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看美人,她是那种典型的鹅蛋脸,属于古典美人的脸型,鼻子有点微微的驼峰,但并不影响美感,反而多了几分少女感,回城半年多皮肤也养的白里透红,好似剥了壳的鸡蛋,越看越让人喜欢。
林朝阳盯着陶玉书看了一会儿,她丝毫没有察觉,看着看着林朝阳也觉得无聊,便捧着今天借来的《青春万岁》看起来。
八点半左右,陶母敲响了房门。
林朝阳看到陶母便想到了交伙食费的事,可惜这会儿他囊中羞涩,便把目光投向了陶玉书。
只见她不情不愿的数出一叠票子交给陶母,“五毛钱一天伙食费,这个月还有二十九天,俩人一共二十九块钱,给你!”
陶母瞧着她的样子,心头不痛快,嘴里嘟囔着:“讨债鬼!”
关上房门,陶玉书满脸惆怅,“一天一块钱,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块钱。”
林朝阳笑着揽着她的香肩,“你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一个月补助二十二块五毛钱,我一个月工资四十七块钱,一共六十九块五,每个月交给家里三十块钱,还剩将近四十块钱呢。”
陶玉书是下乡知青,按照国家决定插队时间作为参考工龄,满5年便可享受最高标准的助学金,即每月二十二块五毛钱的补贴。
“中午在学校吃饭不要钱?我们俩一天就算五毛钱,一个月又是十五块钱,这就剩二十五块钱了。买学习用品、买书要不要钱?还有日用品、衣服、鞋子……”
林朝阳脸上的笑容僵在那里,这么一算好像还真是。
月入七十块,居然过的捉襟见肘。
燕京居,果然大不易。
他心中创收的火苗再次熊熊燃烧,如果刚才他兴起这个念头还只是为了自己的小布尔乔亚生活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在奋斗。
想了好一会儿,林朝阳的脑子里却没有什么头绪。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是七八年九月,改革开放的风气还远没有吹起来,搞钱可不是个容易事。
做生意肯定不行,一来是没时间和精力,二来也没那个本钱。
别说他了,马化腾来了也不行啊!
当食利阶层行不通,现在的选择就简单了,要么出卖技术、出卖知识,要么出卖体力。
他思考着自己的创收大业,手指有节奏的在书桌上敲打着,吵到了正在认真学习的陶玉书。
“你别敲了。”
林朝阳收敛了一点,陶玉书收起手头的《中国文学史》,又拿起了一份报纸来。
是沪上的《文汇报》。
“这报纸也学?”
“这是作业,让我们给一篇小说写文学评论。”
陶玉书回了林朝阳一句,将注意力放在了报纸上,上面的小说她已经不是
《伤痕》,作者:卢欣华。
这一刻,林朝阳福至心灵。
眼看着就是八十年代了,改革开放虽说如火如荼,但文学的火爆也不遑多让。
书店门口排着长队,购书者为了买书彻夜排队;情侣约会在英语角,用蹩脚的语言诉说着甜言蜜语……
很快,在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文学旋风就将席卷整个中国,无论是干部、工人、学生,还是男女老少,人们沉迷于文学复兴的饕餮盛宴,也因着这样的贪婪汲取,成就了八十年代文学的辉煌与灿烂。
林朝阳想起了火车上章耀中炫耀的那本《燕京文艺》,那种水平都能刊发,他年轻的时候好歹也是个文青,没理由不行。
再说了,他不行,致敬一下还不行吗?
最关键的是……
林朝阳看向了正在全神贯注看书的陶玉书,媳妇好像是个用功的学霸,哪怕是为了家庭的和睦,他也得把自己包装成个文化人啊!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笃定。
没错,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的和睦。
(本章完)
第17章 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奋斗逼
打定了主意要写点文章赚钱,林朝阳没有仓促动笔。
不光是因为他没想好要写什么,也因为不能轻易暴露这件事,毕竟他写要文章可是为了搞小金库,在家里写东西,那不是明牌谋反吗?
这天晚上,林朝阳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是那种有点心思就睡不着的人,脑子里全是想法,感觉再不写都快尿出来了。
陶玉书被他的动作折腾的也很晚才睡着,以为他是第一天上班比较兴奋,并没有放在心上。
翌日再上班,从六点半忙碌到八点,学生们都上课了,林朝阳的工作也清闲了下来。
他拿着自己的工作手册便在那里写写画画,胡文琼的工位就在林朝阳的旁边,见他摸鱼也没说什么。
这年头,谁工作不摸鱼啊!
快中午的时候,林朝阳正低头写东西呢,便听到一阵敲击地板的声音。
他抬眼一看,是位长相清癯的老同志,看起来得有七八十岁了,正拄着拐杖走到前台来。
这会儿胡文琼刚好上厕所,林朝阳便问道:“老同志,您要借什么书?”
老同志用拐杖指着不远处装着索书卡的柜子,“作家出版社的《美学批判论文集》,你去给我找找。”
这老头儿,谱儿还挺大!
林朝阳心里吐槽了一句,可谁让人家岁数大呢,惹不起啊!
