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从娶女儿国王开始 第98节

  改革后就不一样了,包产到班组、个人了,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

  大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同。

  如此好的机会,江辉自然不想首都汽车制造厂错过。

  特别是这种企业放权的改革,对于自己今后的一些谋划很有好处。

  所以江辉可以说是千方百计的想要推动厂里面朝着这方面去发展。

  “这种事情过去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我们主动的冲上去,会不会有风险?”

  现在毕竟才是1978年12月,距离那些特殊的日子还不是很远。

  陈奇固然是想要搞点成绩出来,但是也担心出现什么意外。

  “我们的报告前面可以引用这一次大会的相关精神,甚至是把总师的一些话给放在前面。”

  “然后再把我们的想法给提出来,当然了,我们不是只提自己,而是提议选择一批厂家作为试点,比如八家或者十家首都、沪上、津城等地的重点企业。”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嘛,万一我们的这个申请成功了,那么很可能将会成为一个典型,为厂里带来巨大的荣誉。”

  “厂领导们的眼光也会被一机部高看,到时候也许会有额外的机遇。”

  江辉这么一说,陈奇立马就来劲了。

  对他来说,自己已经是总工程师,再升就是厂长,但是难度很大。

  如果有机会从首都汽车制造厂的总工程师的位置晋升到其他工厂的厂长,或者是去到部里面的话,他的人生就变了。

  陈奇有一点背景,但是也非常的有限。

  如果有大功劳的情况下,继续提升是完全有可能的。

  否则就只能在现在的位置上干到退休了。

  “你具体说一说这个改革是怎么个改法,等会我去找厂长先沟通一下。”

  陈奇满眼期待的看着江辉,对这个事情的兴趣明显是很大。

  “我是这么想的,关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问题,这次大会之前经济学界就有过探讨。”

  “1956年高尚全先生就提出企业自主权过小,主管机关集权过多。”

  “1961年,孙冶方先生鲜明地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的事情是企业的小权,国家不应该再管。”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一个缺口,初步改变了过去只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不了解市场需要、不关心产品销路、不关心盈利亏损的状况,增强企业的自主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

  “我们打报告申请国企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改革,是要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完全是符合这一次大会的精神,很有可能成为改革的典型案例……”

  江辉快速的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陈奇听了连连点头。

  要是在今天之前江辉跟他说这些东西,他肯定是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大会的精神已经正式的见报,首都汽车制造厂要是能够成为首先响应的企业,那么好处真的是非常值得期待。

第136章 改革先锋,魅力无穷

  江辉的话太有诱惑力。

  但凡是陈奇对仕途还有一些追求,就不可能不心动。

  他一刻钟就等不了,直接带着江辉去到郑海明的办公室。

  作为厂里面的二把手,想要见郑海明自然是非常的简单。

  甭管郑海明的办公室外面还有多少人在排队等候接见,陈奇都能直接插队。

  不少处室的人员看着江辉跟着陈奇进入到郑海明办公室,然后把门给掩上,眼神之中难免流露出羡慕的表情。

  “老陈,小江,新款BJ212莫非又有什么好消息了?”

  在郑海明看来,陈奇和江辉一起来找自己,那肯定就是新款BJ212相关的事情了。

  不过陈奇却是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道:“郑厂,关于前几天大会的新闻报道啊,您今天有看不?”

  要把江辉的提案给落实下去,肯定要首先深入的学习了解一下过去几天大会的精神。

  只有领悟到了那些变化,才能下定决心去搞事情。

  要不然的话,郑海明肯定不会同意首都汽车制造厂去当出头的椽子。

  “看了,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大会,受到了领导们高度的赞扬。”

  “我准备过几天在厂里面召开一个扩大会议,请各个处室的负责人一起好好的学习一下这次大会的精神。”

  “今后的发展,肯定就要聚焦到经济建设上面去了。”

  “我们厂作为什么汽车的工厂,跟经济发展也是息息相关。”

  像是郑海明这样子的人物,与其说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倒不如说是一名官员。

  人家不仅有行政级别,平时对厂内生产相关的日常管理也不关心,更多的是想着一些跟自己的前途有关系的事情。

  很显然,这一次的大会,虽然他们都没有资格参加,但是会议的结果却是最终会跟他们牵扯上关系。

  如何在今后顺应大势,成为受到上级器重的人物,就是郑海明非常在意的事情。

  “是的,我跟小江也是这么认为的。”

