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44节

  “这届来不及,还有下一届嘛。下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我第一个支持报送《禁闭岛》。”

  同事们说着笑话,气氛轻松。

  最近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报送工作已经正式展开,虽说全国很多地方的文协、文学杂志、文化、出版单位都有报送作品的资格,但其中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并不多。

  比如省一级文协、比如《十月》这样的知名文学杂志、比如人文社这样的殿堂级出版社……

  这个话题也一直是最近文学界和出版行业关注的焦点,毕竟是中国文学界第一个长篇小说的评奖,茅盾文学奖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话题性和关注度。

  “不过要说起来,林朝阳也不差这一部作品,按照这届的评奖要求,他应该有好几部作品都符合条件吧?”诗歌组的吴光华问道。

  “《赖子的夏天》《梵高之死》《棋圣》,哦,对了,还有一部用另一个笔名写的《父母爱情》。”

  “我听说,人文社好像没给他报名啊!”

  “你听谁说的?”

  “小道消息,说是人文社这届符合条件的作品有点多,林朝阳的作品没排上号。”

  “都是胡说八道。人文社的符合条件的作品多不假,但林朝阳的《赖子的夏天》和《梵高之死》都是在他们那发表和出版的,影响力巨大,再不济也不至于两部连一部都没有报送。

  你这消息假的太离谱了,我听说是报了《梵高之死》。”

  众人讨论了一会儿,小说组的赵维明问刘昕武,“昕武,你跟林朝阳熟,知道他哪部作品报了?”

  刘昕武沉吟道:“人文社的我不知道。《棋圣》肯定是报了,《燕京文学》那边压根就没有能充脸面的长篇。

  再就是那天去朝阳家,听说沪上那边没给他报《父母爱情》。”

  “为什么没报?”

  “说是之前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评奖的时候报过了,这种情况再报长篇小说奖显得有点……”

  刘昕武没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了。

  如今的评奖还没像后世搞的那么泛滥和没有下限,不管是评委会、作家还是报送单位,都是要脸的。

  《父母爱情》这种情况要硬报名也不是不行,只是容易让人说闲话,所以就干脆不报了。

  吴光华遗憾的说道:“那真是可惜。为了个中篇小说奖,错过了茅盾文学奖。而且我记得这部小说还没得奖吧?”

  “是啊,有点可惜。”

  吴光华说:“那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人文社报了《梵高之死》,《燕京文学》报了《棋圣》。

  一位作家,两部作品同时出现在评审当中,也是不多见了。”

  张守仁说道:“放在别人身上是不多见,不过在林朝阳那里倒也正常。我记得前两年的全国优秀小说奖,他中、短篇好像都拿过两个奖项吧?”

  “是,当时引起的反响还不小呢。”

  前几届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刘昕武也获了两次奖,记忆犹新。

  “林朝阳这次要是报了两部作品,能不能也得个双奖?”赵维明玩笑着说道。

  张守仁坚决的摇了摇头,“绝不可能。长篇小说评奖跟中短篇不一样,要是搞一人双奖,别管质量再出众,也会影响公信力。”

  大家都是业内人,也明白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赵维明的话只是说笑话。

  就在《十月》编辑部众人谈论完的第二天,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名单新鲜出炉,公布在这天的《人民日报》上。

  这几年国内陆续涌现了不少由文学杂志和出版社举办的文学奖项,但要说影响力方面,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依旧是独一份的。

  至少在茅盾文学奖的权威形成之前,没有任何奖项能够撼动它在文学界的地位。

  这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跟林朝阳没什么关系,他都好几年没写短篇小说了,可有人偏要把这事跟他扯上点关系。

  授奖仪式举行完的这天晚上,李拓和陈健功贱嗖嗖的跑到林朝阳家。

  两人无事不登三宝殿,见了面就要求林朝阳把“光荣传统”给搞下去。

  “什么光荣传统?”林朝阳一脸茫然。

  “请客吃饭啊!”陈健功提醒道。

  一旁的李拓纠正他,“是沙龙,文化沙龙!”

  陈健功连忙点头,“对对对,文化沙龙。”

  林朝阳恍然,他强忍着吐槽这俩夯货的心理。

  前两年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授奖仪式后,他确实是张罗了吃饭的事,可今年他又没得奖。

  听完林朝阳的话,李拓理直气壮的说道:“没得奖你更应该请了。玉书现在可是编辑……”

  陈健功抢着说道:“没错啊!这一届算上我二十个获奖作家,这可都是出稿件的富户啊。你一顿饭,给玉书省了多少工作量?而且多少人是平时想约都不好约稿的。”

  听着两人的话,陶玉书眼睛瞪的跟兔子一样。

  这个提议好啊!

  她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眨啊眨的看着林朝阳,泛着层层波光,如秋水潋滟。

  此时无声胜有声,朝阳同志哪里遭得住这样的攻势啊!

  他煞有其事,语气十分郑重的说道:“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之后的这场文化沙龙确实是我们文学界同仁的一个难得的交流场合,应该保持下去,形成一个优良传统。”

  李拓和陈健功看着他的表态,控制不住的鼓起了掌,表情肃穆,属实是被这股领导范儿给硬控了。

  “去棉花胡同吃饭吧,那里地方大,随便折腾。”陶玉书建议道。

  之前几次朋友们吃饭都是在棉花胡同,那里院子大、屋子多,作为接待地点确实很方便。

  “好。”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授奖仪式后历来都要搞几天座谈会,获奖作家们都要在京待上几天,李拓和陈健功获得了林朝阳的首肯后便回去张罗了起来。

  3月25日,授奖仪式后的第三天。

  今天是周四,工作日的早上棉花胡同内职工们忙着上班往外走,林朝阳夫妻俩是刚从菜市场买了菜回来。

  进了院,夫妻俩把菜放下,陶玉书说道:“这丫头,又跑哪儿去了?”

