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28节

  黄天志咂咂嘴,抓了抓脑袋,感觉有些头疼,“可是你想得再美,咱们这里也没有会盘炕的老师傅啊!”

  陈凡掸掸烟灰,淡定地说道,“不就是盘炕么,小事一件,我会。”

  说着从兜里摸出两张设计图,递过去给他,“简单易懂,不认字都能照着施工。”

  黄天志眼里略微有些迟疑,顿了两秒才接过去,看了看图纸,还真是一个东北大炕的设计图。

  他不禁有些惊讶,“你从哪里学的这玩意儿?”

  江南冬天很冷是不错,可正常人真没有在家里盘炕的,原因很简单,这里冬天很冷,可夏天更热,甚至比广东那边还热,家里盘炕的话,夏天屋子里就没法待了。

  除非像陈凡这样,一口灶只在冬天用用,其他时候就用煤炉,可那样不是太浪费了么。

  陈凡抽了口烟,嘿嘿笑道,“从哪里学的?不就是图书馆么。实用建筑书里面也有,也就是你不爱看书,只要多看书,好多稀奇古怪的知识都能从书里学到,绝对不白看。”

  黄天志苦笑着晃了晃脑袋,“行,既然你想盘炕,那我现在就安排几个人过去,今天就能改好。”

  陈凡呵呵笑道,“放心,不让师傅们白干,需要多少工钱,你说个数,回头一起结算。”

  这座房子,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参与设计,直到前几天才看见是什么样子。

  当时看着波光凌凌的湖面,吹着带有寒气的湖风,就想到冬天可能会特别冷,于是就想在家里盘个炕。

  就像他跟黄天志说的那样,这东西没睡过也就算了,既然享受过,那当然希望住得更舒服些。

  黄天志听他说施工费,便摇头笑道,“没必要,就稍微改造一下而已,工人、材料都是现成的,哪还用收你的钱,我正常给他们算出勤就行。”

  陈凡笑着点点头,也没有拒绝。

  靠公吃公嘛,只要不是特别过分,任谁都不会当回事。

  咳咳,较真的人也不是没有,不过大多都被供起来,当吉祥物了。然后,就没有了后来。

  黄天志一点也没耽误,当即调了一个小组,去隔壁文艺新村改造房子。

  而带领这个小组的老师傅,刚开始还没太当回事,等听见黄天志说是要盘炕,再看到那两张图纸,脸色不禁古怪之极。

  竟然真有人在江南盘炕?

  不过总的来说,他的心情还算不错,这项工程并不复杂,还能学会盘炕的方法,应该算是赚了吧?

  就是不知道下一家盘炕的人家在哪里?

  ……

  陈凡没在房里盯着,上有黄天志亲自安排、下有老师傅对大炕有兴趣,再加上这年头老手艺人对技术的虔诚,根本不用担心质量,明天再来验收就行。

  老师傅是头一次、没盘好怎么办?

  这有什么关系呢,人就在旁边工地,把他们拉过来再改就是,一点都不麻烦。

  离开工地,他开着车穿过江大校园,也没有在校园里停留,直奔江南省博物馆。

  ……

  省博物馆也位于市中心地带,与江大相距不远,就在文化宫附近。

  这里几乎是省城文化单位的集中地,省文化厅、省城文化局、文联,以及江南省文联最初的成员单位:作协、音协、戏协、舞协,都在这一带。

  此外还有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等。

  省博物馆被安置在这里,也很合情合理。

  昨天陈凡取了稿费之后,便拿着徐教授写的推荐信到这里报到,张馆长亲自接待,给他办了一个临时通行证。

  从今天起,每天他都会来这里学习国宝知识。

  停好车,陈凡拿着通行证进了博物馆,张馆长早已等在入口处。

  见到他进来,也不说废话,带着他便往里走,同时介绍道,“江南博物馆肯定比不上故宫,但背靠着人文、经济鼎盛的江南,好东西也不少。

  馆藏种类众多,物品从上古时期到当代,囊括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从青铜器、漆木器、金银器、竹木简牍,到玉器、陶瓷、书画、古籍善本,种类全面,几乎无所不包。”

