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能不能再砍两根杆子,我是小组长,要带头……”
她说到后面声音有点低,李龙笑着说:
“行啊,多砍一些条子也没事,明天早上我还骑自行车带你,条子和杆子都一起带上,你也轻松些。”
“唉!”李娟可开心了。
割完条子,李龙去砍了两根手腕粗细的红柳杆子,然后把条子捆一起,往肩上一扛,带着李娟就回了家。
山里。
哈里木又是痛心又是埋怨的看着木炕上的纳森:
“你说你好好的跑水里干嘛?那刚化雪的水那么凉,掉进去了吧!掉进去也不知道快点回来,回来衣服换掉嘛,你还在那里玩……感冒了吧?”
纳森的嘴抿的紧紧的,他并没有告诉哈里木,其实自己是在溪流里发现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想要拿回来,只是没想到那石头有些大,结果他没把石头抱出来,用劲过大掉进了水里。
晚上,纳森身上发烫,嘴里说着胡话,手脚却是冰凉的。
哈里木的妻子摸着担心坏了,急忙摇醒了哈里木,着急又不知所措,嘴里不停的喊着纳森的名字。
发烧了?
哈萨克族是有自己的医学传承的,家里备了有草药,哈里木马上和妻子熬了草药水给纳森喝,然而短时间里草药并没有见效。
他突然想到了李龙当时给自己的那些药瓶子,这时候只能选择相信李龙了。
哈里木快速的拿出那些小瓶子,看着上面自己做的记号,他现在深感当时李龙的聪明,如果不是当时做了记号,现在吃什么都分不清楚!
把记着发烧的那个瓶子拧开,粗暴的撕掉里面塞的纸和棉花,取出两片药来快速的给纳森服用。
纳森已经不能自主吃药了,哈里木是掰开他的嘴硬塞进去的。这边吃完药,哈里木还有些不放心,他出去套了马,打算呆会儿还不退烧的话,就骑马带着纳森去山外找医生了。
半个小时后,纳森的烧退了一些,嘴里也不说话,手脚也热了起来。
哈里木一家终于放下心来。
第142章 换个地方试试
第二天李龙和陶大强两个天没亮就去取了网。
李龙打算今天去石城卖鱼。石城距离玛县,骑自行车也得将近一个小时,所以他需要提前走。
照例由李龙坐轮胎去取网,陶大强原本是想着自己试一试,但李龙没让。
虽然陶大强在下水取撒网的时候验证了他的狗刨技术,但下网的地方水比较深,李龙还是不太放心。
他觉得等闲下来,得让陶大强自己划着轮胎先练练再说。
到时自己在边上看着,至少有个安全保障。
吸取了昨天的教训,李龙今天带了三个尿素袋子,两条网装一袋子,装好后口一扎绳子一绑就放在轮胎后面拖着,至少这样不需要占据轮胎上面的浮力。
等六条网收完,李龙的轮胎后面拖着三条“尾巴”,但划起来却没昨天那么费力。
这一路收网过来,李龙觉得自己买的网眼还是不够大,因为有两条鲤鱼都是三四公斤的,只挂住了一点儿,李龙收网的时候把它们一惊动,那鱼就跑掉了,不仅跑掉了,还把网给扇烂了一块。
得,鱼没逮到,还让网给破了。
不过李龙也挺知足,今天一天逮的鱼卖出去,足够把所有的网换一遍了。
当然他也只是心里想想。现在要把这想法说出来,大哥李建国肯定会骂他败家子。
这年头的传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谁家会把网用两次就换的?
队里不少人家想逮鱼苦于没有网,只能等到浇水的时候,鱼随着渠水进入地里,然后再去逮鱼。
上一世八十年代哪个“渔民”家里的网不是用到了烂梭梭才不得不扔的?
而且还传出了“旧网烂网好上鱼”的说法,其实谁不清楚,新网没鱼血腥味儿才是最好上鱼的。
只是没条件换新网而已。
陶大强不等李龙上岸,就下水拽着轮胎上的绳子往岸边拖,李龙干脆把三个尿素袋子递给他让他往岸上放。
“龙哥,今天鱼好像比昨天多啊。”陶大强很开心的说。
“嗯,鲫鱼多了一些,”李龙一边往上走一边说道,“还有鲤鱼和半大的鲢鱼,也不知道好卖不好卖。”
本村的人吃鱼的时候,宁肯吃巴掌大的鲫鱼,也不喜欢吃半公斤的鲤鱼鲢鱼,因为觉得不好吃,没长成。
陶大强这回把三个袋子都搭在肩头,一个前面两个后面,大步向李家走去。
李龙则扛着轮胎在后面跟着,心里在感叹着陶大强这小子体力真好!