  “刚刚我们两个觉得厂里面可以顺应这一次大会的精神,主动的跟一机部申请作为改革的示范工厂。”

  陈奇一边结合郑海明的反应,一边把刚刚江辉说的那些内容拿出来复述了一下。

  郑海明听了没有立马发表意见,而是快速的权衡利弊一番。

  让首都汽车制造厂成为改革的示范工厂,要是踩对了步伐,那肯定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好处。

  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将来再挪动一下,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但是如果走错了路,到时候风向变了,那么自己可能也要倒霉。

  其中的利弊,肯定是要权衡一下。

  不过想着刚刚报纸上看到的各种内容,结合最近一年来的各种变化,郑海明觉得风向其实已经比较明朗了。

  现在的各个工厂都有什么毛病,他这个当厂长的肯定是很清楚。

  不说其他的厂家,单单是自己厂里面的BJ212,之前生产了十多年都没有进行升级换代。

  因为生产任务都是上级定下来的,只要按计划生产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厂里面没有什么太多的腾挪空间。

  这种情况下,厂里面自主开发新技术的热情自然就很低。

  再加上员工的工资都是固定的,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多干少也一样。

  这种情况下,大家也不愿意折腾。

  短时间内,这样子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但是把时间拉长来一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很多原本技术还不错的产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没有升级换代,就变得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为什么今年开始很多厂都开始拼命的打报告要采购进口设备,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差距。

  要是不做任何改革的话,这种差距今后只会不断地扩大。

  这对于各个工厂来说,肯定是很不利的。

  所以改革是必然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去改革。

  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郑海明也是有了主意。

  “你们的这个提议很好,作为首都地区的重点工业企业,我们厂有必要站出来争当表率,主动的跟一机部申请经营体制的改革。”

  “今后我们除了承诺按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之外,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提升产量,争取生产更多计划外的车型用来自己去销售或者出口,为厂里面创造更大的收益。”

  “这些额外的产品的收益,将会拿出一部分用来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拿出一部分用来升级设备,再拿出一部分用来搞技术研发。”

  “争取让我们厂早日成为可以媲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的华夏大厂。”

  郑海明说着说着就来劲了。

  因为一旦他说的那些东西真的成功了,那背后的意义还真是非同寻常。

  关键是首都汽车制造厂现在的底气比较充足,新款BJ212的样车很快就要生产出来,明年大规模的进入到量产是不成问题的。

  郑海明哪怕是对汽车行业再外行,在首都汽车制造厂干了那么多年,对于国内的汽车行业情况也算是比较了解了。

  就以新款BJ212的竞争力,在国内绝对是没有对手的存在。

  那就意味着到时候在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生产台数之后,剩下的BJ212可以按照厂里面自己的定价去对外销售。

  单单是这一点,区别可就大了。

  上级安排的生产计划,车子卖多少钱都跟他们没有特别的关系。

  大家都是依靠拨款来生存。

  但是自己卖的就不一样了。

  现在市场上车子供不应求,就算是首都汽车制造厂在正常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每辆车加价一万元,甚至是两万元,也能很顺利的卖出去。

  要是能够想办法出口到海外,那就是更加不一样了。

  “会议的精神是比较明确的,估计下一个阶段各个部委和工厂都会快速的去学习相关的精神。”

  “郑厂,我们要争当示范工厂的话,那就得尽快行动起来。”

  “越是行动快速,越是说明我们厂积极响应会议精神,说明我们厂的领导班子的觉悟很高。”

  陈奇看到郑海明已经有了决定,立马又在旁边添加了一把火。

  既然选择了冒险去做,那就做的彻底一点,这样子后面能够享受到的胜利果实才更大。

  郑海明显然也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你们说的没错,看看今天能不能先起草一个初版的申请书,然后我们厂里面讨论一下,明天直接就送去一机部让领导们过目。”

  郑海明这种人物,一旦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那个魄力自然也是很大的。

  要不然他也坐不到首都汽车制造厂厂长这个位置。

  “小江,一天的时间够不够?”

  陈奇没有直接应下来,而是转身看向了江辉。

  这个事情的具体操作,肯定还是要看江辉那边了。

  他自己的文采水平,心中也是有数的。

  让他去写,别说是一天了,一个星期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出来。

  关键是他在这方面的文字敏锐性也是远远不如江辉。

  “没问题,我今天其他的事情都先放下,就做这个事情。”

首节 上一节 98/4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