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14节

  许启珍一巴掌拍在他胳膊上,“怎么?不行吗?不行你把从我办公室拿走的那箱茅台还回来!”

  陈凡稍息立正站好,“坚决完成任务!”

  许启珍忍不住抿嘴直笑,旁边更是笑声一片。

  不等笑声停歇,许启珍才正色问道,“项大爷情况怎么样?”

  陈凡笑道,“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手术很成功啦。”

  许启珍呼出一口气,“那就好。”

  随即左右看了看,拉着陈凡往楼上走。

  等上了楼梯,才小声说道,“刚才省统战部那边来人,找你的,说是你舅舅从美国找你来了,明天早上到京城,就看他是明天下午直接坐飞机过来,还是后天过来,反正让你做好准备。”

  陈凡顿时傻眼,“舅舅?”

  做好准备?做什么样的准备?

  偷龙转凤吗?

  好像DNA技术是1984年发明的,现在应该不会穿帮吧?

第567章 前因后果

  省城,长江宾馆。

  不同于后世参照国际酒店规则,宾馆的级别低于酒店。改开前,内地的旅店基本上都是以宾馆或招待所命名,大的叫宾馆,小的是招待所。

  只有极少数沿海地区、或从民国时期就存在的老店,才会以酒店或饭店作为后缀,所以这时候的宾馆并不代表档次低,只是命名习惯不同而已。

  作为全省最好的酒店,这里理所当然被指定为接待外宾的涉外酒店单位。

  但是在陈凡看来,其实也就这样,房间里面的硬件设施还比不过文化宫招待所,只是地盘更大、环境更好、服务更优,里面的工作人员全部按照部委要求的“涉外服务标准”执行。

  比如见到客人要问好,每天都要打扫房间、不能随便乱动客人留在房间里的东西、客人有合理要求必须及时解决、……

  其实还比不上后世随便一家星级酒店。

  时代自有客情如此,倒也不用强求。都是社会的主人翁嘛,有点傲气也能理解。

  所以现在陈凡杯子里没水了,就只能自己倒。

  这里是宾馆里面的一间中型会议室,格局和政府单位的会客室差不多,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没有会议桌,只在周围摆一圈单人沙发,每两个沙发之间有一个茶几,茶几上摆两杯茶。

  就好像双边领导会谈一样。

  此时坐在主方首位的,是省里某位主管统战的大佬,在他身旁,依次坐着宣传部、统战部、文化部领导,再就是何青生和陈凡。

  何青生还是沾陈凡的光,才能混进来,否则都没资格挤进这里。

  而陈凡虽然是今天的主角,却暂时只能敬陪末座。

  没办法,听说上面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又加强了,即便是普通华侨回国,也有专人陪同办事。如果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外宾,比如高桥英夫这种,就需要干部出面,上次就是赵科长陪同高桥去寻亲。

  更加重视统战工作之后,当陈凡“舅舅”找过来的时候,这位据说在纽约律师协会担任要职的纽约资深大律师,自然成了省里、乃至统战部最重视的统战对象。

  陈凡对此表示有点心虚。

  律师诶,最喜欢也是最会找证据的职业之一,不会要求重新调查自己的来历吧?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将目光投向与大佬“相谈甚欢”的“舅舅”。

  大约50岁左右的年纪,一米七的身高,上身是一件米黄色Polo衫,还是前几年击败Lacoste,成为世界第一Polo衫品牌的Ralph Lauren。

  品牌logo就是骑着马挥舞马球棍的那个。

  这可是美国精英阶层最喜欢的品牌之一,价格不菲呐。

  不过相比之下,他腰间那条H皮带,更加引人注目。

  可能从大佬到何青生,有一个算一个,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可是陈凡清楚啊。

  不动声色地咂咂嘴,再往下看,是一条裤脚放大、类似喇叭裤的西裤。

  这也是今年美国最流行的时装款式,如果他穿着西服,那西服应该有高高的垫肩、上半截部位非常宽松,到了腰部收窄,然后在下摆处又放宽,好似一朵绽开的鲜花。

  如此搭配起来,便是一套最流行的西服。

  (这种)

  脚上不用说,自然是一双油光锃亮的黑色皮鞋。

  就这身打扮,妥妥的精英人士。

  这次他过来,并不是自己独行,而是带着家人一起。

  他旁边那位、似乎还带着几分旧时代气质的中年妇女,穿着一身套装,身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只在手腕上戴着一块精美的女士手表,这位便是舅母了。

  舅母不是律师,却是一名“媒体人”,供职于WETM-TV,即美国纽约广播电视台,也是美国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前身纽约广播电台、后来转型的电视台,如今是NBC在纽约的电视台成员。

  由于美国广播通信立法规定,全美并没有统一的电视台,而是由多家地方电视台组成的广播电视网,所以事实上这家WETM-TV可以视同为NBC。

  看她的打扮气质,应该不是下层员工,至少也是个中层经理,就是不知道负责什么部门。

  除此之外,她还是纽约时报的特约撰稿人。

  反正从另一个白人老外对他们两夫妻的态度,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再过来是一个应该不到20岁的少女,衬衫、牛仔裤配运动鞋,安静地坐在母亲旁边,只是眼睛不断往陈凡这边瞟。

