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一愣:“材料?我不是学材料的,火控和计算机才和我本专业是相关的。”
何总:“那高主任学的是?”
高振东道:“我自动化的!今年刚毕业。”
此话一出,草原拖拉机厂的人惊为天人,无话可说。
顾不得他们还在震惊,高振东道:“何总,火控方面,我虽然有想法,可是不知道现状,这方面我只能捡著我能想到的一点点说了。”
其实主要是手上这本书吧,比较超前,而且深入到的细节非常多,理论和公式也很多,无论如何,直接拿出来都是不合适的。
因为你不是搞这个的,却对内部的细节都极为了解的话,这事儿说不清楚,所以只能先捡一点说说,引起他们兴趣就好。
何总一句“你想知道什么,我都告诉你”差点儿脱口而出,但是理智上还是忍住了。
高振东问了一个不那么敏感的问题:“何总,我们的坦克火控,测距是怎么测的?”
“瞄准镜分划测距。”何总毫不犹豫,泄密?我这是在往回扒拉秘密呢。再说了,现在的5DL也是仿制北方大毛子家的,能有多少秘密。
激光现在还停留在理论上,激光测距仪自然是没有了。
瞄准镜分划测距,那就意味著想要真正的全自动测距是很难了,或者说精度很差。
“那瞄准镜是与炮是刚性连接?镜随炮动?”
“对对对。”
高振东提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说,瞄准线的控制反应会很慢了?火炮稳定也很难对吧?”
何总一拍大腿:“你猜得太准了,高主任。火炮转动惯量大,干扰强,导致不论是手工调炮还是自动稳定,火炮的稳定都很困难,因为作为稳定目标的瞄准线,自己都是不稳定、不准确的。”
“这还是我们只单向稳定火炮的俯仰,如果加上水平方向还要稳定庞大的炮塔的话,那就更没法搞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只实现了火炮俯仰单向稳定的原因之一。”
高振东道:“何总,有没有想过把它们分开?”
“分开?”
“对,分开,瞄准镜和炮分别各自稳定,坦克乘员操作和稳定的是瞄准镜,然后再用瞄准镜的状态,反馈到火炮稳定系统那边去稳定和操作火炮。”
何总没转过弯儿来:“中间加一道程序,那不是更慢了么?”
高振东微笑道:“何总,您再想想?”
何总仔细想了一会儿,在脑袋上拍了一巴掌:“我明白了!乘员只稳定瞄准镜,那瞄准线就非常稳定,这玩意儿轻嘛。这样就解决了现在炮、镜刚性连接导致的连瞄准线自身都不稳定的问题。”
高振东点点头没说话,让他自己想。
“瞄准线稳定了,理论上剩下就是解决炮稳定线和瞄准线的逼近速度和震荡幅度的问题了,这可比原来的情况好多了,甚至,连水平方向炮塔稳定的问题也看到了希望,加大电机,加大力度!”
大力出奇迹算是被伱玩儿明白了,何总。
高振东笑呵呵的点点头,不愧是总师,自己都脑补完了。
这其实就是日后所有坦克,都把望远镜式瞄准镜换为潜望式瞄准镜的最大原因,炮镜一体没法搞。
高振东补充道:“其实对于火控,我倒是还有不少模糊的想法,但是现在对于现状不清楚,所以我也没法说了。”
何总握住高振东的手,用力摇了摇:“高主任,就这一条,我就要感谢你了,解决大问题了。这样,我回去和上面汇报,争取尽快能把5DL火力方面现有的情况全部提交给你,你好好看看,给我们再出出主意。”
说完又有点儿不好意思:“倒不是我不相信你,主要是规定就是那样。”
高振东笑道:“何总,保密规定我们都明白,你不用不好意思。”
草原拖拉机厂的人这一趟京城之行,收获满满,何总乐颠颠的回单位,准备折磨关总去了。
与此差不多同时,北边的大毛子负责航空发动机的某地,正在发生一段对话。
“达瓦里氏,我们南边那位朋友,好像搞出来一些我们很需要的东西。”
“我亲爱的达瓦里氏,你这是Vodka喝多了么?”
