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 第275节

  他要是掺和进来,那想偷偷赚钱,基本做梦。

  王大少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赚了好多钱……然后被资本按在地上暴揍,抢夺劳动成功,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互联网大佬……可不喜欢老王家。

  李明洋摇了摇头,继续开会。

  三个多小时后……

  李明洋帮众人把花束直播的未来发展方向捋清楚后,就把花束直播和花束酒店交给了李茗和张薇。

  离开了酒店,坐上奔驰商务车回横店。

  在回去的路上,李明洋拿着纸笔,开始算账。

  花束酒店1.5亿,5000万注资。

  再加上创办花束直播,前期的2000万投资,买下优酷直播秀2300万,最近几个月的陆陆续续砸进去六百多万。

  光是花束直播就干掉他2亿5千万。

  你的名字后期加特效,杂七杂八花了6000多万。

  八楼的蓝绿幕摄影棚,砸进去7000多万……

  后期特效门这笔账,被做进了你的名字后期制作里面。

  还有1亿一拳超人电影基金。

  票补没参与,艺人经纪都是用蜜蜜的分成,网剧没精力。

  甄嬛传要花1个亿。

  虽然其中有三千万是激励,但郑大龙如果把前世的甄嬛传搞出来,即便收视率不过关。

  这个钱也还是要给的,一来收买人心,又不是只合作一次。

  二来,免得将来他赚十几亿,郑大龙跟他翻脸。

  花出去的,和将要花出去的,总共5.8亿……

  远远超出了,花束娱乐账上的4亿。

  “没钱了啊……”李明洋挠了挠头,又开始算入账。

  入账其实没什么好算的。

  一拳超人微电影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连人工成本都覆盖不了。

  为了你的名字那百分之五十的份额,他实际投了6000多万,做账做出来三千万,座山雕返回给他2000万。

  不仅补上了差额,还多了两百万。

  最大的进项是孤岛惊魂。

  孤岛惊魂票房破亿,分成大概是3400万,青春光线30%的份额,花束娱乐能拿到500万的票房分账。

  孤岛惊魂最后实际成本是近六百万,他总共拿走一百万的片酬,剩下两百多万被他入了名扬娱乐的账。

  也就是赚了800多万。

  其中片酬是要交税的,其他的不用。

  大概赚了760万。

  以小博大,搏了个破亿,也就赚了辛苦钱。

  就这还算好的。

  光线赔了一千万左右……票补太烧钱了。

第272章 云锋基金,网大崛起

  晚上,李明洋回到名扬娱乐,把财务的账本全部看了一遍,算了一遍。

  花束娱乐现在账上只剩下4000多万。

  而名扬娱乐账上也没多少钱,600多万。

  想抢占市场,就必须烧钱,不烧钱,那就要错过先机。

  其实,还有一笔超大额的进项。

  就是赵老板连环计中计,下场捅华艺的代价——王常田帮他签的那些合同。

  奔跑吧兄弟的钱,华策上市就给,总共4000万,第二季的总导演费用,和第三季的总导演预付金。

  一次性到位……看着多,实际上扣完税,就2200万。

  李明洋可以把45的个税,搞到35。

  但赵老板不建议这么做,而是让他在杭州开个公司,用杭州的公司交税,纳税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赵老板心狠手辣归心狠手辣,但在资本运作方面,真的走在时代的前沿。

  有地方政府撑腰的底气。

  李明洋算是看出来了,华策片酬给的高归高,最后还是要给政府。

  银行掏钱,他纳税给回去一部分,钱又回银行了……

  这一大圈子,真就是……不可说。

  “钱还是不够啊……”

  李明洋抬头望着天花板,在想从哪再搞一大笔钱。

  光线股份他不能卖。

  王常田负债累累,也没卖优酷股票,一直在跟银行借钱……

  景恬……她的钱,不能动,免得岳父又出来了。

  蜜蜜?她还想着从他这里借钱,去买房呢。

  蜜蜜搞投资,就一个套路,炒房。

  师师……算了。

  谭松昀也喜欢买房,还要买澜花语岸的房子。

  “太穷了……”

  李明洋掏出手机,给蔡重信打电话借钱。

  “喂,蔡总,我最近手头有点紧,你能不能帮我搞个贷款。”

  “多少?”

  “一个亿。”

  “够不够?我听人说你搞直播砸了不少钱,还在魔都全款买了一栋酒店公寓。”

  “应该够的。”

  “一亿就别从银行走了,那个利息可不低,你在杭州有公司吗?”

  “正打算注册一个。”

  “魔都、燕北的都行,我用云锋基金注资。”

  “那就注资到花束直播吧,我把花束直播整体搬迁到了魔都。”

  “嗯,你急用,还是分批。”

  “三个月内全部到账就行。”

  蔡重信表示没问题后,又询问了一下你的名字过审情况。

  你的名字,阿里真金白银掏了不少赞助费。

  因此淘宝出现的频率可不低,甚至男主一些办公场地的戏份,就是直接在阿里杭州总部拍的。

  李明洋表示已经送审,下个月中旬就能接到通知。

  拍电影最怕的就是过不了审了。

  不过这方面阿里可没有能力摆平,也只能等消息。

  “阿里的财神爷,竟然能管杰克马的云锋基金……不愧是杰克马最信任的人。”

  李明洋打了个响指,钱的事情搞定了。

  虽然用了一次人情,但用在蔡重信身上,总比找杰克马借钱强。

  杰克马是你借一亿,他给你两亿,然后要你公司的股份……你还得听他的话。

  等自以为了解了,就架空你,让阿里的人上。

  阿里不小气,但你想要权力,那白扯。

  老古后来就是那么被架空养老的。

  即便是‘内容为王’的电影圈,阿里也一样嚣张不可一世。

  甚至企图用大数据拍电影。

  用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确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可以实现按照观众的喜好和习惯量身定做。

  按照这个思路,据此制作出来的电影,就不必为票房发愁了。

  其实不然。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远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电影既要根植于大众的期待,让大众在影片中找到共鸣,又要超越大众的想象,提供给大众新鲜的观感,这样的电影才会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能够赋予电影独特性的,是情节、表演、特技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仅依靠精准高效的工具或计算是难以实现的。

  电影充满了不确定性。

  即使是被公认的得益于海量用户数据累计和分析的热播美剧《纸牌屋》,也并非纯粹原创,尚需借力翻拍旧作。

  然后奈飞尝到《纸牌屋》甜头之后,推出的另一部自制剧《铁杉树丛》却遭冷遇,被誉为“2013年年度最烂美剧”。

  即使是同一个导演、同一个明星、同一类故事,也可能上一部票房大卖,下一部是票房毒药。

  这就是电影的不确定性,既困扰着全世界的电影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电影的魅力。

  电影,永远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批”,更难保证“下一批”。

  依靠大数据进行的决策,在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成本、降低不确定性方面,的确有成效,但并非化腐朽为神奇的佳片生产机制。

  也就是说,大数据可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却不会必然导致优秀影片的出现。

  如果仅仅从商业角度考虑大数据的应用,仅以票房收入来判定路径的高下,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电影市场。

  比如说,一部《爸爸去哪儿》,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拍摄时间,区区数百万元投资,就轻松获得了7亿元票房。

  资本见有利可图,仿佛狼见了肉。

首节 上一节 275/5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