不过似乎自己的个子又高了一些,快和大强差不多了?
回到李家,李建国已经铺好了塑料布,梁月梅也把洗衣盆腾了出来放在边上,李娟正在吃饭,看李龙他们回来,端着碗凑过来。李强在本村上学前班,不需要赶路,所以才起来,揉着眼睛就来到了洗衣盆跟前,蹲在那里等着看。
虽然每天都能看到,但每天还是好奇。
“今天最大的不到三公斤,没昨天的大。”李龙一边倒网和鱼一边说,“怪匀的。”
摘鱼的过程轻车熟路,一条条鱼被摘下来,轻拿轻放的放进洗衣盆里——因为要去卖,所以尽量不要让它们受到二次伤害,保证到了摆摊的时候,大多数还是活的。
鱼摘好分好,李建国和陶大强把它们往尿素袋子里装的时候,李龙换好衣服,然后开始帮着收拾李娟的东西。
今天李娟要早到学校,这时候天才麻麻亮,但她已经准备好了。
鱼分别盛放在两个尿素口袋里——一个口袋里二十七八公斤鱼,很沉,水沿着尿素袋子的角往下滴,地面上很快就湿了一大片。
这六条网逮了六十多公斤的鱼,李龙收网的时候上面的鱼几乎连成片。除了他要带走卖的,家里还剩下七八公斤的鱼,其中一半要陶大强带回去。
李建国又把李娟编抬把子的棒子和条子绑在后座上,这样李娟就只能坐在前面大梁上了。
李龙先让李娟上去,坐好扶好后,他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借着小下坡一踩蹬子就上了自行车,然后骑着往村外而去。
到了小学,李龙径直骑了进去,到了四年级那里才停下来。李娟麻利的下了车子,和李龙一起解开了棒子和条子捆。
“娟,你们啥时候编抬把子?”
“下午,正课上完后才编。”
“行,我走了。”
“小叔再见。”
李龙骑上车子飞驰而去。虽然是砂石路面,不算平坦,但路面上没有什么车,虽然有学生,但远远听到自行车的声音都会躲在路两边,这样李龙用了四十分钟就到了县城,他拐向了大院子,取了秤和盆子绑在车后座,然后向西拐弯就往石城而去。
乌伊路上车多了起来,时不时就会有一辆驶来,但这路也好走了不少,李龙一边感叹着年轻就是好,一边卖力的蹬着自行车,等到了老街,太阳还没升起来。
老街人流量很大,虽然不说密密麻麻,但至少是县城早市人流的四五倍。
李龙觉得来对了!
这里摆摊比较随便,不像县城早市那样都在路两边——因为老街是个丁字路口,而且时不时的有客车在这里经过。
李龙四下里看了看,最好的丁字路口中心位置已经没地方摆了,他便选择了次一点的,老街口对面的路边。这里正对客车的下车点,虽然要过条马路,但摊摆的少。
李龙把自行车停下撑起来锁好,铺开塑料布,摆开两个大搪瓷盆,把鱼倒进来——鱼比较多,搪瓷盆里倒不下,便剩一些在尿素袋子里,然后提起一条大白鲢鱼一边晃动着一边大声吆喝起来:
“卖鱼喽,卖鱼喽!正宗小海子野生鲤鱼、鲫鱼、鲢子和五道黑,好吃又有营养——卖鱼喽!”
在这里摆摊的要说吆喝的也有,但声音普遍都不大,附近三五米能听到的样子。毕竟大家都不是专业干这个的,还挺要面子的。
李龙不一样,能卖掉鱼挣来钱是正经,至于面子——穷人这时候不讲面子,再说在这地方,谁认识谁啊!
李龙的大声吆喝立刻就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有些人看到李龙手里的鱼有了兴趣,就从老街口穿过马路往这边走过来。
第143章 顾晓霞的手工礼物
李龙没想到,卖个鱼还有人把他记住了。
“小伙子,你是不是冬天在这里卖冻鱼的那个?”
