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品牌形象。
像现在内地的佐丹奴和班尼路就是个明显的对比,两家公司都在内地发展遇挫,但是佐丹奴的品牌形象是没多大影响的,逼格还在。
而班尼路品牌形象却下滑了许多,这可不仅仅因为黄博,班尼路终端销售的合作伙伴不注重维护品牌形象才是最主要原因。
班尼路之所以开店速度这么快,就是因为直营的很少,和当地国营企业合作的比较多以及特许加盟的比较多。
你指望他们懂什么品牌形象,那就是搞笑。
所以到现在弄得班尼路有些一地鸡毛。
如果收购班尼路的话,就是处理班尼路和全国各大城市的合作伙伴就是个巨大难题。
不过班尼路现在的品牌形象还没有完全滑入谷底,而且价格相对便宜一些,收购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如果说班尼路是收购相对简单,收购后经营整合比较麻烦的话,那佐丹奴就是收购比较困难一些,收购后经营起来相对简单。
佐丹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收购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更何况刘周想着的是完全掌控。
“杨总,佐丹奴的最大股东是谁?是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吗?”
“不是,佐丹奴的创始人是黎自英,不过他在公司上市之后就将事业转向传媒领域,渐渐减持佐丹奴集团的股票,在千禧年的时候将股票全部清空了。”
“黎自英?这个名字怎么听起来有些耳熟啊?”
杨老板笑着说道:
“当然耳熟,他可是和香江娱乐圈关系非常紧密,他是壹周刊和苹果日报的老板,让香江艺人恨得牙痒痒的人。”
“原来是他,难怪感觉那么熟悉。”
不过刘周对这个人熟悉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壹周刊和苹果日报这两家八卦媒体老板,更主要的是这个家伙不是个好人。
你说你自己当个香蕉人也就算了,居然还成为冲锋在前的二狗子,香江发生的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是这个人冲锋在前。
后面被人称作四大白狗之一,也接受了正义的审判。
第402章 委托和达成协议
香江娱乐圈中人尤其是明星艺人,就没有几个不讨厌黎自英的。
其实不仅明星艺人,一些公众人物也很讨厌他。
刘周实在没有想到黎自英居然还是著名服装品牌佐丹奴的创始人。
不过也幸亏他将佐丹奴集团的股票都给清退了,刘周实在不想和这样的白狗打交道。
“杨总,现在佐丹奴集团的大股东是谁?”
“目前佐丹奴没有绝对的大股东,目前没有谁的股份超过百分之十的,但是股东数量比较多。
佐丹奴的主要权利集中在董事会,同时外聘职业经理人在管理公司,这和很多欧美的上市公司很像。”
“就没谁想要攫取佐丹奴的控制权?”
“有啊,但是都没有成功,相反因为没谁是绝对的大股东,彼此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不过我觉得这样肯定无法长久的,随着佐丹奴集团的价值越来越大,肯定会有股东想要成为领头人,听说现在那些股东之间已经开始有些龌蹉了。”
“那正好,如果他们铁板一块,反而不好下手。”
“刘总,你这是决定收购佐丹奴了?”
刘周点点头,坚定地说道:
“没错,我觉得佐丹奴挺不错的,我也很喜欢。”
“佐丹奴可不便宜,目前市值就已经过十亿港币,如果你想完全拿下的话,起码需要十五亿港币,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贵不要紧,只要物有所值就行。”
“好吧,那接下来我就帮不上什么忙了。”
刘周有钱他是知道的,但是能够直接拿出十多亿现金,还是让他有些惊讶的。
刚才两人的交谈中,刘周的意思表现得很明显,这次收购是他私人收购,而不是以嘉禾集团的名义。
“不,杨总,你还得帮我一个忙。”
“什么忙?”
“我和德永佳的人不熟,你能不能帮我去试探一下口风,看看他们对于班尼路这个品牌卖不卖?”
“你除了买佐丹奴还想买班尼路?”
“没错,我觉得两个品牌都挺不错的,而且你看看那些著名的服装集团,一般不都是多品牌经营吗?”
