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255节

第406章 箭破苍穹

  对于张总的自知之明,防工委领导还是理解的。

  “嗯,这样也好,你们搞这个,肯定不如专业院所,你们负责用就好,这个事情,我会安排。你把你记下来的东西,都放这里吧,就不要带回去了。”

  张总巴不得,从高振东那儿记录回来的东西,现在对他来说就成了一个烫手山芋了,他自己要小心的资料材料还多著呢,这玩意能不带最好了。

  忙不迭的把东西往领导办工作上一放:“领导,我们可就等著好消息了。”

  领导把东西收起来,问道:“对于战鼓一号的工作,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了。”

  虽然张总不负责总体,但是来都来了,问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张总对于这个倒是知道的,而且工作也正常,说起来没有丝毫的压力:“我们金总师也要我向你汇报这个事情,总体比较顺利,应该马上可以进行试射了,DJS系列电晶体计算机的加入,大大的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加快了速度。”

  对于金总师来说,整个基地所有人加起来,进趟京都不容易,不可能事事都亲自汇报。

  原本时间在线,战鼓一号是在11月才试射成功的,现在是8月,提前了两个月,之所以没有大漠另外一个“拳头产品”提前幅度那么大,主要原因是战鼓一号是照著样弹和资料搞的,要计算的量没那么多。

  “比原计划提前了?有把握么?技战术性能如何?”领导对此,还是有些高兴的。

  “把握还是有的,总体来说配套厂所的工作都开展得非常好,甚至一些产品,已经在性能上打出了提前量。不过战鼓一号的仿制对象本身底子就差,技战术性能我们是满足了原有指标的,但是要说满足需求,我们觉得还是按照您当时的安排,把目光放到战鼓二号上面去比较合适。”

  防工委领导对此并无不满:“嗯,战鼓一号本来主要就是练兵用的,那点儿射程连小鬼子都够不著,没啥意思。战鼓二号的预研情况怎么样?”

  说到这个,张总可就不困了。

  “非常乐观,原本主要考虑是在战鼓一号的基础上加长放大,但是技术上并没有突破。但是有了高振东同志的帮助,在燃料、制导、飞控等方面相比原来规划的战鼓二号,都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常温燃料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了可维护性和反应速度,技战术指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防工委领导对此非常满意:“嗯,那就好,你回去转告金总师,尽快完成战鼓一号的试射工作,然后把工作重心,转入战鼓二号的提升改进和定型工作上面去。”

  ——

  1960年8月的最后一天,高振东一上班,顺手打开从门口拿进来的《日报》,刚扫了第一眼,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喝一声。

  “好!!!”

  头版头条上,赫然是关于我国第一枚弹道导弹试射成功的消息。

  《倚天长箭,刺破苍穹》

  这个标题一映入眼帘,高振东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这个时候战略加战术,所有在研型号本来就没几个,而其中能够得上这个标题的格调的,除了弹道导弹,没别的了。

  定下神来一看,果然是战鼓一号试射成功的消息。

  作为资深军迷,高振东是知道这个导弹原本的试射时间的,算算一下子提前了两个多月,看来是自己这只小蝴蝶带来的影响。

  具体什么影响,也许是算得更快了,也许是吃得更饱了,也许是资源更多了,也许是技术更好了,都有可能,没准儿。

  自己对于战鼓一号,肯定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贡献,从自己接触到蔡总、张师兄他们的时间来看,对方即使拿到了新技术,也不会贸然修改已经成形的战鼓一号,而是应该应用到战鼓二乃至以后的型号可能性大一些。

  虽然如此,但是对于战鼓一号提前试射这个事情,高振东还是颇为自得的。

  能在这个上面提前两月,能在另外一个事情上至少提前两年,那别的事情是不是也能有更多影响?

  高振东正看著报纸乐呢,有人来找他了。

  是文宣部门的同志,高振东上次委托人家打听医学方面书籍的事情来著。

  这位同志的确也是办事尽心,用最快的速度就打听得大差不差,拉了几份清单,来找高振东来了。

  “高主任,幸不辱命,这是我初步统计出来的现有的在医学方面的公开出版物。”

  说完就把几份打印的清单拿了出来,高振东还在诧异为什么是好几份的时候,只见对方一边递,一边介绍。

  “这是偏诊疗的,这是手术的,这是理论的,这是中医的.”

