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1996开始 第37节

  “师姐,我都说了我不开玩笑,说投资就一定会投。”

  “那真得谢谢师弟你,你可是帮了师姐一个大忙。”

  刘周看着喜形于色的奈安,又看了看一直沉默不语坐在一旁的娄烨,心里也不由地有些感慨。

  奈安是个有本事的女人,90年开始演戏,91年开了一家公司叫梦工作艺术公司,95年第一次跟楼烨合作了电影《周末情人》,奈安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独立制片人。

  从此以后楼烨的电影制片人都是奈安,楼烨信任奈安,奈安欣赏楼烨,他们不但是合作者的关系,更像是一对知己。

  之后,娄烨的电影资金基本上是奈安帮他拉来的,而他则可以安心地拍电影。

  贾樟可有于立伟这个好搭档,娄烨也有奈安这个好知己,刘周不知道自己的好伙伴什么时候出现。

  (本章完)

第45章

  在当天,刘周就和他们签订了合同。

  两人商定《苏州河》这部电影总投资九十万,奈安梦工作艺术公司投资四十万加创作团队占百分之五十的份额,刘周投资五十万占剩下的百分之五十。

  娄烨毕竟不是像当初贾樟可那样的新人,他们团队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奈安也知道现在有钱的才是大爷,所以也不敢太过分,将他们团队的价值作价十万,对此刘周也认同。

  一旁的贾樟可看得有点眼热,酸酸地说道:

  “师弟,当初投资我电影的时候怎么没这么豪气?如果当初你给我投资五十万,说不定《小武》还能入围柏林的主竞赛单元。”

  “那时候不是没那么多钱吗?你现在拿出剧本来,一百万投给你我眼都不会眨一下。”

  “那你可记住今天说的话,拍下部电影我第一时间找你。”

  “好,没问题啊。”

  刘周也知道他在开玩笑,现在贾樟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都已经有海外资本接触他了,根本不愁没钱拍电影。

  签完投资合同,气氛也轻松了很多。

  奈安一边和刘周聊着关于中戏的一些话题,一边还隐晦地讲述娄烨的才华。

  她对娄烨的支持还真是不遗余力。

  “对了,演员选定了吗?”刘周突然问道。

  刘周的问题让奈安跟楼烨对视了一眼,而贾樟可眼睛都不眨一下,稳坐城楼观戏。

  “女主角我已经约好了,融信达的周公子,男主还没有定下来,不过我想找贾红声,应该问题不大。”

  这次说话的是楼烨,他很平静,他是非常反感其他人插手电影创作和拍摄的,如果刘周要安插演员,那他宁可不要投资也会拒绝。

  奈安是知道娄烨的脾气,心里也略微有些不安地看向刘周。

  “周公子很不错,确实是个好人选,贾师哥现在状态怎么样?”

  刘周当然知道这些第六代导演的一些臭脾气,他也不会做出让双方难看的事情来,而且周公子确实演得挺好的。

  可他对贾红声有些疑虑,主要是他前几年出过事,刘周比较担心贾红声的状态。

  贾红声是中戏85级的,是业内公认的帅哥,非常具有文艺气质,而且有着极为深度的表演才华,能驾驭多种角色,被人称为银幕诗人。

  但有时候越文艺的人遇到世俗的挫折的时候,就越容易走极端。

  从九三年开始染上了洗衣粉,他的妻子吴宇娟,也是宫梨的同学,在九四年的时候劝他戒了无果之后离开了他。

  这让他变得有些变本加厉,九五年在拍电影《日蚀》期间他就因为过量,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

  电影《极度寒冷》里的艺术家齐雷,也是他命运最为本真的写照。

  “这些年已经恢复过来了。”娄烨叹息地说道。

  在生活中,他和贾红声是多年的好友,贾红声身上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到惋惜和心痛。

  在艺术创作中,他作为导演,他太爱那个在表演中绽放光芒的贾红声了。

  贾红声的执拗,固执,对艺术的态度,都让他欣赏万分,如果可以,楼烨情愿只拍他一个人。

  “既然娄导心中有心仪的人选,那就贾师兄吧,我也希望他能够从之前的困境中走出来,他的才华不应该被埋没了。”

  刘周的话让奈安刮目相看,楼烨也不由心生好感。

  “我听老贾说师弟你将来也想成为一个导演,有时间的话你也可以跟组观摩观摩,看看老贾和娄烨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奈安笑着说道。

  “有时间我一定来。”

  《苏州河》无疑是部好电影,但娄烨的风格刘周觉得不适合自己,而且他和娄烨也不熟。

  所以跟组就算了,偶尔去剧组看看还行。

  晚上几人吃了顿饭,就各自离开。

  这次刘周还是通过之前在香江注册的那个玛珈工作室来进行投资的,反正工作室的账户上也有钱,而且这部《苏州河》大概率也会是部地下电影。

  将钱打过去之后,奈安和娄烨也开始正式筹备剧组。

  刘周虽然没有安排制片人过去,但是奈安很会做事,一些支出都会让他过目。

  时间来到四月底,曾梨排的话剧总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她也没有几天的休息时间,因为很快又要彩排了。

  周末,刘周难得有时间可以和曾梨去约会,两人去电影院看了当下感动无数国人的《泰坦尼克号》。

  1998年最热门的话题,非《泰坦尼克号》莫属。

  这部电影在四月初登入国内,然后到年底还在放映。

  实在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太能打了,就算是有盗版也止不住观众去电影院。

  就连盗版VCD都能卖到40块钱一张,可想而知这电影得有多火,可以说是全民观看,全民讨论。

  其轰下三点六亿RMB的票房,更是让内地电影人一阵失声。

  上一世刘周感受不深,但是这一世他在以导演的视角观看之后,看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和曾梨从电影院出来,刘周也同样不由地有些失声。

  差距实在太大了!

