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435节

  没用两天时间便把谣言传的跟真事一样,占据了娱乐新闻的头条。

  这些谣言的传播让陶玉书很是愤慨,但身在香江这样一个高达发达的娱乐社会,哪怕是那些顶级富豪时不时也要被人消遣一下。

  对待这些没有底限的娱乐小报,富人们能用的手段无非两种。

  正规手段就是提告,但大多数小报敢这么肆无忌惮的造谣本身就是仗著自己是臭狗屎,他们非常了解那些富人注重体面的心理。

  真豁出脸面打官司的富人并不多,即便输了官司,大不了赔点钱、道歉,赔钱太多就直接倒闭,换个马甲重操旧业。

  非正规手段就是找人教训一下这些小报,但其实这些小报也是看人下菜碟的,有背景的大佬他们通常都不会惹。

  这些小报敢谣传张曼玉是林朝阳的二房,自然是认准了林朝阳在香江没什么背景。

  陶玉书很想动用人脉教训一下那几家小报,不需要什么太深厚的关系,哪怕就是跟永盛打个招呼都行。

  这一年多,永盛跟林氏影业合作尝到了不少甜头,她自让项家兄弟帮这点小忙是没问题的。

  可让永盛帮忙简单,陶玉书又担心这样会为丈夫和自家公司招来负面影响。

  之前林氏和永盛的合作仅限于生意层面上,要是开了这个头,那性质就变了想来想去,陶玉书不禁感到闷。

  林朝阳得知了她的想法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陶玉书气恼的问:“你笑什么?人家传你跟麦琪有关系,你还挺高兴是不是?”

  林朝阳听到这话顿时大呼冤枉,“我是笑你手里握著刀,还怕流氓!”

  “什么意思?”

  “那些个小报敢这么肆无忌惮的造谣,无非是觉得咱们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我们确实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可你忘了,他们有报纸,咱们也有报纸啊!”

  陶玉书听到这话愣了一下,林氏影业现在是玉郎机构的控股大股东,前几天已经拿下了黄玉郎手里23.5%的股份,共持有玉郎机构74.1%的股权,拥有对玉郎机构的绝对控制权。

  如今玉郎机构名下拥有《天天日报》70%的股权和《清新周刊》《青春》两份娱乐杂志的全部股权,已经有了新闻集团的形。

  “可———咱们总不能像那些小报一样没有底限的造谣、中伤别人吧?”

  林朝阳眼神坚定的说道:“谁说我们要造谣了,只要是我们报导的内容每一个都是事实。”

  在陶玉书疑惑的眼神中,林朝阳笑容意味深长,“但什么报、什么不报,是我们的权力。”

  听完了这句话,陶玉书消化了几秒钟,似乎明百了什么。

第498章 心狠手辣陶玉书

  陶玉书的理解能力强,执行能力更快,

  跟林朝阳谈完话的不到一个星期,《新夜报》老板兼主编王世玉因克扣旗下专栏作家稿费而被《天天日报》声讨。

  《新夜报》便是造谣林朝阳和张曼玉最狠的小报之一。

  在香江报界,尽管许多知名文人都是从专栏作家起步,但专栏作家却历来是报界食物链的底层。

  日更要求大、文字格调低、稿费压榨狼-—·

  多年以来不止一位作家说过,香江报纸的专栏作家卖弄文墨比舞女货腰还不如,舞女碰到个下流客人还可以甩个耳光,大不了跳槽到别家舞厅。

  可香江的专栏作家却连选择报刊、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权力都没有,只能逆来顺受。

  在《天天日报》声讨王世玉的报导中,列举了刘以、亦舒、十三妹等诸多作家当年为报刊写专栏时遭遇的不公待遇。

  文章字字珠玑,慷慨激昂,通篇均是仗义执言的义理之词,立刻引来了不少读者的支持。

  尤其是文章中对“十三妹”的报导,更是引起了许多报纸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香江文坛,要说知名女作家有很多,比如亦舒、李碧华、林燕妮。

  但若说众所公认的第一人选,一定是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十三妹。

  十三妹之奇,在于她写专栏近20年,写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名号的地步,在香江、湾岛文化界卷粉无数。

  但是直到她1970年10月9日独自在出租屋中离奇死去前,读者们也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见过她,连她长什么样也一概不清楚。

  《天天日报》的文章里不仅详细记录了十三妹数次被《新夜报》压稿酬的事,还提到了当年十三妹去世的往事。

  当年去世之前,十三妹一直给《新夜报》写专栏。70年10月王世玉等待数日没有接到她的续稿,联系又联系不上,只有四处寻访。

  好几日都香无音讯,王世玉觉得十三妹有可能是去世了,于是有针对性的盘查了香江当时医院里无人招领的女尸,果然找到了十三妹。

  之后,《新夜报》成了香江第一个公布十三妹死讯的报纸,还刊出了十三妹的遗容,让广大读者终于得以窥见十三妹的庐山真面目。

  按照当时王世玉的说法,他是不忍好友身后事无人打理,为其筹备了治丧委员会发丧并昭告天下。

  王世玉的这波操作在当时为他赢得了不少文坛同仁和读者们的认可和尊重传为一时佳话,也让《新夜报》销量大增,受益匪浅。

  《天天日报》旧事重提,将压稿酬、找尸体、报上发死尸照片这些事重新联系起来,许多读者这才恍然察觉。

  这王世玉跟十三妹哪里是什么至交好友,分明是黑了心的小报老板连专栏作家死后都不放过,要狠狠消费一把。

  连死人的血都要吸,简直就是畜生!