  陈凡跟在他身后一步处,看着被玻璃罩保护着的藏品,眼神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古董这东西,喜欢的人、是真心喜欢得不得了,但不喜欢的人,看上去也就是些坛坛罐罐、旧时杂物。

  这个与是否有文化、几乎完全无关。

  哪怕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类东西,有的人爱书法、有的人爱金石、有的人爱古董,大家各有各的心头好。

  也许从价值上来说,古董的地位最高,可从爱好上来衡量,谁还不是个宝贝呢?哪来的高低之分?

  所以,这些宝贝在陈凡眼里,确实也就那样,可能还比不上家里的三只熊猫。

  嗯,哪怕是眼前这尊四方鼎也不行。

  张馆长拿出钥匙,将玻璃防护罩打开,这尊几千年前的青铜鼎便展现在陈凡面前。

  他转身看着陈凡,轻声说道,“徐老的意思,是让我尽可能地给你介绍一些国宝,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你鉴宝的手段,因为其中包含了当时的社会科技水平、审美和历史背景等知识。

  今天,我给你上的第一课,就是青铜器!”

第669章 德高望重

  陈凡除了晚上回招待所睡觉,其他时候都呆在博物馆里,这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星期。

  有张馆长亲自单独教学,加上之前卢四爷给他打下的基础,他的鉴宝技能经验值飙升,进步速度让张馆长惊叹不已。

  哪怕他说了之前学习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让张馆长连连感叹,难怪能入得徐教授法眼,并被收为亲传弟子。

  一听就懂、一点就明,关键还记得住。单单这份学习的灵巧劲,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最关键的,还没有那种在聪明人身上最常见的浮躁。

  为什么很多人聪明人的成就还不如一些普通人?原因就在于聪明人容易自得自满,学习、做事都不够扎实,若是不能及时纠正,时间一长,便泯然众人矣。

  这个问题在陈凡身上就不存在。

  他学习多扎实啊,听过的、看过的都变成了经验值存在技能板里,想忘都忘不掉,还能举一反三,根基绝对深厚,一点毛病都没有。

  所以在这一个星期里,陈凡的收获非常大。

  整个博物馆里,凡是张馆长介绍过的藏品,包括相似的器具,从制作工艺到历史背景,乃至相关的时代故事,他都如数家珍。

  如果只是这样,顶多算是个书呆子,想要真正介入鉴宝这一行,还是很危险滴。

  因为在这一行里,不仅要鉴真,更要会鉴假!

  很多人以为改开前,并没有什么假古董,如果抱着这种想法进入这一行,那就等着被骗到当裤子吧。

  因为造假最鼎盛的时期,并不是在古董市场爆火的90年代,而是在民国时期的20、30年代。

  注意了,那个时期只能说是造假最鼎盛的时期,并不代表其他时候就平安无事。

  事实上,最早从两宋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末,各方面的造假就没消停过,从衣食住行,到笔墨纸砚,再到各种古玩,丝毫不比后来的科技狠活差。

  比如,当年纪晓岚买了一块明朝时期治墨大师罗小华做的墨条,那墨条看上去“漆匣黯敝,真旧物也”,回去一用,好家伙,竟然就是一根泥条外面、涂了一层黑色,还体贴地带有一层白霜,看上去特别真。

  这还算好的,更离谱的事都有。

  他进京赶考的时候,在路上买了几根蜡烛备用,到了寓所准备点上,可灯芯都烧完了,也不见蜡烛化开,掰断一看,竟然又是泥条做的,外面就涂了一层羊脂。

  此外他还买到过假烤鸭、假靴子。

  追忆南宋都城临安风物的古籍《武林旧事》里面就有记载,“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

  意思就是:有人脑洞大开,用纸做衣服、用铜冒充黄金、把铅块掺进银锭里、用一般树木冒充檀香……

  至于说往鸡鸭肚子中塞沙子、在鹅羊体内吹气、往鱼肉里注水等等这类小伎俩,更是两宋时期就有的常事。

  看看,注水肉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家古人也吃过。

  后人跟古人比起来,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连衣食住行都是如此,何况价值连城的古董宝贝呢?

