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股东 第186节

  事已至此,说这些又有何用!”

  合座又是一阵默然,过了一会,一个民主人士想了想,摇摇头,“杏佛兄,环太党虽获得大胜,但短时间内,想撼动国民政府恐非易事!

  常凯申拥有两江湖广,中国之膏腴之地,有江浙财阀作为支撑,财力天下无匹,又有英美列强作为后援,即便小败,实力也远胜环太党,如此一来,必然是兵祸年年,战乱不休呀!”

  “怕得就是这个,日寇盘踞东三省,对关内十八省,虎视眈眈,偏偏国内两党激斗,军阀割据,国家不得统一,又如何挡得住日人?”

  “我倒觉得是好事,常凯申地盘大,但不能打;环太党地盘小,但很能打,正好相互牵制,如此一来,民主不就可以实现了吗?

  我等民主人士现在要做的是,游走期间,促成两党再次合作,成立联合政府!”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成立联合政府,谈何容易?”

  一人摇摇头,“常凯申就不用说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你我都知道。

  那个小字辈谷百生,亦非善类,他信仰的是苏俄之理论,行的是暴秦之治,手段凌厉,每到一处必先屠戮一番,山西士绅之惨状,报纸可登了不少!”

  “土豪劣绅,恶霸地主,此国之大患,不杀留之何益?

  阎百川若能屠戮此辈,必然民心拥护,又如何会被环太党夺去家业!”

  “谷百生杀人虽狠,但他与南方环太党众人确实有些不同,所到之处,安靖地方,保护工商,意广邀名士,善纳佳言,非同一般!

  现如今环太党有他主持,南方各地苏区据说也在调整政策,宽和了许多,我看还是可以合作的!”

  “保护工商?

  各位难道忘记了晋商的下场?”

  “晋商下场纯属咎由自取!

  环太党占据太原之初,他们就肆意炒作物价,谁能容忍?”

  这位民主人士驳斥道,“保晋公司股权兑换,已经持续数月,环太党花费无数,岂不是明证?”

  “不过千金买马骨罢了!”

  “既然环太党愿意千金买马骨,决心之大,可以想见!

  反观常凯申,盘踞上海五六年之久,终日只知道盘剥勒索,动不动就逼迫商户购买国债,哼!”

  “谷百生提倡的联合政府,前提可是反常抗日,又岂会与常凯申再次合作?”

  “年初谷百生可不是这么说的,还不是常凯申逼迫太甚,宁愿与虎谋皮,勾连日人,也不愿意与环太党谈判,他也只能反常,不然岂不是坐以待毙?”

  “好了,好了,各位不要再争了!”

  杨杏佛不得不打断下面这些理事的争论,想了想,笑着说道,“百闻不如一见,还是看一看得好!”

  杨杏佛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威望也很高,要不然也不会有能力组织起这么多民主人士搞出了这个民权保障同盟,所以他这一句一出,其他人都陆续表示支持,也都支持杨杏佛前往集宁一观。

  此时此刻的中国民主人士,事实上相当尴尬,他们对于常凯申的独裁和特务统治十分不满,对于环太党的政策又很不喜欢,但自身又毫无力量,只能任人摆布,所以他们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但让他们如同环太党那样,抛头颅,撒热血又根本做不到,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各派平衡,搞民主选举,这样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人脉就可以发挥出来。

  所以环太党重创常凯申的嫡系中央军,取得大胜之后,这些民主人士立刻就看到了机会,虽然对两党多少都有些不安,但还是觉得应该尝试一把,杨杏佛先生准备前往集宁一观就是明显的证明。

  不仅仅杨杏佛先生如此想,第三党领袖黄琪翔听说常凯申的嫡系中央军在石家庄附近被重创之后,又惊又喜又忧。

  惊讶的是,环太党四路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强大,常凯申花费巨资打造的德械样板师竟然都打不过,这也太让人吃惊了!