“不不不,这是我们在他们东北航发机构支援的专家传回来的消息,虽然我们的朋友把秘密守得很严,但是他还是听说了一些消息。”
“你能说得具体一点么,我亲爱的达瓦里氏。”
“他们有了一种合金,能大大的提高涡轮前温度,你知道这意味著什么。”
“你得戒酒了,太多的Vodka对你的大脑损伤太大了,我亲爱的达瓦里氏,这不可能,他们所有的技术都是我们刚支援过去的,现在还在仿制组装的阶段。”
“该死!我已经一天,啊不,五个小时没碰那玩意儿了。你得听我说,这是真的,我没有证据,但是我们的人无意中看到了他们的发动机台架测试推力数据,比我们提供的高10%,而且听说,这不是他们的极限。”
“你确定说的是真的?”
“是的,我以我家所有Vodka的名义发誓。”
“那看来的确是真的了,我亲爱的达瓦里氏。好的,我知道了,我们得做点儿什么,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过去,高振东已经把电晶体计算机的使用者的培训做完了,现在这批人,已经熟练掌握了使用DJS-59型计算机进行程序编制、数值计算等工作的理论技能,正在进行上机实操训练。
基本上电晶体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其实就等量产了,申请配置DJS-59型计算机的报告如同雪片般向十二机部飞来。
是的,电晶体计算机已经正式定型,型号名称为DJS-59型电晶体计算机。
说到量产,这一个月,经过运算所、1274厂等多方努力,产量达到了令人惊喜的——5台。
可别小看这月产5台,国产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03(DJS-1),总产量也不过38台。
这让运算所的人喜笑颜开,加上高振东原来的那1台,短短一个月,已经有5台电晶体计算机可供使用了,使用维护人员上级实操练习,也是用的这一批。
为什么5+1=5?因为新产的5台中,有一台被返给了高振东,高振东说得很清楚,他还有大量的想法需要实现,甚至这一台,是同时配置了大容量的磁芯存储器和高速的电晶体存储器的。
当然,这东西是不可能放回四合院了,第三轧钢厂技术科第一研究室这边,专门在高振东办公室隔壁腾了一间办公室作为计算机房,安置这套东西,好在这套东西占地很小,要不然这办公室还真不好找。
这间计算机房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条件、供电能力、蓄电池系统、电磁屏蔽设施、多级防雷防浪涌系统、架空防静电地板,连高振东自己,进去都得换鞋!
而高振东自己呢,这个月也同样充实,上上课、编编程、抽抽奖、谈谈对象,偶尔去傻柱或者王德柱家蹭顿饭。
就在大家对量产越来越期待,越来越渴求的时候,祖国大地的南面,港岛,约翰牛的关口管理人员正在看一份报关单。
报关内容,是一批电子元件,晶体三极管,数量7万只。
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常见的电子元件,全世界大点儿的国家,都能生产。
他抬头看向了报关人,手指上微微搓动。
报关人是一位华人青年,看见关口人员看向他,他摘下礼帽,很友好的向这位关口人员笑了笑。
嗯,很有礼貌,按照惯例,关口人员问了一下:“你这批元件用途是?”
“生产收音机,先生,您知道,现在整个东亚东南亚,对这个东西需求很大。”
“怎么数量这么多?”
报关人递过来一个纸包,微笑著用英语结结巴巴的说道:“我们.比较喜欢听收音机。”
第110章 高主任居功至伟(3k)
约翰牛的关口人员脸上露出笑容,接过纸包,毛茸茸的手一挥,盖章过关。
这批三极管最终辗转来到了港岛一间工厂,工厂门头上挂著一个牌子,“振兴电产”。
两天之后的夜晚,这批元件趁著夜色,被运到了海边,上了一艘小艇。
小艇上一名身形挺拔的人,与那位报关人握了握手:“同志,谢谢!”