  所以古董造假,是古来有之。

  而博物馆的收藏里面,夹杂着一些假货,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这种事民国时期最多,不少收藏大佬都打过眼,有的还把误买的赝品供起来,以作警示。

  到了后来,“收假辨真”,几乎成了博物馆的惯例。

  也就是博物馆会主动收集一些真假难辨的赝品,用来与真品进行对比,以防真假混淆,也能增长学问。

  能够把假货造得跟真的一样,必定要对当年的制作工艺非常了解,这不是学问、是什么?!

  再往后,绝大多数博物馆里拿出来展出的,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赝品,尤其是国宝级的东西,常年放在库房里保存,基本上只展出赝品。

  哦,人家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叫仿品。

  反正去参观的基本上都是外行,看个热闹就够了,还要什么真品呢?!

  现实情况如此,江南博物馆自然不会例外。

  从民国时期的民窑赝品瓷器,到河南尹川烟涧村出品的现代仿真青铜器,博物馆的库藏里面,连假货都假得很有特色。

  陈凡是白天看真品,晚上琢磨假货,几天下来,就将张馆长脑子里的存货,掏得干干净净。

  最后张馆长没办法,只能给他办了一张长期通行证,无奈地说道,“在鉴宝这方面,我是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既然能鉴宝,那对历史方面的东西,你可以自己去学习,就没必要继续在这里耗着。

  徐老师既是国学大家,也是历史大师,这方面的东西,他懂得只比我多、不比我少。

  既然我没什么可以教你的,那你也不用再每天过来。我给你办了这张通行证,你以后有时间了就可以过来看看,前面的展区和后面的库房,都可以随便进,只要不把东西带出去就行。”

  陈凡学了人家的本事,当然异常客气,“这些天多亏您的指导,以前我对古董没什么感觉,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才发现里面的学问真不简单。

  古董的可贵,不在于他的材质、外形和稀有程度,更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其工艺、艺术内涵,和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价值。

  博物馆是个好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这种文化内涵,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后我会常来,也会继续研究这些东西。”

  张馆长听到这话,心里感到非常欣慰,笑着连连点头,“你能有这个转变,我非常开心,也不枉费我这几天教你。”

  顿了一下,又开着玩笑说道,“这里随时欢迎你来,只要不把东西拿出去,待多久都行。”

  陈凡笑道,“那不至于,如果我要收藏,上海文物商店里的东西多得是,价格也不算贵,可以去那里买。”

  听到这话,张馆长心里一动,掏出自己的小记事本,打开后翻了翻,随即找到一条记录,抄在后面的一张白纸上。

  他将纸撕下来,递给陈凡,说道,“这是我一个老同学,现在就在上海文物商店做副主任,同时也是高级研究员,你要真去那里买宝贝,找他肯定没错。”

  这年头都不说鉴定师,而是研究员,显得正规、有格调。

  等陈凡接过去,他又说道,“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文物商店经过了改造,那里对外出售的,全都是经过鉴定的真品,你去那里买东西,还是很有保障的。”

  陈凡将纸条收好,脸上笑开了花,“谢谢了。”

  别说,在这里学了一个星期,他还真有收藏古董的想法。

  反正他现在是钱多得没地方花,又对古董有了兴趣,买一批回来摆在家里,时不时的赏玩一下,也是很有文化气息的嘛。

  收好纸条,他从包里翻出来两条中华,嘿嘿笑着递给张馆长,“这个就算学费了,不收就是嫌弃。”

  张馆长也不客气,将烟接过去,随手丢到桌上,之后对着陈凡笑道,“东西我收了,不过,你要是能办成一件事,我会更高兴。”

  陈凡眨眨眼,“什么事?”

  张馆长故作神秘地左右看了看、小声说道,“你去上海逛文物商店的时候,看看能不能从那里头找出一两件赝品!”

首节 上一节 628/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