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91节

  李龙和玉山江从屋子那里走过来,到小伙子们坐着的木头边上,也找了根木头坐了下来。

  有个小伙子鼓足勇气站了起来,说了一串话。

  哈里木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然后扭头问李龙:

  “他说他看到一头马鹿带着小鹿,问那样的小鹿,几只能换一台这样的收音机?”

  几只?

  马鹿崽子?

  换收音机?

  李龙觉得自己的脑袋有点宕机。

  随即就反应过来,想想也正常啊。在这些牧民的眼里,没长大的马鹿崽子并不比一只羊值钱,毕竟不好养大,就算有鹿茸,那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而且还不一定是公鹿。

  那么这小鹿不值钱是必然的了。

  但在李龙这里不一样啊!鹿全身都是宝,哪怕是小鹿也一样啊!

  “一只,换一台。”李龙竖起一根手指说道,“当然,现在县里已经没有收音机了,我得去石城看看。”

  哈里木扭头对那个小伙子解释了一下,小伙子脸上露出了狂喜的表情,他坐了下来,旁边有人在问他,他点点头,没有多说话。

  想来现在已经开始盘算怎么逮到那头小鹿了吧?

  有了第一个人,很快就第二个人说了一串话。

  “鹿角,几根鹿角能换一个收音机?”哈里木翻译着。

  “鹿角……”李龙想了想现在鹿角的平均价是五块,那么十公斤左右就能换一台收音机,加上一盒电池的话最多就是十二三公斤。

  “两到三根鹿角就可以了。”李龙说道。

  他话说完,哈里木和玉山江先是愣愣的看了一下他,那表情显然是不相信。

  “真的。”李龙说道:“不过,不确定在山里能收到信号,毕竟现在这里是冬牧场,到夏牧场,太高了,能不能收到就不知道了,加铁丝做天线也不一定。”

  “我们不能让你吃亏。”玉山江突然插了一句,“李龙,我们是朋友,朋友,不能吃亏的。我们干活是自愿的,是为了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外面的消息……”

  哈里木一脸的赞同。

  李龙苦笑。

  难道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大公无私的圣人吗?

  他想了想对哈里木和玉山江说:

  “你们第一次给我的那两块玉石,可以换五六个收音机。鹿角的话,那个时候不够,现在鹿角涨价了,可以换到的。收音机我们国家自己可以生产了,好些厂子都能造,所以不是很贵。”

  哈里木和玉山江两个人对视一眼,然后哈里木开始给小伙子们翻译。

  小伙子们听完后,有的脸上同样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大多数都是换收音机的,也有想换粮食的,有想换砍土曼、药品和工具的,李龙都给了一一解答。

  通过这场对话,李龙算是知道了,在冬窝子里的牧民是真的物资缺乏。

  虽然这个时代本身物资缺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整体因为语言沟通问题和民族习惯,这一片的牧民在物资方面相对更少一些。

  而相对了,他们因为所在的牧场位置,导致他们其实掌握着大量的珍贵资源,就是各种皮子,玉石,鹿角、狍鹿子的角,以及少量的鹿茸等等。

  甚至还有真正的天山雪莲花。

  虽然天山雪莲药效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却也是一味珍贵的妇科药材。

  而且在本地人眼里,后世出现在影视节目里以及边疆特产柜台里的雪莲,其实叫石莲。真正生长在雪线以上的才叫雪莲。

  只是因为太过于稀少,还有一些贪婪的家伙在发现这样的雪莲后会连根拔起以寻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后世的人几乎见不到真正的天山雪莲了。

  据说当年边疆某药厂生产一款雪莲红花补酒,请某个后来坍台的歌手代言,乘直升机沿天山北坡飞了一个星期,也没找到一朵真正在雪线以上的雪莲。

  但现在雪莲的收购价李龙还不清楚,但他知道肯定不会高的。

  所以李龙说要去问问,但提醒了一句,可能需要很多。

  问雪莲的那个小伙子有些失望。

  “好了好了,干活了!”玉山江拍了拍手说,“再干一会儿,你们的嫂子们要来送饭了,不能让女人们看到我们在偷懒,来干活了!”

