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如此年轻的演员,为什么能够拥有那些深沉复杂的情绪?
能够出演如此多的文艺片,能够呈现出那些中年演员都掌握不了的演技呢。
也许就是因为徐横舟有强烈的自我,所以才更能够对那些个性极其鲜明的角色产生理解吧。
徐横舟完全不知道周星驰对他的印象从头到尾的变化,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认可周星驰所说的话。
虽然他有系统的帮助,但在前期每个角色都要反复练习一万次,确实也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力撑下来的。
在千锤百炼之下,他相较于一年前,已经是产生了很大的蜕变,现在的自己比一年前要更加笃定了。
他不再那么旁皇,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有了方向之后,剩下的就唯有坚定了。
《西游降魔篇》的拍摄在徐横舟看来,除了最开始的短暂的磨合期,包括但不限于,导演在他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直接入场演戏,除此之外风平浪静,进展得极为顺利。
直到沉寂了好多天,一直让他们自由创作的周星驰导演终于下场了,徐横舟才忽然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
剧组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周星驰之前拍摄电影用惯了的工作人员,是他的老班底,对他极其熟悉,了。
所以很多人谈及周星驰的导演风格,都说起来周星驰是会直接用表演的方式给演员说戏的导演。
而这一次开拍这么久了,周星驰导演居然还没有开始给演员说戏,这让他们感到有些不习惯,也有些惊奇。
徐横舟之前不了解周星驰的拍摄风格,但听到周围的人这么说,其实隐隐是有些期盼周星驰能够给他说戏的,起码给他指引个方向也好呀。
不然老是让他自己搞创作,那就得探索各种各样的多样性呈现给这位导演供他选择,那多累啊!
谁成想,他一开始期待的东西,这些天都没能成,结果他都已经开始逐渐适应这种自由发挥的日子了,周星驰导演忽然之间就开始搞事情了。
这种搞事情倒不是说周星驰导演提供了一个表演方向之后就一定要要求演员照着他的来演。
而是周星驰导演本身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又对剧情十分了解。
这个剧本本来就是他写出来的,所以他对整个人物角色的内核也比在座所有人都了解的更加清晰透彻。
他一旦开始上手表演这个角色了,说实话,在座的有一说一,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
就很离谱。
尤其是当那天一个配角总是演不好自己戏的时候,周星驰实在是没有忍住就自己上了,直接给表演了一段——
这是所有由演员转来的导演通病,实在忍不住要说戏的时候,通常都是不说,只演的。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周星驰发现让演员们自由发挥,也不能够让每个演员都自由发挥,有一些演员吧,确实自由发挥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入不了他的眼,通过不了他的审核。
所以他现在的策略是虽然每个角色都要亲自示范给演员看,但在做完示范后,完全不鼓励复制、模仿,他只是给出一个基础,然后演员可以自行选择很多种表演模式。
当然,如果是那种基础演技能力就不行的演员,那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基本上都会被他带着给跑偏了,会不自觉地去模仿他的表演。
这就是周星驰想要的了。
那些演技不行的演员模仿着他的表演,呈现出来他想要的东西,那就行了。
至于那些完全不会被他跑偏,有自己的表演模式的演员,那完全就有能力呈现出另外一些可供他选择的,能够给他带来一些创作灵感的东西。
他的想法比较简单,重点是对于徐横舟和黄渤两个人的期待都很高,觉得他们两个人绝对不会被自己的表演带偏。
要知道一个是文艺片演员,一个是喜剧片演员,而且全都是影帝级的人物,自己的表演恐怕只能够给他们当做参考,甚至只能够作为一个小小的启发,更谈不上所谓的会让他们不自觉的仿照着自己的来演了!
完全无法造成任何干扰嘛!
徐横舟听到周星驰这么解释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没有被干扰。
可能黄渤不会被干扰,毕竟他是一个天生的喜剧演员,有自己表演喜剧以及对喜剧的一套理解。
可是自己本身确实没有怎么演过喜剧的,而这一部电影恰恰好就是喜剧,里面有许多喜剧的表达。
而且重点是许多剧情和角色的设定也暗合周星驰往日所演角色的那种喜剧表达态度。
原本周星驰就算是不表演,他有很大一部分在表演喜剧相关剧情的时候,都是会去借鉴周星驰以往的表演方式的。
当然,只是部分借鉴,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部带有情怀兴致的电影。
能够让观众隐约的从他饰演的角色中看到至尊宝的影子,本来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达成的部分目的。
可是由周星驰在他面前把这个角色彻底的演一遍,又完全不同了。
要知道,周星驰演这种本身就是非常适合他的风格的电影,简直是驾轻就熟,尤其是这个角色又是他精心设定的,演起来简直就是角色直接在眼前成真变成了一个真实人物的感觉。
瞬间就把这个角色给演到顶级了,这还让徐横舟怎么表演?!
他眼睁睁地看着周星驰做完一段示范之后,一抬手冲着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血压瞬间就上来了。
这种压力实在是很难描述。
尤其是周星驰那种轻轻松松的态度,充满着信任的目光,他是打从心底里觉得徐横舟接下来的表演会比他自己所做的示范要好很多。
可对于徐横舟来说,如果是之前周星驰偶尔示范的几段表演,他有可能进行超越,可是当前这一段表演,他是真的觉得周星驰演得最为贴合这段剧情了。
很难再超越啊!
