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337节

  这就是妥妥的学历优先。

  又扯远了。

  “那你们忙你们的,我再转转。”李龙说道。

  杨秀兰点点头,然后轻轻拽了韩芳一下,韩芳有些害羞的说道:

  “李叔,再见!”

  李龙冲她笑着点点头,扭头离开了。

  经常逛石城市场,李龙对于这边的市场兴趣并不算大,可买的东西不多,他便干脆转了出去,然后往收购站走去。

  平时骑自行车不觉得,这走起来,市场距离收购站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算算今天是周三,陈红军应该在。李龙到了收购站,看院子里的雪清的倒是挺干净,半是关着的,但屋顶的烟囱里冒着青烟,应该是有的。

  李龙拍了拍门,然后推门进去——通常情况下来卖东西的,几乎就是直接把门推开,敲门的很少。

  陈红军正蹲在柜台边上整理着什么,他抬头看了一眼,发现是李龙,笑着说道:

  “哟,小李同志有空过来了?听说你这回整了个大家伙啊!”

  “陈同志,你消息这么灵通啊。”李龙转身关上门,扯过在炉子边上的椅子坐下来,看着陈红军在那里忙活,他猜应该是李向前透露出来的消息。

  反正这趟过来本身也是来问这个的,倒也不怕陈红军知道。

  “嘿,老李那得瑟劲儿,”陈红军是在用木头片子垫柜台的角,柜台应该是时间长了,一条腿有点乔,不稳了,陈红军没事找了个木头片子把腿子给垫起来,这样用的时候方便。

  “我这趟过来就是想问问情况。”李龙看陈红军站了起来,拍拍手上的灰,到墙角脸盆架那里洗手,等他忙完便问道:

  “这棕熊胆,能值多少钱?”

  “这玩意儿要在熊比较多的地方,比如东北,那真就没想像中的那么值钱,一个正常大小的黑熊胆,差不多也就五六百吧。当然,如果胆大的话,价格也能提高。棕熊胆还要略差点儿,不过五百块钱也不会少。”

  “和我猜的差不多。”李龙笑着说。

  “但那是产地啊。”陈红军摆了摆手,“可不是咱们这里,咱们这没怎么见过黑熊,就只有棕熊,也就是牧民嘴里的哈熊。能搞到哈熊也是了不得的本事,毕竟少,而且咱们这边专职打猎的人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所以哈熊胆,哪怕是普通的,怎么说也得值七八百,如果个头大点儿的,那就上千了。”

  陈红军说到这里感叹着:

  “小李同志,真不好说你是运气好还是不好。我在这收购站干了也有十来年了,别说熊胆,就是熊皮也没见一张……”

  “那熊皮值钱吗?”李龙急忙又问道。

  “看大小,如果是全皮的话,一张价格和熊胆也差不多。如果有破的,那价格就要打哲扣了。”

  李龙这么算了算,李向前的那领导吴主任给的价差不多,没高也没低。

  毕竟这熊个头不大,而且皮子还残了,不过搭上那肉,这里也不好说是谁赚谁赔。

  “我打的熊不到两米高,感觉也不到两百公斤,一百多公斤,应该是年轻的熊。”

  “嗯,的确是这样。成年的哈熊体重三五百公斤很正常,身高两米以上也很正常,不过这么大的哈熊通常都在深山里,近山都看不到。”陈红军虽然没见过熊,但对熊的习性还是了解的,“你打的的确算是年轻的熊,三四年的那种吧。熊胆有多大?”

  李龙比划了一下。

  “这么大的胆,差不多值个七八百块钱。皮子应该残了吧?”

  “嗯,差不多有五六七八个弹孔。”李龙也不太确定,“当时距离近,我也害怕啊,五六半步枪的子弹全打身上了。”

  “那皮子就残了。”陈红军摇摇头,“能卖三五百都多。”

  李龙点点头,还行。至少这一趟,不亏。

  “你也真是运气好,冬眠的熊也能碰到。”

  “夏天我还碰到活熊啊,”李龙想起来曾经在温泉那里碰到的熊,说道,“当时它看到我就跑了。”

  “一般情况下熊是不愿意招惹人的。”陈红军说道,“特殊情况除外,饿极了之类的。当然,你经常进山,身边带着枪是对的。山里的危险太多……对了,这回没有弄到好东西吗?”

