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第二天中午时分,剩下的扫把就都已经扎好,各家还余下一些,许成军直接通知最后多出来的,要么自己家里用,要么拿到市场上去卖。
李龙知道,这三块五一把的大扫把价格,七八年内是不可能再高起来了。
因为从明年开始,市场会更加活跃,能扎大扫把的人会多起来,市场直接就把大扫把的价格压下来。虽然各村短时间都不可能一下子扎这么多——毕竟杆子受限,但少量几十把上百把还是能扎出来的。
这就是个市场容量问题。
一直到九十年代,大扫把价格才推到了十块,到新世纪,慢慢涨到了二十块钱,然后就维持了下去。
主要是新世纪十年后,扎扫把就已经不需要人工了,有专门的机器,把芨芨草塞进去,一卡一压铁丝就缠好,扫把也扎好了。
方便快捷,人工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行了。
这个行业养活了不少人,也算是长寿行业了。
不像抬把子,在驴车马车拖拉机开始普及的时候,它就开始进入历史舞台的倒计时了。
当然,都是后话。
李龙再次把自行车放在汽车上,跟着汽车一起去了供销社,然后开票,结账。
这一次李向前不在,据采购股的人说,他出差去了。
李龙结了账,先取出五百自己放起来,带着剩下钱回到了队里交给了会计,又领回了属于自己的五百元。
又有了一千块钱。
这一千暂时不存,放了起来。
扎扫把的任务彻底结束,全队各家各户都分了钱——就连老罗也抽空扎了几把,挣了点零花钱。
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有人甚至跑到李建国家里问猪杀不杀,杀的话他要买点肉。
李建国直接笑着把人骂走了,这猪现在才不到四十公斤,怎么可能杀?
不过这也说明了,大家现在手里有点钱了,就想着要把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家里有网的会去小海子里逮些鱼改善一下伙食,陶大强过来问李龙,李龙直接把撒网交给他,说这两天先不卖鱼,陶大强喜滋滋的提着撒网练习去了。
荫场需要好几天的时间,队里还会协调着从小海子里放水浇麦场。李家所属的这个麦场附近,李建国家有个马车,还有两家有驴车,压场是够了。
不过原来属于队里的碾子分队产的时候都分掉了,李龙便自靠奋勇,在麦场浇水的时候,大清早拉着马车去乡里,他打算做个铁碾子。
之所以拉着马车,就是要拉两根木头过去,他先把木头卸到了曲木匠那里,让做个小桌子,再打个高低柜。
曲木匠答应下来,李龙又去了农机修理厂,要做个铁碾子。
铁碾子比较简单,八块一米二长的厚铁板焊成八面体,里面装上石头铁块啥的,两头一封,再焊上铁棒,加上轴承,配上牵引钢丝绳或者钢筋挂钩,这就做好了。
因为除了里面的填充物其他都是铁料,所以相对较贵。
李龙付了二十五块钱做了这个铁碾子(滚子),下午过来拉。
这事弄好后,他直接拉着马车去了山里。中间在县城吃了顿拌面,然后进山,轻车熟路的去拉了两根风倒木,就在山里锯成段,一段段抱在车上。
李龙都佩服自己——现在七八十公斤的东西往车上装真是感觉不怎么费力。哪像上一世,四五十岁的时候,扛一袋三四十公斤重的玉米都腰疼。
拉了一马车木头,李龙牵着往回走,他感觉自己还是适应山里的气候——这山里虽然也是大太阳,但太阳不是火辣辣的。在麦场上赶到中午的时候,那感觉热浪扑面而来,能把人冲晕。
拉着一车木头到了乡里的时候,铁滚子已经做好,李龙就把它挂在马车后面,一路轰隆隆的拉回了家。
滚子的声响很大,一路引着放学回家的学生跟在后面大声喊着叫着,李龙是生怕滚子压着学生,或者崩飞的石子打中学生,扬着马鞭把他们给吓走了。
快到苇沟的时候才看到李娟和几个同学正在一起往回走,李龙就喊了她。
“娟,坐不坐马车?”
“叔,我不坐了。”李娟看了看同学然后说,“我跟她们一起回了。”
“那行,你们避一下,我先赶过去。”
苇沟里面的沟现在没水,马车因为带着滚子,不能从洋灰板上走,李龙就赶着从边上的浅滩走过去。
他过了苇沟后想着,是不是应该给队里说一说,等秋后农闲的时候把这条路修一修,然后建个桥啥的。不然的话,这条路始终会因为洪水而中断。
当然,想是这么想,究竟怎么做还得看后面,李龙也知道自己现在有点像出头的椽子,不能随便再出风头了。
拉着铁碾子到了家门口,轰隆隆的声音就把家里人和邻居都引了过来。
李建国出来,看到李龙又拉了一车木头回来,先是惊讶了一下,随即笑了:
“你这可以,木头还带下仔的啊。走的时候拉两根木头,回来拉了六根,你这划得来!”
他又看了看那铁滚子,点点头说:
“这个好,这个比石滚子看着耐用些。”
李龙知道这铁滚子可以一直用到拖拉机在,铁家伙结实,不像老式的石碾子,要配个木头架子,那玩意儿就容易坏。
把木头卸下来,李龙牵着马车去了马圈,李建国和陆英明,加上李青侠三个人,拽着铁滚子的钢丝绳喊着号子就拉进了院子,放好。
“这家伙可好。”陆英明说,“能用好多年哩。”
“我听说乡里有人已经买手扶拖拉机了,就是蚂蚱腿,那个带着这铁滚子才带劲哩!”
