”
“看过,没什么看法。”
“李导你是金陵人,竟然没看法?”
“你想我有什么看法?金鳞十三钗投资六亿,请老外来当主角,我能有什么看法,把镜头对准国家苦难,都是大导演的权力,像我这种小导演拍个青春片都要提心吊胆,我没有什么看法!”
记者是想挑拨李明洋和张一谋,没想到李明洋直接地图炮炮轰第五代大导演。
……
说完,李明洋就转动轮子,向后台走去。
刚刚还义正言辞的记者懵了,现场的记者们都懵了,他们是来挑事的,搞大新闻的。
这刚挑起火,人就跑了,怎么写啊!
掐头去尾,李明洋都没说多少话啊!
“李导,你对金像奖有什么野望,有没有信心!”
“李导,冯裤子的1942也是贩卖国家苦难,你有什么想说的?”
“李导,如果天气之子票房不理想,第三部玲雅之旅还会拍吗?”
“李导,你的天气之子票房不能破十亿,你会把天气之子的票房收益,全部捐出去,建希望小学嘛?”
“李导!李导!别走啊!那个王八蛋挂着央视的工作牌,其实是个小日子啊,他就是见不得我们好啊!”
“曹!汉奸啊!”
……
首映礼结束,李明洋回到后台的化妆间,开始化妆。
李明洋皮肤底子好,其实不化妆也行。
化妆主要是为了配合发型和服装,营造新鲜感。
当然最大的新鲜感,还是新歌!
进入21世纪,流行音乐就不可抑制的衰落下去了。
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非但没能挽救音乐市场,反而让音乐市场衰落的更快了。
在唱片时代,音乐主要通过唱片、磁带和广播等传统渠道传播,歌手依靠唱片销售来赚取稳定的收入。
这一时期欧美歌手,收割全球红利,赚疯了。
其中MJ是最疯狂的。
因为他拥有许多歌手乐队的歌曲版权。
比如猫王和披头士……
唱片公司的并购,其实就是版权的并购。
索尼的出版曲库先与迈克尔·杰克逊的ATV曲库合并,随后又收购了BMG、买下百代唱片的音乐著作权部门,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音乐公司。
并购大战之后,剩者为王,唱片五大变成三大,分别是环球、索尼、华纳。
然而三大还没来得及笑一会,就迎来了数字音乐时代。
音乐变得更容易获取,导致唱片销售急剧下降。
数字音乐的强势崛起,极速改变了音乐市场的获取模式、版权利益、商业营销、数据化、流量化等等……
然而,音乐质量却每况愈下。
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不赚钱!
音频内容的投资回报要远低于视频内容,Netflix投资制作几部热剧就能实现营收利润超预期、用户增长创纪录,然后理直气壮地涨价,音乐流媒体做不到。
音乐流媒体中的巨无霸,坐拥2亿多付费用户的Spotify从未盈利过,一直亏……
实际上,单一形态的音乐流媒体商业模式已经名存实亡。
Spotify和Deezer从未盈利。
Apple Music和Amazon Music全靠强大的母公司包养,国内音乐平台的盈利更多靠的是收入多元化,并且已经部分兼容了音乐公司的业务,比如签艺人和自制内容。
唱片公司和音乐流媒体之间版权问题和收益问题,导致整个行业萎靡不振。
多元化也救不了音乐市场。
最后还是靠粉圈,稳固了音乐市场的大盘。
在棒子流行歌手的强劲销售推动下,亚洲成为实体音乐收入的主要地区,占全球实体音乐收入的近一半。
在黑胶市场上,霉霉黑胶销量遥遥领先,也得益于粉丝的支持。
围绕粉丝来搭建商业模型,打造粉丝货币化,成了新时代的商业模式。
艺人需要将自己置于粉丝社区主导的商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