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导演从文艺片开始 第5节

  那对新人夫妇自己也找了一个乐器队来奏他们彝族的音乐,还有附近村子的年轻人来配合跳他们的彝族舞蹈,是足够拍好这场戏,而且还是原汁原味的。

  但李艺书还是坚持这么做。

  倒并不是为了1:1还原,而是为了更好地在日后报名参加电影节的时候卖出去。

  如今虽然改革开放十来年了,但国外对于国内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亦或者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加上张一谋拍摄《红高粱》夺得了柏林金熊奖后,红色就成为了外国人对于国内的第一印象。

  再之后,张一谋拍的《菊豆》,也同样是以大红色为主基调。

  所以《那山那人那狗》配上一点红色的基调,还是很有这个必要的,同时这种质朴的民族特色,同样是能够带给观众别样的观影体验。

  “蒋琴琴来了没有?”

  李艺书对着身边的场务问道。

  “我通知了。你看,在那边来了。”

  场务突然指向了右手方向。

  李艺书转头看去,只见蒋琴琴缓缓的自远处款款而来,头上的银饰在轻微的晃动,长长的裙摆拖在地上,行走时带起微尘。

  “艺书哥哥,我这身怎么样?”

  蒋琴琴快步走来,到了李艺书的面前,笑盈盈的转了个身。

  夕阳西下。

  余晖照射在蒋琴琴那未施粉黛的脸蛋上,

  一对黛色秀眉如柳叶般,卷翘浓密且细长的乌睫张合着,黑白分明如秋水的双眸黑如玛瑙,熠熠生辉;高高的鼻梁,小巧的鼻翼,未涂色却嫣红如玫瑰的唇瓣,小巧的面颊正微微颔首,羞涩的看着自己。

  人面桃花相映红!

  李艺书心扑通扑通的跳动着。

  这可比他重生前接触的那些小明星美的太多了,那些网红脸美则美矣,却丝毫没有让人心动的感觉。

  难怪就连合作了那么多大美人的琼瑶,在见到年轻时的蒋琴琴后,都会忍不住赞叹其美貌。

  李艺书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很漂亮!”

  “嘻嘻~”

  蒋琴琴那楚楚动人的大眼睛,顿时笑眼弯弯,宛如天上的月牙儿。

  琼瑶曾评价蒋琴琴:轻柔似水、灵气逼人。

  不过在李艺书看来,还得再加上八个字:初发芙蓉,人面桃花。

  这十六字才能完美的描绘出蒋琴琴的美丽与灵动。

  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

  年轻男女纷纷走上前来,围绕在篝火旁,相互手拉着手,跳着轻快的步子,嘴里唱着动人的山歌。

  乡邮员的儿子牵上了彝族姑娘的手,俩人跟着大家的步伐,边走边跳。

  当镜头推进的那一刻,二人四目相对。

  火光照射下,彝族姑娘嘴角带笑,眉眼含情,直勾勾的盯着儿子。

  噗通噗通——

  此刻,他的心在蓬勃的跳动着。

  不远处。

  站在角落处的赵雪,瞧见这一幕,心情大好的同时,也是哼唱起来。

  求追读,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荐票,各位大佬求数据呀!新书太需要了!

第8章 【三月剧组杀青,欧洲三金的喜好】

  三月桃花似火红,春风一夜满园中。

  时间悄然来到了三月中旬。

  “咔,杀青了!”

  伴随着最后一个镜头拍摄结束,李艺书也是重重的松了口气。

  总算是拍完了,接下来花上十天半个月剪辑,期间找人配乐,估摸着四月初就能看到成片了。

  快一点的话,月底之前也能搞定。

  既然杀青了,那就回家吧,现在国内还没有学香江那边搞什么杀青宴。

  众人收拾收拾,半个小时后,就陆续上了回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大客车。

  临上车前,李建拉着李艺书来到了边上,“电影拍是拍完了,后续剪辑的事,你也要上心。等成片出来了,我会邀请厂里面的领导看的,要是还不错的话,安排在我们川蜀地区的电影院上映,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

  李艺书眉毛一挑,摇了摇头,“爸,我不想这么急着上映,我想先报名参展。”

  “报名参展?”

  李建眉头一皱:“金鸡?还是百花?你觉得你能获奖?!”

  作为行内人士,李建很清楚这些奖可不单单是奖,还是人情世故!

  他拍了十几年都没得过什么大奖,自然不指望儿子能得什么奖。

  “不,我想报名欧洲三大电影节!”

  “就伱?”

  听见李艺书大言不惭的要去报名欧洲三大电影节,李建忍不住笑道:“不是爸打击你,你太天真了,第一次拍电影就想去报名欧洲三大,学张一谋在欧洲拿奖?”

  “爸,我是真觉得有机会获奖的!”

