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成还提着一个袋子,里面有动静,李龙知道那是鱼。
真是有心了。
他匆匆吃完饭,和老爹老娘、大哥大嫂打了个招呼后,便骑上自行车,和谢运东、梁大成一起往县里而去。
“吃饭都不让人吃安生……”杜春芳一如既往的埋怨着,主要还是看李龙匆匆吃完,也不知道吃饱没吃饱。
李建国和梁月梅就不说话,都有点想笑。
“那小龙肯定也是吃饱了的,那是要干正事。”李青侠边吃边说,“你多吃些就行了。”
“我吃饱了。”老太太气呼呼的放下碗筷。
李建国看了看,真吃完了。反正老娘每顿也不吃多,这生气了也就不再多说让吃了,胃受不了。
李龙和谢、梁两个一起去了大院,杨大姐推着车子正准备出门,李龙和她打了个招呼,把自行车放下,自己又去里屋取了包,取了钱,然后和两个人一起锁着门,去汽车站了。
知道李龙拿着钱,谢运东和梁大成两个就非常紧张的,一个是观察着有没有小偷,一个是盯着黑包,反倒是李龙一点也不紧张。
这事干的不是一回两回了,他现在想的是这三台拖拉机一买,原本因为卖收割机已经攒到了三万三千多块钱,眼下一下子又变成一万多不到两万了。
还是得努力赚钱啊!
卖拖拉机的认出了李龙,知道他是大客户,今天有两个人专门陪着他们。这时候买拖拉机没五六年后那么多,能来买拖拉机的家底都是厚实,但像李龙这样头天买了,接下来还买的真就不多。
所以这边哪怕是国营厂子,给李龙的待遇也是不一样。
李龙心说还行,没把自己当成中介贩子。
拖拉机买完,谢运东开着自己的那辆在后面,李龙坐在页子板上指导着梁大成在前面开往油库。
不过他脑子已经在想着明天去奎屯拉收割机了。这钱去的快,得尽快赚点回血了。
如果不是两边路途还比较远,李龙都想着一下子拉上二十台就放在自家院子里,慢慢卖。
不然就眼下这样,太急人了。
但现实就是这样,也没办法。
第631章 这也算有了大靠山了?
买拖拉机并不怎么费事,开回来虽然费一些时间,但也只是费时间。
回到大院子的时候,又碰到一位从兵团过来买收割机的,李龙院子里收割机已经不够了,便只好让这位兵团连队的农机手把收割机拉走,谢运东拉走一台,梁大成没拉。
李龙答应他过几天就给他送过去一台,梁大成没答应,说自己过两天开拖拉机过来拉,不需要李龙去送,还麻烦。
原本是想留两个人吃饭的,有人买收割机,这事就没成,谢运东和梁大成两个新得了“大号玩具”正兴奋的不行,也不想留着,就想着赶紧回家。
两台拖拉机一前一后突突突开回四小队的时候,尽管小范围已经有人知道了,但当崭新的拖拉机开回院子,依然是引起了许多人的羡慕。
在知道这两台拖拉机都是李龙帮着买的,而且都会配着收割机,后面会去其他乡收割麦子挣钱的时候,村里那些人的反应就真正的显露了本来的面目。
其实几次跟着李龙去编抬把子的几个人,都是有希望变成谢运东、梁大成这样的。
拖拉机开回院子,梁大成的父母就端着水开始擦起车来,哪怕拖拉机刚熄火,车身还很烫。
拦不住,梁大成根本拦不住。
杨华家里,他坐在小凳子上,抽着烟,不知道在想什么。
妻子在门坎上坐着,一边收拾着缠成一团的乱麻绳一边嘟囔着:
“这谢家、梁家都有了拖拉机,咱家永强要是不去当工人,今天妥妥也是能开上拖拉机的。”
“开拖拉机干啥?一天天在地里干活,大太阳晒着舒服?永强可是工人,那是吃商品粮的,咱全队有几个能有他那样的?”杨华反驳着,“别人羡慕永强吃商品粮的时候你咋不说?”
