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3节

  听到这话,所有人脸上都有几分失望。

  要是能来个两连发,那卢家湾才叫名声大噪啊。

  这时陈凡又说道,“而且经过这一次,我猜肯定有其他生产队跟风,又或者云湖日报的记者亲自到地委周边的农村去采访。”

  送上门的题材,云湖日报的记者没那么傻不用吧?

  如果说刚才是失望,现在杨书记他们就是死心了。

  抽了两口烟,肖烈文呵呵笑了笑,“咱们也不能把风头抢完,好歹给别人留口汤喝。”

  张长江也笑道,“是这个道理。”

  说着看向陈凡,哈哈笑道,“再说了,他们也没有小陈这样的笔杆子啊。”

  一听这话,杨书记差点乐出声来,“何止没有,除了我们南湖公社,其他地方的人都不知道还有小陈,恐怕他们还以为是云湖日报的记者写出来的,现在只怕还在抓着脑阔想去哪里找笔杆子哦。”

  众人一听,都纷纷笑出声来。

  陈凡则是陪着笑,眼底藏着几分无奈。

  谁敢信,这年头的新闻报道竟然都没有署名的!

  开头一般都是“某某社什么时间电”,要么是“本报讯”、“某某社稿”,要么是“本报记者报道”,真就连个名字都没有。

  只有那些评论和文学类的文章,才会署名。

  所以这次陈凡连个虚名都没能捞到,那么长一篇文章后面,只用括号标了一个(孤峰县南湖公社供稿)。

  这才有了刚才杨书记那番话,也许真如他所说,其他地方的人只怕还在猜测,为什么地委日报的记者会去那个小地方采访呢?!

  此时大队部的主要人员都聚在一起,开完了庆功会,杨书记便说道,“这一次我们卢家湾大队能够名扬云湖地区,小陈功不可没,大家都说一说,要怎么奖励一下。”

  陈凡眼睛一亮,竟然还有意外之喜?

  奖励好啊,我最喜欢这个环节了,尤其是受奖人是自己的时候!

  但是他嘴上还在谦虚,不好意思地推脱,“不用不用,都是我应该做的。”

  张长江当即摆摆手,“一码归一码,优秀的就要表彰,落后的就要批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有什么好说的?”

  肖烈文也点头说道,“你这次也算给卢家湾开了先河,这个确实值得表彰,不过你也不要多想,就这一次,以后没了。”

  他随即对着杨书记说道,“上次公社不也搞了个先进标兵表彰大会吗,我看小陈就可以当个先进标兵。”

  叶树宝立刻表示支持,“我同意。奖励也可以按照那个标准来。”

  杨书记便当即拍板,“好,那就发一张奖状,再发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和一个搪瓷缸。”

  陈凡眨眨眼,这就完啦?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张文良便一溜烟地跑进隔壁办公室,又一溜烟地跑回来,将一摞东西递给杨书记四人。

  杨书记当即抬抬手,示意正在发愣的陈凡站起来,随后将奖状颁发给他,还跟他握手,“小陈同志表现优秀,希望伱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张长江给他颁发笔记本,“多写我们农民的好文章。”

  肖烈文给他颁发钢笔,“做个文武双全的好社员。”

  最后叶树宝给他颁发搪瓷缸子,“好好干,我看好你!”

  陈凡捧着一堆东西,不解地眨眨眼。

  说好的先商量一下的呢?一句话商量完,奖品就发出来啦?

  你们早就在这儿等着的吧?!

  这时候他才回过味来。

  好嘛,一群老江湖,这是担心自己提出分宅基地,或者要求开政审证明的条件,先拿这些东西堵自己嘴呢。

  这事儿闹得。

  他低头看了看,嗯,还好,不亏,这个标准是妥妥的大厂标准,作为一个生产队来说,基本上都是一张奖状了事,顶多加个搪瓷杯子,笔记本和钢笔是不要幻想的。

  杨队长他们这次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其实自己都没想过还会有奖励,何至于此嘛。

第108章 主要是不会

  今天是星期四,约定去取棉被的日子。

  上午的广播结束,陈凡便将奖品收进袋子,跑着回了家。

  姜丽丽和往常一样在院子里忙忙碌碌。

  挑堤和翻新沟渠都是优差,而且只要男人,自然轮不到她,连烧火煮饭的差事也捞不着,只能在家里忙活。

  陈凡都搞不懂,姜丽丽是从哪里找来那么多事做的?

  如果换成自己,除了做饭、洗衣、扫地,就找不到其他事情了。

  再看看她,一会儿拆洗、一会儿缝补,一会儿给菜浇水,一会儿整理柴垛,似乎一天到晚都有忙不完的活儿。

  对此,陈凡只能表示天赋不同,不必强求。

  看到陈凡,姜丽丽放下手里的针线,快步走过来,笑道,“听说你写的文章上云湖日报啦?”