  李龙和哈里木也加入到了干活的队伍之中。他不会干,但搬木头、砸木楔子还是会的。虽然语言不通,但手势这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手段,通过手势就能明白对方希望得到怎样的配合。

  中午,哈里木的妻子送来了一大盆羊肉,玉山江的妻子则带来了大块新打的馕和马奶子。李龙和他们一起大口吃肉,吃馕,喝着马奶子。

  吃过中午饭,休息的间歇,哈里木把李龙叫起来说道:

  “李龙,你不用在这里干了,这里的活交给我们,你去忙你的事情吧。两三天后,这个冬窝子就会盖好,到时布置这里的事情就是你自己的了。那时你会有忙不完的事情。我觉得你有空的话,可以拉一些木头下去,做一些家具过来。我们能给你打木炕,但其他的东西,我们做不来,这个只能你自己来。”

  李龙点点头,的确是这样。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也希望自自己的木屋里,有木头桌子、椅子,有铁制的炉子,以及柜子等等。

  这些东西,玉山江他们这些人是做不来的,也没有合适的工具。

  “那我明天过来。我们村里人要在东面红山嘴那边的沟里干活,可能会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会经常去看看,所以这一个月我会来回在山里和县城跑。如果大家需要有换的东西,我会给大家换过来。”

  “放心吧,明天有的你忙的,可能大家今天回去,明天会带许多东西过来,让你去帮他们换回来。”

  “肯定没问题。”

  李龙离开这里后,回到哈里木冬窝子那里,骑上自行车就去了小白杨沟。

  从这里去小白杨沟,得转到山外面,然后沿着最外面的一层山间小道,骑行到红山嘴,再从红山嘴骑行到山里。小白杨沟算是这里面的一条沟,它的沟口并不直接通到山外。

  李龙到达小白杨沟口的时候,看到自家的马车,和队里另外一家的马车已经停在了这里,马车上的东西已经卸下一大半,有些人正在小白杨沟距离沟口几十米处的平坦坡地上挖地窝子。

  冬窝子,是牧民们过冬的屋子,基本上是依山而建,甚至直接就是建好的土坯房或木制房子。

  地窝子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西北和东北比较常见,属于半地下的临时居住场所。在地上挖个坑,通常是四方或长方形的,上面加盖一层树枝或木头,再覆上一层土,里面住人,就叫地窝子。

  进入地窝子就是直接从外面向里面挖一条地沟,可以是台阶,也可以是斜坡。里面通常就是铺些草,放一卷铺盖,讲究些的会挖宽敞一些,方便放置其他东西。

  这里以副业队呆过,当时住过的地窝子虽然已经不能用了,但坑还在,简单的修缮一下就能用。

  现在陶大强他们这些人就在清理坑。

  看到李龙,马车边的李建国笑了。

第151章 为了美好的生活,努力

  “吃过没有?”李建国第一句话是这样问李龙的。

  “刚才在朋友那里吃了,你们呢?”

  “吃了带的干粮。”李建国说道,“这里还不好找哩,要不是运东还不好找进来。”

  “运东哥来?”李龙左右看了看,没有发现谢运东。

  “他去看条子了,说记得原来前面那片有几十棵大柳树,到时就在那里割条子,背到这里来烧,再编。”

  陶大强看到了李龙,快步走了过来,说道:

  “龙哥。”

  “你地窝子挖好了?”李龙问他。

  “清好了,呆会儿去砍树枝。”陶大强使劲点点头。他知道这一次能过来是李龙给队里的建议,所以很感激李龙。

  虽然先前对李龙已经足够感激了。

  “走,先去帮老顾把地窝子挖好。他不光要挖自己的地窝子,还要搭灶,怪麻烦的。”

  顾博远负责做饭,那灶的事情自然由他来负责。这时候顾博远正在费力的挖着地窝子。他的动作没有其他人快,下来的时候好点位置的地窝子已经被别人抢完了。他只能选一个已经塌掉的地窝子,尽管塌掉了,好歹不需要从头挖起。

  李建国三个人来了之后,顾博远笑笑,客气话还没说,李建国就没好气的说:

  “我就是想早点回去,别废话了,你还是去搭灶吧,晚上至少得让大家吃到热的对吧。”

  “行行行,你说啥就是啥。”顾博远是真的不用和李建国客气,他对李龙和陶大强两个笑着点点头,就去挖灶了。

  “顾叔会挖灶?”李龙有些疑惑的问。

  毕竟这是个读书人伪装的农民,会不会干活还是有些疑问的。

  “人家是大学生!”别看李建国对顾博远不好好说话,但在背后却是很推崇,“他那学问别说咱村,就是全乡没一个顶上的!那挖个灶还不是简单得很?”