其实这一段说是贴合周星驰的风格,倒并不是说贴合他的喜剧风格。
这是所有成功的喜剧的内核大多都是悲剧一样,擅长演喜剧的周星驰,尤其是所出演的喜剧电影全都大获成功,可以说得上是影史留名的周星驰,在所有人眼中,可能最擅长的就是喜剧表演的方式。
但事实上,他演悲剧恐怕比演喜剧还要更加打动观众。
就比如现在这一段。
这段《西游降魔篇》的剧情中,可以说是复刻了《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那一段对话和离别。
《大话西游》中非常经典的那一段关于一万年的爱情论的台词,其实单独拎出来听是非常虚且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就是这一段台词,在周星驰的演绎下,在剧情的加持下,感动了当年无数的观众,同时,也让这一段经典台词流传至今。
并且如今如果有人再次回顾这部电影,同样也会被这段话所感动。
这样一段由周星驰本人造就的经典,如今再由周星驰表演起来,徐横舟只觉得里面的感情比当年只增不减。
有这种感觉的绝非他一个人,当周星驰表演完之后,现场所有人都面入追忆,甚至有一些人直接就流下了眼泪,泣不成声。
要知道,他们拍摄并不是按照整个剧情的时间线来的,而是东一段西一段,也就是说,这一幕戏掐头去尾,根本没有一个起因经过,通常情况下,单单拎出来这一幕戏,让大家共情是很难的。
尤其是工作人员,基本上又处于一种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高度紧张,更不容易入戏,基本上都把演员的表演当做是正常的工作看待。
可周星驰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或者说他演的这一场戏,就是有这样击中人心的能力。
徐横舟发现自己虽然拥有系统,但是依然每每都会被别人家的演技所震撼。
他每次看到那些资深演员所表现出来的演技,都会觉得自己天赋在这些大佬面前不值一提。
毕竟他是在系统的帮助下,才有了能够大略与这些大佬们平级的演技,而且系统还不能够帮他提升天赋,只能够帮他用日复一日千千万万次的排练以及及时的反馈,让他得到进步,得到成长。
徐横舟表示自己更想得到那种金手指。
随便看看别人的表演就能涨演技了,或者喝口水都能涨演技的那种!
当然有系统,总比没系统是要好些的。
没有系统,光靠徐横舟自己,他反正是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这个能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逼出极限,从而突破极限的。
首先这时间就不够啊,他也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完成一万次训练。
其次如果没有系统,最一开始强制性的训练要求,光靠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估计训练个三四次,就开始玩手机了……
徐横舟胡思乱想一波,顺便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抹平周星驰的表演给到自己的压力。
但可能是他的态度过于沉寂了,周星驰本身就是一个敏感又细腻的人,很能够洞察他人的情绪,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徐横舟这一点。
同时,周星驰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刚才的表演,也许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和在他人心中的分量是不同的。
他观察了一圈周围的其他人,发现大部分人居然还沉浸在刚才那场表演的情绪中。
自己的这段表演以及周围人的反馈极有可能给徐横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周星驰思考了片刻,抬头对徐横舟道:“要不这场戏放到下午吧。”
徐横舟摇头,他目露坚定:“我可以。”
第323章 升级!演绎级—中级!
这个时候不行也要行啊!
徐横舟当即毫不犹豫地进入系统空间,然后到了训练场,开启了自己的训练。
说起来有些惭愧,自从系统不强制性要求他训练一万次,而是改用驴前吊萝卜的形式——
说是训练一万次之后就能够得到一定积分。
从那个时候开始,徐横舟就已经很少会将某一个角色,某一场戏训练一万次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
徐横舟虽然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卷的一个人了,但卷一万次确实是他很难独立完成的事情。
除非遇到真的非常难演的一场戏,或者是要求非常高的一场戏,比如说现在。
他才能够强迫自己持续性地投入地训练一万次。
至于为什么是一万次,而不是更少或者更多,只要达成训练目的就行。
那是因为一万次这个次数在他心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
只要训练了一万次,那么他一定是对这个角色了解的非常透澈了,所有表演上的基本线都已经达到了,该做的努力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天赋以及顿悟的问题了。
只有训练了一万次,他的心中才有了底,才能够以更好的起跳姿势去跳跃,去够那一闪而逝的灵光。
徐横舟知道眼前这场戏可以说得上是整场电影的灵魂,他只有把这场戏演好了,这个角色才是真正成立的。
并且才能够与大话西游中的角色相呼应,也才能够达到导演的要求,将导演想要在电影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加以完美传达。
他把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给想明白了之后,深呼吸一口气投入到训练当中。
因为这一年来的磨练,他的演技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所以当他训练到第100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拿到了双90的高分。
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眼神中传达出来的情绪,都能够妥帖地贴合当前的角色。
但是徐横舟知道这还不够。
这如果放在别的演员别的表演中可能会是一个相对优秀的分数了,可是放在这一场表演中放在周星驰导演对他的期待里却远远不够。
没关系,还有9900次!
徐横舟这样告诉自己。
不着急。
慢慢来,一次一次训练下来,总会得到成长。
于是他再次沉下心继续训练,当达到1000次的时候,他才恍然脱离出训练的状态,然后就看到自己当前的分数,仅仅比之前训练100次的时候提升了一分。
而可以预见的是,分数越到后面,要增加会越加困难。
而他现在只有9000次的机会了。
这让他忽然之间有一种紧迫与焦虑感。
这是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几乎不会拥有的感觉,他只会觉得说怎么还有9000次,这训练怎么还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