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223节

  “里面还有一条网哩。”李龙说道,“我还得去收一趟。”

  “龙哥,我去收吧?”陶大强说,“你都跑好几趟了。”

  “那你也得能找到地方啊?”李龙笑了笑,“没事,就一条网,快的很。”

  李龙又划进水里,这回划过去的确快,但回来快不起来,一来李龙是真的累,二来那最后一条网上鱼至少得有十七八公斤!

  等到岸边的时候,李龙感觉自己差不多一点劲都没有了。

  他最后上马车还是陶大强扶上去的,李龙现在最庆幸的是,感觉鱼太多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让陶大强去赶马车。虽然从大海子东南岸到地头那里没什么路,但马车的胶皮大轮胎倒也不会陷下去。

  “龙哥,这些鱼……得有一百公斤吧?”陶大强也挺兴奋,头一次逮到这么多鱼。

  “有了。”李龙还没开口,李建国插了一句,“应该不止。咱们回去得赶紧择鱼。”

  “今天得分两个地方卖。”李龙说,“县里要去,石城也要去,不然这鱼卖不完。”

  “嗯。”李建国说了一声,又问道:“大强,你在县里能卖吗?”

  “不能。”陶大强很有自知之明,“我自己弄不下——”

  “那我去县里吧。”李建国说,“今天队里油葵已经收完了,到麦场上晒葵花,我就不去了。”

  李龙觉得这样可以。

  全村三个居民点,从南往北算三角形排列,李龙所在的居民点在最南面,老马号在三个居民点中间,大海子在最北面。

  所以马车要从大海子回到李家,得路过东北角那个居民点,顾博远家就在这个点。

  马车穿过居民点的时候,有狗叫,有在院子里活动,看到李建国牵马车,都问。

  李建国也不隐瞒,笑着说:

  “这不,昨天小龙去大海子下网,这今天早上是去取网了。”

  “那鱼可不少,得用马车拉……”有人惊叹。

  “是不少,得有七八十公斤吧。”李建国往少说了一些。

  “哟,真多!”

  听着也就赞叹一句,然后就过了。

  毕竟大家都清楚李龙算队里逮鱼大户,第一代渔民,现在孟志强他们逮鱼还要在李龙之后。而李家现在能比其他人家过得好,也多亏了这小海子里的鱼,现在人家又向着大海子进发,还真是吃这碗饭的料。

  羡慕是肯定有的,嫉妒就不好说,毕竟大小海子就在那里敞着,也没说不让别人逮鱼,这个全凭本事。

  路过顾博远家的时候,老顾正在院子里刷牙,看到李建国,扬了扬牙缸子问:

  “啥情况?”

  “小龙他们在大海子下网,今天这鱼有点多……”

  “多?有多少?可着马车拉?这回你家小龙可真出名了。”

  “那咋也有近百公斤!”李建国很自豪,“要鱼不?给你留一条网的?”

  “你可拉倒吧!”顾博远和李建国两个人说话都是你刺我一句我刺你一句的,“那鱼留给我吃还不如去卖掉。我一个人一条鱼吃两天……快走吧,鱼放久了就不新鲜了。”

  李建国笑着往回走。

  回到家的时候,梁月梅正在塑料布前择鱼。李娟李强已经吃过饭背好了书包。李建国对他们说:

  “你们先上学去吧。今天鱼多,一时半会儿择不完,你叔去卖鱼也不知道到哪会儿哩。”

  李强有点不开心,李娟拉着他就走了。

  接下来几个人快速的择鱼,一条条大鱼从网上取下来,扔进卡盆里。为了区分区,李家光大卡盆就有三个,这时候算是充分发挥了作用。

  “这鱼可没小海子的漂亮。”梁月梅说着。

  “是没有,也没小海子的肥。”李龙开了口,“大哥,呆会儿卖鱼,这鱼就得便宜点卖了。”

  “那我知道。”李建国说,“咱这量大。老爹先前就说过,鱼多,就不能太计较。咱们比市场价低一毛两毛的没啥,快点卖完是正事。”

  见李建国心里清楚,李龙就放了心。

  鱼择完,陶大强要回,李龙没让,直接在李家吃了早饭。这时候梁月梅去麦场上出工,陶大强就在院子里拾网,李龙和李建国两个去卖鱼。

  玛县市场,孟志强还挺开心,昨天下网的时候没看到李龙,今天早上取网的时候也没看到。

  李龙他们不在,玛县这边卖鱼的市场竞争就没那么激烈,他们几个相安无事,可以悠哉悠哉的卖鱼。

  想是这么想的,只是没想到没过多久,李龙没来,李建国来了。

  两个大盆摆开,大小鱼分开一倒,李建国早年闯过的劲头拿出来,大声吆喝起来:

  “卖鱼卖鱼!大海子新鲜野生鱼!卖鱼卖鱼,鱼便宜喽!大海子野生鱼便宜喽!”