  李龙扭头看了一眼,发现顾博远在附近找了一个斜坡,还看了看天空,舔了一下手指竖起来,似乎是在测风向,随后就开始斜着挖了起来。

  看着挺像那么回事的。

  三个人挖半成品的地窝子是很容易的。挖完后,李龙和陶大强两个去附近的林子里砍树枝,李建国则过去看顾博远掏灶。

  “这里条子倒是不少。”陶大强编抬把子也是一把好手,家里的抬把子都是他编的,“编起来应该不错——”

  “盖地窝子先用大点儿的树枝。对了,你要碰到动物了,等我过来的时候给我说,我到时打着了,咱们分。”李龙说道:

  “这里有狍鹿子的,这时候它们该长新角了,你要捡到鹿角和狍鹿子的角也记得留下来,那个挺值钱的。”

  “嗯,我知道了。对了龙哥,车上许建军说他要抽空去挖贝母,问我去不去,我说不去。”

  “别去。这里的贝母都是有人管的,你们没手续证明,被人抓到,贝母没收了都没话说,说不定还要罚钱!”

  一听要罚钱,陶大强立刻摇头:

  “我不去。”他现在根本就没啥钱,而且还欠着李龙不少钱呢。

  两个人砍了不少的树枝,又拖一些树林里干掉的棍子一起过来。

  两个人先集中给陶大强把地窝子的顶盖好。树枝盖的密密的,而且好几层,然后就开始盖土。盖好土后,就去搞顾博远的地窝子。

  结果最后,这两个地窝子还是最快搞好的。

  这时候谢运东已经回来了,他看到李龙,笑着打招呼:

  “小龙,你过来了——你也住这里?”

  “不不不,我有住的地方。”李龙摇头,“我每天过来看看,距离这里不远,我朋友的冬窝子在那边。”

  听李龙这么说,不少人露出羡慕的神情。地窝子再好,也是比不上冬窝子的。在地窝子里,不仅腰伸不直,而且因为才挖开,泥土比较潮湿,很容易患上风湿病或关节疼痛。

  冬窝子虽然和地窝子就一字之差,但实际上是房子,保暖好,有窗户透光,不像地窝子里黑呼呼的,而且空间也大。

  但羡慕归羡慕,他们知道自己是不可能住冬窝子里的。来这里能挣到钱就已经很好了。

  这边顾博远已经把灶挖好了,李龙好奇的过去看,惊讶的发现竟然是双眼灶,一个放柴火的孔,上面却有两个灶眼,可以同时烧水炒菜,,排烟孔掏得很长,看着感觉挺科学。

  果然是读过大学的人。

  “搞些木头试试。”李建国拍了拍手头的灰说道,“说不定看着漂亮,实际上不中用哩。”

  “那就试试。”顾博远笑笑说,“干木头多的很,正好捡一些过来,我去拿锅,给大家烧些热水喝。”

  说着他就去搬锅。李建国过去帮忙搬做饭用的东西,李龙和陶大强两个去捡柴火。这里枯枝很多,随便拨拉几下,一抱子柴火就抱了过来。

  陶大强放下柴火又提着桶去打水,这时候其他那些把地窝子搞好的人开始往里面铺铺盖,倒也没有人过来帮忙。

  顾博远把锅放在灶眼上,看着灶略微有点儿小,便又用铁锨修了修,把锅座了上去。陶大强回来,他把水倒进锅里,开始点火。

  “水哪里打的?”李龙问道。

  “前面沟里有个泉眼。”陶大强指了指水沟边说,“泉眼往外冒水还挺欢,我就在那里舀了水。”

首节 上一节 91/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