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311节

  这兔子应该刚套上不久,挣扎的动静吸引了狐子,只可惜狐子还没得手自己就过来了。

  事实情况应该就是这样。

  李龙猜完后,上前一脚将兔子踩着,取下套子后拎着兔子狠狠摔下去,摔死后又把套子换个地方下下去。

  后面还有一只兔子,个头也不小,四公斤左右,这十个套子算下值了!

  陶大强也溜完过来,手里只有一只兔子。

  “永强下的套子套的。”陶大强没说谎,“俺下的套子一个也没逮着。”

  “来,你帮我提一个。”李龙说道,“咱回,呆会儿你拿一个回去,给永强拿一个回去吃。”

  这几只兔子就不打算卖了,留着吃。他打算中午再弄些套子下完下午去下上。

  红柳滩里的兔子还是挺多的。他隐约记得听说兔子肉没脂肪,不能长胖。不过终究是肉,那怎么也比苞谷面好吃吧?

  两个人往回走,距离庄子不到一公里的时候,看到马金宝赶着羊从庄子里出来。

  马金宝看着李龙和陶大强两个人提着兔子,心里暗骂一句,这两个小子怎么跑这么早?自己还想着放羊的时候去溜溜套子呢,这下可好,啥也摸不着了。

  马金宝还想着过去问问看能不能要只兔子,没想到李龙和陶大强两个走着走着,就拐向了另外一条路。这路是小道,平时走的人少,雪都没压瓷实。

  马金宝心里又暗骂一句,真特么猾!

  他自然不觉得这是自己人品不好,只是觉得李龙太奸了,而陶大强跟着李龙也没学好。

  有机会,得整整这两个小子!

  李龙提着三只兔子到了马号,把一只交给老罗叔后,拎着两只去了大哥家。

  两只兔子也就尝尝鲜,现在大哥家里不缺肉,但兔子肉一年到头吃的不多,冬天嘛,得天独厚,可以多吃几次。

  李建国这边刚准备吃早饭,李龙赶的正是时候,梁月梅急忙给他拿筷子,李娟和李娟给小叔让出了位置。

  和以前一样。

  挺好。

第385章 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

  火车上,一股子难闻的味道弥漫着。临近过年,再加上本身通的火车趟数就少,所以硬座车厢里满满都是人。座位上坐满了,还有在边上靠着的,在座位下面铺张报纸躺着的,车厢的连接处也满是人,就连厕所门口也随时有人排队。

  外面是黑天,车厢里的灯光还算明亮。李安国、陈兴邦坐在中间,李俊峰、李俊山坐在外面,最里面是两个陌生年轻人,他们对李安国这四个人也挺警惕的,一路上话很少。

  深夜,李安国和陈兴邦趴在桌子上睡着,火车硬座车厢的六人座桌子比四人座略长,但却也只够到中间位置,外座的李俊山和李俊峰没办法趴,李俊峰靠在里面陈兴邦的后背上,李俊山则双手扯着大衣里子盖在自己身上,仰头睡着。

  然后他就感觉自己身上有异动,眼睛微睁的时候,看到有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靠在自己身边椅子梆上假装休息,其实手已经往自己怀里伸了。

  李俊峰顿时就冒出来火来!

  虽然怀里没钱,但打主意打到自己身上,这是欺负俺豫东男人没血性吗?

  他微闭双眼,手松开抓着的大衣,攥成拳头,突然转身,右手抓住对方伸过来的手腕,左手狠狠的砸在了对方的脸颊上!

  那中年人惨叫一声,倒了过去。

  李俊山没解气,站起来踹了李俊峰一脚,把人叫醒的时候又转身过去,按着那个中年人狠狠的捶了起来。

  打了几拳后,他感觉有人拽自己,不过随即拽自己的劲道就没了,李俊山没在意,又捶了对方几下,朝他吐了口唾沫,这才解气的站了起来。

  扭头才发现,李俊峰和陈兴邦正拽着另外一个人在那里打着,李安国也站了过来,过道那里还有个人手里攥着短刀,李安国手里拿着大工用的大铲,两个人谁也没动手,对峙着。

  “俺们认栽!”拿短刀的那个人看着这几个人发狠,喊了一声:“走!”