  正好与陈凡打量的视线碰上,两人都相视一笑。

  陈凡抿着嘴微笑,心里暗暗评价,果然在那边生活的人大部分都很外向。

  至于最后两个白人,刚才见面的时候介绍过,一位是美国驻京城联络处的副联络员,也是对舅舅两口子十分热情的那位。另一位是舅舅的助理,同时也是一名律师。

  会谈的时间不短也不长,半个多小时,先由我方大佬发言,陈述了我国当前的相关政策,尤其表示欢迎华侨多回来看看、多与国内的亲人交流、多打钱。

  咳咳,打钱没那么直接,大约就是国内物产丰富、质量上佳、且能解思乡之苦,不妨多买一些……这类意思。

  周正东大律师【James·chow, esquire(本来是先生、绅士的意思,在美国是大律师专属尊称、不分男女)】先对国内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变化表示欢迎和赞赏,同时表示乐意将国内的真实情况带回去、与海外广大华侨分享,并希望与国内有更多的交流。

  陈凡大概总结了一下,就是好话一箩筐,半点实惠也冇。

  果然是律师,讲话滴水不漏,没一点实在的。

  不过场面倒是灰常融洽,充分展现了双方成熟的政治素养。

  会谈结束,省里的领导也不拖泥带水,与周正东握手告辞。

  其他人也都跟着他身后离开。

  何青生拍拍陈凡的胳膊,小声说道,“放轻松点,有事说话。”

  陈凡抿嘴笑了笑,将他送出会议室门,等他们走远之后,才转身进去。

  两个老外跟周正东打了声招呼,随后对着陈凡友好地笑了笑,也跟着出去。

  最终只有他们“一家人”留下来。

  直到大门关上,周正东才呼出一口长气,双眼注视着陈凡,径直走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把出生日期,改到了腊月初一?”

  陈凡眨眨眼,迟疑了两秒,“啊,对。”

  周正东尽管努力压抑情绪,可眼眶已经有点泛红,他感慨地点点头,“好孩子、好孩子。”

  陈凡抿着嘴,不知道该给什么表情。

  之前朱公安拿着陈凡的档案去找他的时候,就跟他说过,腊月初一是陈凡母亲的生日,按照档案记录,他自己的生日应该是正月14。

  可是他自己的生日确实是腊月初一啊,便坚持没改,没想到,现在让找上门来的舅舅破防了。

  周正东调节好情绪,抬起头继续说道,“你出生的时候,我与你母亲还经常通信,她说了很多关于你的事情,只是……”

  刚调好的情绪,又有些不连贯了。

  周亚丽立刻走过来,挽着他的手臂,“爹地,还是坐着说吧。”

  周正东点点头,转身走到刚才自己的专属位置上坐下。

  这回轮到陈凡“牛逼”起来,直接一屁股坐在刚才大佬坐过的位置,……还不忘把自己的茶杯端过来。

  他也不知道聊啥。

  如果是聊别的,不拘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山医相卜、数理化生、……他都能接上话来,绝不会让话掉地上。

  唯独这亲情,抱歉,穿前和穿后都不熟。

  便只能干咳一声,提着茶几后面的热水壶倒水。

  看到陈凡这个样子,周正东满意地笑着点点头,又转头瞟了一眼自己的女儿,嘴角微撇,似乎有些嫌弃的样子。

  周亚丽噘噘嘴,她在家里可不用干活儿,倒茶这种事,确实从来没碰过。

  陈凡倒好水,将水壶放到一旁,见三人还直愣愣地看着自己,便咧嘴笑了笑。

  周正东看着他,眼里带着几分哀伤,等他坐下来,才叹着气说道,“你和你母亲长得很像,只是她更柔和一些。”

  随即靠在椅背上,两眼没有焦距看着前方,慢慢说着当年的事情。

  陈凡听得很认真,只是表情一直绷着,显得有些严肃。

  简单点说道,就是周家祖籍在东北辽宁,商业根基则在天津,当年在东北一带,也算是够得上档次的大地主、大富商,靠着东北的资源、在大码头天津和上海经营“北货”,混得风生水起,身家不菲。

  后来东北沦陷,周家也就失了根基,勉力支撑了一年后,发现小六子和老长完全没有收复国土的意思,周家老爷子不禁万分失望。

  加上当时国内时局混乱,丢了根基的周家,也不想再任人宰割,周老爷子便将心一横,把所有资产全部甩卖,借着几位外国客户的关系,带着家人和老仆漂洋过海去了美国。

  当时美国是个什么情况呢?

  1929大萧条都知道吧,牛奶倒河里的那个,课本上都有。

  这场大萧条一直持续到33年才结束,周家人过去的时候已经是32年,可是这一年依然有200多万美国人无家可归,甚至包括因为大旱三年而破产的农场主、曾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乃至于部分小企业主、银行家、……,总之挺惨的。

  这还不是最惨的。

  为了找工作,有人彻夜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了1500公里、曼哈顿招聘300人却吸引来5000人,华盛顿州有个家伙,为了让人请他当消防员,竟然跑到树林里放火。

  都是为了一口吃的。

  而这些统计数据中,竟然还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口。

  最关键的是,这场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很快便蔓延到欧洲,……然后成就了一个美术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周家一大家子人晃晃悠悠到了美国。

  但是面对满目疮痍,在周家老爷子眼里,却是满地都是黄金啊!

  到处都是便宜的土地、还有不用给钱随便给口吃的就给干活的劳动力,原来西方列强也是这么惨的吗?!

  于是一下子就戳破了周家人对漂泊异乡的忐忑。

  然后老爷子便开始大展拳脚。

  他并没有和许多华人一样,将目标放在进入美国的第一站旧金山,而是听取美国朋友的建议,横穿整个美国,去了当时全美最繁华的城市纽约。

  然后开始买地、招人,大干特干。

  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选择吃独食,而是深谙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再加上有美国的客户老朋友友善地给了一些建议,便开始广交朋友。

  小到警察、警长,大到市议员,都是他结交的目标。

首节 上一节 514/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