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59节

  “他叫什么?”

  “查海升,怎么了?”

  果然是他。

  “没什么。刚才聊天,你这个同学说他喜欢看哲学类的著作。他年纪太小了,心智还不健全,总看这种书不是好事。”

  陶玉墨不解的问:“哲学类的书籍很有营养啊,我周围的同学也都在看。”

  林朝阳摇摇头,“什么叫有营养,什么叫没营养?牛肉有营养,可你能给没断奶的孩子吃吗?”

  他的比喻一下子点醒了陶玉墨,她的表情若有所思。

  “中国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读书可以明心见性不假,但一样可以影响人的心智。

  你们这个年纪一旦把精力都放在那些虚无缥缈的事上,很容易深陷其中,误入歧途。”

  陶玉墨很想承认姐夫说的都对,可她听着林朝阳的语气就感觉不舒服。

  明明没比自己大了几岁,却偏偏装成老头子的样子。

  “姐夫,你怎么跟老头子一样?”

  “我这叫有感而发。”

  林朝阳感叹了一句,他整日里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燕大学生,虽然很多学生比他的年纪还大,但若论社会化的成熟度,却远逊于后世同年龄段的人。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热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他淡淡的说了一句。

  一旁的陶玉墨听完立刻觉得不明觉厉,姐夫真不愧是当作家的,随口一句就是这么深刻的话。

  “姐夫,你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林朝阳无语的看了她一眼,“你可读点书吧!这是我说的?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

  听到他的奚落,陶玉墨顿时感觉脸上发烫,娇嗔道:“我又不是读中文系的,哪知道这个基那个基的?”

  其实陶玉墨真算不上不学无术,这年头哪有大学生不是文学青年的?

  只是相比之下,她的阅读量没有那么高而已。

  两人随口聊了几句,陶玉墨去自习室看书,林朝阳继续工作。

  快下班的时候,洪子成来图书馆找林朝阳。

  “朝阳,下班到家里坐坐?”

  “有事?”林朝阳问。

  洪子成道:“也没什么。我跟谢勉这两天正好看了你的新小说,想跟你探讨探讨。”

  “那好,等下班我去你家。”

  下班之后,林朝阳如约来到燕大讲师们住的筒子楼,就在学生宿舍32号楼的边上。

  进楼门左拐,穿过昏暗的楼道,居中靠南有间宿舍,就是洪子成的家。

  这会儿赶上饭点儿,楼道的公共厨房处弥漫着烟火气,整栋楼内都飘着饭菜的香味。

  洪子成的家是个单间,面积也就是十五六平方米。

  林朝阳来的时候,谢勉已经在这里了。

  除了谢勉,77级中文系的几个学生也在这里,分别是陈健功、刘志达和黄子平。

  他们仨里有两个是燕京的,另一个寒假要勤工俭学。

  对于燕大的学生们来说,到老师家来做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尤其是中文系的宿舍就在32号楼,与讲师们住的筒子楼距离还不到一百米。

  林朝阳一来,第一个话题自然落到了《梵高之死》上。

  洪子成拿出了几页稿纸,这是他给《梵高之死》写的评论文章,打算投给文学评论杂志。

  文章标题叫《<梵高之死>:艺术与历史的对话》,里面这样写道:

  《梵高之死》的魅力源自作家对艺术作品的深刻解读和对梵高的重新解构与演绎。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激发了读者对艺术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向世人展示了梵高这位伟大画家的生前遭遇。

  不仅带给了读者关于艺术与信仰的深度思考,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思想内涵。

  洪子成的评论充满了对《梵高之死》的溢美之词,他当着大家的面拿出来,让林朝阳这个小说作者都有些不好意思。

  “子成兄,夸的太过了。”林朝阳谦虚道。

  “不夸的好一点,我这文章怎么发表?怎么赚稿费啊?”洪子成玩笑道。

  众人闻言,哈哈笑了起来。

  三九严寒,冬日的寒风凛冽,火车缓缓行驶在铁轨上,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在空旷的田野中回响,在漆黑一片的夜里格外的震耳。

  广袤的黑暗中,只有车头前方的一盏车灯亮着,仿佛一把火炬。

  查海升安静的坐在硬卧车厢外的座位上,他看着车窗外的夜色,只能隐约辨认出几颗孤零零的灰树。

  他是傍晚上的火车,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虽然不知道火车所处的具体位置,但想来应该是在河北境内。

  从他迈出家乡的那一天,便把安徽和燕京之间的地图刻进了脑子里。

  刚才在火车上闲着无聊,他又翻起了《梵高之死》。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阅读这部小说了,但心中的感动却比之前来的更加强烈。

  他感同身受于亚伦对艺术的虔诚信仰,也感同身受于梵高的怀才不遇。

  这种感动在他心中不断的荡起涟漪,让他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一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

  他本以为这种欲望会在见到许灵均这个小说作者后得到满足,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旷野里黑暗的景象仿佛无穷无尽,除了与它伴生的寂寞,再没有别的东西了。

  脑子里喷薄的欲望让他难以克制,他终于找来了纸和笔,在上面重重的写下:

  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没有月亮

  面包甚至都不够

  朋友更少

  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

  瘦哥哥梵高,梵高啊!