  喜悦的是,常凯申在北方遭受重创,五万精锐被合围,常凯申必然要不断向北调动兵力,如此一来,江浙必然空虚,正在秘密准备的福建革命,胜利希望大增。

  忧虑的是,环太党如此强大,对第三党党员的吸引力自然就更大了,第三党未来的发展很可能更不乐观了……

  六年之前的四一二反革命事变,环太党和国民党左派一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与环太党不同,国民党左派其后的发展一直十分不畅,甚至可以说是一蹶不振。

  出现这样的局面一点都不奇怪,第三党的核心力量是支持国民党左派的军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黄埔进步学生,其精神领袖就是孙夫人,实际负责工作的是邓演达。

  作为黄埔时期的重量级人物之一,邓演达对常凯申的基本盘黄埔系威胁很大,所以常凯申一抓住邓演达,招纳不成后,立刻枪毙,绝不留后患。

  对党首邓演达尚且如此,对于第三党自然也是尽可能的予以打击;打击的同时,常凯申又想法设法,软硬兼施,促使那些支持国民党左派的黄埔年轻军官投向他这位校长的怀抱。

  对这些支持国民党左派的青年军官,常凯申甚至还非常信任,比如邓演达的爱将陈诚,变成了常凯申的干女婿,甚至一度成为常凯申的接班人之一。

  那本丝袜神书中的老庄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角色,只要愿意拥护常凯申,常凯申都会重用,就算他没有丝袜野心……

  如此又打又拉,第三党自然被老常削弱得不轻,更麻烦的是,第三党吃的是左派这碗饭,但革命性又比不上环太党。

  邓演达死后,黄琪翔成为了第三党新的领袖,但黄琪翔的影响力远不如邓演达,更不要说他还是广州起义的屠夫之一。

  领袖尚且如此,第三党下面自然参差不齐,很多成员都是常凯申的反对者转变的,到底有多少革命性,绝对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环太党对第三党同样极端警惕,甚至认为他们比常凯申还要更有欺骗性,前世福建事变,环太党坐观失败,事实上一点都不奇怪。

  苏区整顿时,一旦被认为是第三党,往往下场都不会很好……

  第三党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左右都靠,都也都靠不着。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要么反动,要么进步,越是激进派,越容易获得支持,想站在中间骑墙,迟早会被两大势力吞噬,根本没有骑墙的空间。

  如此一来,这样一个没有自己的基本盘,不论党的纲领宗旨,还是组织系统,也都非常不健全的所谓第三党,逐渐式微一点都不奇怪。

  但此时,第三党多少还有一些影响力,尤其是在粤系军人当中,所以黄琪翔考虑一番之后,决定继续加大福建革命的支持。

  同时想加深与环太党的合作,除了战略合作以外,最好让赣南闽西的红军与19路军联合作战,如此胜利的把握又大了许多。

  就算不能联合作战,也可以成立一个真正的联合政府,这样一来,事实上就相当于排除了右派之后的两党第二次合作,对于第三党的发展壮大将有着重大意义。

  环太党与苏俄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更能代表中国进步势力的应该是第三党,而不是环太党,黄琪翔相信不仅仅他能看到这一点,其他人也同样能够看到这一点……

  而要促成此事,一定要获得环太党新任领袖谷雨的支持,所以黄琪翔决定亲自去一趟集宁,与谷雨见面谈判,再说了,有些事方鼎英不清楚,也不好谈,而且当时谷雨的地位也不如现在,所以只能黄琪翔来谈……

  事实上不仅仅国内的民主人士大为震惊,先后赶赴集宁,或者通电表示祝贺,甚至于在中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列强势力,也不得不加大对环太党的重视力度。

  在得到常凯申的嫡系中央军在石家庄一带遭受重大失败的消息之后,英国驻华大使兰普森立刻向英国外交部进行了汇报,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兰普森认为中国的政治局面很可能会出现重大变化,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很可能会严重动摇,建议与北方的中国环太党政权取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试探一下环太党的内外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就开始了江河日下,大革命时期,大英帝国的影响力更是一落千丈,甚至连广州海关都被国民政府强行控制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始与列强谈判收回主权,但英国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采取的措施就是能拖就拖,尽可能争取每一分利益。

  英国在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等诸多不平等条约问题上的顽固态度,也令常凯申和国民政府非常不满,蒋英关系若即若离,难以取得进展。

  九一八之后,形势大变,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搁置改订新约,实行亲英美路线,积极争取英国对华援助。

  英国的态度就比较矛盾了,他们一方面坚决反对日本独占中国,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甚至还给予了若干有限的政治经济援助;但与此同时,英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一定程度上怂恿日本的侵略,并以此迫使常凯申在修约问题上的让步。

  但中国的形势发展实在太迅速了,短短两年时间,异军突起的环太党就在北方拥有了半个山西和绝大部分内蒙地区,而这一次石家庄战役短短三天的战事,也表明环太党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了常凯申中央军。

