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16节

  虽然钓鱼、喝茶的时候也偶尔抽抽,不过那是寂寞烟。所以平时不抽的时候也挺多的。

  姜恒劝了一句,见他不抽、也就算了,继续说道,“按你说的办法,黄导演拍了几个下属纺织厂和服装厂的镜头,还有产品画面,都是作为剧情背景拍的,没有影响到电影。

  昨天他们拍完离开,我还去送了一下,听他说,这部片子回去还要剪辑、配乐,估计要等春节后,才会上映。”

  闲聊了几句,陈凡便将话题转到正事上来,“羽绒服面料生产线,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投入生产呢?”

  姜恒不假思索地说道,“前些天就已经完成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这几天试着生产了一点面料,有点小问题,不过不严重,等调整完之后,估计下个月就可以正式投入生产。”

  陈凡点了点头,下个月,也就是12月,现在卢家湾的服装厂还没有正式落成,机械厂承诺的工业缝纫机也还没有到位。

  这是跑在前面了啊。

  就在他想着怎么跟姜恒谈的时候,姜恒突然干咳一声,先是看了看坐在对面的沈雪怡,再转头看着陈凡,脸上满是和颜悦色,“那个,小凡啊,跟你商量个事,看看行不行。”

  陈凡抬起头看着他,“什么事?”

  姜恒笑道,“是这样,上次我和领导出去考察,看到羽绒服确实很有前景,所以,省轻工业厅也想生产羽绒服。”

  陈凡睁大眼睛,“然后呢?”

  他感觉有点晕,该不会被截胡了吧?

  现在卢家湾可是囤了不少鸭绒和鹅绒,就等着面料下锅……,等等,好像厂房还没建好?

  那没事了。

  什么?为什么没有鸡绒?

  那当然是鸡绒表面缺少鸭绒和鹅绒的那层油脂,防水保暖性差,还有很大的气味,所以是不能作为羽绒服的填充绒,它的作用还不如鸡毛。

  姜恒看了看陈凡,讪讪笑道,“由于省内只有我们厂落实了羽绒服面料生产线,恰好厂里面也有下属的服装厂,省厅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

  所以,我想跟你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暂时先让我们两家服装厂共同分享面料,如果羽绒服销量符合预期,省厅会立刻再同意我们增加一条面料生产线。

  你看如何?”

  陈凡眨眨眼,打着手势说道,“您的意思是,这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面料,由你们服装厂和卢湾服装厂一起购买?”

  见姜恒点头,他便继续问道,“那比例怎么定?”

  姜恒笑道,“如果你们同意,最好是一家一半。”

  陈凡抿着嘴憋笑,“那我回去跟杨书记他们说一声,应该没问题。”

  他还想着怎么跟姜恒说,暂缓一下交付面料,或者先不要把产能开到最大,少量生产并交付。

  等囤上一两个月,这些面料就有了用武之地。

  两个月后就是接近过年,正是羽绒服最畅销的时候,那时面料越多越好,多少都能吃得下。

  没想到姜恒倒是先提了出来,要减少供应。

  不愧是未来老丈人,就是为自己考虑哈。

  当然,棉纺厂也不亏。

  他们的服装厂要生产羽绒服,只要质量不太差,春节前肯定也能挣上一大笔。

  正好也让他们看看羽绒服的市场反应如何,回头再增加面料生产线,对卢家湾也有利。

  双赢!

  这时沈雪怡说道,“小凡,我了解过羽绒服的生产工艺,和普通服装有很大的不同,最关键的就是羽绒填充和定型,重点是将羽绒固定在一个个小格子里面,你们服装厂有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东西?”

  听到这话,姜恒也赶紧说道,“为了生产羽绒服,服装厂特意选了二十几名优秀骨干工人,去江西学习羽绒服的生产制造。你们做了什么安排没有?”

