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羊头和羊蹄子,他是两世都懒得收拾,干脆就打算过两天一起拿到大哥那里。
大哥是有那个耐心收拾这玩意儿,包括的后面李强长大了,也有耐心收拾这个。
这玩意儿要拿喷灯先烧,再刮洗,再烧再刮。
这时候还没喷灯,就只能用烧红的铁棍反复的烫,太麻烦。
蹄子也是一样,特别是两瓣蹄之前还容易有羊毛疔,弄不好吃下去据说人身上会长羊毛,也不知道真假。
那两瓣蹄中间才难洗。蹄甲子要敲下来,李龙记得小朋友喜欢这个,冬天往里面弄点油,加个捻子就能当个灯用。
把三只羊的羊头加上蹄子放进一个筐里挂起来,李龙把刀子上的油抹掉,这才回到了卧室。
太阳已经落了下去。这时候天黑的越来越早了,顾晓霞还没下班,韩芳已经放学了,正在帮着妈妈在厨房里干活。
看到李龙,韩芳喊了声“李叔”便去忙了。
李龙笑着也没去帮忙,回卧室看电视,算是休息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龙揣着一只羚羊角骑上自行车就往供销社而去。
他到了李向前办公室的时候,李向前刚开完会,炉子里的火也是刚烧起来。
“你今天来的早啊。”李向前看到李龙,笑着说道,“正好有事找你,你要不来的话我还得去大院子找你。”
说起来李向前对李龙的大院子也是很羡慕。他家也是有院子的,但院子虽然也不小,但比李龙的那个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李龙的那个院子大,需要扫雪的面积也大。这年头扫雪是个大活,如果双职工都要上班,那就只能上下班的时候扫。
这时候雪下的又大,通常一场雪就能下到小腿一半或者到膝盖,所以双职工家的院子,下一场雪能扫一个星期。
李龙的那个院子,面积比其他地方还大的多,扫雪真就是个大活。
“啥事股长你说。”李龙走到李向前跟前,先把他的抽屉拉开,把那个羚羊角放了进去。
“啥?”李向前看了一眼,他也算半个猎人,能看出来这玩意儿和黄羊角不一样。
“真正的羚羊角。”李龙小声说道,“这两天打着了两头。我打算两只送给钱主任,剩下的两只,你这里一只,我那里一只,魏主任那里,我都没给。”
“嘿,你小子!”李向前笑着把抽屉给合上了。
羚羊角的珍贵他虽然不是很清楚,但钱主任两次过来要弄羚羊角的替代品黄羊角,他自然明白。
至于李龙给钱主任两只角,他一点意见也没有。
不过李龙坐回去后还是解释了一下:
“这个主要还是清热解毒,孩子如果发烧,刮下点粉末,不要多,一点点就行,和在温水里喝下去就能解热。”
李向前明白李龙的意思。这个发烧了刮一点点就行。这只角重有三四百克,这不得用个几百次?
那不得用个几十年都用不完?
一家备一个够用了。
“这是啥羚羊的角?”李向前还是想探寻一下。
“高鼻子的,”李龙说道,“那鼻子这么长。”李龙比划了一下,应该就叫高鼻羚羊。
好吧,这个解释也不算错。
李向前点点头,然后说道:
“好了,说说我给你说的事。马上要过年了,今年过年得给大家发点福利。你前面给大家带过羊肉……”
“那是牧民兄弟们的心意。”李龙急忙解释。
“行了行了,谁不知道是你在中间牵线?”李向前笑着说,“不用解释了,大家也不傻。你不要这个功劳大家知道,但大家也清楚,没你,我们和那些牧民能有啥关系?”
李龙嘿嘿笑着不说话了。
“好了,有羊肉了,今年的福利不好搞,我给主任的意思是除了必要的一些海产品、花生米等东西外,再搞点鱼吧。
你那里能搞到鱼,我们也不要多,一吨,一公斤往上的鲤鱼最好,草鱼也行,五道黑自然最好,你看着办,也不要太大,匀一些好分。”
“价格呢?”李龙问道。
“一块五一公斤。”李向前说道,“比市场价略高一些。不过想着过年的时候价格肯定还要提一些,所以这个价没问题。”
“行,那我这就准备了。截止啥时候?”
“过年前一个星期吧,时间够吧?”
“够了。”李龙算算春节在二月初,现在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准备时间。
以小海子的出鱼情况,应该够了吧?
就是这个冬天又不消停了。
猫不了冬了啊!
第588章 又发现了一个大商机!