  好家伙,虽然说了要诊疗,但是对方还是非常尽心的把相关的其他书籍情况也搜集了过来。

  瞧瞧人家这事儿办得,就好像抗战时期冀中平原的高家庄一样,全是地道!

  高振东仔细的浏览了一遍,虽然这个时候的书远远没有日后那么丰富,可是这七七八八下来,还是有千来本。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高振东看著这几份清单道:“同志,那能不能拜托你个事儿,这些书,每部给我买两本,你统计统计大概多少钱,我给伱。”

  至于为什么每种买两本,自然是他有用。

  不过他说得轻描淡写,但这事儿可把文宣部门的同志给吓坏了。

  这时候的书价格倒不至于像日后那样动不动就几十块上百块,但是,几毛到几块还是要的。

  这上千本书,每种买两本,就得大几千小一万了。

  先别说这位高总工有没有这么多钱,就算有,他也不敢接啊,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太过夸张了。

  “这,这”文宣部门的同志一下子陷入了宕机中。

  高振东以为对方怕自己钱不够,连忙补充道:“钱方面你不用担心,我出过不少书,积蓄还是够的。”

  同志啊,你有这么多钱我也没这么大胆儿啊。

  高振东说话的时间,让文宣部门的同志想出了办法:“高总,是这样,不是担心您没这个钱,而是担心我自己办不了这个事儿,书多,金额大。”

  高振东闻言,倒也理解,这些书估计一个书店是买不著的。

  “我看这样吧高总,我回去向我们单位汇报一下,单位出面,直接联系新画书店总店,由他们来处理这个事情,到时候看看多少钱,你再给也来得及。”

  嗯,这个办法靠谱,他们文宣部门的人和新画书店的同志交道打得多了,肯定比自己出面好使。

  “那太好了,这个事情,可就拜托给你了,我希望这个事情越快越好。”

  总店那边根据清单直接调货,应该速度会快很多,这让高振东的心思活泛了起来,顺便再做个好事。

  对方连连答应,带著高振东的请求回去办事儿去了。

  ——

  差不多同时,京城原研所的几位同志,被请到了防工委,据说是这边有一个新的课题想委托给他们研究。

  别看激光陀螺看起来是个光学问题,实际上更多是对激光应用的深入研究。

  对于激光这东西,本来正式问世就才几个月,别说国内了,就算是全世界加起来,对这东西熟悉的人也不多。

  国内对于这个从理论角度,研究最为深入的,应该就是原研所的同志了,甚至据激光器的发明人——十七机部三轧厂的高振东同志说,他自己也是不如原研所的同志的。

  防工委对于该选择哪个单位总体承担激光陀螺的研制,还是有很准确的判断的,没有去找东北光学所的同志。

  原研所来的人,是他们的所长、总工,以及两位对于激光研究最为深刻的同志,这是防工委这边点名要求的专业。

  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他们看到了激光陀螺仪的原理设想。

  搞激光的两位同志,跟看见了宝贝一样,正愁找不到应用研究方向呢,这就来课题了。

  看完原理设想之后,他们非常肯定的表示这玩意儿能搞。

  其中一位首先肯定了理论上的可行性:“这个激光陀螺仪的设想,的确是可行的,从原理上来看,这是基于1913年提出的赛格纳克(Sagnac)效应,原本这个效应是很难用在这个方向上的,因为能用的光的波长很复杂,对于光程差的测量很困难。”

  另一位补充道:“但是激光的出现,还真改变了这个状况,激光单色性好,波长范围很窄,这就为这个原理的应用提供可能性。这个原理设想的提出者,不但对于过往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而且对于新技术的跟踪也很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激光的这个点,和Sagnac效应结合起来找到了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天才,天才啊!”