  从环太党军队目前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环太党在北方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最起码黄河以北的控制权,必然会被环太党所控制。

  对于这样的新生势力,英国人自然有所关注,不过一开始,英国人认为环太党武装属于苏俄武装起来的,以此保证苏俄在长城以北的战略利益。

  道理也很简单,北极熊失去了东北,自然要巩固长城以北的控制,但通过新华之声和环太党在北方的种种言行,还有对北方各种情报搜索,英国的外交官们判断环太党似乎并不是苏俄的傀儡政党,更像是一个民族主义政党。

  如果是苏俄的傀儡,那为了限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只能支持常凯申;但如果是一个民族主义政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环太党反帝态度坚决,但外交上一向非常实际的英国人,对这些看得并不重。

  一战之后,各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主义浪潮的风起云涌,早就让英国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赤裸裸的殖民侵略已经走不通了,如何更好的维护已有的经济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对常凯申做出一些让步。

  兰普森在电报中,认为环太党对日作战的坚决和一系列局部胜利,都证明了一点,环太党有一定的能力牵制日本人。

  同时他还乐观的认为环太党的年轻领导人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英国的战略需要,这一点在中国的各派势力中比较罕见。

  一战之后的日本迅速崛起,不再是英国的小弟,开始猛烈冲击英国的远东利益,尤其是在中国,日本人期望独霸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还有日本那一只强大的海军舰队……

  这一切不仅仅秉持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帝没办法接受,英国人同样如鲠在喉,所以英国人和美国人一样,都在寻找能够适当限制日本人的力量,不需要太强,只需要有一定的能力,牵制日本人就比较完美了。

  本来这个角色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但军阀常凯申脆弱的战斗力实在让人不放心,打赢中原大战靠的是金钱收买,对南方装备很差的红军更是连续四轮围剿失败,这就不奇怪南京国民政府不敢与日本人抗争,只想着国联仲裁了。

  常凯申这样的做法,也让英国人极其失望,我们希望的是你能牵制一下日本人,而不是我们亲自上场,阻拦日本人,如果要我们亲自下场,还要你这条狗干什么?

  常凯申为什么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呢?

  现在更夸张,还把宋子文派到英国借钱,一开口就是八千万英镑,常凯申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真是敢开口!

  当然了,常凯申这条狗对维持英国的在华利益,还算有些用场,英国人勉强捏着鼻子还能接受。

  既然抗衡日本人,常凯申指望不上,英国人自然就想到了环太党,在兰普森的电报中设想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

  在远东地区,环太党在华北和关外地区与日本人不断纠缠,牵制日本人的注意力,让日本人没办法迅速扩张,这样不管是日本人,还是环太党,都不会影响到长城流域英美两国的在华利益。

  而与此同时,小而强的环太党和大而弱的国民政府形成一定的平衡,双方谁也吃不了谁,这样一来,各国就可以从中获利,尽可能的长期拥有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环太党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有一定的实力,不至于在日本人的连续打压下崩溃;但也不能太强,以至于压过了南京政府。

  所以兰普森的电报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那就是联合美国,同时说服苏俄,大家一起努力,尽快促成环太党和南京政府的谈判,成立一个代表中国各方利益的抗日联合政府,他们既然能合作一次,当然也能合作第二次。

  以承认环太党的合法地位作为条件,要求环太党从中国南方撤离,前往黄河以北;而南方的常凯申,则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南方,一边保护英美在华利益,一边约束环太党让他们无法向南扩张。

  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众所周知,三角形才是最为稳固的,也是最为长久的……

  也许是为了验证兰普森电报,环太党在围住石家庄之后,立刻发起了一轮猛攻,于九月十六日将三万多嫡系中央军压缩在方圆仅十多里的地域,再也无法动弹。

  与此同时,在九月十七日,四路军第二、第三两个纵队在晋南方向发动全面进攻,防守鼠雀谷的杨耀芳部战斗欲望不强,但此人首鼠两端,也不愿意加入四路军,一味想着拖延时间。

  此时信心暴涨的四路军,哪里还给他这个机会,猛烈进攻鼠雀谷;经过了六个月的整军之后,阎锡山自认为有一搏之力,再说了就算守不住,支撑一段时间,带着晋南的家当逃跑还是可以的。