  有人挤过去看,人虽然不多,但生意很快就开张——无它,就是便宜。

  小鲫鱼七毛,大板鲫八毛,鲤鱼八毛,鲢鱼七毛……

  虽然李建国李龙没怎么称,但这十条网上的鱼扎扎实实的盛了四个大半尿素袋子,上百公斤是肯定的。

  李龙这边到大院子里取了盆和秤,也快速的赶往石城。

  等到石城的时候,太阳已经升了起来,看看时间也有十点多,人依然很多,但明显早上卖菜做饭的人流量不是那么大。

  李龙也不介意,本身就是一次计算失误,这也没办法。他找了个空位,把自行车停好,盆里倒好鱼便吆喝起来。

  “小伙子,你这鱼可没以前好啊。”有老顾客看到了李龙,过来看了看鱼,说道。

  “大海子水库里的,”李龙解释着,“水里没那么多水草,鱼就瘦。不过鱼也便宜,比原来一公斤便宜一两毛——鲫鱼七毛,鲤鱼五道黑八毛,怎么样?”

  “这价钱还不错……”现在在物资普遍开始慢慢涨价的时候,李龙这鱼价还降一点,顾客听着就觉得李龙实在:

  “那行,我称一公斤鲫鱼尝尝,看看有啥区别。”

  “好哩。来,一公斤鲫鱼,多搭一条——这个要比原来的瘦一点儿。”

  时间不是好时间,所以买鱼的人有,但没原来那么多。有老客也说,先前有人过来问,没看到李龙,有些人就买了其他人的鱼,有些人就干脆回去了。

  李龙这回拿来的鱼其实并不算差,只是相比较以前小海子的没那么好。但其实品质和其他人卖的鱼大差不差,甚至还要好一些。

  因为错过了最佳时间,所以这两袋子六十多公斤的鱼,李龙一直到快一点才卖完。

  还好这些鱼生命力都挺强,一直到最后一个老大爷把剩下的两公斤多鲫鱼买完,那盆里的鲫鱼还在有气无力的游着。

  鲫鱼的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六十多公斤鱼,卖了四十多块钱,李龙还挺知足。因为在家里吃过了早饭,李龙便没再喝奶茶,他把盆里剩下的污水倒进路边的沟里,东西收拾好装好,推着车子在人流中穿行。

  现在还在老街逛着的大都是两边县城过来的人。本地人要么还没下班,要么已经回家做饭去了。

  摆摊卖各种各样东西的。工具居多,这时候会点手艺的人还不少。北疆这边本身原本汉民不多,但现在算是海纳百川,哪里来的人都有。只要勤快,哪怕没有一点手艺其实也饿不死人——就比如现在,去兵团那边拾秋都能拾够过一冬天的粮食。

  毕竟人少地多,为了抢收,干的活就很粗犷,根本来不及也没时间没人做的那么细。就算往前十年,都有从口里过来拾荒的母女,一秋天拾了几吨玉米,冬天就在废弃的冬窝子里,靠吃玉米过了冬。

  现在但凡有点手艺,脑子灵活一些都能过得不错。包产到户,各种工具肯定是缺的,不光集体缺,农户也缺,手里干活有点余钱,自然就想把工作搞好点。

  李龙从街头走到街尾,竟然发现有卖野蘑菇的,而且很便宜,六毛钱一公斤,也很新鲜,可惜买的人少。

  蘑菇很普通,就是那种草菇,李龙木屋边的山上一片一片的那种。

  卖吃食的多了一家,除了先前那个卖烧饼的外,还多了一个卖汤饭的,味道很香,飘的很远。两家一家在街头一家在街尾,互不影响,其实也挺好的。

  李龙有点饿,过去看了看卖汤饭的。

  不大的锅里,汤面片很厚,上面飘着一层葱花。小推车上一撂碗,边上有个水桶,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李龙过去的时候她正在把客人吃过的碗用水桶里的水冲洗。

  然后李龙就看到了那洗过的碗上有个手指的油印,顿时就没兴趣了。

  尽管那汤饭里放着不少西红柿,飘着绿菜叶子,闻着味道很好,但李龙是没食欲了。

  扭头就走了。

  还是回去自己做吧。可能两世为人,变得有点矫情。他没吃,有人却不嫌弃,两毛一碗热饭,有啥嫌弃的?