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李龙并不着急。他从供销社里出来,骑着自行车去了自由市场。
无事的时候李龙就喜欢在市场逛逛。
如果能够经常逛逛石城的老街市场就更好了。
因为眼下市场里出售的东西,全都是天然的,没有科技与狠话,没有添加剂,纯天然出来的东西。
鸡蛋是农家产的,这时候养鸡场还没出来,鸡都是吃粮食,鸡蛋自然也就安全。
其他的东西也是如此。
时不时的逛一逛市场,就能感觉到,县城在发展。
能看到卖粮食的多了,卖鸡蛋卖鸡的多了,卖各种手工制品的多了,卖东西的人也不再默默等着人上门看货,不光开始吆喝,而且开发了各种吆喝声。
能感觉到许多卖货的人是贩子,从农村收来的东西,在这里转卖。
这样的人有些一开始算是兼职,后来慢慢变成了专职,再后来就成了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据说曾经的北疆首富最开始就是卖葡萄干的,他自然也不是种葡萄的,就是二道贩子。
李龙又买了一些鸡蛋回去。
顾晓霞挺喜欢吃李龙做的蒸鸡蛋的,杨大姐也觉得这鸡蛋羹不错,学了。
李龙觉得还是自己偶尔做一做比较好。
杨大姐在卖饭,这大冬天,她改了花样,不再是粥,而是辣汤面。
先不说吃着如何,就闻着这个味道,人的食欲就起来了。
而且是热面,这么冷的天吃上一碗,肯定能热呼好久。
所以生意不错,她没看到李龙,李龙便也没打扰,自己推着自行车从头转到尾,然后回大院子了。
去后院看看种出来的那些菜,给炉子里加了一铲子炭,李龙便出来了。
菜苗长的还可以,就是有点慢。想想也正常,毕竟不是在夏天,不是在菜园子里,能正常长已经不错了。
回到大院子里,李龙看天有些阴,想来又快要下雪了。
他进了厨房,去把炉火拨旺,架上蒸笼,准备蒸一大碗鸡蛋羹,这个不光顾晓霞喜欢吃,顾博远、韩芳也喜欢吃。
鸡蛋是穷人最容易能获得到的蛋白来源,不知道这是他上一世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反正说起来是好东西。
蒸完鸡蛋羹,李龙把熟了的放在笼里没拿出来,保持热着就行。
杨大姐快回来了,李龙出了厨房,去看一看推雪的工具。
眼下推雪的工具基本上都是自己钉的,一块木板后面钉个木头把子。
一般都比较笨重,有钉一个把手的,还有用一大块木板子,用三根木棍钉出个“西”字型,单人可用,双人也可以一起用。
有些还会在上面绑两根绳子,前面拉,后面推,这样更有效率。
这时候说人多力量大可不是说着玩的,扫雪这种事情,在八十年代真就是人多力量大。
毕竟这时候许多推雪工具还没出来,其实后世的许多柴油或电动的那种翻滚毛刷的工具在这个时候也不一定实用。
毕竟眼下基本上都不是水泥地,雪下了之后,底下一层在地温的作用下可能会化一些,那些急速旋转的毛刷甚至可以把地皮刷走一层。
当然,如果有那种小工具,李龙肯定也是会用的,明天要下雪,那大院子扫雪就他一个人了。他扫完还要去老马号帮着老罗叔扫雪。
毕竟眼下老马号就老罗叔一个人,那院子虽然没李龙这个大,但也要扫不少地方。
这时候下雪,真就是下大雪,不像后世飘上一小片,没等下雪就化完了。
杨大姐回来的时候,看到李龙正在修理扫雪工具,她便顺嘴提了一句:
“他李叔,你看能不能给韩芳也弄一个推雪板,看明后天下雪了,她们学校肯定也要扫雪。”
“好。”李龙点点头,家里木头还是很多的。
这时候扫雪带工具是比较随意的。乡村的学校每个人每学期是要带一把扫把过去的。扫雪的时候可以另带工具。
孩子们通常比较要强,会带着推雪板过去,家里没有多余的推雪板的话,就带个铁锨过去,那个也能清雪。
基本上很少有带扫把的,虽然推雪板扫完雪后必须得用扫把清理,但带扫把过去会被人笑话。
带工具的鄙视链就是推雪板大于铁锨大于扫把。
当然,如果谁能带把木锨过去,那绝对是王者一样的存在——这玩意儿在农村家庭里有的人都是很牛的了。
毕竟这时候能用得起木锨的家庭不算多。这时候北疆的轻工业还很不发达,做木锨需要很薄的三合板,这玩意儿大概率是从内地运来的。
而买这个也是用来扬场的,冬天也能用来清雪,但通常是大人用,孩子用了如果把那薄薄的三合板用坏了,会被大人打的。
而孩子能把木锨带到学校去,大概率也是偷偷带的。
李龙找了一块薄板子,专门给韩芳做了个小巧的推雪板。这玩意儿做的好看了,好用了,也得注意。这时候的孩子并不介意“拿错”一个好用推雪板。
所以李龙找来顾晓霞的墨水毛笔,在板子上面写了“韩芳”两个字,然后拿起来模拟操作了一下,感觉木头杆子把手还不错,就放在了一边。
杨大姐出来倒水的时候看到竖在边上写着“韩芳”两个字的小巧推雪板,笑着说道:
“她叔,你这板子做的好啊。”
“哈哈,看小芳用不用得惯了。”
“肯定用得惯。”
李龙继续修着家里的推雪板子。院子里的雪他也不打算运出去。一部分堆到前院的花圃和菜畦里,一部分推到后院去,等到开春准备化的时候,弄到玻璃房里就当雨水了。
把几个板子弄好的时候,李龙又看了看那几把留下来的大扫把。自己家大院子前面的大路上的雪归自己家里扫。眼下虽然有环卫工人,但人数并不多。
这个时候“各家自扫门前雪”可不仅仅是一句话,各家是真的要扫门前雪的。
把这些都弄好后,杨大姐的饭已经做好,顾晓霞是最先回来的,然后是韩芳,最后是顾博远。
韩芳一进来就看到了写着自己名字的推雪板,立刻跑过来拿了起来,先跟李龙说了声“谢谢”,然后兴高采烈的拿着推雪板在地上推了起来。
“快洗手帮忙来!”杨大姐听到女儿的声音,探头出来看到韩芳在玩推雪板,立刻板起脸喊着:
“还玩!那你李叔刚给你做的,就玩!玩坏咋整?”
李龙乐了:“杨大姐,哪有那么容易坏的?”
“就是,你就让她玩玩吧,我来端碗。”顾晓霞笑着说,然后她又对李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