“三千多一台,可不便宜!”李建国显然也是早打听过的,“后面再说吧,现在有个马车先用着。”
“那倒是。”陆英明也只是想想,“也不知道咱队里谁家最先能买个手扶拖拉机。”
“王财迷吧。”李建国踩了踩铁滚子说,“他犁地可不少赚钱。那东方红七十五,估计再过一两年就是他的了。”
“你家小龙也不差。”陆英明笑着说,“这天天卖鱼也不少赚钱。”
“还行。”李建国有点得意,“能糊弄住他自己。”
“啥时候订亲啊?我听说吴家那个快结婚了。”陆英明小声说,“就在这个月了。”
“真的?”
“真的。”
第235章 死也不喊叔
李建国和李龙两个蹲坐在院门外的渠边石头上,聊着这件事情。
尽管已经觉得和吴淑芬是两个平行线,不会有交集了,但听说她要结婚了,还是有点意外。
“怪快的啊。”李龙说道。
“那到时候你嫂子去。”李建国说,“咱们也没分家,咱家出一份礼就行了。当然,他要不请咱,那最好。”
“那不可能。”李龙摇了摇头。
李建国虽然在建村元老中年纪算是最小的,但份量挺重,年富力强,至少在村子里这些人中来说,就是形容李建国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村子里谁家结婚,关系好点儿,都会请李建国当总管,因为他当过司务长,总能把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
而且李建国在村子里还是有威信的,不然的话上一次拿棍子打上顾二毛家,就不会是没人阻拦反抗了。
顾家好歹在村子里也算来的比较早的了。
“我是不去,老爹老娘在哩,正好麦场上有事,我得做好准备——对了,今年队里割麦你参加不参加?”
“不参加。”李龙摆手,“我就不去丢人了,头几年都是你和大嫂出的工,我偷懒没去过,现在去,估计能是最慢的,女人都比我割得快,还是别去丢人现眼了。”
“也是。”李建国听了想笑,他摸出莫合烟盒,又取出报纸裁出来的纸条,倒出一些烟来,一边卷一边说道:
“也不知道头两年你咋就那么懒——”
李龙尴尬的低下头,自己犯浑,有啥好说的呢?
“还好现在好了,现在长大了,”李建国挺欣慰,他刚把莫合烟塞嘴里,李龙就掏出打火机给他点上了。
李建国抽了一口,看了李龙一眼,笑着说:
“也成熟了。你看是不是把你和晓霞的事情也说一下?现在老爹老娘在。我本意是想让老爹老娘就在北疆呆着。再呆两年,直接把户口迁过来,以后就在这里呆着行了。”
“老爹不答应?”
“是啊。老娘倒没啥,觉得这里怪好哩。老爹说祖坟还在老家,家谱那边续着哩,这再两年不反对了,村里老人已经开始要议论着续谱了,他必须得回去,不然咱这一枝……咱这一枝可是正枝嫡枝子,老爹在村里辈分又最大……”
两世为人,李龙其实和网上许多人一样,对于家谱和入祖坟这件事情并没太多的想法。
毕竟一直在北疆生活,这边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反倒把一些传统习惯都给搞没了,大家互补,把一些有用的,或者在这边流行的风俗慢慢带入进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
当然,北疆很大,李龙也只是说自己所在的这个村子。其他地方,他也不是很了解。
“那我明天去和晓霞商量一下,如果确定的话,我们先订婚?”李龙问道。
“行哩。”李建国笑了,“这件事情可以先定下来,这样老爹老娘也放心,老顾那家伙也不用多想了。就是便宜他了,还高我一辈……”
“那大哥,以后你会不会叫他顾叔?”李龙调侃着。
“叫个屁,各论各的。”李建国抽了一口莫合烟说,“他这辈子别想着让我叫他叔了。”
李龙笑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建国牵着马拉着滚子去了麦场,李龙骑上自行车带着李娟出了村子。
他把李娟放到小学门口,然后去往中学。
路上碰到了背着口袋匆匆赶路的孟志强,李龙还是挺佩服这位的,能一直坚持着卖鱼,估计也挣了不少。
只是上一世对他不是很了解,在队里也不算出名,家境好像也就一直比较中等,不好不坏的样子。
难道这一世会有改变?
打了个招呼,然后直接骑到中学。
学校还没到上课时间,李龙骑车来到教师宿舍门口,顾晓霞宿舍的门锁着,她应该是去办公室了。
李龙打开宿舍门,准备在宿舍里等着。
这时候,隔壁王老师看到了停在门外的自行车,立刻就知道李龙过来了,她走过来,站在门外问道:
“李龙?你找顾老师有事?”
“是的。”
“顾老师是第一节课,如果你不特别着急的话,我去给她说一下,等她下课后,让她过来找你。”
“谢谢,我就在这里等着。”李龙走到门口对王老师感谢。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夹着书锁好宿舍,去往办公室。
“李龙来了?”顾晓霞已经带着课本准备去教室了,听到王老师的话,非常意外,“他在宿舍?”
“是的,我已经告诉他你第一节要上课,他说在宿舍等你。”
“那我上完课去找他。”顾晓霞猜不出李龙会有什么事情,但能等自己上完第一节课,应该就不是什么特别紧急的事。
这时候的学生大都还算是比较听话的,顾晓霞虽然是新老师,但备课认真,为人亲和,所以上课比较受欢迎。
但是今天的课,顾老师似乎有点儿着急,虽然没有讲错,但时不时的往外看,让学生们有些奇怪。
好不容易熬到外面敲钟下课声响起来,顾晓霞就匆匆和学生道再见,离开教室,往宿舍而去。
李龙站在宿舍门口正往这边张望着,看着顾晓霞匆匆赶过来,笑着看着她。
“队里……村里出啥事了吗?”顾晓霞距离李龙三四米的时候就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