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从1978上北大开始 第2节

  邹世芳笑了起来,“我就知道你小子会问这个,我就是来通知你去取稿费的。因为质量的关系,只能给你千字三块五,一共是267.7元。”

  刘红民下意识的问道:“才二百多块?”

  “不少了!”邹世芳说道:“稿费单我看过了,其他人都是几十块,就你一个上百的。”

  刘红民这才回过神来,讪笑的说道:“我这不想着越多越好嘛!”

  他暗自警醒,不能再拿

  这要是放在

  邹世芳无语的看了他一眼,“行了,快点跟我走。今天你领稿费了,那得请客。”

  刘红民嫌弃的说道:“你这是蹭饭蹭习惯了怎么地?你现在好歹是编辑,每个月可都是开着工资呢!”

  “我一年的工资都没有你这一次稿费开得多!”

  《未名湖》毕竟是校内刊物,编辑什么的都是老师学生兼职做的,不可能给正式编辑的工作,只能领5块10块的补助。一年加起来也就一百块钱左右,当然比不上刘红民的稿费了。

  刘红民叫屈:“我这小说可是写了大半年了,熬死了多少脑细胞你知道吗?你们只需要看书,就能拿百八十块的,等于是白捡的。”

  邹世芳推着他走出宿舍,“我们都是白捡的,就你辛苦行了吧!”

  “快点的吧,不然会计下班了!”

  听到这话,刘红民才闭上嘴巴,快步跟着邹世芳去取稿费。

  他就是和邹世芳开玩笑,邹世芳拿第一个月补助工资的时候,也请他吃饭了。他也不吝啬,拿到稿费之后,肯定要请吃饭的。

  邹世芳带着他到了会计的办公室,正好有人也在领稿费。

  “振云,你也在啊?”

  邹世芳和这个人认识,拉过刘红民说道:“这是刘红民,历史系的学弟,下一期出版的《少年包青天——名扬天下》就是他写的。”

  刘振云惊讶的看着刘红民,“你是怎么想写推理小说的?”

  “刘振云,你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刘红民和刘振云打了声招呼,“我就是想要赚点稿费,加上是学历史的,就突发奇想写了这个小说。”

  “振云很了不起,他14岁就开始写作了,去年高考还是河南文科状元。这一次他也有一篇短文,查剑英说他很有潜力。”

  刘振云有些腼腆,“我写的还不是很好,如果编辑不是查剑英的话,我肯定过不了稿。”

  “振云,你这就妄自菲薄了。”邹世芳鼓励他,“我们现在只是大学生,写作水平再高又能有多高?只要我们坚持写下去,以后肯定能够写好的。”

  刘振云看了看刘红民,在已经写出中篇小说的刘红民面前,他很难生出自信。

  刘红民并没有注意到刘振云的动作,他已经在领稿费的单子上签了字,正眼巴巴的看着桌子里侧的朱会计点钱呢!

  现在流行最大的面额是10元,因为上面印有工农兵的形象,被人们称为“大团结”。

  终于等到朱会计点完钱,刘红民立即接过来,点了一遍又一遍。

  “行了,再怎么点也是那些钱。”

  邹世芳对这个财迷都无语了,推了他一把,“快点,晚了就没有位置了。”

  刘红民留下一张大团结,其他的钱全都塞进里兜。然后他对刘振云说道:“一家子,你也来,咱们出去喝一杯。”

  “我就不用了吧!”刘振云有点不好意思。

  邹世芳却在旁边抱住了他的双肩,推着他向外走,“振云,不用和他客气,这小子拿了那么多稿费,吃不穷。”

  就这样,三人去了校外的饭店,点了几个菜,要了一瓶酒,打起了牙祭。

  “红民,《少年包青天》的第二部开写了吧?”

  “已经在动笔了,不过最近写的慢,我准备放寒假回老家之后再写。”

  “你要回瀚海?”邹世芳问道:“一来一回大概需要十多天吧?”

  “用不上。”刘红民说道:“我家那边通长白线,小鬼子当年建的火车道,只要能够上车,一个来回只需要四天时间。”

  “那还行!”

  邹世芳也没有冷落到刘振云,“振云,你呢?寒假也回家吗?”

  “回!!”刘振云点头“我弟弟在山城上学,肯定是回不来了,所以我得回家。”

  “那你寒假想写点啥?”

  “我还没想好。”

第4章 鬼子西游记

  三个人的话题除了学业,只能在小说上。

  刘振云说中文系有一半的学生都有一个作家梦,就和后来学生们,长得稍微亮眼一点,就有一个明星梦一样。

  这是时代的追求,就和伤痕文学一样。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欣武的《班主任》,讲述了某中学班主任张俊石接受一个小混混插班生宋宝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引起了整个文学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小说揭露了那十年对青少年的残害,也有人认为小说在呼吁拯救被残害的青少年。以此来表达出了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从此之后,这类小说层出不穷,直到陆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小说《伤痕》,这类文学才定义成为伤痕文学。

  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

  这段时间,刘红民看过那些造成强烈社会影响力的小说。艺术性他也不懂,所以也就不谈了,当从文笔上来看,还不如《少年包青天》写得好。

  刘振云有些内向,并不愿意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负面评价。

  邹世芳对伤痕文学也无感,他71年就参加工作,干的就是编辑。对于上山下乡,了解的还没有刘红民多。

  正因为如此,两人在文学方面才聊得来。一个是城里的“大少爷”,一个是来自未来的“温室花朵”,都没有经受过太多的苦难,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伤痛。

  两人稍微聊了一下,见刘振云有些拘谨,也就止住了这个话题。

  “听说鬼子拍摄的《西游记》被停播了?”