在漆黑的夜色之中,小艇向著北边驶去。
——
在结束了使用维护人员的理论培训之后,高振东转入了与运算所设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工作中,至于使用维护人员的上机实操,就不用高振东操心了,运算所的人上手可是非常快的,有他们在,不用高振东继续在这个工作上纠缠。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高振东就没有把说明材料上的内容一一宣讲了,他们是有基础,懂计算机的。
高振东主要做的,就是几个事情。
首当其冲,当然是把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用系统的方式提出来。
冯诺依曼体系与哈佛体系,是现代计算机最为常用的两个体系结构。
其实最早的计算机只能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它们的程序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只能做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举个例子,早期的计算机有点像现在的函数型计算器,能用来运算各种复杂的函数,但是要用来干别的,比如做文字处理,玩游戏?不好意思,做不了。
这种做不了不只是说没有给他编软件那么简单,而是这个东西从底层开始,就只是为了干这一类事情而准备的,因为他们的程序是彻底固化的,这个固化,是物理层面上的固化,要改程序?那得直接改电路图。
后来有了微程序这个概念,微程序可以看作是在计算机内部,固化一些指令组,这些指令组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功能,再用这些微程序去组合完成一个更大的任务。
比如,y=x+1这个函数的计算,就可以做成一个微程序,然后只要调用这个微程序,同时输入x=1,那就能算出y=2。
到了这个时候,程序的固化程度被减轻了,被固化的,是计算机的指令集,以及这些微程序,至于主程序,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的。
直到1978年,国内的计算机其实还走在这条路子上,这也是那个年代国产计算机最终没有通用产品的原因之一。
高振东前世满网络搜资料的时候,见过一本1978年出版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书籍,还带著点儿考古的心情仔细看过,上面的内容,就是这个情况,搞得高振东差点儿没看懂他们的例题,总觉得中间少了一步,原因就在于,微程序这一步,高振东上大学的时候,早已消亡。
那个时候,计算机的系统参数里面,会直接把这套计算机系统支持什么语言给写在里面,这在日后的人看来,这很不可思议。
比如DJS-6,支持ALGOL60和FORTRAN。
TQ-16,支持ALGOL60,并且很骄傲的标上了支持管理程序。
等到了DJS-130,才羞答答的添加了操作系统这个东西,但是这个操作系统也不完善,它仅支持三种语言,ALGOL60、FORTRAN、BASIC。
有了DJS-220,才显得和现代计算机合群了一点:操作系统、算法语言,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了。
看得出来,微程序这种方式,还是不够灵活,最终,彻底的冯诺依曼架构完善了,不过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复杂,前后交叉,有进有退的。
冯诺依曼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组织在同一块物理内存中进行调用,可以频繁修改任意部分的内容,让计算机的灵活程度达到了顶点,这也就是为何当代的通用计算机,普遍采用这个体系结构的原因,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那就是效率会低一些。
而另外一个常见的架构是哈佛结构,这个结构与冯诺依曼结构的不同是,它的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是分开的,而且是直接使用的两条独立的数据总线分别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效率会高一些。
大部分单片机就是典型的哈佛结构,包括21世纪之后,大行其道的智能机,其CPU大量采用的ARM核,就是哈佛结构。
当然,随著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分野也在逐渐变小,终将消失。
这些是后话,在1959年这个时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高振东也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我的电晶体计算机,就是走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也为下一步的计算机通用化打好了底子。
把通用化的种子撒下去,在高振东看来,这其中意义甚至比这套电晶体计算机系统本身,还要重大一些。
高振东先说冯诺依曼体系的三个原则:二进制逻辑、程序存储执行、计算机的五大部分。
然后说清楚计算机的五大部分:运算、控制、存储、输入、输出。
顺著这条路子,高振东侃侃而谈。
这下子,运算所的设计人员觉得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前搞计算机,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理论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
整个研制工作是典型的先立靶子,再来造枪,这个枪的所有功能性能,都是为这个靶子准备的,靶子变一变,比如距离增加200米,完了,这枪就够不著了。
而高振东拿出来的这套东西,是我只管造我的枪,这把枪能打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各样的靶子,代价无非就是可能要换换弹种什么的。
运算所的厉所长和池总工,也在下面认真的听,两人一边听,一边交流。
厉所长感慨道:“刚开始以为高主任这个电晶体计算机只是采用了电晶体的技术,小巧轻便成本低,可是没想到给设计人员的第一课,就给我狠狠的上了一课,它背后这套东西,其实更惊人,意义更大。”
池总工轻叹:“是啊,这课一上,我们还要不要沿著M-3那条路子走下去?”
厉所长摇摇头:“我是走不下去了,你还走得下去?你还甘心继续沿著那条路子走下去?你看看在这儿的所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还愿意走下去?”
池总工表情凝重:“不甘心!有句话怎么说来著,‘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高主任,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