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井不好吗?”顾博远问道。
“也好。不过他们大都住在山坡上,不知道水层有多深,要远了,还不如引水。冬窝子附近基本上都是有溪流泉水的,引水就比较好。
粗塑料管子埋在土里也不容易烂,只要入水口处理好,不要让沙子进去,就能用很久。”
见李龙都有计划,顾博远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李龙要去做饭,让老顾给拦住了。他也没让顾晓霞做饭,自己进了厨房。
他说今天李龙是客,晓霞有身孕,都不能进厨房。
顾博远好歹也是进过集体大食堂当过厨子的,不多久就一盘盘菜端了出来——其实也不多,四盘菜,两凉两热,还有酒。
“昨天李龙和他二哥、姐夫喝了不少酒,今天就不喝了吧?”顾晓霞看着那酒,不满的说道。
“又不多喝,我们两个就喝一瓶,没问题吧?”顾博远说道,“一年到头我也就喝这么点……”
“才不是呢!”顾晓霞说道,“今天和李龙喝,明天后天你就该和队里那些人喝了,说不定明天就找大哥去喝了……”
“那是,得和你大哥喝一杯的。”顾博远笑着说。
不管怎么说,酒还是开了瓶,李龙就陪着老顾两个人边聊边喝。
主要还是老顾说,李龙听。他说的是当初在这边开荒建村时候的故事。比如村里人种的高粱,买来的却是甜杆种子,种出来后,一个人干累了去地头休息,没带水,闲着无事撇了一根放嘴里嚼,没想到那杆子竟然这么甜。
这事就传开了。
比如李建国他们犁地犁出一个钱窖的事情,当时还没那么多村,而现在那位置已经不是四小队的地了——
当时全村都挺轰动的,还挺羡慕,因为李建国他们把那些能用的铜钱卖了,买了头牛杀了吃了,整个小组那些天的伙食跟过年似的,把其他小组羡慕坏了。
一些人闲了去那里捡过铜钱,队里铜钱多的人家,多是从那里捡的。
还有队里最开始建的时候,有人病去了,队里派三个人挖坑,挖完后,其中一个人说这个坑不行,不够长,病去的人个子高,装不下。
其中一个说这个坑挺好,以后自己过去了就埋这里,然后下午这个人去公社办事的时候,就被惊马撞死了,然后真就埋这里了。
说着说着,老顾说道:
“还有个事,队里有个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老家上海,刚建队的时候得了痢疾,没了。
遗物是笔记本,还有十几块钱,临死的时候托我带回老家去,我找了两回,都没找到他老家……地址不对啊。”
遗憾啊。
这时候来到这里的大多是支边青年,但也有从老家跑过来的。毕竟六十年代,口里没有北疆这么好活,至少在这里饿不着。
那时候到了这边的人,大都是到县里,然后县里把想留下来的分到各单位。这时候还没各村呢,就是先去丈量那些荒地。
其实按条件,这些人最后基本上都能达到后世五七工的条件,毕竟他们都在各种单位干过,像李建国就在打井连、丈量组都干过。
只是后来这些临时用工结束后,有的进了国有单位,有些就留在了各村成了建村的主力。
但这些人来自哪里,哪怕住在一个宿舍的人,也只知道一个大概,并不一定知道具体的。
熟悉如李建国和顾博远,也只是知道顾博远是大学生,家的大概省份和地市,再往下就不太清楚了。
而且这时候的背调也不靠谱,不然也不可能李安国政审材料被人写的一塌糊涂。
这些事情有些李龙从李建国那里听了一些,有些后世听了一些,大多数是没听过。
甜杆那事,后来那个故事的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他和顾博远说的不一样,说自己是去甜杆地里上解手时发现的。
顾晓霞就跟听天书一样。好歹李龙还能从李建国那里听一些,她干脆一点都没听过。
所以就比较好奇。
这一聊,就到了下午。
等李龙和顾晓霞两个从顾家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不足一竿子高了。
回到大院子里,李建国他们已经回来了。
顾晓霞和李龙都先去和家里人打招呼。昨天顾晓霞就没怎么和李霞、陈丽蓉好好说话,今天早上吃过饭就走了,也没怎么说,这时候就聊一聊。
李建国看了李龙,笑着说:
“娟他舅还问你咋没过来,我说你都结婚了,也得去丈人家里。”
李龙笑着回应:“大哥,你没催他让他快点找个对象结婚吗?”
