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第一站,却落在了地委。
云湖棉纺厂,厂长办公室。
姜恒看着陈凡,感慨地说道,“你可真够累的,前几天来我这里,还是要去省城,这才过了几天,结果你又说要去省城,你这是跑了几趟啊?”
陈凡喝着茶,抬头笑道,“也没几趟,就是第二趟而已。”
顿了一下,他解释道,“小本子寻亲的事情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等外汇到账。我听省宣传部的赵科长说,他每天都在关注外汇动向,目前这笔钱已经到了香港中银,剩下的等外汇局和省外贸公司那边核实完相关信息、再走完流程,就能把汇款单发过来。
不过外汇已经被截留,发给我的汇款单也只是人民币,如果你们要申请外汇,就要抓紧时间了。”
旁边沈雪怡提着茶壶给他续水,笑道,“这事我们跟轻工处和省厅做了汇报,如果是小额外汇需求,省厅可以批准,如果要大额外汇,就需要经过纺织工业部同意。”
她说着看了看姜恒,再转头看向陈凡,“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目前还在梳理棉纺厂的工作,幸运的是,前几年的大风并没有影响到生产,需要矫正的问题不多,但机械老化、高级技工、高级机修工不足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果不着手进行改变,会对棉纺厂的生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一个,现在棉纺厂承担着很大一部分棉纺任务,所以我们想申请外汇,购买一批现代化的生产线。”
她突然呵呵笑了几声,“只是这样一来,你赚的那点外汇就不够用了,这事儿急不来,还是要从长计议。”
陈凡缓缓点头,笑道,“我赚的那点外汇,也只是个添头,也就小单位看着眼红,想着能分点额度买点外国的资料或小型设备,像棉纺厂、机械厂这样的大型工厂,就几乎没用了。这事儿我都没跟机械厂那边说过。”
姜恒笑了笑,说道,“也不是说没用,还是有点用的。我也跟上级部门做了汇报和申请,他们听说是你赚回来的外汇,答应先给我们厂批5000美元,用于购买国外的图书资料。
技术科听到这个消息,一个个都开心得不得了,他们还嚷嚷着要请你吃饭呢。”
陈凡哈哈笑道,“吃饭就不用了,要是他们能多学点新技术,那这些外汇就没有白费。”
聊了几句,陈凡又问道,“姜叔,棉纺厂想要进口国外先进生产线,想好做什么样的产品没有?”
姜恒不假思索地说道,“棉纺厂承担着国家纺织任务,重中之重就是棉花,所以我们想的还是棉纺织这个方向。”
陈凡沉吟两秒,说道,“如果是棉纺织的话,其实我国的棉纺技术并不落后国外多少,丽丽现在在纺院上学,这点她应该比较清楚。”
姜恒心里微动,看着他问道,“听你的意思,似乎有其他方面的建议?”
现在云湖汽车厂已经正式挂牌成立,陈凡为机械厂设计了两款汽车的事情,也彻底在地委工业圈子里传开。
他倒是希望能从陈凡这里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建议。
只不过,自己这个准女婿,还懂纺织方面的东西吗?
看着姜恒,陈凡笑了笑,说道,“建议算不上,只是一点想法吧。”
顿了一下,他将话风一转,问道,“姜叔,您对羽绒服有过了解吗?”
“羽绒服?”
姜恒转头看了一眼沈雪怡,再回过头来看他,轻轻摇了摇头,“听说过,但是了解不多。”
这时沈雪怡突然说道,“我知道一点。”
陈凡和姜恒立刻将目光投向她。
沈雪怡边想边说,“羽绒服的特点是轻、软、暖,面料是‘涂层尼丝纺’,这种面料具有防水、透气、密度高等特点。
内里使用鹅绒、鸭绒这样的天然生物材料进行填充,然后用尼龙布做内里,将绒毛密封之后,就可以使用其他布料做里衬。
但是,尽管这样的布料密度很高,可想要完全不跑毛,还是比较困难,所以一般会采用两层、甚至多层布料,最多的好像是可以做到6层。”
姜恒边听边思考,等她说到这里,当即问道,“那这种服装对比传统棉衣有什么明显优势?”