  火车在铁轨上的颤颤巍巍的行驶,让查海升的字迹也扭捏起来,可他心中炙热的情感终究是有了倾注的地方。

  “瘦哥哥”是查海升自己给梵高起的称呼,因为《梵高之死》里面写梵高的身材瘦弱颀长,他将对梵高短暂而痛苦一生的哀叹全部写进了诗里。

  当他停下笔,去审视纸上的文字时,难以相信这竟然是他刚才所写下的诗。

  查海升在学校里写过论文、写过观后感、写过学习心得,但并没有写过诗,那个天纵奇才般的诗人是一年之后才开始诗歌写作的。

  不过现在的他虽然没写过诗,但看过不少,仔细的品鉴了一番刚才都有感而发,他发觉自己竟然写得不错。

  这个发现让查海升心里高兴不已,他没有想到自己似乎在写诗这方面还有些天分。

  他将这张稿纸小心翼翼的撕下折好,本想揣进怀里,又拿了出来再看了一遍。

  名字还没写,应该有个名字才行。

  他思忖片刻,又在最上头写了一个名字——

  《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这首诗是看完《梵高之死》后的有感而发,查海升想到的就是白天见过的林朝阳。

  应该把这首诗寄给他看看。

  (本章完)

第186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

  时间一晃已经来到了一月下旬,按照农历来算,已经是腊月二十了,转眼《梵高之死》在《当代》发表已有半个多月时间。

  作为从季刊改版为双月刊的第一期刊物,1981年开年这一期《当代》受到了编辑部所有人以及人文社领导层的重视。

  刊物改版,每期即便是同样的销量,那带给人文社的码洋也是多了一半的。

  这天上午,社里的编前会刚刚开完,卫君怡叫住了覃朝阳。

  “纸的事解决了没有?”

  “已经解决好了,昨天印刷厂那边已经开印了。”覃朝阳说。

  卫君怡颔首道:“那就好。”

  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印刷用纸的产量有限一直是困扰我国出版行业的一大难题。

  赶上这几年国内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印刷用纸每年的增量都要跨一个大台阶,很多出版社经常会面临纸张短缺的问题。

  人文社虽贵为国家级出版社,一样免不了遇到这样的问题。

  81年第一期《当代》自上市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销量再次创下了新高。

  仅仅十二天的功夫,首印的35万份杂志便一销而空。

  这样恐怖的速度完全出乎了《当代》编辑部的预料,之前林朝阳的《赖子的夏天》发表,将《当代》的销量一举从13万份抬高到53万份,编辑部的人觉得已经很夸张了。

  可是现在,新一期《当代》在上市仅仅十二天,35万份就售罄,这是个什么概念?

  之前最高的销量是三个月卖了53万份,现在十二天卖了35万份,按照这個速度,这一期《当代》的销量岂不是奔着百万份去了?

  这样剧烈的销量变化让《当代》全体编辑都陷入了巨大的幸福之中,但却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因为印刷纸张的供应紧张,所以不管是图书还是刊物都是有印刷用纸定额的,超过了定额就得打申请。

  按照编辑部的预估,改版后第一期《当代》的销量恐怕要放一个大卫星,用纸需求大增,覃朝阳立刻便将这个问题反应到了社里。

  本来《当代》自从创刊以来销量一直稳中有升,用纸增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突然之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在原有已经很大的用量上又要翻上一倍,这对人文社来说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经过两天的协调,社里总算是给《当代》腾出了一部分印刷用纸。

  保证了《当代》这一期的印刷量,就等于保证了销量,保证了人文社的效益。

  一期多卖50万份,再加上后续的影响,《当代》在81年的销量少说也能增加个一百万份,《当代》也有望能与《人民文学》《收获》这两份顶尖文学刊物看齐了。

  要知道这两份刊物可是早在五十年代便创刊了,一个是顶着“人民”二字的国家级文学杂志,一个是有文坛泰斗坐镇。

  相比之下,创刊仅有一年多时间的《当代》尽管背靠人文社,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能够取得这样的势头,殊为不易。

  “林朝阳这位作家,你们《当代》要保持好关系,勤加联系。他现在可是红得发紫,外面一堆杂志都想跟他约稿呢。”卫君怡对覃朝阳叮嘱道。

  《当代》两次大的销量跃迁,都是因为刊登了林朝阳的作品,可以说林朝阳对于《当代》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节 上一节 159/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