  所以阎锡山派遣爱将王靖国增援杨耀芳,四路军与晋绥军在鼠雀谷一带激战了三天,晋绥军为了留在晋南,也比较拼命,虽然节节败退,但还是咬牙坚持。

  但占据山区之后,四路军的优势非常大,吕梁地区的四路军对防守蒲县的晋绥军发动进攻,防守蒲县的晋绥军一个旅,没有地形优势,被四路军被轻松击败,这样一来王靖国部的后路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闻讯之后,阎锡山抵抗的意志彻底没有了,为了保存实力,阎锡山不得不命令王靖国、杨耀芳两部撤退,四路军打开鼠雀谷通道之后,迅速向南扩展,并在九月二十一日占领了晋南重镇临汾。

  阎锡山并没有在临汾一带顽强抵抗,而是选择了保存实力,晋绥军主力一路退却,阎锡山亲领主力六个师四万余人进入陕西,其先头部队已经越过黄河,进入到韩城。

  为了保住自家地盘,杨虎城不得不接纳了阎锡山,两人抱团取暖,依托黄河天险阻挡住四路军的进攻,否则未来的日子会非常不好过,而随着阎锡山的离开,晋南的地主商人们也带着所有的浮财蜂拥进入到关中地区……

  当然了,习惯做事留一手的阎锡山,也不可能真正放弃山西,他也与常凯申达成了协议,王靖国成为了33军军长,率领两个师、其他地主武装三万余人与中央军一师、三师一起退守中条山,凭借中条山区的有利地形阻拦四路军。

  而与此同时,中央军税警总团两个团和15军两个师、晋绥军34军杨澄源等部六万人坚守长治盆地,而在晋城常凯申又让汤恩伯率领第四师,还有两个杂牌师,以及地主武装四万余人驻守晋城,并构建了大批工事,妄图长期支持。

  这样一来,四路军虽然占领了山西大部,但并没有歼灭国民党的重兵兵团,国民党调整战术之后,在中条山、晋城和长治形成了三个相对坚固的堡垒区,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四路军必须花大力气攻坚。

  而在攻坚之前,四路军在河北石家庄一带的两个纵队,还要想办法打退常凯申的增援,彻底消灭石家庄城内的敌人。

  这一次常凯申吸取教训,并没有在晋南发力,而把主要的力量集中到了平汉线一带。

  就在四路军晋南战役期间,常凯申不断抽调鄂豫皖一带的部队,并不断加强邯郸方向和黄河以南。

  到了十月初,在邯郸常凯申已经集中了十个师,其中有五个嫡系中央师,另外常凯申又特意加强了炮兵,总兵力高达十几万人。

  而在这个方向,四路军只有两个纵队,而且四路军围困石家庄已经有半月之久,双方多日交战,四路军都没有破城,常凯申乐观的认为四路军攻坚能力有限,而且连续打了大半个月,两部四路军已经伤亡惨重。

  而随着四路军在晋南的全面展开,二三四三个主力纵队九个师的番号都已经出现,所以常凯申认为增援石家庄的机会已经成熟,晋南的四路军就算想增援,一时半会也上不来。

  再说了,卫立煌背靠铁路增援,也不用担心后路问题,但让常凯申想不到的是,卫立煌考虑一番之后,委婉而坚决得拒绝了常凯申的命令,他认为四路军并没有发力,而是在围点打援,瞄准的就是他邯郸这十个师。

  卫立煌认为自己的责任非常重要,这十个师要是出现了问题,党国的安危就要出问题,所以没有切实的把握,绝不可贸然增援石家庄。

  常凯申虽然憋着一口气,但此时他还算清醒,想了想,并没有发怒,而是询问卫立煌,你说得切实把握,到底是什么?

  卫立煌思之再三,提出了条件,他需要东北军的重炮兵旅,还需要再增援五个中央军主力师,并且指定要第36师,第11师等嫡系部队,并实行滚筒战术,各部密集聚在一起,如此方有一定的把握……

  在南京的常凯申听闻之后,气得全身发抖,“卫俊如,如此畏敌如虎,党国剿匪大业何时可以成功?”

第202章决战之前下

  最近一段时间,常凯申的压力非常大,发生在正太线一线的一系列战斗,让常凯申深刻意识到他的老对手环太党已经今非昔比。

  常凯申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嫡系中央军竟然会和环太党四路军有这么大的差距,三天时间竟然就让人家打通了正太线,还把五万主力团团包围。

首节 上一节 186/4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