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那么巧刚好在刺杀完成,就出现在了现场,后来又亲眼见证了那些刺客的‘闭嘴’,是十分可疑的
“皇上,臣也不知蜀郡王为什么替侯君集隐瞒,可那天蜀郡王受伤回府后,十分愤怒,他亲口对臣说过,那些刺客就是侯君集派去的,在现场的时候,侯君集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还口出威胁之言。”
李世民眼神一冷:“哦,侯君集说什么了”
“侯君集当时对蜀郡王说,他打了一辈子仗,老婆孩子都让人杀光了,只有海棠一根独苗。谁要是敢打他女儿的主意,不管他是谁,不管他身份有多尊贵,背景有多深,他侯君集豁出老命,也要报复他”
“临走时,侯君集还威胁蜀郡王,说郡王运气真是好,若是那些胡人在箭头上抹上毒药,由其是见血封喉的狼毒,恐怕就这会儿功夫,郡王就算不死,也得去掉一个臂膀。”
权万纪也清醒了下来,他知道,身为蜀郡王的人,刚刚说的那么多都是对蜀郡王十分不利的,容易让人怀疑自己的立场。
所以此时一口咬死侯君集,也可以撇清自己心向太子的嫌疑。侯君集是太子的铁杆,攻击他就是攻击太子,两边都攻了,自己的立场就容易让皇上相信了。
虽然暴露自己心向太子的可能性不大,但权万纪却宁可小心些。
而且,攀扯出来的大人物越多,才更让皇上忌惮,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他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才更容易脱身。
果然,李世民听到这里,眉头紧锁,沉思起来。
他和侯君集在一起并肩做战十多年,侯君集对他一向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在李家起兵后,侯君集毫不犹豫的站在了他这边,成为他的前锋大将,立下战功无数。
在玄武门的时候,侯君集也是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资历比尉迟敬德还要老,忠诚更在李靖程知节之上。
自己也是有感于侯君集为了自己,老婆叫人杀了,儿子也战死了,只有一个女儿,这才定下了两家的亲事,意味着只要他在一天,侯家就和李家就不分彼此。
侯君集就像一只伤痕累累的孤狼,只有海棠这一条血脉了。
可想而知,他会将女儿看得有多重,若是自己的话也一样,虽然自己有这么多子女,可自己独爱淑妃的女儿安康。
不管谁动了安康,自己也会和对方拼命的。
李恪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攻击侯君集就算了,竟然去碰海棠,侯君集没宰了他,就已经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了。
难怪自己总觉得这次的刺杀案有些怪怪的,即然刺杀李恪,怎么刺客连李恪都不认识,冲向了坐在马车里的人,而且一般这种刺客为了确保成功,都是无所不用其极。
箭上抹毒药是常规操作,没抹才不正常。
原来是这样,一起看似普通的刺杀案后面还藏着这么多的隐密内情。在程蕴良死后,李恪没有了证据,自然也不敢再起衅,再加上侯君集那副不要命的架势,估计也吓住了李恪。
在这种情况下,李恪打海棠的主意没有成功,再将内情说出来,无论是侯君集还是太子都得罪死了,满朝文武都会不耻这种行为,思前想后之下,李恪选择了暂时认怂,结束掉这次事件。
而侯君集之所以没有将事情做绝,也是不想影响到自己女儿的婚事,在干掉程蕴良,李恪妥胁之后,也默契的不再节外生枝,所以自己这个皇帝就被蒙在鼓里了。
李世民气愤的在房内走来走去,一是生气,这么大的事情,下面的人斗成这个样子,自己这个皇帝竟然不知道,那他们那天拉起军队干起来,是不是也可以无视自己的存在。
第二个是生气李恪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竟然一而二再而三的去挑衅侯君集这么一个军方重将。他真当侯君集是吃素的,乱世刚刚结束,这些人刚刚才从沙场上下来,他们的刀口上还滴着血呢?
他们真的疯起来,连皇宫都敢攻打的,皇帝的脑袋在他们眼里,也是肉长的,皇权抵不过他们手中的钢刀,上一个肆无忌惮向文臣武将们下手的皇帝,已经在江都被勒死了。
前车之鉴,谁不害怕.
