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一点,在长江上游搞这一套,风险比较大,英国的炮舰只有六百多吨,只有两座Mark VII 152毫米速射炮,面对环太党在三峡上构筑的炮台,英国舰船未必安全,万一被击中,大英帝国反而可能丢人。
所以英国外交部的态度就是静观其变,不要太着急,同时约束英国商人不要搞鸦片走私,避免让大英帝国为难。作为一个维护现状的帝国,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英国人还是很愿意委屈求全的……
问题是大英帝国外交部的委曲求全,没有被大英帝国的商人们充分理解,八月中旬,环太党在检查一艘英国轮船时,发现夹带了鸦片。
环太党立刻没收鸦片,扣押了船主和水手,审理发现这批鸦片的货主是英国船主,谁让现在上海的鸦片价格一路飞涨,英国船主实在忍受不了诱惑。
到了这一步,也没什么好说的,按照法律执行,没收船只,船主判处死刑,择期执行,同时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定由民主人士将此事透露给英国方面,同时告诉他们,可以接走这十几名水手,但这件事并没有对外公开。
环太党此举已经算是示好了,并没有立刻处死船主,而是择期执行,说白了就是给英国人面子,不愿意与英国人起冲突。
谷雨觉得自己已经很给英国人面子了,但这是1934年,按照条约,英国人拥有内河航运权和治外法权,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国现在是霸主,他们丢不起这个人。
英国人先是接走了这些船员,然后又出尔反尔,要求环太党释放船主和被扣押的船只,被环太党外交人员断然拒绝。
就在双方私下磋商时,一名英国船员对外公开了此事,而且还污蔑环太党,报纸一登,谷雨就拍了桌子,英国佬给脸不要脸,那就斗一斗,谁怕谁!
所以当天晚上,新华之声对外发表了声明,并在次日的新华日报上公开了相关照片和审讯记录,铁证如山绝不容许英国人抵赖。
同时根据中央指示,四川军区的同志在万县码头,公开处死了这位英国船主,表明了绝不妥协的态度。
这件事迅速引起了舆论哗然,在常凯申签署丧权辱国的对日条约后不久,环太党就敢于判处英国人死刑,而且还执行了,自然惹得中国人一片叫好。
当然了,也有理性主义者说长道短,不过环太党的声明相当强硬,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属于恶约,环太党政权绝不会接受!在环太党根据地内,不存在什么治外法权,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环太党法律!
这篇强硬至极的声明,把无数友邦惊诧论者打了回去,到了这一步英国人也没有退路了,大英帝国的公民怎么能被中国环太党审判,而且还被判处了死刑,叔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如果忍了,大英帝国还要不要面子了?
接下来英国人还是八年前万县惨案的老一套,开始搞幺蛾子了,英国三艘炮舰蚜虫号溯流直上,一路连续撞沉中国民船4艘,造成几十人死亡。
环太党对于英国人折腾早有思想准备,提前在三峡段设有多个观察点的环太党炮兵部队,发现英国人上溯,一路作恶,立刻向上汇报。
负责处理此事的张庚农按照预案,下令炮兵部队攻击英舰队,既然英国人欺负中国老百姓在先,中国炮兵没有理由不反击!
等打着米字旗的英国舰队出现在四路军火炮射界内,四路军岸炮部队毫不犹豫的首先开炮射击,随着炮兵团长赵晗一声令下,岸防炮兵营十二门山炮同时射击,顷刻间,大江上顿时水柱涌起,炮烟弥漫。
对于如何打击军舰,环太党事先并无研究,但总部的意思很明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抓着一艘军舰猛打,打沉之后,再收拾其他军舰。
所以决定在对敌舰射击时,以位于各连中央的火炮为基准,施行齐射,并运用交叉火力,争取首射命中;鉴于山炮对装甲目标射击效果不佳,决定山炮炮弹用全装药,以加强射速和穿甲力。
看到环太党开炮,英国舰队也同时开炮,相比于英国的152mm速射炮,环太党的75mm山炮自然不是对手,不过环太党的炮兵都构筑在山区,居高临下射击,而且事先又做好了多个标识,优势比较明显。
而英国军舰比较骄横,事先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本想不到环太党会在三峡构建秘密炮台,而且还提前开火,更重要的是,长江三峡段十分狭窄,礁石林立,英国军舰在这里根本施展不开,只能被动挨打。
英国军舰能想出的办法只能是根据环太党炮兵的弹道反击,就算英国炮手再出色,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打得过。
环太党炮兵作战勇猛,射击准确,英舰很快落在下风,蚜虫号中弹之后,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连吃30多发炮弹,舰身、甲板、炮塔、指挥台、轮机舱等处均中弹,左舷前部吃水线下被炸开一个大洞。
面对不断打来的炮弹,蚜虫号不断躲藏,一个躲闪不及,撞到了礁石上搁浅,被迫打出了白旗,而其他两艘军舰见势不妙,迅速灰溜溜的逃走。
远远拿着望远镜,看到这一幕的张庚农心情非常愉快,而此时站在张庚农同志身边,专程从重庆过来劝说的四川圣人张澜先生则双目湿润,白须飘飘的他不由得想起了七年前的万县惨案。
相比于环太党的果断和坚决,杨森差得太多了,当然了,这也跟环太党的力量有关,他们竟然藏着这么多门大炮,看来中国真是统一有望了,只是由环太党,想不到呀……
1934年8月14日,环太党炮兵与英国海军三艘炮舰在万县附近长江段进行了长达二十分钟的激烈炮战,英国军舰搁浅一艘,两艘中弹逃逸。
面对环太党的强硬态度,面对三峡上的炮台,英国人的态度却有些软化了,老大帝国出了名的狡猾,既然事实证明啃不动,那么只能来软的,所以发表了一篇措辞模棱两可的声明,甚至连环太党武装都没有点出,相当的低调。
当然了,大名鼎鼎的卖英专家丘吉尔还是在国会说了一番狠话,可是不管丘吉尔怎么说狠话,大英帝国挨不到环太党的边,长江上游又无比狭窄,没办法报复,总不能跑去打常凯申吧!