李龙看着面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笑着说道:
“大姐,我冬天的确在这里卖过鱼。”
“我说嘛,就觉得你面熟!你这鱼不错,当时我买了一条带回去,我邻居还说这鱼指定不新鲜,结果化冻后,那鱼是真不错……你今天这鱼看着也挺好,来,给我称两块钱的鲫鱼!”
“行,给你秤高高的啊!”李龙笑着说,“你是回头客了,多送你一条——今天早上才逮的鱼,活的,回去直接炖上,鲜得很!”李龙这边准备了一些芨芨草,湿水之后韧性十足,看这大姐没有盛鱼的东西,就拿芨芨草把鱼穿起来,窝成一个圈提着递过去。
“小伙子会做生意,赶明儿我还来买。”
这大姐满意的提着鱼离开,其他围观的人开始称鱼。
有些人还在打问鱼的来历,当李龙说是大海子的野生鱼后,人群中有知道的立刻开始科普:
“那地方我知道,原来是湿地,就是一个天然水洼,长芦苇,蚊子可多了,不过那里的鱼是真好……你看这鲫鱼,头尾都有点金黄,漂亮吧?一般的水库里的鲫鱼颜色都是灰白,没这漂亮,也没这好吃——小伙子,给我称两……三块钱的!”
有了懂行的义务帮忙介绍科普,结果李龙带来的近三十公斤鲫鱼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只剩下十几条小的。鲫鱼的生命力就是旺盛,剩下的十几条小的在盆里为数不多的水里欢快的游着。
有人看鲫鱼不大也不多之后,目光转向盆里的鲤鱼和五道黑。
这边懂鱼的比较多,最后剩下的是鲢鱼——鲢鱼肉细,其实做好了挺好吃,只是细刺太多,所以许多人不愿意要。
一个多小时后,李龙兜里装了四十九块钱。这时候,太阳已经升了起来,两个盆里还剩下七八条小鲫鱼,和一条七八百克的鲢鱼。
他看了看四周,没有想买鱼的人,便索性把两个盆子里的鱼带着污水倒在一个盆里,端起盆子走到路边的沟边倒了下去。
当他直起身子的那一瞬间,就感觉一股子风扑面而来,随后就看着三个人冲进了沟里,快速的捡拾那些鱼。
捡到白鲢的是一个穿着中山装,看着还算体面中年男人,他得意的笑着,然后抬头正对上了李龙的眼睛。
那笑容当时就僵住了。
李龙隐约记得这个人先前一直在围观的人群中,只是从头至尾都没买。
李龙面无表情的转过头,把尿素袋子折好,把盆撂在一起放在后座上,然后用卡子卡住,推着自行车往老街里走去。
他记得老街里好像有个奶茶馆,这累了一早晨了,得犒劳一下自己的胃了。
要了一碗奶茶,一个馕,那维吾尔族老板用地道的河南普通话问:
“老乡,要奶皮子不?”
“要啊。”李龙乐了,“多点儿。”
“你还能喝惯带奶皮子的奶茶?不错不错,来,馕是刚打好的。”
“这馕不错——果然是没有一个热馕能完整的回到家里……”李龙笑着接过馕,掰成几块放在盘子里,取一块咬了一口。
“你嘛,亚克西,说的很好啊!”那民族老板笑着说,“会吃……”
李龙知道他说的是自己把馕掰开吃的习惯——这是从哈里木那里学到的。吃馕分开吃不吃独食,有人需要的话给一块,这是善良,是好习惯。
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端了上来,上面盖着一层厚厚的奶皮子,闻着就香。
奶皮子其实就是牛奶煮的过程中,上面结的那一层腊脂肪,被视为牛奶的精华。但因为是脂肪,有些人不一定喝得惯。
喝完奶茶,吃完馕,李龙站起来付钱走人。奶茶一毛二,馕两毛,倒是真不贵。
这时候老街的人流量开始增大,来到这里坐车的人多了起来,李龙小心翼翼的避开来来往往的行人,蹬着车子迎着阳光向着县城那边赶去。
到了县城百货大楼,李龙下车上锁,兴冲冲的往卖收音机的柜台走去,看着柜台上还摆着有三台收音机,他递过钱和票,等售货员拿来收音机,他一边检查一边问道:
“同志,这收音机你们还有货吧?”
“有的。”售货员看出来他是先前买过收音机的人,说道,“库房里还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