这些悍将们见惯了王朝更迭,从心底里不会把现在的大唐太当回事,前隋文帝时期,实力不比现在要强大多了,周围十多个国家和势力的使者前来朝拜,突厥的可汗还要隋文帝下旨册封。
那时候文臣如云,武将如雨,国力何等强盛。
但不过二世,就轰然坍塌,被大唐取而代之了,谁知道大唐又能延续多久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自己面对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们,也得小心翼翼的去处理,以抚慰为主。而李恪一个毛孩子,却不知天高地厚,拿着程蕴良的一封折子就奏了上来,自己明明都驳了回去。
却又不甘心,先斩后奏,撺掇着魏征,竟然带兵去搜查侯君集的府邸。
要知道,侯君集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大批出身和经历类似的军方将领,身为朝庭的国公,右卫大将军,和皇帝的关系这么亲近,却被李恪这么一个小字辈的人欺负到这种程度。
非但那群秦王府的将领们有意见,就是其他派系的将军们也是暗暗不满。
大家多年带兵,刀里来血里去的,都是在死人堆滚过多少回的人了,侯君集为了大唐一家老小都死光了,就是贪点钱财那又怎么了,何况还是战场上缴获的,又不是喝兵血,从朝庭的公帑里苛扣下来的。
你李恪一个靠着父荫才当上亲王的毛头小子就这么看我们不顺眼,逮着机会就往死里整,没有我们这些人抛头胪撒热血的,你有什么资格当上亲王,享受现在的荣华富贵和高高在上?
对于侯君集贪污一百万公帑的事情,李世民不是不相信,也不是查不清楚,是压根就不想管。
大唐刚刚从乱世中走过来,立国不久,骄兵悍将的群体很庞大,而且背方还有突厥年年寇边,时时威胁着大唐的安全,朝庭还要倚重这些人为大唐抵御外寇,保家卫国。
将帅私吞缴获的事情司空见惯,李世民就是从一个将军一步步走过来的,他能不知道吗?
正是因为朝中多次弹核军将贪污的事情被李世民压了下来,所以魏征才有所顾虑,做为一个老臣,魏征是知道这里面的轻重,知道李世民的为难的。
李恪一个初生茅庐的牛犊子,却不知这里面的厉害,以为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随便处置犯罪的臣子,将前面的事情都办好了,这才找到魏征,把形势给逼到了墙角处。
而且侯君集一次就贪污一百万贯,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魏征也想杀鸡敬猴,震慑一下朝中武将们的贪腐之风,多少让他们有些收敛,别那么张狂。
所以两人一拍即合,直接越过皇上,抄了侯君集的家。
可是魏征是个文官,他也未必能衡量到此事背后的利害得失和影响之大。实际上这件事情非常危险,因为李恪触动的是整个武将体系的整体利益,容易引起诸将的反弹。
当然了,若是证据确凿的话,他们不会以侯君集贪污的事情说事儿,但马上就要展来的定襄大战,这些将领们若是态度消极,出工不出力,就够李世民喝一壶的了。
李恪此举直接将李世民给放到了火炉之上,其实证据并不难找,就像岑文本说的,一百万那么大的一个瓜,只要想找,肯定就找得到,这么一笔财富,总要有个落脚点。
何况,窦氏的福源盛就在那里,再讲信用,皇上要查,他们也不敢隐瞒,所谓的死也不会透露主顾的一丝秘密,那是不包括皇上的。
但李世民要是真的查出了证据,不但是个诺大的丑闻,而且依律侯君集一家老小都保不住。若是真的杀了,兔死狐悲,诸将就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庭,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就算是李世民面对这种事情,也不敢深究,还得维护侯君集,不然万一将军们认为是李世民要兔死狗烹,要卸磨杀驴,行汉高祖故事,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可若是不杀,朝庭威信何在,律法军规何在,贪渎百万公帑你都不处理,那以后律法在臣民们的眼中就是一张废纸了,这对朝庭的恶劣影响更是无比的严重。