  十三妹闻名香江二十年,却始终不以真面目示人,直至死后才被曝出真容。

  她的去世对于许多忠实读者来说,便如同年少时白月光的失散,刻骨铭心。

  《天天日报》的报导发出后,不仅有许多读者愤慨之极,痛骂王世玉这群压榨作家的卑鄙小人,还有不少文人也加入了其中。

  蔡澜就是先锋之一,他年轻时是十三妹的忠实迷弟。

  后世还曾专门为十三妹写过两部小说,在电视节目中经常见缝插针的推广十三妹。

  蔡澜专门在《明报》上写了两篇文章痛斥王世玉的“人面兽心”,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叫好。

  还有刘以也在新一期的《香江文学》上写了一篇回忆十三妹的文章,他是十三妹在香江文坛为数不多的朋友。

  两人当年因写专栏结识,见面不算多,但十三妹爱跟他煲电话粥。

  刘以的文章以怀念为主,对于王世玉的声讨并不激烈,但谁都能看出其中的不满。

  近些年来,刘以在香江文坛的名声日渐隆重,尤其是主持《香江文学》之后,更有一代文坛盟主的气势,他的发声引来了香江文坛的侧目。

  只用了短短一周时间,王世玉在香江文坛声名狼藉,在读者间更是人人喊打,连《新夜报》的销量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香江报业在七十年代进入高度竞争环境,最多的时候市面上有110多种报纸发行,竞争强度之大堪称惨烈。

  报纸倒闭最高峰时,每个月都有两三份报纸宣布倒闭。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报争鸣,小报的生存空间更小了。

  如《新夜报》《今夜报》《响尾蛇》这些报纸不过是苟延残喘,它们经常会在版面上放上大幅性感照甚至裸女照,上面还有风月场所的GG,为了吸引眼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现在《新夜报》被《天天日报》集火,不仅老板的名声臭了,连报纸销量也受到了影响,一时之间竟有种明天就要关张倒闭的摇摇欲坠之感。

  《天天日报》为什么会攻击《新夜报》,报界业内人土大概都知道。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陶玉书的出手会如此快速、精准,几乎是一下子打到了《新夜报》的七寸上。

  这一次《新夜报》如果熬不过去,就只剩倒闭一条路了。

  《天天日报》的报导师出有名、占著大义,任谁也说不出问题来,既没有降低了报纸的格调,又打击到了对手。

  这样的反击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加深了报界同仁对陶玉书的“刻板印象”。

  香江戴卓尔。

  联想著之前差点被陶玉书搞进监狱的黄玉郎,大家私下里都开始流传一句话宁得罪小人,不得罪女人(陶玉书)。

  对于《天天日报》所取得的战果,陶玉书表示很满意。

  这次对《新夜报》的打击不单是报复了对方对自家的污蔑和造谣,也让她对《天天日报》有了更好的掌控力。

  一举两得!

  她本打算乘胜追击,接著把另外几家小报都挨个点一遍,

  结果还没等她找到这几家小报老板的把柄,就有人出面为这件事说和了。

  出面的人是董桥,他是受了雷炜坡的委托。

  雷炜坡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他还有个名号一一香江八卦新闻祖师爷。

  1968年,《明报》依靠著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社论已经在香江报界站稳脚跟,

  但金庸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请来雷炜坡打造出了《明报周刊》,雷炜坡出身演艺世界,对香江娱乐圈的各种秘辛信手拈来。

  《明报周刊》上市后很快便凭借着题材独家、秘闻劲爆、臭三八之余又不乏文采而备受读者欢迎。

  在地摊读物盛行的六十年代,《明报周刊》成为了香江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娱乐八卦周刊,每年光是GG费就有近2000万港元。

  《新夜报》挨了《天天日报》一记重拳,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这一波压力。

  之前参与造谣林朝阳和张曼玉绯闻的几家小报这才明白,惹林朝阳没什么,

  可他们家那头母老虎真惹不起。

  这些人生怕被陶玉书惦记上,连忙联络身边的同行好友,希望能有人帮著从中间说和说和,化干戈为玉帛。

  雷炜坡在香江八卦新闻界有些地位,也是明报老板金庸的左膀右臂,跟诸多小报老板、主编颇有些交情,林朝阳的作品又多是由明报出版社出版的。

  几个人找到他,他则找到了与林朝阳私交不错的董桥。

  “你是什么想法?”

  得知董桥来找过林朝阳,替那几个小报老板表达了歉意,还提出摆酒赔罪的想法后,陶玉书问林朝阳。

  “得饶人处且饶人。你才刚进报业,还是不宜树敌过多。

  既然他们已经低头摆酒道歉了,我看就这么算了吧。”

  陶玉书想了想,说:“我得问问麦琪的意见,她也是受害人。”

  林朝阳一瞧,哪里还不明白她这是不甘心。

  大屿山,《旺角卡门》剧组。

  张曼玉刚到剧组没一会儿,一边化妆,一边听江约诚在给她讲今天要拍的戏份。

  《旺角卡门》这部电影算是张曼玉拍过的所有电影里最特殊的了,现场飞纸并不算什么,可怕的是导演经常会改戏。

  已经拍好的戏要推倒重来,经费燃烧的同时,拍摄进度也很慢。

  开拍到现在都三个多月了,一半的戏份还没拍完。

  张曼玉想想都觉得亏得慌,有这个时间她都拍完两部电影。

  “麦琪姐,这几个镜头大概就是这样。”

  讲完了戏,江约诚将手里的两页纸交给张曼玉,正打算离开,耳边突然传来交谈声。

  “喂,你看前几天的《响尾蛇》了没?”

  “哪天的?有洋妞儿的那天的?”

  “不是,讲我们那个女主角———..”

  “哦,嘿嘿——””

  两个男声发出男人都懂的笑声。

首节 上一节 435/4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