  那面片那么厚,还顶饿。

  李龙骑上车子往回走,还是回家自己做吧。

  反正院子里葱、芜荽是现成的,厨房也有辣子、毛芹,还有燷好的肉,面更是不缺。

  不能委屈自己,回去自己做!

第281章 努力,不就是为过好日子吗?

  李龙骑回到县城,先去自由市场转了一圈,发现李建国不在,应该是鱼已经卖完回家了。队里卖鱼的,孟志强也不在,倒是另外一个郑冬生还在,他面前摆着一个湿尿素袋子,上面一摊鱼——这位连盆都没准备,背着尿素袋子过来,到地方找到摊位,鱼就拿出来放在尿素袋子上面,边上一个搪瓷盆量鱼。

  现在鱼还有两公斤多,都是鲫鱼,还行,没干死,估计时不时从旁边沟里弄点水浇上面。

  看到李龙,郑冬生也不尴尬,笑着打招呼:

  “小龙你去了石城?我看你大哥回去了。”

  “你这还没卖完?”

  “嗯,剩下这点了。”郑冬生也挺知足:“能卖几毛算几毛。”

  “那你先忙,我走了。”李龙也不好说什么,人家和自己不一样,知足常乐,其实自己也想过这样的,奈何看过太好的风景,吃过太好的东西,那粗糠咽不下去。

  他转了一圈,也没看到卖饭的那母女两个,猜测应该是卖完收了工,便骑车去了大院子。

  顾晓霞不在,李龙把盆和秤放好,又检查了一下车胎,看着不需要打气,然后就开始准备做饭。

  从菜畦里掐些香葱和芫荽备用,先去和了面,面和好后,用笼布盖上放好,接下来切菜。

  菜架子上的西红柿、青辣子都有,从菜畦里擗一把芹菜,洗了洗之后,把叶子摘来下扔垃圾桶里。这玩意儿后面说降血压,但这个时候通常是不吃的,主要是有苦味。

  剥几瓣蒜,切成片放小碗里,再弄点姜放一起。

  西红柿、青辣子、芹菜切好放一个大盘里备着,用勺子舀一勺燷好的油和肉放在碗里,开始点火。

  轻车熟路,锅热放油,下蒜和姜,拨拉几下,倒菜,炒差不多了,香味儿出来了,放盐,再拨拉几下出锅。

  把锅洗了,水倒进旁边的泔水桶里,再倒水烧着,这边开始把面擀开,用刀切成面剂子,再用湿笼布盖上保湿。等水开了,开始揪面片——尽量揪薄一些,不需要显示技术,慢点儿也没啥。

  面揪完,滚开了,再把炒好的菜倒进去,用勺搅一搅,舀点汤出来尝尝,有点淡,再放点盐,撤火。

  把切好的芫荽倒进去,舀一搪瓷盆出来,略凉一下,李龙便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真香!

  一小盆汤饭吃下去,李龙觉得人生如此,足亦。

  吃的太饱,就不想动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看时间还早,便把自己的盆涮了,然后把锅里的面片汤饭盛到大盆里。这玩意儿不能往锅里放的时间长。

  面片汤饭放在厨房,用锅排盖上,李龙把厨房收拾干净后,又休息了一会儿,推车出门。

  大海子里鱼这么多,李龙原本还只是想着试一下,现在看来,需要好好的经营一番了。

  当然,现在也是为后面的事情做准备。

  往回骑的时候,李龙在乡中学的时候也看到了院门口的吴淑芬,对方也看到了他。李龙没在意,骑着就往小学而去。中学这时候刚放学,李龙猜测小学应该也已经放学。等到小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李娟拉着李强的胳膊往外走,边走还边数落着:

  “都放学了,作业也做完了,就不回——你一天天就知道玩,玩到什么时候?”

  “我作业做完了为什么不能玩?好几个都在玩呢——!”

  “那你没看到大多数都回了?人家回家知道帮家里干活,你呢?”李娟有点恨铁不成钢,“买冰棍的时候你积极的很,我慢一点你就催,这回家怎么不积极……”

  “我那不是渴了嘛!”李强一边挣扎一边努力辩解着。

首节 上一节 223/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