  陈凡点了点头,“这个肯定是有的。”

  顿了一下,他无奈地笑了笑,“你们是国营大厂,有资格与外厂对接,他们还得按规矩提供帮助。卢家湾就不行了,只是一家社队单位,找上门都没人理。只能等我研究好了,再教给他们。”

  说到这里,陈凡两手一摊,苦笑道,“可是没有面料,也没有专业的缝纫、熨烫设备,暂时还没法教。我这次来地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去机械厂问设备的事。”

  听到这话,姜恒恍然点了点头,随即说道,“这样,等机器重新调试好之后,确定没有新的问题,我就安排将第一批下线的面料,给你们发过去。”

  陈凡笑着点点头,“谢谢姜叔。”

  姜恒故意将脸一板,没好气地说道,“一家人你跟我说两家话?”

  沈雪怡也在旁边笑道,“再说了,这个事你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家,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我们都得配合好呀。”

  陈凡呵呵笑着说道,“那我就不说客气话了,等这件事忙完,我亲自下厨,请叔叔阿姨吃顿好的。”

  姜恒和沈雪怡相视一笑,转头对着他说道,“那我们就等着了。”

  ……

  从棉纺厂出来,陈凡直奔不远处的汽车厂。

  本来孵化机也好,又或者工业缝纫机和相关的羽绒服生产配套设备,都应该去找机械厂。

  不过这事陈凡想先跟杨厂长通个气。

  因为孵化机这个东西,看着很简单,格调也远远不如汽车,可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这个年代,完全不在汽车之下。

  有了这个东西,对农业发展的好处,可能只有最上面的领导,才能完全得以推动、体现出来。

  这样的肥水,他当然要先征求一下杨厂长的意见,省得以后说有好事没想着他。

第659章 自主研发

  杨康年匆匆回到办公室,推开房门,便看见陈凡正悠哉悠哉地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报纸。

  这间办公室,能在他不在的时候进入的,也只有陈凡一人而已。

  他喘了两口气,反手把门关上,看了一眼陈凡,便往角落走去,“你这次又是从哪里过来的?”

  陈凡起身打了个招呼,又拎起热水瓶给他把茶杯加满,随后说道,“卢家湾啊,还能哪里?”

  杨康年拿着毛巾擦了把脸,将毛巾扔到盆子里,撸起袖子走过来,脸色颇有些惊讶,“这次待了一个多月没出去?”

  陈凡“嗯”了一声,回到沙发上坐着,“在单位事太多,回来躲清净。”

  这话可不是骗人,只要他在单位里面,何主席、许秘书长他们总能给他找到事做。

  不是让他去函授中心讲课,就是催他写书。

  又或者拉着他讨论到底要不要出去交流访问的问题。

  当时何主席说的好听,让他挂个名,别的啥事没有,结果呢,又是这个、又是那个的,就该给他涨工资!

  杨康年坐在另一边沙发上,好奇地看着他,扔了一支烟过去,“那你没干点别的?”

  陈凡接过烟点上,笑道,“有啊。白天满村子跑,先是帮忙秋收,完了又弄副业公司,事情多着呢。”

  秋收的时候写了一篇通讯稿,天天在副业公司打转,都可以算的吧。

  杨康年笑了笑,显然不是很相信,不过他也没多说,转而问道,“那这段时间没写新的小说?”

  陈凡撇撇嘴,“为什么所有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呢?”

  杨康年长叹一声,没好气地说道,“谁让你写得慢的?你以前写的那些都看完了,也不说再写两本出来。”

  陈凡眼角微抽,说道,“写还是在写的,不过这本比较难啃,可能要明后年发表吧。”

  这本还没起名字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一天写个几百字就够了。

  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写可以赚大钱的《龙骑士传说》,一个多月下来,第二部已经完本,第三部也开了个头。

  周亚丽放了寒假,肯定会跑过来玩,到时候让她带回去,刚刚好。

  杨康年听到陈凡说要明后年才能发表,不禁有些失望,“这次怎么这么久啊?”