“那……那也挣不了几个钱啊,一个月四五十块钱,那得多少年才能买起一个拖拉机?”杨永强的娘不服气的说道。
“还挣不了几个钱,敢情四五十块钱不是钱了是吧?你是这两年日子过好了,不记得以前咱一年到头都攒不下十块钱的时候了是吧?
这两年要不是李家小龙年年给队里人弄来挣钱的活,咱们日子能过这么好?你想想永强他舅家过的啥日子!自行车都买不起……行了啊!”
杨母不说话了。
也是,这两年,四小队一年有三四次能够挣大钱的机会,只要老老实实干活,哪怕和李龙关系一般,一年一家也能弄个千把块钱。
眼下其他小队的村民呢?虽然都是已经分田到户,还进行了土地承包,但以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想直接在土里发财,还是有点难。
虽然比包产到户之前好不少,能吃饱,家人都能吃上细粮,到年底也能存两个钱。
但最多也就落个百八十块,两三百块的都算多的。
能买的起拖拉机的,要么以前就积攒有家底要么就是像李建国一样,一改革就搞起了养殖,成了专业户。
为什么四小队三四十年后近万亩地几乎全都种的棉花,不就是因为种粮食不挣钱吗?
哪怕玉米亩产一吨,当时价格在现在看来也挺高,一公斤两块,就这么算下来,一亩地也就两千多块钱。
那时候土地已经改造完成,全是滴灌。两千块钱的收入,刚够种地成本。就这还是在土地是自家的,不是承包的。不然承包费根本承受不起。
所以就只能种经济作物,棉花一亩滴灌地,能收四百到五百公斤,一公斤国家的保护价在六七块钱之间,所以哪怕种棉花成本高一些,至少有得赚。
至于小麦,那就提不成了。在后世玛县的地几乎全都是滴灌后,亩产四百公斤的小麦,市价三四块钱,妥妥的赔钱。
种的多就赔的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虽然有良种补贴、小麦补贴,但除非种粮大户把那些补贴研究透了,否则的话,就只有赔钱。
李龙上一世到病发都没研究透那些大户是靠什么补贴赚钱的。怎么说呢,有些好的政策,根本不会宣传到普通老百姓的头上。
因此杨华还是挺清醒的,知道杨永强在市里当工人,其实就是挺好的。
只不过他其实也羡慕那几家买了拖拉机了,毕竟拖拉机这玩意儿,不光是声音听着响,看着有排面,拉东西也比马车驴车拉的多啊。而且就只喝油还不需要伺候,冬天找个东西一盖,不动了。等到开春,加满水加满油,摇着了,依然突突突的跑。
多好。
但这话不能给老婆子说,说了又得去埋怨永强。
其实杨永强这一次过年回来的时候,也是有点后悔的。
毕竟以前跟着李龙一起干的时候,可能一天就能赚几十块钱,但现在需要一个月。而且建筑安装公司的活也挺累的,并不轻松。
城市里生活当然美好,但呆久了才知道,想要拥有那些美好,需要钱。而眼下,他一个月就那么点钱,还要想着攒钱买房娶媳妇,生活质量就下降了不少。
但后悔也没用,已经成了正式工,不可能想走就走的。
而且他要想表露这样的想法,是会被骂的。
尽管现在四小队几乎家家赚的钱都比一个工人一年赚的多,但更多人还是希望能够成为吃商品粮的人,这似乎成了一种执着。
在他们看来,吃商品粮,不仅仅是生活在城里,主要是退休后还月月有退休工资领,是有保障的。
农民就只有土地当保障了,干不动的时候,哪里来钱?看儿女的眼色吗?
谁也想不到四五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只能按自己眼下的生活去设想。
这一晚上,四小队睡不着的人,有很多。
让李建国有些意外的是,第二天早就有人过来到他家里,想要借钱。
来借钱的是和李建国、顾博远他们一起给村子里打下头阵的,叫江淮洲,老家是李建国隔壁省的,家里俩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现在刚三十,结婚有了孩子,不过没分家,只是在自家院子西侧大门边多盖了一排小房子。
二儿子去当兵了,目前是志愿兵还没回来,不知道能不能留下来。
江淮洲是过来借钱是给大儿子买拖拉机的。
“那你家借多少?”李建国问道,“你自己有多少?”
