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青侠就和杜春芳两个在院子里喂猪、收拾菜园子。有些菜能摘了,吃不完,比如刀豆、豇豆,就需要晒成干菜,冬天吃。
李龙换了衣服搬了凳子在压井边,一边开剥鱼一边听着老两口拌嘴,不时笑一笑。
老爹老娘这样的生活相处方式,就是少来夫妻老来伴吧。不会什么甜言蜜语,有一个吵,另一个就软一些。
小鱼开剥完,李龙用压井里的水清洗了三遍后,把鱼放在了灶台边,去抱了一抱苞米杆子过来。杜春芳在另外那个灶台煮猪食,李龙这边是做饭的。
“小龙,你干啥,这是准备炖鱼?”
“嗯,好些天没吃炖鱼了,有点想。我想着呆会炖的时候再贴些饼子,这晚上饭不就有了嘛。”
“行行行。”杜春芳自然是没意见。说实话,这边的饭她还是不习惯做,既然李龙要做,她也没意见。
“也就是到了北疆这边,才一天吃三顿,在老家哪有吃三顿的,两顿顶天了。谁家吃三顿,不得让别人骂。”李青侠拿着棍子一边搅着猪食一边感叹着。
“那是这边地大、粮食收的多、有得吃。老家那哪能吃着?”杜春芳习惯性的杠了一句,“两顿饭都是一干一稀,哪像这里,天天大米白面的,给老家说,哪信啊?”
李龙回到厨房开始和面。他是把苞谷面和白面掺一起和的,这样他感觉味道香。等呆会儿饼子里吸饱了鱼汤,那味道真就绝了。
对于老人小孩来说,泡软的饼子也好消化。
等面和好,李龙就过去准备烧火。到灶台前,看到杜春芳已经坐在那里,把一把子苞米杆子放进灶里,做好准备了。
“老娘,你烧火?”
“那我不会做这饭,还不能烧火了?”杜春芳笑着说,“你做,我看看,赶明个回去后,我在老家也做,馋死他们。”
李龙发现老娘这些天变得更加碎嘴了,但心态似乎更好了。
“那还回啥?就在这里呆着呗。”李龙一边刷锅一边说道,“老家那冬天是人呆的吗?屋子里比外面还冷,又没炉子又没火墙的,想烧个火都没啥柴木,买一吨煤的钱能在这边买好几吨……”
“那倒是。”杜春芳点头,然后扭头看李青侠,“听着没,你小儿子说了,就住这边过冬不好吗?”
李青侠就嘿嘿的笑。
李龙知道老爹肯定还是想回去,衣锦还乡嘛。在这里许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回到老家是能在牌桌子上大说特说的。
当然,手底下有本事的人,到这边来也能过得很滋润,只是他们已经失去开拓者的身份,想要过得好,就得付出加倍的努力。
除非有挂靠,像李建国这样的能让他们挂靠的。
杜春芳点火,李龙放油。看着李龙倒进去那么多油,杜春芳想说又没说。李龙放进去的菜油的量,够老两口在老家吃一个星期了。
但小儿子能挣钱,一天挣的钱顶在老家半年的,还能带着老头子赚钱,这想咋吃,那还不由着他?