  说完收起短刀就往车厢连接处跑去。

  他的几个同伙也摆脱了李俊峰他们的纠缠,鼻青脸肿的离开。

  这一番打斗惊醒了不少人,有些人开始惊呼自己丢钱了,有人的衣服被割破,还有些人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李安国他们走的时候钱是藏好的,加上四个壮劳力在一起,并不担心被偷。不过眼下看来,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乘务员过来转了一圈,询问了情况,在知道李俊山他们和小偷打斗了一番之后,还专门过来问了问情况。对于被偷的那些乘客,他只能说要把情况报给乘警和列车长,至于能不能追回财务,乘务员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毕竟这个时候火车上的人太多,一路要下的站也太多,又没有监控什么的,想找人太难。

  “咱们几个晚上轮流睡觉。就这几个晚上,坚持一下。”李安国想了想说,“白天会好一些,晚上两个人睡上半夜两个人睡下半夜,有啥事一下子就把人叫醒。”

  轮值会好的多。

  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一天过去了,相安无事。因为有过一次夜偷事件,大家都很小心,晚上也没小偷来。

  快到中间大站的时候,大家警惕性下降的时候,再次出事。

  一帮人吵吵嚷嚷的堵住了两边车厢,关上了门,两个人把上前质问的乘务员给控制住了。

  为首的手里拿着匕首,七八个人开始逐个人搜身。

  “快点快点,快到站了!赶紧的!”

  这有点嚣张啊!

  李俊山他们的位置在三分之一处,马上就快搜到他们这里了,两个小辈看着李安国,等他拿主意。

  “不给!大铲、瓦刀拿出来!”李安国低声说,“马上到长安站,到站外面就有乘警,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只要他们不敢一下子上来,咱们就有得等!拖他们到大站,我就不信他们还敢拖到停车?”

  这话就给了李俊山他们主心骨,几个人从黑包里掏出了大铲、瓦刀等工具,持着工具往里靠。那两个陌生小伙子看这架势有点呆,没想到这四个还挺猛!

  “你俩要不是他们一伙的,就钻底下去!”李安国给那两个小伙子说,“不然呆会儿伤着你们,那可对不住!”

  两个小伙子立刻缩着身子到椅子下面去了,李安国他们四个就缩在了座位靠车厢壁的地方,两个对外两个对着相反的车座。

  那帮人立刻就发现了他们,四五个人围了过来。

  李俊山看了一眼,庆幸的是这些人手里没枪。

  “朋友,几个意思?”为首的拿着砍刀比划着,“是想和咱几个碰碰?”

  那些挨个正在搜索逼近乘客把钱掏出来的家伙都围了过来。

  就在围观的人以为即将进行一场大战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事李俊山能记一辈子,能给自己的儿孙讲几十年。

  那两个钻椅子底下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外围,和其他几个乘客一起把这几个抢钱的人给摁倒了。

  原来,是便衣。

  后面就没啥大事了。便衣押人走之前还感谢了李安国他们,说感谢他们把这些家伙给聚拢了起来。

  下了火车的李安国还在纳闷,去北疆的时候啥事没有,回来的时候碰到两起,这是招贼体质吗?

  还是赶紧回家吧。

  火车站广场,这里人流量很大,温度比北疆要高很多,基本上在零度左右。

  但出了站的李俊峰还是忍不住裹紧了衣服,说道:

  “这天真冷!又潮又冷!感觉就是小海子掏鱼的时候,也没这冷……真不好受!”

  “走吧,去吃个中午饭,然后搭车回家。这几个月净吃北疆饭了,我都有点想这家里的饭了。”陈兴邦对此并没啥大想法,地方不同,感觉自然不一样。下火车之前他就有心理准备了。

  “嘿,那是,味道不一样么。”李俊峰一听吃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冷了,“吃啥?”