他跑到柜子那翻了好一会儿,找到了老同志要的《美学批判论文集》的索书卡。
“老同志,我给您登记一下。”
林朝阳刚坐下准备登记,老同志又说道:“你再帮我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方美学史》。”
不早说?
要不是怕这老头儿倒地下讹他,林朝阳高低得掰扯掰扯,你搁这溜傻小子呢?
许是看出林朝阳的不满,老同志说道:“年轻人动作不要太麻利,刚才我话还没说完呢。”
怪我腿太快呗?
算了,谁让你岁数大呢,我再忍你一次。
等他再拿回一张索书卡准备登记,不想老同志却摆了摆手,“不用了。我刚才想了想,这书写的一般,不看了,没意思。”
说完不等林朝阳说话便转身离去,林朝阳一脸懵。
什么情况?这老头儿泡我玩儿?
他低头看了一眼索书卡,“《西方美学史》,朱光遣著。”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国内美学教育扛把子的代表作,你管这叫写的一般?
个老登!
林朝阳冲着老头儿的背影狠狠唾弃了一口。
小插曲过后,林朝阳继续把精力放在工作手册上。
他的工作手册就是个三寸见方的小册子,几十页纸,面积也小,根本写不了东西,他用了一天时间就写了一半的纸。
下了班,他便跑到燕大南门。马路对面有个长征饭庄,是燕大学子常来改善伙食的老地方,被称之为“校外食堂”。
长征饭庄旁边有条小胡同叫老虎洞,这里有储蓄所、文具店和日杂店。
林朝阳过来是为了到文具店买点信纸,他写作的钢笔用的是图书馆配的钢笔,一天下来墨水都空了一肚,纸就不再占单位的便宜了,否则容易被当成“薅社会主义羊毛”的典型。
买完纸后,他又返回了图书馆,将信纸放进自己的工位桌槽里才回家。
吃完饭,林朝阳问陶玉书看不看电影。
燕大的大饭厅除了是食堂,也兼做礼堂和放电影。现在没有双休,都是周日单休,所以每到周六周日晚上,燕大便会对外售票放电影,票价五分,不过都是些老电影。
“晚上我还得写作业。”陶玉书摇头。
“那明天去看。”
“明天我得看书。”
返京一周时间,陶玉书逐渐露出她醉心学习的底色,连着被拒绝两次,林朝阳意兴阑珊,“那我去馆里看书了。”
“在家不是一样看吗?”
“你在这,我静不下心。”
林朝阳的花言巧语让陶玉书玉面含羞,白了他一眼,然后顺利出了门。
从朗润园东岸漫步到燕大图书馆已经是晚上七点二十,此时燕大图书馆的自习室和借阅室里依旧人满为患,馆内灯火通明。
正门楼梯旁有个传达室,里面有個姓谢的老师傅,林朝阳来图书馆两天,跟他也算认识了。
“小林,怎么大晚上还过来了?”
“在家闲着没事,过来看看书。”
谢师傅夸奖道:“还得是你们文化人。我那儿子要是有伱们这些老师和学生一半的好学勤奋劲儿,肯定能考上大学。”
“您在燕大工作,您儿子以后起步也得是燕大。”
谢师傅听到这话眉开眼笑,“借你吉言。”
跟谢师傅闲聊了两句,林朝阳来到闭架借书处的前台工位,继续他白天未完成的事业。
林朝阳没骄傲到认为自己是个穿越客就可以平趟中国文学界了,而是用了个取巧的方式,那就是“借鉴”后世的成功作品,他现在所写的这部作品便是这样。
只是从大学毕业以后,他已经好些年不怎么动笔写东西了。冷不丁捡起来,想法很多,但也很杂,泥沙俱下,哪怕是有成功的作品借鉴在前,写出的东西也依旧不算出挑。
林朝阳知道这事急不来,得慢慢磨才行,把白天所写的内容删删改改誊写在信纸上,重新写了起来。
伏案时间长了,胳膊、肩膀难免有些酸疼,林朝阳起身活动了一下,他随意的看向馆内的时钟,发现已经九点了。
连忙收拾好了纸笔回家,到了家陶玉书刚要躺下睡觉,也没有多问他什么。
翌日一早吃完饭,陶玉墨说她今天要跟同学出门玩,要借姐姐的自行车。
陶玉书吃完了饭在刷牙,不方便说话,林朝阳便道:“骑走吧。”
“又不是你的车。”陶玉墨嘟囔道。
嘿,这丫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林朝阳倒不至于跟她这么个小丫头生气,陶玉书却不乐意了,漱了口道:“不借!”
“我跟你借,又不是不还你!”陶玉墨嚷嚷道。
“我的车,我愿意借就借,不愿意借就不借。”
“那是爸买的车。”
“爸给我买的!”
姐妹俩互不相让,陶玉墨气急败坏的找母亲告状。
陶玉墨对林朝阳出言不逊,陶玉书只是想给妹妹一个教训,见母亲来拉偏架,她也没再纠缠,“借你可以,态度给我端正点!”
“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