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想坐飞机,你得先有单位后有钱
第二天一早,曹志强就早早的穿戴整齐,很有精神的去红光机械厂上班了。
本来今天呢,他是不用去工厂上班的,或者说,不该去工厂上班的。
因为前面说了,红光机械厂的红光天地杂志部, 情况比较特殊,曹志强作为新去的编辑,理论上要等老人值完一轮班后,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后排一次新班才行,乱来会打乱次序的,大家都不满意。
当然了, 曹志强也可以坚持天天去上班值班,这是他的权力, 按说也是应该的。
不过他真要这样做的话,就会打破原来的平衡跟规矩。
大家月底才聚在一起干干活儿,平时轮流值班混日子,已经是一个明面上的潜规则了。
你一个新来的,天天去办公室值班,如此勤奋称职,让原来的老人怎么想,让已经习惯这些规矩的领导怎么想?
万一领导觉得,新人新事新作风,让大家都学曹志强,天天来上班,那怎么整?
就算坐办公室也没什么事儿干,那也是一种限制,那也不如在家舒服啊。
这种行为明显是破坏规矩,破坏集体啊。
所以为了集体的和谐,在排出新值班表之前, 牛大姐早就告诫过曹志强, 这三天以内,在前一轮值班结束前, 他都不用去上班了。
说的更确切点,曹志强不去上班,才是尊重大家,大家也会尊重他,可他要是天天去上班,那就是找事儿,到时候就别怪大家不讲人情。
人家牛大姐的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曹志强要是还天天去上班,那反而是不给前辈面子了。
曹志强虽然是新人,而且很年轻,但也很懂入乡随俗的道理。
实际上,他今天一早去工厂上班,并不是去杂志部坐办公室,跟今天值班的老钱对坐唠嗑。
他根本就没进自己的办公室,而是直接去找了宣传科的孙科长。
原因么,是他要请假,顺便让孙科长给开个购买飞机票的介绍信,他好去买飞机票,好接姐姐跟姐夫回来治病。
曹志强本就有这个接回姐姐的打算, 只是最近事儿太多,一时没来得及处理这茬儿。
但现在有了姐姐的来信,尤其是有姐夫的病历,那这事儿就该提前一下了。
请假的事儿不难。
实际上呢,孙科长还说了,你根本不用请假,毕竟就你们那个部门的情况,请假不如不请假,因为上班跟休班也没啥区别。
理论上讲,曹志强只需要跟牛大姐他们打个招呼,说明情况,不需要请假也可以整天不上班。
反倒是正经请假的话,还得扣工资,不划算。
可问题在于,曹志强是要去贵阳,还要单位出飞机票介绍信,他好去买飞机票,这就需要走正常手续了。
孙科长这人倒也是个老好人,他直接就跟曹志强说,要是买火车票,他这里出介绍信很容易,但买飞机票的话,这个介绍信他开不了,他这没有飞机票的介绍信,那得找厂长。
因为火车票介绍信跟飞机票介绍信,都是不一样的,名头都不一样。
买飞机票的介绍信,只有厂长才有这个权限。
于是乎,曹志强再次去找了李厂长,说明自己的情况。
李厂长倒是挺重视的,毕竟曹志强现在也算是厂领导的重点关注人物了。
听了曹志强的诉求,李厂长大笔一挥,就给曹志强开了一张北平到贵阳买飞机票的介绍信。
但问题是,李厂长只能开从北平去贵阳的单程飞机票,但回来的飞机票就不行了,必须是贵阳当地一个单位再开个介绍信才行。
而曹志强的意思,是想把姐姐跟姐夫都接来北平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坐飞机。
然而这是私事儿,是不能公开写明的,哪怕是做手术也不行。
毕竟这时期,坐飞机并没有完全放开,还是沿用老一套规矩,大多数是公干为主,买飞机票需要出具工作证明跟单位介绍信,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是买不到飞机票的。
比如个体户,就算有钱,可因为没有工作单位跟介绍信,你一样买不到飞机票,除非找单位挂靠,可个体户如今要通过找单位挂靠的方式去买飞机票,基本难于登天。
因为开介绍信,要领导签字盖章,本身就是一种领导担保,如今的国企,没几个单位领导肯为个体户担这个责。
其实,想要回程的机票也不难,方法有很多。谷戎
李厂长的办法,属于最通用的方法,就是给贵阳一个当地的兄弟工厂的厂子,也是他曾经一起吃过饭的朋友,写了个介绍信。