进退唯谷,李世民深知这里面的轻重,一个处理不好,就是天大的灾难。
第743章 皇权和军权的隐秘较量
2024-07-13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往侯府去制止,要知道一个帝王都等不到第二天,入睡后又爬起来紧急出宫去处理的事情,能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匆忙之下,还不忘叫上了在宫外的房玄龄。
那么着急就是为了不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李世民连查都不去查,直接当众宣布,那一百万就是抚恤飞虎军遗属的,就连房玄龄也马上为这件事做了背书。
除了被李恪拿到的银票本就是皇上给的之外,房玄龄也知道此事根本就不能查。
房玄龄考虑的是侯君集不但是奏王府军方势力的核心,玄武门九功臣之一,刚刚平定了襄阳丁节乱匪,功勋卓著,而且现在还是朝中的右卫大将军,掌京畿之地一半的禁卫军兵权。
私下又编练着飞虎军,女儿和太子的亲事也定了下来。
此时暴出他贪污百万公帑,这让朝庭如何向天下人交待,侯君集代表了一大批军方势力,未置可否。但马上要展开的定襄会战,侯君集不是带兵冲在前线,就要坐守京城,稳住后方。
现在根本就没有时间让李世民再去从容的调整布署了,若动侯君集,要花多大的代价啊!
可突厥却不会因为大唐内部调整而停下脚步,现在两方都知道,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马上就要展开,胜则执掌这天下沉浮,败则成为阶下囚亡国奴。
现在就是一场巨大暴风雨的前夜,大家都在厉兵秣马,为接下来始无前例的惊世一击积蓄实力,谁都停不下来。
做为宰辅核心的左仆射,房玄龄知道,李世民为了对付突厥,对内部的文武百官和世家豪族们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就是为了统一所有的意见,一致对外。
先搞定突厥,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然后再从容治理内部。
这是国策,绝不能因为一些贪腐的事情影响到大局,所以侯君集贪读的事儿根本就不能查。
李世民也不想查,这一点房玄龄知道,李世民知道,侯君集更知道。
不然侯君集怎么敢用这种事情设下陷阱,诱惑李恪上钩,他是瞧准了李恪年轻幼稚,性格冲动又贪功心切,又没有那份眼力和阅励,看不到这件事情背后皇权和军权的隐密较量和博弈。
更看不到大唐目前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大势,这才一头扎进了这无底深渊,这个亏是吃定了.
其实侯君集这么做也担了很大的风险,他是在透支自己和皇上的交情,更是利用了李世民对朝堂的布局和接下来的定襄会战来逼皇上放弃李恪,支持太子。
李世民做为一个乱世中杀出来的帝王,眼界能力手腕都是上上之选,看清了这背后的玄妙,所以只能当机立断,选择牺牲李恪,革去李恪亲王爵位,将其一脚踢出了争储的逐鹿场。
对贪污的事情视而不见,安抚了侯君集,并且在定襄会战之前快速的让太子和海棠成了亲,给了侯君集一个定心丸。稳住了侯君集就是稳住了整个军方派系,为未来战胜突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魏征,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是训斥一番了事。李世民知道侯君集的目标是李恪,而魏征只是适逢其会,是不是重惩魏征,侯大将军根本就不在乎。
后面的事情也证明了,李恪一出局,大家都安心了。
可事情都过去了,好死不死的,程蕴良又冒了出来。说到这里,李世民还要暗暗感谢侯君集,若不是侯君集当机立断,程蕴良一入宫,就会掀起一场官场的地震,到时候自己就真的难办了?