沈雪怡立刻说道,“我看的资料上面说,200克的羽绒,相当于400克的丝绵、或者600克的棉花,衣服越大,优势越明显。而且羽绒面料可以防水防风,又很轻便透气,非常适合冰上运动员使用,包括登山运动员也是很好的选择。”
说到这里,她忽然想起来什么,“哦,75年5月,女登山运动员潘多一行9人,就是穿着羽绒服,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为她们研制登山装备的,就是上海延吉服装厂,登山队员的装备,是他们工厂自行研制的羽绒服面料生产线生产出来的。
除此之外,江西的‘鸭鸭’公司也从72年开始生产羽绒服,最早的布料是从国外进口,现在就不清楚了。不过他们在72年就对外出口羽绒服创汇,生产的产品也主要面向国外,承担国内生产任务比较少,所以商场里的羽绒服一直都是紧俏货。”
姜恒听完之后,不禁摸了把脑袋,苦笑道,“烧了三四年锅炉,连这些‘前沿’科技都快脱节了,要不是今天小凡聊起来,我还真不太了解。”
沈雪怡笑着安慰道,“你是棉纺方面的专家,跟羽绒面料不是一个路数,不了解也很正常。我说的这些,也是这些天翻阅旧资料的时候看到的。”
她转头看了看陈凡,“要是小凡早两个月来,我也是两眼一抹黑。”
陈凡则满脸好奇,他只是想着建议棉纺厂引入一条羽绒服面料生产线,没想到如今国内已经有了,就是不知道上海那边卖不卖?
姜恒转头看着他,问道,“你是想让棉纺厂做羽绒服面料?”
陈凡点点头,笑道,“刚才阿姨解释得很详细,羽绒服对比棉衣,有很大的优势,现在只是受困于相关厂家产能不足,才使得羽绒服成为紧俏品。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棉纺厂能够引进一条羽绒服面料生产线,卢家湾那边依靠丰富的鸡鸭鹅绒毛资源,就可以开办一家羽绒服装厂。
如此一来,棉纺厂拓宽了业务渠道、卢家湾多了一条财路,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产品可供选择,岂不是多赢?!”
第550章 报到
多赢不多赢,陈凡做不了主,姜恒也不能独自拍板。
现在的企业单位还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在上级下达的任务范围内,单位领导班子可以全权决定。可是但凡超出一点点,就需要往上面打报告、发申请。
所以棉纺厂能否顺利增设一条羽绒服面料生产线,谁也不敢保证。
除非能再等几年,过了80年代初期之后,那时候企业的自主权就能大很多,而且上级对企业进口生产线的审批也会放很宽,后世很多耳熟能详的品牌,几乎都是这个阶段出现的。
不过陈凡没想等,要不了两三年,各种各样的民间经济就开始逐渐活跃,到那时候再上马,市场难度无疑要大许多倍。
何必放着空白市场不去占领,非得等几年后去跟别人竞争呢?
如果棉纺厂能申请下来自然最好,万一实在不行,他也有办法搞定一座羽绒服工厂。
不过那时候他可就有话说了。
改开初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不全都是“集体股份”,有许许多多胆子大、心眼子还多的人,打着集体企业的名号、行挂靠之实,给实际上的私营企业套了一层集体的壳子。
几乎要到80年代中期,上面发文对这种“伪”集体企业进行清理,才少了一大批名义上的乡镇企业。
可人家早就把钱赚到手,而且那时候的民营企业政策也宽松了不少,于是经过一番改头换面,便成了我国第一批民企。
然后就有了“84企业家元年”。
陈凡没想过当企业家,主要没那份心思去搞管理,不过往里参一股,然后拎着鞭子,站在旁边督促卢家湾的人才努力工作,还是没问题的吧。
怀着以后坐在家里等分红的美梦,陈凡开着车到了省城。
今天出发比较早,这时候还没有天黑,陈凡想了想,考虑到车子后备箱里的香烟还没拆箱,便果断决定暂时不去省作协分会,而是直接到学校报到。
作为成立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牌重点大学,省城地图上自然少不了江大的坐标。
拿着地图看了几眼,陈凡便开着车直奔江大。
十几分钟后,在省城东北角的位置,找到了学校。
陈凡将车停在校门前,弯腰往里面看,和复旦、北大的平坦不同,江南大学坐落在几座小山上,高大的梧桐树迎风挥舞,山林间碧绿色的琉璃瓦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显得巍峨大气。
看了几秒后,他便重新发动汽车,往校园里面开去。
然后很正常地被拦下。
“证件。”
陈凡看看站得笔直的战士,心里直犯嘀咕,北大复旦都没有战士站岗,这里竟然有?