不说LVMH这样的奢侈品集团,像ZARA这样的快消服饰品牌,也同样是多品牌经营的。
既然现在有机会,刘周当然也希望将佐丹奴和班尼路一起拿下来。
今后是让他们中低搭配还是像王老吉和加多宝那样竞争,到时候看情况再说。
当然现在前提是能够将这两个品牌都拿下来。
“行,你有钱,任性一点没什么。”
“哈哈,那就麻烦杨总了。”
将这件事情拜托给杨老板之后,两人又闲聊了两句,他就先离开了。
随后刘周找到中信证券的人,询问了一下中信集团做不做企业并购的业务。
中信证券的负责人听到刘周这话,眼睛立马一亮,连忙表示会做。
听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刘周也没再继续多聊,既然会做的话,那刘周也准备将并购佐丹奴集团的事情交给中信集团来做。
如果是八九十年代,那像收购香江的上市公司,想要更快地达成目的,最好肯定是去找汇丰或者渣打。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中信以金融起家,在香江的根基也越来越深厚,现在找中信也不比汇丰和渣打差。
像佐丹奴集团这种没有那种绝对掌控人的企业,收购起来可能麻烦一些,但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
如果有绝对大股东的企业,能不能完成收购,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大股东的决定。
但遇到这样的公司,想要收购的话,对方一般都是不同意的。
所以像股东比较分散的企业更好一些,因为对于这些股东来说,他们最看重的就是钱。
刘周最喜欢的就是谈钱,不然谈情怀谈理想那就麻烦了。
不过佐丹奴集团股东众多,刘周不可能自己一一去拜访,找一家在当地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来操作,无疑能够让事情变得简单,也能增加收购的成功率。
刘周最多就是付出一点佣金。
在嘉禾集团和中信集团合作下来,刘周觉得还是挺愉快的,中信给刘周的印象也非常好。
所以既然他们有并购业务的话,刘周也准备再找他们合作。
刘周本想等嘉禾集团上市之后再找他们好好聊聊的,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就有中信集团负责并购业务的人上门拜访了。
刘周对于他们如此高的行动效率有些惊讶,但是既然人都已经来了,索性也现在将这件事情先确定下来。
所以刘周又在香江待了两天,直到和中信集团签署了收购佐丹奴集团的委托协议之后,才返回京城。
不过就算回到京城,刘周同样停不下来。
随着嘉禾集团上市的日期越来越近,和魔都交易所那边需要沟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在刘周回到京城没两天,唐山的赵领导又过来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能不能按照刘周的想法来拍,也即将见分晓。
如果唐山那边不同意刘周的意见,那他也不会再参与这个项目,也让《唐山大地震》回到它原来的轨道,满足他们的要求,按照冯裤子版本那样拍就行了。
不过看到赵领导略带喜色的神情之后,刘周就知道自己应该多虑了。
果然,赵领导一开口就说到:
“刘导,我们班子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同意了你的想法,电影拍摄完全由你做主,但是我们也不能放手不管,一定要看剧本。
对于剧本的问题大家协商解决,因为我们要保证电影是正面的,不能有消极的东西,更不能出现抹黑的情况,否则我们没法向家乡父老交待。
而且我们也希望安排一个制片人,他不会干涉你的拍摄,他只是确保电影不会出现不符合当前价值观的剧情。
他同样也可以作为剧组的外联,在刘导你拍摄期间有什么需要我们唐山方面配合的,都可以找他。”
刘周本身就希望唐山方面参与进来,既然对方退了一步同意了他的要求,那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可以,我并不是独断专行的人,这样一部大戏,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多提好的建议!”
“那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投资方面的事情,四亿的投资有些高,所以我们放弃百分之四十的份额。
我们计划投资一亿两千万,占百分之三十的份额,剩余的两亿八千万则需要你们嘉禾解决。”
“没问题。”
刘周不知道他们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真因为投资太大,但是这都没关系,嘉禾多占点份额还更好,他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
随后两人也一起商量了一下双方的投入情况。
唐山方面投资的一亿两千万,其中八千万现金,四千万赞助,电影拍摄需要的布景都由他们负责,同时也会给剧组提供一切的便利。
对此刘周没有异议,复刻七十年代的唐山部分城市建筑,也同样需要花费不少钱。
或许他们搞这些不需要四千万,但是刘周不在意,因为四千万也在他的布景预算之内,只要他们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就行。
不过唐山方面也给了嘉禾不小的支持,嘉禾投资的2.8亿里,唐山那边的工行可以给嘉禾提供一亿的贷款。
当然这需要嘉禾找到一家保险公司作为担保。
对于唐山方面的好意,刘周当然是笑纳了。
保险公司好找的很,刘周可以直接去找中信集团旗下的保险公司。
刘周觉得中信集团在保费上得给自己优惠一些,他已经给中信集团带来好几次业务了。
像这样从银行或者其他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或者融资拍摄电影,在好莱坞可谓是非常的普遍。
这一般会有保险公司参与,他们会准备一个专门的账户,电影制作期间需要的资金都从这个账户上支取,专款专用。
保险公司除了保证资金的用途外,同样也需要保证电影能够完片,不然也需要保险公司赔偿损失。
所以好莱坞从来都不仅仅是只有电影产业这么简单,华尔街同样深度参与。
在国内是没有这种玩法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投资一般都是影视公司或者投资人直接打钱。
但在去年,华艺率先搞出了从银行贷款来拍摄电影的先河。
华艺是做广告起家的,而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是为四大行设计制作品牌标识广告。
凭借关系,华艺几乎将国内银行系统的这些广告业务全给包揽了,这也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从这就可以看出,华艺在银行系统有很好的人脉关系。
去年华艺出品的《非诚勿扰》的投资,大部分资金都是华艺从银行贷款的。
原本华艺第一部这样操作的电影是《集结号》,《集结号》被嘉禾截胡之后,虽然推迟了一年,但华艺还是用到了《非诚勿扰》这部电影上。
而有了《非诚勿扰》这个成功的例子,银行和保险公司赚钱了,电影公司也解决了资金问题,可谓是三赢。
这不仅让其他影视公司对此大感兴趣,国内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同样闻着味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