  “烩面,还能吃啥?”陈兴邦笑着说。

  “中。”

  “中!”

  李安国没说话,今天就能回家,虽然怀里揣着厚厚的钞票,但踏入到这个地界,他的心情顿时就有点不太美好起来。

  北疆挺好,因为他尽管只呆了几个月,但能看出来,大哥小弟呆的村子里,没有什么重男轻女,有人家生俩丫头是很正常的,还有人家生三个丫头的。

  小龙的对象家里就一个丫头,那也过来了。

  李安国有两个女儿,在这村子里,传统观念很重,如果不生个儿子出来,他这一枝子就断了。

  不至于以后被吃绝户,但断了,那总感觉是个遗憾。

  村子里上面有女儿的,基本上都是会去生儿子,哪怕超生。

  李安国要再生的话就超生了。

  村里超生的不少,要交罚款,所以他这趟去北疆一是躲清静,二来也是去挣罚款钱的。

  陈兴邦和他类似,现在就一个女儿,打算再生一个。

  李俊峰虽然年轻,却是好运气,生了两个儿子,所以才会乐呵呵的。

  中午在城里吃了面,然后去汽车站买了票,坐着回家。

  地区的车到县里,半路他们四个人下车,然后往村里走——这公路距离李家所在有村子还有四华里,就是两公里,不算远。

  “这走路还是好。”老家这边通往路虽然不是柏油路,但基本上都是沙石路,而且人多走的多,现在也没积雪,走起来方便。时不时的还能碰到熟悉的人。

  这样比起来比北疆强。

  所以李俊峰才有这感慨。

  “各有各的好。”李俊山感觉不一样,北疆的雪地看着也舒服。想想呆会儿回到家里,那潮硬的被子,他就感觉不舒服。

  还是老马号的火炉子火墙舒服啊!

  可惜短时间内是别想了。

  路边没什么草,掉落的树枝也让人捡完了,这年头能合理合法变成柴火的,基本上是留不住的。

  和北疆荒地遍布灌木枯枝不同,这里感觉“干净”的多。

  碰到的熟人越来越多,还有孩子,一路打着招呼就回到了村里。

  知道他们是从北疆回来的,不少人站在院门口看热闹,问一两句。

  回来之前,四个人都换了新衣服。里面是新棉衣,供销社买的劳保衣服,外面是扯的布,梁月棉和陆大嫂赶制的。

  脚上是棉胶鞋,现在穿着竟然还略有点热。

  但舒服!

  一身都是新的,手里提的也是大包小包,明显感觉这是挣上了钱的节奏。

  “不是说李家老二带着人去北疆吃沙子的地方干活去了吗?咋看着还怪趁钱哩!”有人发出了疑问。

  “谁知道是不是装的?”有人有着固有的印象,“那西北苦寒之地,发配劳改犯的地方,能是啥好地方?”

  “那可说不准。”有人理性分析,“前面李家老爷子回来,那花的钱可不是假的,这半年花的钱有好几百了吧?有人都给算着。听说李家老大先前寄钱过来也是几十上百的寄,那钱能做假?”

  不说话了。

  看着这四个人“招摇过市”,颇有些羡慕。

  最先赶过来的家人是李安国的两个女儿,大的八岁,小的五岁,两个都穿着补丁衣服,扎着小辫,脸上冻的有红血丝,但看到父亲回来,很兴奋的一边一个抱着李安国的胳膊,还要帮着他提包。

  李安国没让提,那包可重,里面有给老爷子带的东西。

  李安国、李俊峰、李俊山在一个村,陈兴邦所在的村子还要远个不到一百米。

  李青侠已经知道二儿子和女婿回来了。他作为老爷子自然是不能出来迎的,便在院门口等着,有点坐立不安的感觉。

  杜春芳坐在屋门口,看他不停出去看一看,忍不住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11/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