为了照顾李娟和李强的口味,李龙没多放辣子,蒜、姜放进热油里,翻几下,炸出味来,倒鱼。
鱼虽然都开剥过还洗了几遍,但有几条生命力实在顽强,还在锅里蹦两天,看着挺好玩。
油已经在锅边淋过,所以这些鱼在锅里虽然发出巨大的声响,但并不会粘锅。
让鱼在锅里翻几下,两边都让油煎过后,李龙便提起暖壶往里倒水,倒了半锅才停下来。
接下来就贴饼子。
饼子贴好,锅盖盖上,转小火,很快院子里就弥漫起了炖鲜鱼的香气。
“嘿,小龙做的这饭真不赖!”李青侠把猪食从锅里刮出来,洗锅。闻着这味道,他笑着说,“小龙啊,多炖会儿,炖烂些,正好等娟和强强回来。”
“好哩。”已经接手老娘在那里烧火的李龙把火势又减了些。
李强最先回来,然后是李娟。
等李建国和梁月梅拉着马车带着滚子回来的时候,一大盆鱼已经盛出了锅,饼子也已经放在了大盘里,李娟和李强两个人一抱着一个饼子,已经先吃上了。
“人多吃饭就是热闹。”一家人在院子里围着桌子吃饭,李青侠感叹着,“在老家,我和你娘两个吃饭,感觉就没啥胃口。在这,嘿,我晚上还能吃俩饼子。”
“这小鱼味道也好。”杜春芳接着说。她不耐烦吃鱼,因为鱼刺不好处理,李龙就干脆告诉她,直接把小鱼塞嘴里嚼,把味道都嚼了,剩下的吐了就行。
反正鱼多,也不在乎这点浪费。
这么吃,味道还真好,就是肉少了些。
“明天应该能逮着大鲤鱼吧。”梁月梅关心的还是六色礼里的鱼的事情。肉已经解决了,其他的都买回来了,就剩下鱼了。
“逮不着再下网。”李龙笑着说,“下八条网,我还不信逮不着大鲤鱼。”
第二天,陶大强早早就过来找李龙,两个人一起扛着轮胎往小海子走。
走到一半,后面李青侠追了上来。
“老爹,你起那么早干啥?”李龙有些奇怪,“睡不着?”
“那真睡不着。”李青侠说,“我就看看今天有没有鲤鱼。”
李龙笑了。
到小海子,李龙推轮胎下水,然后坐上去收网,李青侠站在岸上就有点焦急的看着。
时不时能看到李龙收起的网上有鱼,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目标。
孟志强过来取网的时候,看到陶大强和李青侠两个都在往海子里看。他也看了过去,就看到李龙正坐在轮胎上拽着网往回收。
他的眼睛也挺好,能看到李龙收的网上连续不断的挂着鱼,心情就挺复杂。
啥时候自己也能搞个轮胎进水里下网啊。
在岸边下网,鱼获已经非常少了。
问题是大轮胎这玩意儿,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到的。
孟志强也去车队问过。结果人家一听他来的地方,就干脆拒绝了。
一开始孟志强还没明白是啥原因,后来才知道,原来顾二毛干的事情,把队里的名声给坏了。
这把孟志强给气的啊。
上一次李建国打顾家人的时候,孟志强还觉得李建国有点强势了。
现在看来,真是打轻了!
李龙划着轮胎往回走,李青侠忍不住喊着:
“小龙,有没有?”
他没有说有什么,正在五十米外收网的孟志强竖起了耳朵。
这是在问啥?
“有,有的。”李龙的声音带着欢快,“够用了。”
“嘿嘿嘿。”李青侠乐了,看李龙快到岸,便往水边走几步,那是要拉李龙上来。
陶大强急忙跟上去,先一步把李龙拽上来,再把轮胎带着鱼袋子一起拽上了岸。
三个人各背一堆,一起往家去。
李建国早就把塑料纸铺开,等李龙他们回来,连鱼带网往上一倒,他一眼就看到了一条头尾黄红,至少得有四五十厘米的大胖鲤鱼。
“嚯!这鱼至少得有四五公斤吧?”
“差不多。”
“真漂亮!”李建国赞叹,“有这条鱼就够了。”
“还有条小点儿的,也漂亮。”李龙开始择鱼,“头尾可好看了,胡子也长。”
“今天我就把鱼和肉送过去。”李建国直接说,“咱不讲究那么多,但活鱼送过去,吉利!”