其实除了各个大工厂的保卫部门,这年头很多单位门口都有战士站岗执勤,这些战士都是由当地武装部委派,只是后来上级出了新规定,大多单位都按规定撤勤,仅保留政府和司法等重要单位还有战士站岗守卫。
北大复旦没有,或许只是当地没有安排,而这里有,也只是当地做了安排,仅此而已。
面对战士,陈凡掏出自己的介绍信和录取通知书,“同志,我是来报到的。”
小战士接过证件仔细看了看,颇为古怪地看了一眼陈凡,随后将证件还给他,“请到传达室登记。”
这么年轻的研究生?比好多本科生都要小哦。
陈凡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在校门旁边还有一间小房子。
所以传达室和门卫不是一个系统?
没办法,他只能下车,拿着证件颠颠地跑过去。
里面坐着一位老大爷,靠窗的桌子上堆满了信件,桌角放着一台收音机,老大爷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脑袋随着收音机里传出的京剧一摇一晃,手里的蒲扇还不忘时不时地扇两下。
看见陈凡进来,老大爷纹丝不动,只是下巴轻抬,“找谁?”
陈凡乖乖地奉上录取通知书,“大爷,我来报到的。”
老大爷,将蒲扇一扔,接过去还没看,便说道,“这都几月份了才来报到?你这上学都不积极啊。”
然后再一看,“哦,原来是研究生?”
他抬起头打量陈凡两眼,“年纪不大,就考上研究生,那你成绩一定很不错。”
顿了一下,老大爷咧着嘴笑道,“小伙子,你来早咯,明天才是研究生报到的日子,你今天过来,我都不知道该让你去找谁。”
陈凡张张嘴,正要说话,这时老大爷眉头微皱,想了想说道,“这样,你干脆就去找你们文学院的老师。”
他说着起身站起来,对着陈凡招招手、走出传达室,指着山间一座古式建筑说道,“看见那座房子了没有?”
陈凡走到他身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轻轻点头,“看见了。”
老大爷将介绍信和录取通知书还给他,笑道,“那就是文学院的教学楼,现在学生少,全校还不到2000人,可校园地方大,可以死劲造,你们文学院就独占了一栋楼,你过去随便找个人问问就知道了。”
陈凡收好证件,掏出烟递过去一支,“谢谢您啊。”
老大爷也不客气,接过烟挥挥手,哈哈笑道,“别客气,你们都是知识分子,以后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陈凡笑着挥挥手,“是。再见。”
然后转身出校门,上车开着往里走。
老大爷目瞪口呆,嘴里叼着的烟都快掉下来,开吉普车上学?这是哪个单位的干部啊?
等等,刚才介绍信好像是一个什么生产队的?
现在的生产队都这么牛了吗?
陈凡开着车往上走,进到里面,更能领略校园之美。
此时正值傍晚,夕阳映照着校园,将满山的树叶涂上一层红色,学校的道路上空无一人,与后世大学里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转过几道弯,陈凡来到文学院的教学楼前。
停稳下车,驻足聆听,教学楼里传来一声声老师讲课的声音,除此之外,只有风声和树叶飒飒作响。
面对这种环境,他似乎有些不忍破坏。
不过想到自己也是来求学的,便理直气壮往里走。
现在的教学楼里还没有指示牌,暂时也没看到人可以问路,他便袖手闲逛。
不觉走到一间教室旁,透过玻璃窗,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人。
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正在讲文学概论。
这门课陈凡看过书。
或者说,文学类专业的相关课本,只要是能找得到的,他几乎都看过。
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他就听出来,现在这位老师讲的文学概论,用的是十几年前的课本。
我国的大学本科学制也经过多次调整,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有过一段时间的四年制,到了50年代中后期,本科改成了5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