  陈凡一边摘下挎包,一边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倒是把今天的云湖日报也带回来了,可是少了一张,不用问,那张报纸就是被杨书记截留了。

  肖烈文还找了个大相框,将整个版面的报纸放进去装着,然后张文良拿钉子,张长江递锤子,叶树宝看角度,将相框挂在大队部办公室,生怕别人看不见。

  陈凡回来的时候,还有好多5队的社员挤在那里看热闹呢。

  其实大部分人连报纸上的字都认不全,但是挤在那里,似乎就与有荣焉。

  听到陈凡的话,姜丽丽笑着说道,“是黄莺特意来告诉我的,她说今天邮递员送信的时候,特意拐了个弯来6队,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个消息,而且报纸上还有杨队长他们的画像。”

  陈凡有些惊讶,却不是因为邮递员传信,“黄莺跟你做朋友啦?”

  来这里十几天,他还从来没看到过有人主动跟姜丽丽说话,今天黄莺却跑来告诉她这个消息,这就是很大的变化啊。

  姜丽丽抿嘴笑了笑,却摇了摇头,“也不算朋友,就是上次在黄四叔家里多聊了几句。”

  说是这么说,但是看得出来,她还是比较开心。

  陈凡哈哈笑道,“朋友都是从聊天开始的嘛。”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黄莺就是特意过来打听一下内幕消息。

  但不管怎么说,有变化就是好事。

  说话的功夫,陈凡已经走进屋里,先将袋子里的东西都掏出来放到桌上,再把袋子挂上墙。

  姜丽丽一下子就看到那张对折的奖状,视线都挪不开,“这个是奖状吗?”

  陈凡回头看了一眼,“啊,刚才杨书记他们给的,说是奖励在云湖日报上发表文章。”

  姜丽丽看了看他,“能看看吗?”

  陈凡哈哈一笑,“随便看。”

  姜丽丽小心翼翼地把奖状捧起来打开,看着上面的“先进劳动者”,眼里满是羡慕。

  她勤勤恳恳努力了三年,跟这里的老社员肯定不能比,但是在知青点里面,绝对是最用功、也是劳动成绩最好的一个,甚至比好多同龄的社员都要强,但是每年评先进知青都与她无缘。

  此时看到这张奖状,自然非常羡慕。

  陈凡注意到她脸上的神色,抿抿嘴没有说话,如果是别的东西,送给她也无所谓,但是这个奖状,说送给别人,弄不好别人还以为伱在侮辱人呢。

  他搓了搓手,很自然地转移话题,“我先去把棉絮挑回来,上次买豆腐的两只碗帮我拿出来,再拿两只碗,要是还有豆腐就再买点。”

  姜丽丽回过神来,打了个恍惚,这才说道,“啊,箩筐可能挑不了,要用板车去拉才行。”

  陈凡有些奇怪,“为什么去的时候可以,回来就不行了?”

  姜丽丽放下奖状,比划着说道,“皮棉弹成棉絮,体积会膨胀许多,箩筐放不下6床被子,而且箩筐很容易刮断棉纱。

  除非是用布包着捆紧,直接用扁担挑回来,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那么大的布。”

  如果只有两床棉絮,用床单裹着打个结,也能挑着走,可总共有6床,就没那么多布可以包了。

  陈凡眨眨眼,“得嘞,我去找队长借板车。”

  说着就往外面走去。

  他刚刚帮杨队长他们露了个大脸,总不会连个板车都不借吧。

  顺着村道往上走,路过的人家都有人出来跟他打招呼。

  “陈师傅回来啦。”

  “陈师傅好本事,写的文章都上地委报纸了哦。”

  “陈师傅吃饭没?今天我们屋里做了肉,过来喝点酒撒。”

  陈凡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回应。

  “啊,刚下班。”

  “谢谢谢谢,就是运气,刚好没有别人写,就被选上啦。”

  “您吃您吃,我吃过了,去前面找队长有点事。”

  一篇文章上了县电台和云湖日报,陈凡在社员们心里的印象又不一样了。

  之前是有本事,却就是自己身边,感觉自然就没有那么高大上。

  这次可不一般,能上地委报纸的文章,那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那得是文化人、文曲星!

  可这样的人却住在我们队里,什么感觉?!

  那是又敬畏又自豪,若是能跟这样的人物讲上两句话,啧啧,面上有光啊!

  陈凡就是在这样目光的注视下,到了杨队长家里。

  今天的队长格外热情,拉着他问前问后。

  “你说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提前招呼一声呢?”

  杨队长红光满面地对陈凡提出批评,“而且就画我们三个,还把我画得那么大,影响多不好。”

  这熟悉的味道,让陈凡不假思索地说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杨队长也见好就收,“嗯嗯,下次注意。”

  两人都没说下次要注意什么。

  顿了一下,杨队长看着他,“你中午没在大队部休息?我听人说,这个脑力劳动者跟体力劳动不一样,他动的是脑子,必须要保证休息好。你写文章也辛苦了,不要太劳累。”

  陈凡嘿嘿笑了笑,“是这样,过几天不是赶集吗,我就想着把队里给我的那些棉花拿去弹成棉絮,拿几床去卖,就送到10队去弹,今天要去取棉絮。”

  杨队长昂起头,“哦,原来是这样。”

  然后看着他,“那你来找我是……?”

  陈凡搓搓手,笑道,“就是棉絮有点多,箩筐可能装不下,想借一下队里的板车。”

  杨队长二话不说,“小事一桩,你去村口的牲口棚,就说我说的,找他领用就行。”

首节 上一节 63/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