  内地还痴迷于拍文艺电影,好莱坞却已经开始了大工业电影时代。

  这不仅对内地观众有致命的吸引力,对内地从业人员也是一个巨大打击。

  内地电影是学习的欧洲电影,文艺至上的理念也是深入人心,虽说有《泰坦尼克号》珠玉在前,但他们是不会这么快向商业片妥协的。

  当然,此时的环境也不适合拍商业大片。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英雄》这部电影不是分账,而是卖拷贝算钱,你看张伟平会不会跳脚。

  刘周和曾梨又腻歪了两天,她就又去和同学排练话剧去了。

  他们班上的人都已经商量好,五一假期也不休息了,正好可以有大段的时间去排练,争取这次期末大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考完,拍戏的限制就没了。

  他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外面拍戏。

  而刘周在五一的时候也同样忙得不可开交,他的签售会也马上要开始,编辑曲河也带着团队早已就位。

  (本章完)

第46章 走红

  五月一日,这天正好是周六。

  刘周再次在京城新华书店王府井店举行签售会。

  他的这次签售会的热闹程度和上次相比还要更甚。

  不仅新华书店方面对刘周更重视,各路记者也对此特别的关注。

  以前还只是《萌芽》杂志在主动宣传,现在其他的一些媒体也自发地为刘周宣传签售会。

  为什么刘周忽然这么受关注?

  因为就在四月底,《萌芽》杂志公开宣布了刘周的第二部小说《想见你》销量突破百万册。

  刘周也成为首个两本书销量均达到百万册的青年作家,就算放到整个内地的作家群体,这个成绩也非常的能打。

  不仅如此,除了《想见你》的销量突破百万册以外,刘周的第一本书《一闪一闪亮星星》销量也突破一百五十万册,销售速度丝毫不见放缓。

  随着媒体对刘周的多方报道,他也正式在全国都出名了。

  所以在五一签售的时候,还是那个小广场,此时已经站满了书迷,甚至广场已经有点站不下,有不少书迷都站到马路边了。

  刘周到场的时候看见都有交通警察在那里维持交通秩序。

  看着广场上的众多书迷,刘周也算是对自己的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

  从早上到中午,再从下午到傍晚,刘周心情激动之下再次签售了七个小时,右手又体验了一回去年的酸爽。

  但是尽管签了这么久,还是有很多书迷无法拿到签名书,但刘周也没办法了,就算他有心,手也无力。

  京城签售会后的第二天,《华夏青年报》刊登了内地著名青年作家刘周的首次同时也是独家的采访。

  采访中刘周也大概讲述了一下自己的创作历程以及小说大卖后自己心态的变化,最后也透露了自己是中戏大二学生的消息。

  其实这个消息也已经快瞒不住了,不少媒体都了解了这个情况,只是现在信息传播太慢,所以才不被大家广为所知。

  放到后世,不出三天,别说刘周在哪里读大学,就是哪里读幼儿园都能给你调查出来。

  所以索性,刘周自己主动公布出去。

  公布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经常有一些青年男女拿着刘周的小说在中戏校园门口蹲他。

  刘周有几次被认了出来,签了好几个名字才脱身。

  刘周也算是初步体验到了走红的滋味。

  从五一开始,整个五月份和六月中上旬期间的周末,刘周也开启了全国七个城市的签售之旅。

  从京城到奉天,再到长安,然后蓉城,再顺江而下到金陵和魔都,最后南下到达最后一站羊城。

  在来到羊城的时候,刘周也接受了《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的采访。

  这次采访刘周也大概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还有家庭对自己写作的影响。

  通过这两次采访,外界也算是对刘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刘周在南方特别是羊城的名气尤其的大,毕竟他是土生土长的羊城人。

  南方的媒体也对刘周更加的优待,不仅宣传更给力,同时也很少黑他的报道。

  北方系的一些媒体就出现了一些黑刘周的报道,刘周也知道人红是非多的道理,所以他从来不去理会。

  不过不去理会也不代表刘周什么反应都没有,来自后世的他,更加深刻地知道媒体的重要性。

  现在的报纸被称作无冕之王那不是无的放矢的,他们掌握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会对他们一些不实的报道深信不疑。

  后世很明显的例子,周洁就是被媒体黑成碳的典型,如果不是十多年后他重新在一些节目上自证清白,那他可能会永远背负那些污点。

  当时他被黑有个阴谋论的说法,就是他当时太红了,但是娱乐圈内港台的资本不允许内地有这么红的男演员存在。

首节 上一节 37/2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