  “有没有机会,等你片子出来再说。”

  李建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随后转身上了车。

  看着父亲上车的背影,李艺书也能理解他老人家的不看好。

  毕竟这年头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如今国内电影人看来,可以说是无上荣誉了。

  既然是无上荣誉的奖项,那自然是要颁发给真正有实力的人。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探究拍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获得欧洲三大奖。

  这就好比你提前知道了某个人的爱好,从而能够更精准的去投其所好一样。

  李艺书虽然从未获得以及报名过欧洲三大奖,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时候,结合东西方的获奖影片,通过大数据了解到这三大奖各自的喜好。

  柏林电影节喜欢探究人性,聚焦社会阴暗面,关心那些弱者,并从中窥探某种源自民族性、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刻问题,见证极端环境下人性善恶,极具人文关怀。

  戛纳金棕榈奖的评选倾向则与柏林金熊奖不一样,它更倾向电影艺术性,在确保影片达到认可的艺术水准后,还要有一定的创新和独特性,简单一点说是走艺术与技术流的。

  威尼斯电影节的话,没有金熊奖和金棕榈奖那样有明显指向,评选标准相对灵活一点,大多数获奖影片整体上既满足艺术上的高标准要求,也能满足许多普通大众的喜好,算是雅俗共赏。

  针对三大电影节的不同喜好,李艺书这次想报名的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那山那人那狗》不符合柏林对挑战人性的喜好,电影艺术与技术方面又没有达到戛纳的要求,也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可以试一试。

  能拿奖的概率,五五开吧。

  至于电影能不能入围,李艺书觉得差不多是九一开。

  因为他知道,八九十年代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对国内电影最认可和给奖最多的时代。

  1992年张一谋凭借《秋菊打官司》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巩丽夺得了影后。

  同一年,张漫玉演的《阮玲玉》摘得柏林最佳女演员桂冠。

  1993年就不得了了,陈恺哥的《霸王别姬》拿到了国内唯一的金棕榈大奖不说,宝岛的侯孝先导演的《戏梦人生》也拿到了戛纳评审团大奖。

  同年李按靠着《喜宴》拿到了柏林金熊奖,同时内地谢非导演的《香魂女》与之共同举起了这座奖杯。(双黄蛋)

  1994年就是夏宇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影帝!

  1992-1994这连续三年的时间,国内电影人先后摘取了威尼斯、戛纳、柏林三大奖不说,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也都拿到了。

  这三年可以说是国内文艺片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太多的能力出众的大导演。

  但能获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这个时期国内电影行业在全面且积极的朝着欧洲电影靠拢。

  改革开放后,当时国内电影行业想要走出国门,却面临两个抉择。

  第一就是学好莱坞,拍摄商业电影;另一个就是向欧洲靠拢,拍摄文艺片。

  或许以几十年后人们的目光来看,那肯定是要以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学习的。

  毕竟未来是商业片的时代,文艺片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可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期,美苏冷战还在继续对峙着。

  1981年苏联举办大军演,足足出动了50万大军,运输机空投坦克,钢铁洪流仿佛只需要一天就能横扫欧洲。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电影人往往会对反战思想、人文思想、政治抱负过多的投入。

  欧洲三大电影节又以文艺片为主,如此一来,自然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人。

  可以说如今柏林、戛纳、威尼斯这三大电影节,是世界上电影最高奖项了。

  至于美国的奥斯卡,那不过是北美那帮人自娱自乐的工具,就好比香江的金像奖一样。

  真正将奥斯卡在国内炒作起来的,还是后来李按凭借《卧虎藏龙》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然后票房又全球大卖好几亿美元。

  这才让准备朝着商业片领域发展的国内电影人们,开始憧憬起获得奥斯卡奖然后在北美大卖的幻想。

  所以在1991年的当下,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所以能够在未来连续多年给国内电影颁发大奖,除了第五代导演们真材实料外,还是在于欧洲三大电影节需要笼络中國这个庞大的文艺片市场。

  李艺书也有想要获奖的野心,但至于能不能获奖,得打上一个未知数。

  可只要报名了,且拿到了去威尼斯电影节的资格,对于他来说就是赢了。

  21岁青年导演首次执导影片就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传出去必然轰动全国。

  有了名气,还怕后面没机会拍电影?

  不仅是名气,同样也能获得利益,欧洲三大奖入围的电影基本上都能卖出去。

  光靠国外版权,差不多都能有几百万美元,更不要说《那山那人那狗》这类乡土文艺片,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了,不管是卖版权还是谈分成都能获得巨额的回报。

章 【文艺女青年都爱大导演】求追读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要是不小心获奖了呢?

  那就牛大发了!

  陈恺哥靠着国内独一无二的金棕榈,可谓是功成名就。

首节 上一节 5/1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