这个介绍信上,也不用多说什么原因,只需要说明,我厂职工曹志强同志,近期要到你那公干,回京的时候,希望贵厂开几张购买飞机票的介绍信。
有这个介绍信就可以了,不用写明具体要去做什么,这属于工厂领导之间的规矩。
就好比贵阳那边的工厂,如果要这边的工厂出个介绍信,派人过来要个飞机票介绍信,这边一样不会拒绝。
总之,有了这两个介绍信,曹志强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买飞机票了。
当然,买飞机票的钱呢,单位肯定不能出,这得你自己掏钱,毕竟你这不是真的公派出差。
这其实就够了,毕竟曹志强不差钱,就差介绍信这个买飞机票的资格。
实际上,现在很多个体户,都能买得起飞机票,也乐意坐飞机尝试一下飞一般的感觉,但这些能买得起飞机票,也肯坐飞机的个体户呢,却没有买飞机票的资格。
而很多能开到购买飞机票介绍信的单位干部职工呢,他们大多数都是吃死工资,手里钱不多,大都舍不得买飞机票,除非单位真的报销费用,但这种报销飞机票的情况很少。
所以这就形成一个两难的情况,而这个两难情况,也是为何在整个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民航界上座率特别低,整个民航业都不景气的根本原因。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持续深入,尤其是第一代身份证出现,很多普通人买飞机票都放开限制,不再硬性要求工作证明跟单位介绍信之后,这种情况才出现根本性好转,国内民航业才迎来春天。
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个时期坐飞机,真的不光是要有钱那么简单。
总之,拿到介绍信跟工作证明后,曹志强也不浪费时间,立刻出了厂,毫不心疼的打了个出租车,就直奔首都机场。
本来他还以为,这时候买机票会很难,要跟买火车票一样排队,甚至可能得买黄牛票。
结果去了才发现,购票点基本没什么人,他一去就能立刻买到票,什么经济舱头等舱的全都有。
问了售票员才知道,原来这年头,买飞机票坐飞机的人很少。
除了买飞机票需要单位工作证明跟介绍信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飞机票太贵了,大家普遍舍不得买。
此时一张北平到上海的飞机票,经济舱就需要65元,而且不打折,这基本就是一个普通职工两个月的收入,一般人根本不舍得买。
而从北平到贵阳的机票呢,价格更贵,头等舱的票竟然要180元,经济舱也要150元!
这种价格,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仔细一想,需要花费两个多月收入的钱,才能买一张机票,坐一次飞机,这对大多数人来讲,确实舍不得。
有那个钱,买个电子表或者收录机他不香吗?
当然了,这个价格对曹志强来讲,就不是个事儿了,于是他果断定了一张最近的头等舱机票。
现在的航班次数很少,尤其是长途航班更少。
最近的一班北平飞贵阳的航班,得后天一早,所以今天是坐不成飞机了。
不过这也比寄信快多了。
要知道,如今国内虽然也有航空信,可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航空信不是天天起送,而是积攒个两三天甚至三五天,等积累的信封数目差不多了,才会用飞机一次起运,所以航空信的速度,也没多块。
所以说,哪怕曹志强今天一早就给亲姐邮寄航空信,然后等曹志强后天坐飞机去到他姐姐家的时候,估计他写的那封航空信还留在京城没起运呢。
此外,在八十年代坐飞机,翻山越岭见姐姐,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想想就带劲。
就当旅游了。
买完飞机票之后,发觉时间还很早,于是曹志强就打算去一趟出版社,跟出版社结算下稿酬。
毕竟曹志强最近花钱很猛,现在手头的钱已经不多了。
他现在能用的流动现金,总共也就一万多块钱而已,才这么点钱,心里真的有点慌啊。
至于什么万元户的,在曹志强的心里,那就是穷人的代名词。
还是早点去跟出版社要点钱才好。
7017k
103 收入突破五十个万!