  这两位不愧是专业的,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设想所基于的技术原理。

  这种效应的发现,其实比激光原理的提出还要早,中间也有一些人在研究,但是因为光源的原因,并不具备实际的应用前景。

第407章 程控交换机

  而激光才出现几个月就提出这个设想,他们说一句天才并不为过,原本基本上是到1962年,花旗、老毛子、高卢鸡等国家才几乎同时意识到了并开始研究激光陀螺仪。

  当然,高振东这个天才,来得比较那啥一点儿就是了。

  防工委领导闻言笑道:“对,我们也是经过评估,觉得这个设想是切实可行的,才找来各位同志,希望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同志们呐,我们又不傻,当然知道这东西可行,不是吹牛逼,提出这个原理的同志在原理路线方面,在我们看来比你们还要靠谱,现在要的,是你们进一步的落地思路。

  当然,这话只能想想,是不方便说出来的。

  听见这话,原研所的两位专业人员想起一个事情来:“领导,这个思路是谁提出来的?如果方便的话,我们想见一见,毕竟这种转述的可能会丢失一些细节。”

  这个倒是没有什么值得隐瞒的,这也是他们接受这个课题之后,必然要走的一步,这个东西又不是特殊渠道搞来的,没法去找原作者亲口询问,这是自家人提出来的,开工之前,具体的负责人肯定是要去问问的。

  毕竟张总不是这个专业的,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人员亲自去沟通,才能效率最大化。

  领导和盘托出:“这个原理的提出者,是高振东同志。”

  “啊,是高老师!”两位原研所的同志又惊又喜。

  别人可能不知道高振东是谁,但是他们两怎么可能不知道,毕竟在激光器论文里,别人可能都记不住,但是这位的名字,那肯定是记得死死的。

  虽然此前并没有和高振东有过接触,但是这两位搞激光的同志还是很实在的先称了一声“高老师”。

  激光器发明者,激光应用的开创性原理提出者,这两者要不是同一个人,他们敢把自己的脑袋摘下来当球踢。

  这下子,他们对这个激光陀螺仪的信心更足了,人的名,树的影。

  作为激光器的发明者,高老师肯定对于激光的原理和应用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应用思路,肯定是深思熟虑,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实现可能的。

  高老师可是在发明激光器之后,想了好几个月才提出来,好几个月啊!

  这个活儿,靠谱!两名研究人员对视一眼。

  “领导,这个任务,我们接了!只是请委里尽快安排一下,我们想和高老师见个面。”

  他们也是懂行的,这位高振东老师,恐怕等闲不太好见面。

  领导非常高兴:“嗯,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二位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不用急,我们等得起。科研任务的客观困难,我们是有认识的,何况这种完全全新的领域,要有动力,但是不要有压力。高振东同志那边,我们会通知的。”

  事情是好事情,但是能不能成,只能说乐观,但是不一定能一蹴而就,先给减减压。

  两位研究人员连连点头:“好,我们尽我们的一切努力!我们这就先回去好好考虑考虑,做好准备,然后再去找高老师交流。”

  大家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没有周全的准备,在能力极限上把想问的问题梳理出来,浪费时间,反而不美了。

  ——

  就在原研所的同志做准备的这几天间歇里,这天,高振东办公室里,正坐著一群人。

  说是一群,其实是两帮,一帮是运算所的,一帮是通信院的,两边合作之中,还带有那么一点点较劲的意思。

  其实是个喜事,高振东基于GB 8567-88搞的《软件开发文件编制指南》,正式评审通过了。

  本来高振东已经做得很完整了,两帮人的工作量其实都不大,之所以花了一些时间,主要还是花在标规局自己练兵上面去了。

  主动送上门的可不多,不好好练练,可惜了。

  可以说,此世标规局关于标准编制单位主动申报国家标准进行编制并评审、发布、过渡、生效的整套流程,不少第一手经验就是从这个标准上得来的。

  这里面也是有很多门道的,举个例子来说,看看标准的封面就知道,标准的发布日期到生效日期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发布在前,生效在后。

  那如果是一个已经有了的强制标准,发布了新版本,那在发布到生效这个时间段内,以什么为准?

  答案是两个都可以,在使用标准各方约定了版本号的时候,以指定的版本为准,在没有约定的时候,用哪个都行,如果发生争议,一般原则是从旧兼从轻。

  而这个标准的最终评审,标规局那边也学乖了,直接说明,你们来,主要是评格式,兼顾找错别字和疏漏,另外,高振东同志工作繁忙,不参会。

  这回找专家就顺利多了,高老师不参会,那就好办了。

  来的专家还都挺起劲的,给运算所和通信院指出了不少问题。

  对于这两家来说,毕竟有很多东西他们也是还没吃透的,当别人指出的问题己方难以回答,在确认不是错别字,而的的确确是高振东原文的时候,就只好虚空搬救兵了。

首节 上一节 255/4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