  刘红民提出的这个话题,瞬间就让邹世芳和刘振云亢奋了起来。

  “早就该停播了,拍的是什么玩意?好好的唐僧竟然让一个女的演,简直就是胡闹。”

  “也不知道上面的人是怎么想的,鬼子学我们只学了一点皮毛,懂个毛的《西游记》。”

  两人越说越气愤,对于鬼子乱搞西游记非常不满。

  旁边的客人听清楚了他们的话题之后,也跟着参与了进来。

  “那个唐僧还亲孙悟空,简直没眼看。”

  “如来佛祖竟然也是个女的,小鬼子真是够变态的!”

  不能怪群众们意见太大,实在是小鬼子太胡来。

  尽管刚刚签订了友好条约,但是底层人民对于鬼子普遍还是痛恨的。只有中层的人员,想着贴合政策,所以才有了这一版的《西游记》诞生。不过,好在领导和群众群情激奋,只播了三集,鬼子版的《西游记》算是停播了。

  刘红民比他们两个知道更多的信息,别看这版《西游记》在国内群情激奋,但是在鬼子国内,这部电视剧火得一塌糊涂,甚至还配上英语配音,传播到了全世界去。

  可能正是因为上面得知鬼子胡编乱造的《西游记》传播到了全世界,所以才想要拍一版正常的,来为《西游记》,也为咱们国家正名。

  可以说,如果没有鬼子这版《西游记》,就不会有86版《西游记》。

  当然,刘红民是不会感谢小鬼子的。东北纯爷们对小鬼子只有一个态度,干死丫的!

  “什么时候咱们自己也能拍一版《西游记》,肯定比小鬼子拍的好多了。”

  “没错,《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名著,只能咱们才能拍好。”

  刘红民笑着说道:“《西游记》咱们肯定是要拍的,不然全世界都以为《西游记》就是小鬼子拍的那样,咱们可就被动了。”

  “那得尽快拍啊!不能让小鬼子糟蹋了咱们的四大名著。”

  “这个急不来!”

  刘红民安慰众人,“《西游记》里面神仙太多,特效也多,场面还宏大,拍摄成本会非常高。你们别看小鬼子这版《西游记》拍摄的不赞扬,但是据说成本高达十亿。”

  “十亿?咱们的钱吗?”

  “咱们的钱对小鬼子的钱汇率是125左右,算成咱们的钱也有八百万。”

  “这么高的成本?真的假的?”

  刘红民摊手,“应该错不了,要知道小鬼子是发达国家,人工物价高出我们很多,那么多钱不算多。以后我们要拍摄《西游记》,也得要上百万成本。”

  众人纷纷感道遗憾,“这么多钱,上哪整去啊?”

  邹世芳用手捅了捅刘红民,“你说的是真的?”

  “当然!”刘红民笑着说道:“不过大家也不要担心,咱们国家那么大,凑出几百万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也不一定需要一下子就拿出来,分成几年拍摄也是可以。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只要能凑出钱,咱们肯定会拍摄《西游记》的。”

  众人一听,顿时又期待了起来。

  “真希望现在就能看到咱们自己拍摄的西游记啊!”

  邹世芳意外的说道:“红民,没想到你还懂电视剧拍摄?”

  “不懂,就是了解过一些相关知识。”

  刘红民当然不能告诉他们,这都是从未来的短视频当中学到的。

  刘振云羡慕的看着刘红民,心中想着:怪不得刘红民能够写中篇小说了,原来是他的知识储备够了。

  想到这里,他决定回去之后要多看书多学习,只有知识储备足够了,写小说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多年之后,刘振云谈起自己之所以能够写出那么多好作品的时候,都回说是受到了刘红民的启发。而刘红民对此事却予以否认,他甚至很纳闷,刘振云为什么会这么说,就他这三脚猫的写作能力,还指导刘振云?

  别开玩笑了,人家刘振云本来就是大作家好不好?

第5章 遇到粉丝了

  自从吃完了那顿饭之后,刘振云就经常来找刘红民,想要听听他对于写作的想法。特别是《未名湖》11月刊发表之后,刘振云看了《少年包青天——名扬天下》,顿时感觉刘红民很有水平。

  这让刘红民有些心虚,他就是模仿了《三侠五义》的行文方式,读起来半古不白的,看上去有点高级的样子而已。就好像未来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一样。

  如果水平真的很高的话,《未名湖》也不会只给千字三块五的价格。

  刘红民其实也是妄自菲薄了,刘振云的水平对比他还真差了不少。此时刘振云的水准也就是写作能力稍微好点的大学生,和刘红民这种勉强可以出版小说的,的确存在一些差距。他真正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还要等到《塔铺》的时候,那时候他都毕业好几年了。

  查剑英曾经评价过刘振云,说他大学时期写的文章的确不怎么样。也就是《未名湖》是校刊,不然的话,刘振云的文章估计很难发表。就算后来刘振云成名了,在网上依然很难找到刘振云大学时期写的文章,就足以证明查剑英的话了。

  于是,蹭饭的人又多了刘振云一个。这家伙虽然挺腼腆的,但是吃饭的时候可一点都不少吃。

  “老邹,《未名湖》销量怎么样?”

  邹世芳正往嘴里塞肉,吐字不清的说道:“还成,三天好像卖出了两千多册。”

  “那不少了!”刘红民算了一下,“成本已经收回来了,再卖的话,基本上就等于纯收入了。”

  邹世芳停下了嘴巴,无语的看着刘红民,“你这家伙是掉进钱眼里了吧?我们办《未名湖》为的是钱吗?我们为的是艺术。”

  刘红民呲笑,然后看向一脸赞同的刘振云,“你也是这样想的?”

  刘振云点了点头,“学校复创《未名湖》,也是想要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地方。”

首节 上一节 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