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瞎打听。”
林朝阳的话惹来了陶玉墨的白眼,她都到了被催婚的年纪,还小孩子?真能倚老卖老。
晚上躺在床上,林朝阳问陶玉书,“别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就算是怀孕了,工作也不会耽误的,这事我去跟老林说。”
陶玉书沉默了一会儿,才回应道:“这种事你跟老林说,不是让他为难吗?再说就算单位不说什么,我好意思厚著脸皮干下去吗?”
1971年国家发布《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80年9月,又发表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到了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实施,一家一个孩儿成了基本国策。
作为首都,燕京在这方面肯定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
林朝阳夫妻俩都是城镇职工,也没有任何一条符合如今可以生育二胎规定的条件,陶玉书要是真怀孕了,肯定算是违反政策了。
如今这个时候,大多数城市职工要么是国企职工,要么是机关或事业单位职工,违反政策必然会影响工作。
陶玉书刚要走马上任《燕京文学》副主编的职务,要是怀孕了,副主编肯定是泡汤了。
“那……”林朝阳沉吟著。
陶玉书这个时候搂著他的胳膊,瓮声瓮气的说道:“真要是怀孕了,就生下来吧。最好是个女儿,你不是一直说想要个贴心小棉袄吗?”
林朝阳低过头,观察著她的表情,她却把脸挡在林朝阳的胳膊旁,藏的严严实实的。
林朝阳怜惜的用另一只手摸摸她的头发,“努力了那么久的工作,就这么放弃了,还挺可惜的。”
他说完这话,感觉胳膊又被搂紧了。
“一个副主编而已,又不是什么领导,工资都没多几块钱。”
陶玉书向来是要强的,但天生的大局观又让她理智的做出了抉择。
林朝阳笑了一下,反手将她搂在怀里。
这下子,她那张脸终于露了出来,眼圈红红的,满是委屈和不甘。
对于林朝阳和陶玉书的家庭条件来说,一个副主编的职务确实算不得什么,但那却是对陶玉书工作三年以来所有付出和努力的一种肯定。
“要不……”林朝阳心疼的看著她,正要开口,陶玉书好似猜到了他要说什么,拦住了他。
“你别瞎想,当不当这个副主编不要紧,甚至工作要不要也没关系,最要紧的是我们一家人能幸福的在一起。”
林朝阳动容的亲吻著她的额头,然后说道:“你听我把话说完。我的意思是,要不然你去香江或者濠江镀个金?”
陶玉书一脸茫然的看著他,“什么镀金?”
“就是去混个身份,以后照样可以回来,好处就是以后在国内办事会方便很多,参照华侨们的待遇。”
听著林朝阳的话,陶玉书反应了半天才明白过来。
“那我不成外国人了?”
“香江再过十几年就回归中国了,所以你还是中国人。”
陶玉书心中仍在消化林朝阳话里的信息量,本来沉浸在伤感中的她,被林朝阳的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弄的心里乱糟糟的,有一肚子的话想问,却又不知道该从何问起。
最后她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能行吗?”
“怎么想的,就是看到那些港商的待遇了嘛。至于能不能行,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我可以让老李那个公司给你安排个工作,这样就有去那边的由头了。
前两年大T渡,内地人去了就有身份。
咱们不需要T渡,正儿八经的过去就行,身份问题不难解决。”
陶玉书又问:“那你和孩子怎么办?”
林朝阳笑著说道:“当然是我们一起过去了,待个几个月就回来。”
“那我肚子里这个怎么办?”
林朝阳哈哈笑道:“你稀罕香江的身份吗?”
陶玉书坚定的摇了摇头,林朝阳说道:“那就等生完再去,拿完身份就回来。”
陶玉书想了想,突然发觉好像有点不对劲。
“我孩子都生完了,还去香江干什么?而且去了香江,我工作怎么办?”
见她终于问到了点子上,林朝阳握住了她的手。
“以你的性格,副主编的位子拱手让给别人,你在《燕京文学》能待的顺心吗?”
陶玉书思考了片刻,说:“肯定会不舒服。”
“所以啊,不如趁这个机会就不干了。
我都替你考虑好了,去了那边,先拿到身份,然后再用我的稿费开个出版社或者影视公司,你自己当老板、自己做主。
之前你不是一直说在《人民文学》的时候施展不开手脚吗?
你那么有事业心,正好可以借著这个机会一展拳脚。”
陶玉书顺著林朝阳的话想像,心中生出了几分憧憬,可对于故土的牵绊却让她恢复了几分理智。
“都在香江开公司了,我还能回来吗?”
“当然能啊!不仅能,以后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沟通内地与香江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咧!”
陶玉书已经被林朝阳说的昏头转向了,她很没有底气的问:“我都没做过生意,根本不会开公司。”
“不会可以学。你这么勤奋、上进,还怕学不明白?
你只需要拿出你上学、上班时一半的劲头,就足够在香江立足了。”
面对陶玉书不停的问题,林朝阳对答如流,到最后她忍不住问道:“你怎么想的这么清楚?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了?”
