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了南方两个分局,一个关键省委的支持,其他中小省委和规模较小的红军,自然会支持中央,比如鄂豫皖省委,他们早就和张特立成了仇人。
他们的表态无比积极,不过他们现在的处境确实不是很好,桂军的威胁越来越大了,幸亏他们还有东北军可以补一补血,支撑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
而中央对他们也关照有加,告诉这群烈士后裔,万一扛不住,可以向鄂豫陕转移,哪里有三纵五个师,你们过来就安全了,谷雨准备以该部为核心,组建一支主力纵队,这帮孩子还能打了……
这样一来,环太党中央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实现了统一领导,一些同志心中尚存的那么一丝不安,至此也就烟消云散了。
只要环太党下属各军,地方各单位都支持中央,国际就算对环太党不满意,甚至于有一些过激的做法,也伤害不到根本。当然了,大家还是不希望决裂,所以高层都对米高扬同志的到来寄予了希望……
就在谷雨做出整风决定的同时,共产国际收到了环太党中央五中全会的所谓请示之后,不得不召开了一次书记处会议讨论中国形势。
现在的形势很明显,中国环太党已经失控,国际让黄浩带过去的指示说得很清楚,但环太党中央书记处不仅质疑指示的真实性,还根本不执行指示,在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一连串让国际难以接受的政治报告和人事安排。
政治上国际从来都没有同意过所谓的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说法,按照这一说法,国际的指示不仅会受到质疑,甚至连国际的存在都会受到挑战;很明显的道理,中国有特殊性,欧美其他国家有没有特殊性?
如果都有特殊性,那要国际的指导干什么?而一旦没有了指导,国际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苏俄又怎么可能干预各国党的内部事务?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今天,国际都没有针对《论新民主主义》表态的原因,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可能接受这一点,但中国环太党的政治报告已经自说自话,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为环太党在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而在人事安排上,中国环太党中央局和书记处的人事安排和排名并不符合国际的想法,新增的三十多名中央执行委员和二十多位候补委员,大部分是党的第一书记谷雨的拥护者,很多人国际听都没有听过,这怎么行?
再加上关于党的第一书记选择和罢免相关条例的明确,使得谷雨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十分巩固,这样一来,国际很难约束谷雨的所作所为,这一切自然都与国际的想法背道而驰。
为什么中国环太党会如此失控,到底这一次五中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搞不清楚,第一反应自然就是谷雨用了不正常的手段,篡夺了党的领导权,但国际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根本不敢做出这样的指责。
谷雨与之前那些环太党第一书记完全不一样,他拥有稳固的基本盘,有几十万军队的支持,尤其是现在,他还在不断率领环太党取得胜利,他虽然年轻,但在党内拥有巨大的威望,这一点国际非常清楚。
他们非常担心会激起环太党过激的反应,他们同样离不开取得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环太党,这是他们在德国惨败之后,唯一的遮羞布,他们同样丢不起这个脸。
而且他们也不可能有这个权力去指责谷雨,除非苏俄中央局做出明确的指示,但苏俄中央局现在还在等着他们给出处理意见呢。
所以国际执委会研究之后,并没有做出任何结论,认为需要等待米高扬同志访问结果和中国环太党新的代表团到来之后,再做结论比较合适。
国际对这一切非常的不习惯,过去这些都是国际指定,最起码也是国际全程参与了,而现在他们只能等待,真是活见鬼!
愤愤不平的国际领导层,已经意识到中国环太党变得越来越独立,已经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对于这一点,苏俄中央局自然心知肚明。
但他们并不知道,钢铁同志和苏俄中央局对他们的不满意同样已经达到了极点,德共的失败,暴露出国际极大的不足,针对国际的大整顿,此时已经在秘密准备中,而那个无能的米夫,早已经去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当然什么时候发动对这群无能废物的整顿,还需要根据米高扬同志的见闻来决定,如果中国环太党变成了第二个国民党,将有无数人为此承担责任……
这一天终于到了,米高扬同志乘坐飞机,先从莫斯科前往外蒙,然后由外蒙转机来到太原,这将是一次长途旅行。
三十年代初期,正处在航空技术的高速发展期,长途航空旅行并不安全,为保证米高扬同志的安全,同时也为保密起见,钢铁同志特别挑选了当时苏俄最优秀的飞行员格罗莫夫亲自驾驶。
为了挑选最合适的气象条件,钢铁同志甚至两次推迟米高扬同志的出发时间,就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即便如此,米高扬同志这一行还是吃了大苦头,毕竟此时是冬天,而此时的民航飞机的条件也异常艰苦。
当然再艰苦,米高扬同志也得熬着,不过等到飞机停下来,他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当他走出机舱,就发现几位环太党的领导同志正在等着他。
王嘉祥同志走上前,用熟练的俄语与米高扬打招呼,并介绍了中央局委员何光生同志和谷雨的俄文翻译徐齐邦给米高扬认识。
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一行人向太原进发,米高扬看到太原的城墙,本来以为要入城,但王嘉祥却告诉他,中央临时驻地在城北西北实业公司的所在地,过一段时间之后,中央就将迁到河北省石家庄,一个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村庄。
米高扬十分纳闷,“为什么你们的中央不进入太原?城市才是国家的中心!”
王嘉祥同志笑着说道,“中国的国情与苏俄不同,我们革命的中心在农村,只有发动最广大的中国农民,中国革命才会取得胜利!所以我党认为,在胜利之前,党的领导中心不适合进城,要与农村非常密切的接触!”