  李龙想到了上一次送粮食的时候哈里木给的皮子,不过想想自己还要存点东西,便说道:

  “这回没有了,等下次吧。”

  “也行……主要是每次见你都有惊喜,所以习惯了。”陈红军笑着说,“那接下来你该好好休息了吧?能不能过个安份年?”

  “应该还可以。这两天县里打问点事儿,过两天就回队过年了。”李龙说道。

  陈红军起身给李龙倒了缸子水,问道:

  “打问啥事儿,说说,我看我知道不知道。”

  李龙接过那个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喝了两口水后说道:

  “我打算来年种一些打瓜,想弄点打瓜种子。咱们县里的种子公司没有这玩意儿,我还得去石城问问。咱们县里种子公司倒是收,不过我估计收的也不多,所以还想问问这玩意儿哪里有销路。”

  “打瓜籽——你倒是想了个好项目。”陈红军思索了一下,“瓜籽我倒是能弄到,不过数量不会多,也就十几公斤。不过这玩意儿一亩地也就种一两千颗,用不了多少种子——三百克都多了。十几公斤就是四五十亩地——你有那么多地吗?”

  “明年就要土地承包了,承包几十亩地倒是没问题。”李龙说道,“就是害怕种不过来,而且头一年种,我打算就种个十亩行了。多的不好托底。当然,种子是可以多留一些的,而且我家里养猪,那玩意儿出来后猪是可以吃的。”

  “那倒是,一举两得。”陈红军说道,“种子公司给你说没有,多少钱收?”

  “两块吧?他们也没确定。”李龙说道。

  “我这里也能收一些,”陈红军说道,“因为以前没多少人种这个,没收过,到时我得问问州里,估计应该也是两块多。”

  “没事,我听说这玩意儿亩产也就一百多公斤瓜籽,到时不行的话我找炒货厂去卖也行。”

  李龙倒是觉得不愁销路。这玩意儿一直是小众农产品,种的人一直有,一直不多。收的单位也一直有,特别是那些炒货厂,包括小家的炒货店都在收。

  又聊了一会儿,李龙离开,陈红军送他到门口,看着这年轻人的背影,他倒是觉得李龙更不一样了。

  敢想敢干,还有点异想天开的本事,这打瓜还真没听谁说种过。这就是要闯一闯的意思?

  在收购站这里聊了快有一个小时,李龙出来后才发现,这一个小时里,收购站竟然没有来一个人卖东西。

  这大冬天是不是就没啥好卖的了?

  李龙想想,好像还真没有。如果不是自己到山里打猎弄到一些野物,偶尔来一趟,恐怕自己在冬天也不怎么会光顾这个地方。

  这也只是想想,李龙步行往杨秀兰住的院子走的时候,就在盘算着,等吃过饭后,就到汽车站坐车去石城,看看石城种子公司情况啥样。

  石城有炒货厂,也可以去打问一下看看那边收不收。

  把这事想清楚的时候,李龙已经过了乌伊公路,快到杨秀兰住的院子了。

  院门口两边的雪清得很干净,包括院外面的路上的雪也打扫过,屋顶的雪也铲了,李龙点点头,这是过日子的人。

  不过得提醒一下杨秀兰,这屋顶的雪扫的时候得慢点儿,别滑下去了。每几年都有从屋顶摔下来的人——大多没事,有事就是大事了。

  顾晓霞骑着自行车欢快的过来了。

第407章 汽车上遇险

  中午做的是米饭,炒的两个菜,盘子量都挺大,也放了一些肉。李龙算了一下,感觉当时提过来的肉,杨秀兰这里似乎就没怎么做多少,不然今天这肉不可能放那么多。

  他想说点啥的,不过最后没说出来。可能是因为生活原因,杨秀兰平时做饭放的肉少,能理解。

  毕竟是过了苦日子的人,不可能一下子变过来的。

  不过说实话,这饭和菜是比自己、顾晓霞做的好吃。

  算是家常饭中的上等水平。

  吃过饭,在屋子里休息了一会儿,顾晓霞要去上班,李龙就一块儿出来了。

  “你去石城注意安全,早点回来。”顾晓霞已经知道李龙下午要去石城,便叮嘱着。

  “好。对了,我问一下,现在咱们县里有维校哈校吗?我山里的牧民朋友想问问他们孩子上学的事情。”