说不定再掀风波,大家把突厥的事情放到一边,先开始内斗了,这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何况,侯君集并没有将事情闹大,只是解决了程蕴良,没有把李恪怎么样,这就是顾全大局。
而程蕴良和李恪却不知道,目前还远没有到收拾这些将领们的时候,外面有突厥在北方虎视耽耽,内部有世家大族待机而动,大唐还站在悬崖边儿上,没有真正的安定下来。
这些将领们,由其是像侯君集这样忠于自己的将领们,对自己和大唐还很重要。
就是要收拾他们,怎么着也要等到定襄会战过后,大唐彻底稳定下来后,周边没有威胁到大唐的军事力量后。那时候不用他们,自己也会动手开始削减诸将兵权。
将归于朝,兵散于野的。
可惜,程蕴良只看小节,不顾大局,不到三十岁的实权正四品高官,襄阳刺史,已经是朝庭的一方重臣了,还不知足,为了自己的政绩,抓住一些缴获,就和一个手握军权的将领斗了起来。
侥幸逃脱后不来找自己,反而在深夜找到了蜀王,结果被蜀王利用,死得不明不白。
李世民对程蕴良的下场没有半点同情,自己给他的已经够多了,不是哪个大臣都有机会进忠烈祠,永享供奉,福荫子孙的。正因为里面有侯君集的事情,自己才这么大方,给他一些补偿。
可程蕴良不甘心躺在忠烈祠里,想利用蜀王,打倒侯君集,重新回到权力场上,继续风光。
飞虎军里一百万贯只够买一个四品的中郎将,而侯君集的正三品十六卫大将军,还有从一品的国公爵位,又值多少钱,岂是区区一百万贯能买到的。
程蕴良还是太年轻了,少年得志,骤居高位,有些得意忘形。对于权力场上的事情根本就不清楚,官场上有明面的一套东西,也有暗底下的一套东西,私下的那一套往往更重要。
三品以上实权官职,哪里是立功就可以升上来的,那些位置都是权力稳定的需要。
忠诚和能力是第一位的,正直和清廉都是次要的。
而偏偏侯君集的忠诚和能力都是顶尖的,是李世民权力圈子核心的一员,更是目前李世民稳定江山社稷,巩固权力的重要一根支撑。
他哪儿是东宫的柱子,是自己太极宫的柱子,自己岂能任由程蕴良和李恪毁了他。
况且,李恪并不是基于国家安定的考量,而是出于攻击太子的权力斗争需要,眼界窄了不说,选择的目标,使用的方式也十分的愚蠢,所以失败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段时间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底下竟然酝酿着这么汹涌的暗流,而这些情况自己都没掌握,这让李世民十分的懊恼,觉得自己做了皇帝后,过于注重讲究正大光明了,以致于对形势的把控,隐隐有些失控。
这是李世民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想到这里,更是坚定了要把百骑司运行下去的想法,不但不能废除,还要充斥力量,加大投入,增加自己的耳目,扩展更多的信息渠道,加强对形势的掌握。
可马宣良明显不是干这种事情的料,朝中有什么人能当此任吗?
李世民思索了半响,一转头,忽然看到地上跪了一个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刚太过走神,竟然忘了还有臣子在御前对奏。
眉头一皱,正要发话让权万纪滚蛋的。
忽然心头一动,自己真是骑驴找骑啊,眼前的人不就是自己需要的人才吗?
权万纪之前最高只做到六品的鸿胪丞,现在更是从七品,在朝中不显山不露水的。
而且此人三十多岁,正是一个官员最年富力强的时候。
权家是官宦世家,不算大豪门,却也不是普通庶民。从小渎书,有头脑有文采又有见识,在李恪身边也是充将谋士的作用,以前跟着封德彝,也知道权力场上的规则。
做事情不会冒冒失失的,也不会像马宣良一样畏畏缩缩的。
程蕴良不到三十,就做了朝庭正四品的一州刺史,而权万纪三十多了,背靠蜀王,封德彝这样的人物,之前才做到从六品,说明此人和他们的牵扯也不深,背后也没有更大的能量来支持。
人称‘赛诸葛’当然是扯蛋的,但也说明了,此人还是有一些头脑的,刚刚自己也是亲眼看到的,权万纪还是有一些急智的,至少察言观色的水平比马宣良要强,脑瓜子转的也快。
之前的散布谣言和飞虎军的事情,说明此人虽然有些想法,但也没那么历害,至少不会让自己把控不住。
这样的人来给自己掌握百骑司,在自己的掌控下,做些具体的操作,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且此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吃得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的,仅次于胡成了。刚刚的奏对也表明对方并不是魏征那样的诤臣,油滑的很,那自己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此人天生就是当狗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