  陈凡,“也不算久。以前是在杂志上连载,这本我打算写完了再出书。而且除了写这本书,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没断过,东一鳞西一爪的,总是还有的嘛。”

  抽完这支烟,聊了一阵子之后,陈凡终于说起了正事。

  他满脸严肃地看着杨康年,“杨叔,上次跟你聊到,是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你想好没有?”

  现在杨康年还是云湖机械厂、云湖汽车厂两家单位的书记兼厂长。但是等到年底开会,这种兼任的职务就要分出去,只能管理一家单位。

  而且他书记、厂长一肩挑,按照常理也是不合适的。

  以前这样,是为了方便他下马归来之后管理单位,现在该厘清的都理清了,就不能再行政、生产一把抓。

  要么担任书记,主管行政,以后走的是政途。要么当好厂长,主抓生产,以后往国企领导这个方向发展。

  如果是20年后,那肯定想都不用想,当然要选前者,前途才更加光明。

  可是在这个年代、甚至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效益好的生产单位,各方面的福利、前途都要比前者更强一些。

  因为这段时间讲究的是“一切以生产为中心”,各方面资源都要向生产单位倾斜。

  这个政策可不是改开以后才有,而是从5、60年代就定下来的。

  一手抓阶层、一手抓生产,便是那时候的现实情况。

  杨康年听到陈凡的话,先是有些不解。

  上次他来的时候,不就提过这个问题了么,怎么今天还来说这个?

  而且看他的架势,似乎是专门为这个而来的?

  他看着陈凡沉吟两秒,心里隐隐有了些猜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陈凡笑了笑,掏出烟递过去一支,自己也点上,随即笑道,“是这样,我这次过来,是想请机械厂研发一台机器。”

  杨康年眼神微凝,目不转睛看着他,“这台机器很重要?”

  陈凡轻轻点头,正色说道,“如果研发成功,再配上卢家湾总结出来的养殖手册,能有助于我国家禽养殖突飞猛进、为农民创收。”

  杨康年顿时浑身一震,满脸严肃地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的!”

  陈凡笑了笑,解释道,“我要研发的,是可以同时孵化几千枚禽苗的活禽孵化机。”

  听到这话,杨康年不禁眼放精光,“孵化机?同时孵化几千枚蛋?”

  如果这种机器真的能研发出来,确实如陈凡所说,对农村家禽养殖有非常大的帮助。

  之前是不让养太多,以及种苗太少,养殖站里经常缺种苗,反倒挑着箩筐卖小鸡的小贩,成了农村鸡苗的主要来源。

  如果能解决种苗稀少的问题,再加上现在对农村家庭养殖没有限制、另外还有集体养殖模式,那么很多地方就可以开启养殖副业。

  只不过……

  下一秒,他便眉头微皱,“据我了解,限制农村家庭养殖的,除了种苗之外,还有防疫和饲料,尤其是饲料问题。

  云湖是鱼米之乡,可能提供的饲料也不过是少量的米糠、麸皮,大多还要依靠菜叶和野菜。连云湖都这样,其他更多粮食产量不高的地方,恐怕很难提供足够的饲料,如果要增加养殖数量,首先就要解决饲料的问题。

  在饲料面前,连防疫都要排在后面。”

  陈凡哈哈笑道,“我刚才不是说了吗,有了孵化机,再配上卢家湾提供的养殖手册,就能解决大部分的农村家禽养殖问题。”

  杨康年看着他,问道,“莫非,卢家湾的养殖场有什么独门手段?”

  陈凡,“对啊,您总不会以为卢家湾的鸡,都是靠吃粮食饲料长大的吧?!”

  杨康年顿时来了兴趣,“快给我说说。”

  陈凡笑着解释道,“鸡子的食谱比较广,除了米糠、麸皮,虫子、野草、野菜、菜叶,甚至小鱼小虾,都可以作为饲料。

  一开始的时候,卢家湾就是提倡每家每户都养殖蚯蚓,然后通过科学的处理之后,用蚯蚓和菜叶、米糠做成混合饲料来养殖。

首节 上一节 61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