林朝阳立马否认,“没有的事,纯粹是临时起意。”
他见陶玉书不信,又问她:“你记得前些天老李来那回吗?”
“嗯。”
“他是有心拉我一起搞电影的,当时我没搭他的茬,今天这不是赶上有这把事了吗?正好可以利用上。”
听完他的解释,陶玉书终于有了几分信服。
林朝阳又搂了搂她,“好了,别想了,明天还得去医院呢,早点睡吧。”
“嗯。”陶玉书枕著他的肩膀,温柔的应了一声。
第407章 体面
第417章 体面
翌日一早,林朝阳带著陶玉书去了医院,检查过后,确认已经怀孕七周多了。
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而可能产生的那些负面压力他们早已抛之脑后,确认了之后喜悦。
出了医院,陶玉书问林朝阳,“咱们接下来干嘛?”
“去老林家坐坐吧,调动的事他忙前忙后,结果出了这么个意外,咱们得去说声抱歉。”
陶玉书点了点头,这是理所应当的。
夫妻俩驱车来到燕京市文协大院,恰好林津岚在家,本来他还在招呼几位亲友,一见林朝阳夫妻俩来了,他立马热情的将他们俩请进了书房。
林津岚以为他们俩是来拜年的,笑著说道:“你们俩可是稀客啊!”
寒暄了几句,林津岚又提到了陶玉书工作调动的事。
“前两天拜年,我还跟文联的领导说了你这边调动的事,文联领导很支持啊。
玉书你毕业就在我们燕京市文联这边,在《人民文学》锻炼了一番又回来了,正好可以加加担子。”
林津岚的语气中充满了对陶玉书的欣赏,她的表情不自觉的露出几分尴尬来。
“老林!”林朝阳正色对林津岚说道:“今天我跟玉书来,就是为了工作的事来的。”
看著林朝阳的表情,林津岚察觉出了几分异样,问道:“怎么著?《人民文学》那边不想放?”
“不是,是玉书怀孕了。”林朝阳坦然说道。
“啊呀!”
林津岚听到这话忍不住发出一声意外的低呼。
“怀孕了?”林津岚的眼神不由得放到了陶玉书的小腹上,随即又察觉这样做的不礼貌,他收回视线,问道:“已经确定了?去医院检查过了?”
陶玉书笃定的点了点头,“检查过了,确实怀孕了,8周。”
“啊!”林津岚缓缓的点了点头,心中也在慢慢消化著这个信息。
迟疑了一会儿,他问道:“那工作……”
林朝阳说道:“老林,现在这个政策你也知道,调动这事肯定是办不了了。玉书的性格你也知道,她这么要强。
有了这件事,就算是工作能保住,以后在单位也不会顺心。我想著,索性就辞了职吧。”
闻言,林津岚脸上又是一惊,“辞职啊?玉书干的那么好。”
言语间,他对于陶玉书的辞职充满了惋惜。
看著林津岚的态度,陶玉书的神色不免一黯,“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小家伙风尘仆仆的来了,我们怎么能将它拒之门外呢?”
陶玉书说话之时,手轻轻的放在腹部,眉宇间闪耀著母性光辉。
林津岚也被她的情绪触动,“是这么个道理。”
然后他又笑了起来,“这要是别人想辞职,我高低得劝几句。你们家的经济条件摆在这,既然你们夫妻俩都商量好了,我就不劝了。”
在文学界,林朝阳的名气大、作品响是人尽皆知的事,除此之外,关于他的收入一直以来也都是文学界许多人的谈资。
稿费标准高、产量高,所以他的稿费收入在文学界一直都是第一梯队的。
去年版税付酬制度闹的沸沸扬扬,林朝阳又成了国内第一个吃“版税”的先行者,最近这几个月文学界关于林朝阳收获了多少版税的事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总而言之,林朝阳的收入是远超普通作家和普通工薪阶层的,所以他们夫妻俩上不上班根本不会对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陶玉书面露歉意,“辞职这事没什么,主要是辜负了你的一番好意。”
林津岚连忙笑著摆了摆手,“诶!这有什么关系?反正调动还没办呢,不打紧。”
“老林,玉书要是不去你那了,你打算用谁来当这个副主编?”林朝阳问。
林津岚问:“你还有人选给我推荐?”
林朝阳摇摇头,“推荐的人选没有,就是有个上蹿下跳的,玉书要是不去,你再不选他,他估计能记你一辈子。”
林津岚听著这话大笑了起来,“那这么说,这个副主编还非找他不可了?”
玩笑后,林津岚正色道:“玉书不来,李拓这小子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你先别跟他提这事,多晾他一段时间。只有这样他才能珍惜这个机会,以后好好干活。”
“当了领导就是不一样!”林朝阳打趣了林津岚一句。
说完正事后,林津岚还要留林朝阳夫妻俩在家里吃饭,被他们俩婉拒。
出了林津岚家,夫妻俩又来到了华侨公寓,只有张桂芹在家,林二春这会儿没了踪影,要么是在收租的路上,要么是在买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