其实严格来说,如今才三月底,不该这时候结算稿酬的,应该是进入四月份,一般在四月中旬之前结算稿酬才对。
不过曹志强情况特殊,属于作家出版社目前很看重的一个作者,也是唯一一个按照版税付稿酬的作者。
而且他现在还出了大名, 刚被人抢劫过,还配合警察抓到了劫匪,事迹都登了报纸,属于最近的一个新闻热点人物,不好得罪。
更何况,人家来要稿费, 也是正当要求, 你要是再推三阻四, 传出去可就名声不好听了。
结果,曹志强一去说这个事儿,出版社连忙召集会计,用最快的时间,给他算出了稿费。
这不算不要紧,一算就把大家吓了一跳。
无他,实在是太高了。
由于曹志强跟出版社的合作方式,是版税的形式,所以曹志强的稿酬,主要是看发行量。
发行量越高,曹志强的收入就越高。
虽然版税率只有百分之六,定价也只有八元,可耐不住那本诗集火啊。
尤其是前段日子,曹志强被抢劫的事儿还上了新闻,被报纸一宣传,那更是变相增强了诗人强子的名气, 并推动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本诗集的销量。
这次, 其实已经是二版了, 因为第一版的二十万册,早就卖光了,稿费也提前给了曹志强。
曹志强后来之所以那么有钱,之所以能栽赃魏大军成功,都多亏了那笔钱。
出版社第二版的印刷数量,是一百万册,这个数量就很恐怖了。
虽然市面上很多人都喜欢强子的诗,且第一版的二十万册诗集只用了半个来月就销售一空,可一百万册的书,忽然出现,想要快速卖光也不容易。
正常来说,一本很火的书,一百万册的话,怎么也得一两个月才能卖完。
可偏偏呢,前段日子,强子被抢劫的事情连续登上报纸,还引起了关于各种大讨论。
有关于社会治安的讨论,还有关于个人稿费太高,是否不平等之类的讨论,等等等等。
只要是提到曹志强被抢劫,就要提到一万块钱这个重大数目, 只要提到一万块钱,就要提到诗人强子,只要提到强子,就要提到他的诗歌,当然还有他的那本诗集。
这下子好了,原本呢,喜欢那本诗集的,大都是一些文艺青年,严格来说只能算小众人群。
毕竟知识青年嘛,这时期其实也不多,喜欢诗歌的人,基本就是那一群,普通老百姓一般是不玩那东西的。
然而,新闻报纸一登报,当大家发现,一个诗人,写了几首诗,出了个诗集,竟然当街被人抢了一万块,甚至据说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
万元户在这时期,可是大款的代名词。
一个青年诗人,写了几首诗,出了一本诗集,赚了好几个万元户,这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所以,这下子啊,不光是喜欢诗歌的文艺青年了,很多普通人,也都去买来看一看,想看看一本诗集而已,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一个年轻人一跃变成万元户。
结果就是,不用半个月,一百万册销售一空,再次破了作家出版社的出版记录。
为此,作家出版社惊喜若狂,第三版的印刷已经开始。
据说这一次,作家出版社要印刷五百万册,这简直就是疯狂。
一个年轻新作家的第一本书,第一本诗集,居然要三版印刷五百万册,这确实从没有过,至少对作家出版社来讲,从没有过这种情况。
对此,曹志强也有点无奈,毕竟版权在人家手里,人家买断了五年版权呢,这期间当然是想怎么印就怎么印,想怎么赚钱就怎么赚钱,他这个原作者,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根本就说了不算。
也幸亏当初,曹志强是力争分成模式,要的是版税稿酬。
要是买断稿酬,也就是千字多少钱的那种稿酬,他可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