米高扬耸耸肩,不置可否,而就在米高扬与王嘉祥一路向北行驶的时候,谷雨正在听取太原兵工厂的相关报告,有些问题也一并进行了协调。
环太党接收老西兵工厂后发现,阎锡山这个兵工厂相当落后,设备老旧,厂屋漏雨,机器大部分锈蚀斑斑,模具或工装类没有相应生产设备,也无公差,同时没淬火设备,加工出的零件精度,很容易出问题。
兵工厂枪炮所用材料问题同样不少,以枪支厂为例子,成品基本是碳素钢,没有铬、镍、锰合钢。没有优质合金钢,加工的刀具也比较低端,生产出来的东东精度既已难保证,强度也是大有问题。
产品质量没有相应标准来把关,火炮没有试炮场,机枪没有检查样板,而且管理非常落后,竟然用的是层层转包法,生产的量可能还可以,但质量难以保证。机器保养、工艺提升这些可能存在问题,有的机器主轴已经弯曲,但还在使用。
总而言之,阎老锡的工厂和晚清的那些兵工厂,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甚至还不如谷雨用一两年时间拼凑出来的小兵工厂管理得当。
但即便有这么多的缺点,这个兵工厂也有着巨大的价值,因为它的规模相当大,在阎锡山手下,可以年产两三百门火炮,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武器无数。
所以环太党接受之后,并不感到难过,反而是异常的兴奋,如此落后,恰恰说明潜力无限,所以环太党迅速任命四路军兵工厂厂长、原东北兵工厂硫酸厂厂长钟林同志为新厂长,负责太原兵工厂的生产。
钟林同志是我党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兵工专家,大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于工农运动,非常拥护李润石同志建立农民武装的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钟林同志成为了东北兵工厂技术员,不久,该场附设的硫酸场发生故障,雇请一位日本专家维修。日本专家索要30万银圆,还提出无数附加条件。并狂妄说:“能修好此机器的中国人未出世”。
钟林知道后异常气愤,毛遂自荐,肩负此任。经过他苦心钻研,终于排除故障,取得维修的成功。因而得到了厂长洪中的器重和信任,洪任命他为硫酸厂厂长。
自此,钟林一方面以硫酸厂制造为专业,一方面继续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他曾经将东北兵工厂制造手榴弹的图纸,暗地交给地下党员,转送给江西中央苏区兵工厂仿制。
九一八之后,钟林同志先是随洪中一起来到南京,后从地下党那里得知四路军兵工厂缺乏兵工人才,利用其与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洪中的特殊关系,动员了一批东北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投奔四路军。
在钟林的努力下,东北兵工厂大批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投奔了四路军,成为了四路军兵工厂的骨干力量,尤其是东北兵工厂科学研究会的相关研究人员的到来,为环太党兵工厂的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在这些同志和苏俄专家的努力下,首先对太原兵工厂的生产管理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完善了整个生产流程,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改善技师和普通技术工人的待遇,当然了,这个过程中也毫不留情的杀鸡儆猴,镇压了封建包工头;
另外也根据需要,通过战争缴获,市场购买,黑市交易等等方式,获得了数量众多的新式机床,各种进口刀具和检测设备等,并对原来破损的厂房进行了加固,各种生产设备焕然一新,不再是锈迹斑斑的凄惨模样,质量和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四路军的不断胜利,又随着各地想法设法争取过来的诸多工人的加入,太原兵工厂的规模不断增加,此时已经有了上万职工,大批思想进步、热爱学习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太原兵工厂技师队伍,当然这也跟技术工人的待遇很好有关系。
而在技术上,太原兵工厂十分顺利得获得了东北兵工厂锰硅合金钢配方和生产工艺,利用国内的锰矿粉、大同的煤块和阳泉铁厂的生铁冶炼后,在去年十一月首先实现了枪管钢的大规模生产,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的生产完全解决。
另外硝石、硫磺等原料全部使用的都是河北、山西四路军根据地内提炼的产品,在加上小型合成氨设备已经陆续使用,预计今年内,可以保证枪支和弹药不受限制生产,当然这个不受限制,建立在生铁和锰矿粉原料充足的基础上。
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这两样东西国内都可以买到,而众所周知,运输大队长常凯申下来的监控能力十分的一般,保证这些原料进口不成问题,而且根据地的锰矿也已经找到了,不过品味太低,还不如外购……
这段时间又利用苏俄引进的相关技术,在苏俄专家的指导下,实现了大口径机枪管钢合金和炮身钢合金的自产,育新钢厂的同志又连续烧了几炉,所得产品质量检测都过关,这个大难题算是解决了。
现在最大的难度就是铬镍的问题,这两种矿石国内比较缺乏,所以负责钢铁的同志希望用别的有色金属比如钨钒等取代镍铬,这需要大量的实验,这就需要唯一的电炉抽出产能,同时提供相应的经费,这就需要谷雨拍板。
谷雨想了想问道,“我们那几个新电炉正在建设,短时间内指望不上,有没有办法不占用这唯一的电炉?坩埚法可行吗?”
“坩埚法?初步研究可以,但要想获得更精确的数据,最后还是要上电炉,这样做,成本会高不少!”
“那就先用坩埚法吧,先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数据,然后再上电炉,这样可以节省电炉的占用时间,现在我们不仅要能够自己造,还要提升武器装备的产量,两者缺一不可。”想了想,谷雨说道,“科研经费这一块,你们先报上来,我来想办法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