“这两年,跟着小龙干,也存了千儿八百的,”江淮洲和李建国说话比较随意,“你给借三千就行,剩下的我再去找人凑巴凑巴。”
“借不了。”李建国两手一摊,“没钱。你要说借个三百五百的,那我凑凑还能凑出来,你这一开口就是三千,哪里搞?
再说这马上开春种地了,买化肥种子都得要钱,没有没有。”
“咋能没有?”江淮洲一脸的不信,“你家小龙给谢家、梁家买了两台拖拉机,那就一万了,那咋能没钱?”
“那是小龙的钱,小龙分家另过了你不知道?”李建国也不生气,好歹当初有一起的情分在,他慢慢解释,“再说了,小龙为了搞这个小合作社,那钱都花在买拖拉机上了,他要还有钱能买拖拉机,那跟着他的其他人他不买?”
“其他人还有谁?”江淮洲忍不住问。
“那小贾不算啊?”李建国慢悠悠的说道,“那也是跟了小龙好久的,还有杨华呢?永强跟了小龙时间更长,要是真有钱咋也得帮着杨家买一台啊?”
李建国的话说的很明白,就算有钱给借钱,那也是李龙的事情。李龙要借钱买拖拉机,那也要看远近亲疏。
江淮洲和李建国他们关系不错,但仅仅也就关系不错,是因为同一批过来的。过年能一起喝个酒,平时一起聊天能回忆一下以前的艰苦,顺便说说现在的生活不错。
仅此而已。
李建国好歹算以前的中学生,而且又喜欢看书,有理论有阅历。顾博远更是正牌大学生,那理论水平更不一样。
李建国和顾博远的关系更好,是因为能说到一起,能有自己的看法。
哪怕偶尔吵一架也正常,总理说过,求同存异嘛。
和江淮洲说这个,他就听不明白,而且一脸满不在乎的说:
“那不一样啊,咱们哥几个那能和他们一样比吗?你这个当大哥的话一说不就行了?”
“那说不了。”李建国立刻摆手,“结婚了,分家了,我就不能当他的家了。再说现在小龙比我有本事,我凭啥当他的家?”
端着盆正在灶前忙活的梁月梅看着李建国,就想笑。
说李龙比李建国有本事,这个谁都承认。
但要说李龙不听李建国的话,那真是假话。
她相信只要李建国说了,那李龙妥妥的会给借钱,而且不会问理由。但李建国不会给李龙找这个麻烦。
当大哥是要给弟妹们遮风蔽雨的,不是给弟妹们找麻烦的。
你老江都知道为了儿子拉着老脸来找人求情,那他李建国也一样啊,那小弟李龙以前当儿子一样养的,眼下要是拉着老脸让李龙给别人借钱,那一样也不能给他找麻烦。
江淮洲一脸失望的走了。
李青侠等他走后,问李建国:
“关系咋样?要真是近关系,我这里还有些钱,不用惊动小龙……”
“近个屁。”杜春芳在一边坐着捻毛线,羊毛是李龙从山里拉回来的,这是个琐碎活,要把羊毛里的碎脏东西洗掉,捻成线,再染色,然后备用。
“过年就没见过他过来,能近?那队上差不多的谁不过来拜个年?没见他,那就不是近关系。”
“老娘说的对!”梁月梅没想到婆婆平时看着啥事也不管,没想到这眼光倒挺毒,“就是一开始在队里干活的时候就他们几个,要说关系,那就一般。”
李建国没说话,但默认了。
关系是处出来的,江淮洲他们的确是一开始一起过来的,有过创业的共同经历。但后来就很少一起坐着聊天了。
哪怕对门的陆英明过来借钱,李建国都会好好考虑一下,毕竟关系真不错。
这两天又来了两拨借钱的,不过都被李建国打发了。
后来队里人也知道李家不借钱,这事就这么过了。
至于背后怎么说李家人,李建国他们没去管,谁人背后不被人说呢?过好自己的就行了。
况且开春了,要准备播种了,今年除了粮食油料作物外,还要种二十亩的打瓜,这可不是个轻省活。光点播一项,就得好几天干。
李青侠都罕见的没去小海子下网,手里拿着一个点播器不时的在菜地里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