外交无比实际的英国人,通过这次炮舰外交摸清楚了环太党的底,接下来自然是不打不相识,开始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渠道联系,要求给予英舰人道主义待遇,环太党也一概同意。
反正这一次PK,环太党大获全胜,面子赚够了,已经达到了政治目的,没必要跟英国人闹得太僵,长江水路,环太党还是需要使用的,绝不能断掉,当然了,英国人也是这个想法,四川还是比较富饶的……
接到张庚农的报告后,谷雨十分满意,同时要求张庚农想办法邀请张澜先生加入抗日联合政府,并促成他前往太原。
即便张先生不愿意,也要挽留一段时间,不要让他回到南充老家,也不要让他去重庆或者成都,我们马上就要发动南充战役了,万一他有个好歹,就不太好了,毕竟这位老爷子的江湖地位摆在那里,
接下来英国人怎么办,随他们折腾去,不管他们想走想留,谷雨都无所谓,想在三峡搞炮舰外交,英国想得太多了,我可不是杨森,是有大炮的人,有本事你们再派军舰过来呀,谁怕谁!
当然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也要向自己信仰的钢铁同志汇报,同时也要把环太党在四川进展顺利,今年内一定可以全取四川的好消息告诉钢铁同志,请他老人家放心,环太党反帝的决心异常坚决,绝不会浪费你们花出的每一分钱。
自然而然,谷雨也再一次向钢铁同志询问,我们愿意以四川丰富的出产作为抵押,继续增加贷款,用于环太党的备战,日本人不会给我们太长的时间。
不过高兴之余,谷雨也有些担心,冯庸一行人出去已经有段时间了,也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德·哈维兰公司的蚊式轰炸机一时半会搞不过来,教练机的购买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谷雨真得想多了,英国的外交以实用出名,和环太党发生了冲突,嘴上各种哔哔,但对于冯庸这一行人,英国人的态度非常友好,根本没在意远东发生了什么,那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是大萧条,该死的大萧条,大英帝国缺乏市场,环太党一过来就要购买两个中队的初级教练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订单。
德·哈维兰认为环太党根本没必要购买落后的蛾式飞机,我们的DH.82虎蛾教练机更有价值,闭着眼睛都可以安全驾驶的飞机,非常适合落后的中国空军。
冯庸自己本身也是飞行员,他按照英国人的指导,驾驶虎蛾操纵了一番,又飞了一些技术动作,立刻对这款飞机良好的可操纵性和安全性赞赏有加。
其他几位同志驾驶了一番,也都认为确实非常不错,很适合作为初级教练机,关于技术转让,德·哈维兰自然也同意,这种木头制造的教练机,并不算先进,技术转让和许可证生产都没有问题,只要给钱就可以。
嗷,你们还想要发动机,不过这一款四缸吉普赛发动机,动力只有145马力,而且是倒装直列式活塞式发动机,只能用于轻型飞机,也没多少改进的潜力,马力输出也不会太高,卖给中国技术自然不成问题。
不过这帮中国人,给了他们技术转让,他们能够生产出来吗?当然了既然人家愿意出钱购买,德·哈维兰最多心里问一问,嘴上当然不能说。
既然同意转让,那就是钱的问题,至于怎么生产,我们连同生产线一起买回去,你们要教会我们生产,一些工艺细节你们不愿意提供,问题也不算太大,我们也有外援,中国人搞不定,从苏俄和国际引入专家总可以吧。
至于那款直列发动机,用在飞机上确实不行,但活塞发动机不研究研究,未来的汽车工业怎么发展,直列发动机正好可以用于小功率的汽车,当然了这是谷雨的想法,但他的想法就是代表团的想法,买,从最简单的教练机开始做起,怎么都不算亏!
只不过要达成一揽子技术转让,需要的花费自然不少,而且48架教练机也不够,德·哈维兰公司要价相当高,但代表团也不着急,一边留人谈判,一边前往意大利转一转,意大利完了,还有德国、美国,咱们不着急……
就这样,关于虎蛾教练机的引进谈判正式开始了,同时环太党代表团也提出了一款木制飞机的技术要求,德·哈维兰听说之后,嘴张得老大,这帮子中国人到底懂不懂呀,你说不懂吧,这些人都会开飞机。
可你说懂吧,哪来这么好的数据,就算我们能设计出来那么快的飞机,但也没有那么好的发动机呀,你们先别想了,不过研发一款超快的木制发动机,自此之后就萦绕着德·哈维兰先生的脑海之中……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在与德·哈维兰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协议之后,冯庸就想起了谷雨的那个特别指示,咬咬牙,开始了执行,虽然他不清楚谷雨为什么搞出了那些东西。
很快一位落魄的石油地质学家获得了一笔赞助,根据要求他需要炮制出一篇论述利比亚希尔特盆地拥有丰富石油储备的技术文章。
文章出炉之后,冯庸也不知道好坏,不过不要紧,上了报纸就行,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想让一篇文章被报纸登载,并不是很难,只要有钱就可以。
很快这篇东拼西凑的文章出现在英国的多家报纸中,不少地质学家对于这篇文章大加指责,认为里面的数据问题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