  “目前还在组建中,明年就差不多了。”顾晓霞说道,“实际上他们上学,如果年龄不大,最好就直接去牧业队。毕竟维校哈校组建也是初中,没有小学的,小学都是以乡和国营单位为主。”

  李龙点点头,和自己想的一样,当然就看哈里木他们怎么想的了。

  到了路口两个人分开,顾晓霞骑上自行车去上班,李龙则往客运站走去。

  买票上车,李龙感觉车里还是挺冷的,这时候的车里别说空调了,暖气都不一定有——至少这辆车没有。上车的人一个个都裹紧了衣服。

  车没坐满,司机和查票员在外面喊了一会儿,然后直接发车。

  车是旧车,不知道从哪里淘汰下来的,发动机的声音听着没有那么健康,但速度不慢,肯定是比李龙骑自行车和坐马车快,所以他也不强求。

  车的玻璃窗户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还有着各种各样比较美丽奇特的花纹,和窗花一样。

  李龙从小到大,两世为人都没搞清楚,这玻璃上的花纹怎么看着就挺有规则感的,像花,像各种抽象的植物,但线条又不是那么乱。

  怎么做到的?结冰冻起来不是应该起不规则的纹路吗?

  当然也只是好奇,没问过查过原因。

  看着这玻璃,李龙突然玩心大起,攥起拳头,用掌缘处按在了玻璃上,一股子凉意传来,很快,玻璃上的冰融化,留下了一个图象,然后李龙用手指头在那个图案的顶上点了五个点,就形成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挺像的。

  李龙又按了一个,形成对称的一双脚掌,等转过身来的时候,发现车里不少人都在盯着自己看。

  他吓了一跳,这啥情况?

  然后就反应过来了,应该是看自己搞的这个图案好玩吧。

  自己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很好玩。

  不过那是上一世,上一世自己好像也不过十来岁的时候看到的。

  当时也挺惊奇。

  这时候汽车已经过了玛河大桥,李龙透过那一双脚掌往外看去,一片白茫茫。

  然后扭过头的时候,发现有人在学自己往玻璃上“印花纹”,他笑了。

  汽车到老街停下来,车上的人大多早早就站起来挤在门口打算早点下,李龙倒是一点也不急,等人都下完了,他才稳稳的下了车,四下看了看,然后往种子公司走去。

  路两边都是摊贩,不少人在看到汽车下来人后,甚至大声冲着他们吆喝着招揽生意。

  显然,现在卖货的人已经深知吆喝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喊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卖什么?

  这里比玛县的市场热闹的多,让李龙不禁感慨着。从现在起往后四十年,玛县的人有了钱,其中大部分也是会到这里来消费。

  所以石城电视台的广告上,通常在“广大市民”后面加上一句“沙玛两县广大群众”,沙就是沙湾,玛自然就是玛县了。

  石城的范围比玛县大,李龙从老街走了二三十分钟才到达种子公司。这里就是一个院子,门口的雪清扫的比较干净,李龙进去后看里面两个人,这屋子比玛县的要大一个半样子,柜台上没啥东西,后面的墙上写着各种种子,数量很多。

  李龙扫了一遍,发现同样是粮食和蔬菜的比较多,西瓜有,没有打瓜。

  “同志,需要点什么?”三十多岁的剪发头女同志笑着问道。

  “我想问问有没有打瓜种子。”

  “打瓜?”女同志愣了一下,显然,她不知道。

  “没有。”五十岁左右的男同志说道,“我们上级部门那边应该有,不过要的话,这种子比较贵,你既然能知道打瓜种子,应该知道这玩意儿用途不广,数量少自然就贵。”

  “种子多少钱一公斤?”李龙问道,“贵点倒没啥,我还想问问如果种出来的你们收不收?”

  “收倒是收,不过我们只收优质种子。”男同志站了起来,走到柜台边上面对李龙说道,“收的话自然也会贵些,当然不可能是种子价。”

  “有具体价格吗?”

  “种子卖的话一公斤应该不超过十块钱,但差不多也在七八块。收的话,两三块钱吧。”

  李龙盘算了一下,和先前的都差不多。

  “那你们最多能收多少?”

首节 上一节 337/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