李龙嘿嘿笑着。
“那剩下的鱼咋办?”杜春芳看着那么多鱼问。
“卖,我呆会儿还去卖鱼。”李龙边择鱼边说,“这八条网,至少有六七十公斤鱼,留着也吃不完,卖掉去。”
“行。”李建国也没意见,留下来只有浪费,不如去卖掉换钱,“下午就别下网了,明天就订亲,得好好收拾一下。”
择完鱼,李龙便换了衣服,李建国这边把鱼熟练的分两袋放自行车上,铺上麻袋,李娟开心的在边上背着书包等着。
蹬上自行车,李龙一路骑行出了村,把李娟放在小学,然后去了县里,到大院拿着东西后,又去了石城。
好久没有卖鱼了,李龙感觉自己的嗓子都有点痒了。
石城老街依然热闹,李龙到的时候,已经没有空摊位了。
他也不急,直接在路对面的斜角上把车子支起来,放盆,倒鱼。
准备工作做完,然后便高声吆喝起来。
李龙这一吆喝,立刻就有不少人快步过来。
“小伙子,你好些天没来卖鱼了,啥情况啊?”
“就是,你这鱼好吃,我还想着隔两天炖一炖呢,怎么就停下来了?”
“是不是家里有事了?能来就好……咦,怎么没泥鳅了?”
“有鱼吃就不错了,看这鲫鱼多漂亮,还活着呢,给我来两块钱的,回去炖汤……”
李龙也没想到,几天没来,这些吃鱼的人竟然还在这里等着。
挺不错,回头客好啊!
第239章 订婚了,就是一家人了
李建国再次来到顾家的时候,发现院子里扫的干干净净。
原本摆放在当院的,扎芨芨大扫把的工具和芨芨草、杆子、铁丝啥的,都已经被打扫掉了。
原来院子里放的一些陈年旧物,也都收了起来。
顾博远正在院子里,拿着一把铁锨在铲墙角长起来的草。
顾家院子的屋子和李家一样,土块垒起来的墙,木头檩子椽子架的梁,再铺上厚厚一层苇把子,上面上了房泥。
墙就没用土块,直接是土夯出来的。这房也有七八年了,墙上的一层土已经脱落,院子里原来是填了不少拉来的土,也是为了防止起碱,但现在墙角的地方依然是开始泛碱了。
“哟,文化人还变勤快了。”李建国打趣着顾博远,“你这里一向看着都邋遢,这头一回啊!”
“呵呵,你也就占了有个好媳妇的好处。”顾博远指了指墙角,“那还有把锨,赶紧把东西放下一起干。”
“嘿,这还没成亲家哩,就开始指使干活了,有你这样的人吗?”
话是这样说,李建国还是把肉放在了棚下面的架子上,那两条鱼找了个盆放进去,又倒了些水,看鱼在里面游着,这才拿起铁锨跟着老顾一起干。
李建国干这些活可比老顾要麻利多了,再加上老顾本身就已经清理了不少,李建国加入,很快就把草铲干净,还把铲下来的碎土、垃圾、草一起起了个堆,一锨锨扔倒了菜园子的角落里。
地方大,就不可能像城里或者内地的小院那样整的干干净净,没那功夫。
“这鱼还怪好看哩。”顾博远放下铁锨,看着那两条鱼,露出笑容,“小龙昨天晚上逮的?”
“是啊。昨天下的网,今天早上起的。”李建国也站在盆边说道,“鱼好吃不好吃不说,看着就是漂亮。这么大的鲤鱼,这小海子里也是少见。”
“小龙……不错,变化挺大。”
“那是。”李建国自豪的说,“他娶了晓霞,你这当老丈人的肯定能跟着沾光……”
“我才不沾他的光哩。”顾博远脸一下子红了,“我又不是不能活,再说我……我沾他光干啥?”
话说一半没说完,李建国知道他想说什么,一边掏出铁烟盒,给自己卷莫合烟一边笑道:
“你要敢在教育局亮出你大学生身份,那后面小龙指定能沾你光。但是,你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