“没等我催,娟她外爷就说了,让他尽快,别拖,再拖就给他介绍一个。”
“哈哈,那他得慌了。”李龙笑了。
今年会帮着梁文玉买辆拖拉机,让他把那边的生活也搞起来。
年初三的时候,李龙开着吉普车回到了县里。而李建国也开着拖拉机,把李安国一家、陈兴邦一家送到了县汽车站。
年初四李安国和陈兴邦都要上班,来到汽车站的,还有杨永强。他已经是建筑安装公司的正式职工,以后肯定也要在那边安家。
杨永强今天早上到李家的时候和李龙聊了一些话,他很感谢李龙,不过话里话外,同样带着一点点的优越感。
不是针对李龙,而是针对村里的其他年轻人。
很正常,年轻人嘛,张扬一些正常。
只要不针对自己,不针对自己的家人,李龙一向很宽容。
家里两天没起火,回到大院李龙就先去把主房的炉子架起来。
玻璃房那边的先不急,能吃的菜这一次都摘了下来,一大半带到了大哥家里,剩下的放在储存室。就是那韭菜,上面盖了好几层的麻袋,应该问题不大。
屋子炉子火起来的时候,李龙又去把厨房和玻璃房的炉子架起来。
很快,屋子里的冷气,和还没怎么聚拢起来的潮气就被炉火带来的热量驱散了。
“一想到明天又要上班,就真的烦。”顾晓霞在李龙边上烦恼的说道,“就是不怎么想去上班。”
“有啥不想去的?你们王局应该对你有了安排吧?重活肯定是不会给你干的。”
“那倒是,基本上都是文字工作,出差下乡什么的,已经不让我去了。”顾晓霞笑着说道。
“那不就成了?”李龙笑了,“该上还得上,有事做总比没事的强。”
“那你明天去木器厂?”顾晓霞问道。
“嗯,明天去看看情况。”
第624章 兵团人买收割机的热情
第二天吃过早饭,顾晓霞去上班。到二月的时候,天已经不那么冷了,路上的积雪也扫的差不多,走习惯也就不那么滑了。
虽然李龙还不让顾晓霞骑自行车,但顾晓霞也不让李龙送了,她自己去上班。
她说这年头哪有那么娇气的——单位的同事,那个王大姐都背地里笑话她了。
李龙也不强求,只是叮嘱她注意安全。
顾晓霞去上班后,李龙先是去把玻璃房里的炉子架起来。过年三天,地里的菜已经清的差不多,韭菜略有点冻,但并不严重,这边炉子架起来,温度起来后,肉眼可见的又长了起来。
距离雪化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李龙也没打算再多种啥,就是小白菜、芜荽,芹菜也慢慢长起来了。
就当是给伙食增加个调剂吧。说实话,过年把青菜带回去,最高兴的是大嫂梁月梅,这大冬天能吃到青菜真是难得。
就连姐姐李霞和二嫂陈丽蓉也好奇的问这些菜是哪里来的。
听了李龙的种植过程后,她们就只有失望,暂时是无法复制的。
把玻璃房那边搞热之后,李龙回来又把厨房收拾干净,顺便准备好中午做饭的材料。
上午要去木器厂,回来比较晚,先把东西准备好,到时无论是自己先回来,还是顾晓霞先回来,都好做饭。
顾博远在队上呆着舒服,打算过了十五之后再回到县里开店。
在农村人朴素的观念里,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的过完了年,眼下还在过年时间,估计队里一些年龄相仿,或者当初一起过来打天下的人,此刻正和老顾一起喝酒呢。
在厨房里准备好之后,李龙把几个门都锁上,然后就发动吉普车,准备出门。
和木器厂约定的是正月十五前,今天去就是看看进度,他猜测人家那边刚收假,恐怕也做不了多少。
李龙打开大门,然后就看到杨大姐和韩芳两个靠在门边上,把他吓了一跳,急忙把两个人招呼进来:
“大姐,咋不推门呢?门也没锁啊。”李龙看着韩芳冻的脸有些发白,埋怨着,“看把小芳冻的。”
“这过完年了,俺也不知道能不能进……”杨秀兰这边已经缓过来了,她牵着韩芳的手说道:“她李叔,俺俩……”
“进进进,咋不能进呢?”李龙急忙过去把几个门锁都打开,说道:
“早上饭吃了没有?快进来烤烤火。”
“吃过了。”杨大姐边走边说,神情还有些拘谨,“俺俩还能在这住?”
“肯定能住啊。”李龙心里也是感慨,“和以前一样。白天做做饭,抽空去卖卖饭,小芳好好做作业……一样一样,能住!”
杨秀兰放下心来,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来。
她已经算是寡妇了,顾晓霞有身子,按她老家的习惯,她这样的身份,是要被嫌弃的。
怕妨了主家。
没想到李龙完全不嫌弃。
“那要不要和她姨商量一下……?”杨秀兰还是想着顾晓霞。
“商量啥,她也同意了的,我们两个昨天晚上还在想着你们啥时候回来呢。”李龙笑了,“眼下正好,省了我们的事了。好了,我现在要出去办事,你们先收拾收拾吧。
小芳,你去把你们房子的炉子架起来,我还没烧火,然后帮你娘的忙。”
“哎!好哩,李叔!”韩芳可开心了。
她其实也不想住在南面的那个小院子里,这边多好啊。
有杨秀兰在家,李龙就更放心了,至少就算自己去木器厂耽误了时间,顾晓霞中午也有现成饭可以吃了。
和杨秀兰和韩芳道别后,李龙就开着吉普车出了门,去往木器厂。
杨秀兰关上大门,先去了厨房。看着李龙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便拿出一些辣皮子泡上,准备一些细节的工作,然后出来,开始收拾卖饭的车子。
韩芳把炉子架好,从屋子里出来,看着杨秀兰在那里整理车子,便也过去帮忙。
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之中。
李龙开着吉普车来到木器厂的时候,这里已经上班了,但明显能看得出来,上班的人并不多,里面还有点冷清的意思,机器也没开,没啥声音。
李龙下了吉普车,厂长何长明就从办公室里出来了,看到李龙的时候,明显松了一口气。
“嘿,李同志啊,我以为这一收假,是哪个领导过来视察了呢。”他开了个玩笑,“吓我一跳,还我今天我没旷班。”
“何厂长辛苦,我就是想过来看看我的那些家具做的怎么样了。”
“我就知道你来为的这个,来,跟我来。”何长明带着李龙到了一间库房,这里摆放的都是已经做好的成品。
“知道这些家具是你的,我们那些工人都很高兴,在赶工。你送来的那些羊下水他们都很喜欢,你看这几件家具,做的不错吧?”
玛县的木器厂还没有什么特别先进的机器,除了锯、刨等工具外,大多数工序都是手工凿或者削出来的。
摆在库房里让李龙看的,是两张长条炕桌,一个柜子和一个箱子。
漆面已经完成,上面是明显的哈萨克花纹。
“这可是请了我们退休的老师傅专门画出来的图样,”何长明有些得意,“就是他们本民族的,怎么样,看着漂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