  “别找她了,你还能指望她干活?”

  昨天陶玉墨听说林朝阳夫妻俩要请客吃饭,吵着要来帮忙,结果一大早露了个面,这会就没了踪影。

  请二十人吃饭考验的不仅是厨艺,更是体力。

  夫妻俩正准备的时候,李拓和陈健功结伴而来,然后是汪曾琪和林津岚,都是林朝阳的老熟人,这一届汪曾琪得奖的作品是《大淖记事》、林津岚得奖的作品是《头像》。

  四人先后到来,然后又有获奖作家们陆续到来。

  这里面有不少是已经成名的作家,比如周克芹、刘绍棠等人。也有一些是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比如韩少功、王安仪、古桦、赵本夫等人。

  这群获奖作家几乎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授奖仪式之后刚认识的,没有什么交情,相处起来自然是拘谨的。

  之前的座谈会大家也都是泛泛而谈,连说笑也不曾有过。

  一群人结伴来到林朝阳家里,简单的寒暄介绍后,有人帮着林朝阳夫妻俩忙活做菜,李拓、陈健功、汪曾琪几人负责活跃气氛,很快便让这些人熟悉了起来,相处的气氛也更加轻松融洽。

  “林老师,我干点什么吧!”王安仪来到厨房自告奋勇。

  “别叫林老师,叫我朝阳就行。”林朝阳笑呵呵的说道。

  王安仪之所以叫林朝阳为林老师,是因为前年她在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的时候林朝阳去给她们这些学员讲过课。

  林朝阳年纪不大,但在文坛声名显赫,王安仪不是张曼玲那种性格,“朝阳”两个字她是叫不出口的,憋了两秒,她说道:“那我叫你老林吧。”

  林朝阳笑着说道:“也行。”

  他又对王安仪说道:“你要是想干活,就帮着扒点蒜吧。”

  “好。”

  王安仪应了一声,拿着两头蒜扒了起来,动作笨拙,显然是很少干这种活。

  她家境优越,父亲王啸平是沪上人艺的导演,母亲茹志娟是知名作家,可以说是文艺世家。

  她站在陶玉书身旁,两人边干着活边聊着家常。

  就在这个时候,从早上就不知去向的陶玉墨终于现身了,冲进厨房叫嚷着:“姐,我帮伱干活。”

  身旁是娴静恬淡,对面是急迫聒噪,强烈的反差让陶玉书心中升起一股烦躁来。

  “早干嘛去了?这么多人,还用得上你吗?”

  (本章完)

第275章 有可能是绝经

  “脾气可真是大!”

  当着外人的面,陶玉墨不敢跟姐姐对着干,怕被秋后算账,只能嘟囔着凑到林朝阳那里帮他洗洗菜,展示一下存在感。

  “姐夫,你没发现吗?我姐最近脾气越来越大了!”陶玉墨干着活,不忘跟林朝阳进几句谗言。

  “是对你脾气越来越大了,对我脾气好着呢。”

  陶玉墨被他一句话堵在那里,如鲠在喉,悄悄嘀咕:“胆小怕事!”

  厨房里面七八个人,真正做菜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洗菜、切菜各种杂活都结束之后,就用不上这么多人了,林朝阳就把众人都撵了出去。

  西厢房里传来众人的欢声笑语,院子里也有几个人站在那里交谈,这样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无比放松。

  王安仪从厨房出来,来到院子里的石榴树附近,汪曾琪正和林津岚、刘绍棠等几个老作家在闲聊。

  他们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岁,大多在五十年代便成名了,年纪和经历的相似让大家很有共同话题。

  她凑过去的时候听见汪曾琪在聊着他的美食经,一旁的林津岚偶尔插上两句话,刘绍棠、周克芹、舒群等人津津有味的听着。

  王安仪听了一小会儿,也觉得很有意思,她能从汪曾琪的语言当中听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趣味,心想着难怪他的作品如此充满了情趣。

  她正专注的听着的时候,耳畔陡然传来一阵大笑声。

  转头望去,便见李拓当先推开西厢房的门走出来,身后还跟着陈健功、韩少功、赵本夫等几个青年作家。

  汪曾琪几人停下了说话,看向他们几人,只见他们跑到院门口,对着门口那副对联参详了起来。

  “你们这是干嘛呢?”王安仪凑上去问了一句。

  李拓说道:“刚才我跟他们说起朝阳家门口这副对联的典故,大家好奇过来看看。”

  王安仪跑到院门外看了看,刚才来的时候她就注意到了这副对联,她好奇的问道:“这对联有什么典故?”

  李拓便将前年得奖后的那顿饭和陆文甫的文章偶得讲了出来,王安仪听完不由得有些心向往之。

  对于她这种文青女作家来说,那样高朋满座、酒逢知己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不由得对今天的聚会多了几分期许。

  几個青年作家在门口讨论了好一会儿,兴致勃勃的也想来上一首。

  韩少功吟着一句“春风拂四合,桃花映日长”冥思苦想,一旁的陈健功嘲笑道:“哪里来的桃花?起句就错了。”

  “就是个意象,象征春天嘛,你别打岔!”

  “那你不如说‘春风抚四合,碧草映日新’,院子里好歹还有点草呢。”陈健功说。

  赵本夫说道:“那我接一句,‘友朋欣载酒’。”

  陈健功等了几秒,问道:“完了?”

  “完了。”

首节 上一节 244/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