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17节

  这年头可没有这种带着戏曲唱腔的中国风流行歌曲,此曲一出,必然轰动。

  “会!我的音乐启蒙就是黄梅戏!”

  邓丽筠说,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她爱上了听戏并开始演唱黄梅戏,10岁的时候还参加了“黄梅调歌曲比赛大会”,凭借《访英台》获得了冠军,只不过现在缺乏训练,渐渐生疏。

  想要把戏曲重新拾取起来,怕是需要一段时间。

  “那是来不及。”

  方言只觉有些可惜。

  “难为你了。”

  邓丽筠过意不去。

  方言却不以为然,周杰仑能10天写50首歌,而他这个能让周杰仑活在阴影里的人为何不能呢?

  眼珠骨碌一转,想着春晚歌曲固定的几个主题,“团圆”、“民族”、“家庭”……

  轮到“祖国”时,眼前顿时一亮,想到有一首歌非常适合这位“仙音派”一代目。

  “你是遥遥的路,

  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的眼眸。”

  听到他看似随口哼出的歌,邓丽筠不由一惊,“这是?”

  方言并未做过多的解释,而是继续唱下去:

  “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

  见与不见都一生与你相拥……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

  虽然唱的磕磕绊绊,甚至有些跑调,但邓丽筠全然没在意这些瑕疵,一下子就被这首歌深深吸引,特别是听到“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心里的一根心弦立刻被拨动了。

  “这首歌的歌名是……”

  “《如愿》。”

  方言说:“世代华夏人都讲究奋斗与传承中,像愚公移山,这首歌表达的就是父母一辈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子女一辈的时代得以实现,而他们最宏大的目标那就是‘民族复兴,祖国昌盛’!”

  邓丽筠一时恍惚,沉默不语。

  眼见电话里迟迟没有声音,方言只好追问道:

  “这首歌你觉得怎么样,能帮你摆脱‘靡靡之音’的刻板印象吗?”

  “能!一定能!”

  邓丽筠情绪激动,果然方言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不到10分钟就写出了令人满意至极的歌曲。

  “至于谱曲编曲的话,我看干脆就就地取材,请日本的作曲家来写好了。”

  方言道:“毕竟时间不等人嘛。”

  邓丽筠带着几分请求,希望下午能约他到指定的录音棚,当面商量和完善《如愿》的创作。

  方言并没有马上答应,和松坂庆子、栗原小卷互看一眼。

  “拜托了!”

  邓丽筠没有用“岩子”这个平时的称呼,而是郑重其事地喊了声“方老师”。

  方言思索了片刻,最终“勉为其难”地应了下来。

  “真的是太谢谢了!”

  邓丽筠既兴奋又期待:“那我们可说好了,下午在赤坂录音棚见!”

  挂断电话后,栗原小卷很是疑惑道:“看你的样子,并不是很想去,为什么最后还是答应了?”

  “既然她愿意信守承诺,我也不介意多帮她一把。”

  方言道:“何况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献唱,类似于你们的红白歌会一样。”

  “原来是这样。”松坂庆子理解地点点头,“那晚上还回来吗?”

  “看情况吧,不回来的话我会给你们提前打电话。”方言做了个拨号的手势。

  “传呼吧。”

  松坂庆子说自己跟栗原小卷下午有一档电视采访,专门给《入殓师》上映做宣传预热的。

  而后,三人温存了会儿,接着洗漱打扮一番,先后出了门。

  方言穿着厚厚的黑色羽绒服,脸上戴着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随即驱车前往赤坂。

  邓丽筠先到一步,站在公司一楼的大厅,一身黑旗袍配着皮草,与以往甜美的风格迥然不同。

  一见到方言迈步进门,便热情洋溢地迎了上去,而且把身边的人一一介绍认识。

  “这位是我的经纪人,舟木稔,你们也是老相识了,我就不说了。”

  “那位是三木刚老师,是日本有名的作曲家……”

  在邓丽筠的引荐下,三木刚冲着方言弯腰鞠躬,直呼“荣幸”。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

  方言渐渐地了解到,邓丽筠这些年在日本出的专辑里,主要的主打歌都是由三木刚操刀作曲。

  比如让邓丽筠在日本歌坛站稳脚跟的单曲《爱人》,在“日本有线点播榜”创下14周连续冠军和唱片排行榜上连续10周冠军的双项历史纪录,将第二名甩开20万次之多,如果没有松坂庆子和《夕阳之歌》的横空出世的话,她就能蝉联“日本有线大赏”及“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料冠军。

  此外的三木刚作曲的《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别れの予感》,也是火爆全日本的佳作。

  当然,依旧是冤家路窄,又一次次败给方言给松坂庆子创作的《雪之花》等歌曲。

  因而三木刚这个邓丽筠的御用作曲家,对方言心服口服,充满敬意。

  “我刚刚都听说了,方言君仅仅花了10分钟,就写出了一首让她交口称赞的好曲子!”

  “只有词而已。”

  方言提醒了句,歌词是中文,而非日文,在作曲方面是否存在难题。

  “这个没问题。”

  邓丽筠说三木刚也略通中文。

  “那就好。”

  方言扬起眉梢,随后跟邓丽筠、三木刚等人折腾了个下午,谱子的初稿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完成。

  邓丽筠脸上写满了兴奋,拿着画着音符的五线谱,嘴里情不自禁地哼唱着《如愿》的旋律。

  “换歌可以,不过你最好要跟中央台的春晚节目组请示报备一下。”

  方言建议道:“不然的话,擅自随便更改曲目,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邓丽筠说:“说的没错,我会照办的。”

  方言心里粗算了下时间,“26号除夕夜,距离春晚没多长时间,能在25号之前完成了吗?”

  “如果你没有那么快写出曲子,或许我只能够放弃了,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

  邓丽筠信心满满,说自己晚上就录制一份小样demo,邮寄给春晚节目组,同时也会给中央台打电话,就在电话里清唱一遍《如愿》,相信但凡有鉴赏能力有魄力的导演,都会同意更换春晚曲目。

  方言说:“这样也好。”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邓丽筠露出神神秘秘的笑容。

  当听到跟自己有关,方言立马来了兴趣。

  “如果你不介意我扯你的虎皮的话。”

  邓丽筠说,春晚节目组要是知道《如愿》是方言作词,绝对会同意让自己换歌。

  方言乐不可支道:“哈哈,我可没这么大的面子!”

  “那可说不准。”邓丽筠狡黠地眨了眨眼。

  方言大大方方,“行吧,只有《如愿》能够按时制作出来,我的虎皮你可以随便拿去用吧!”

  随后的几天里,不是配合《入殓师》的主创团队接受媒体采访,就是到赤坂录音棚里看邓丽筠录制《如愿》,余下的空暇时间也没有浪费,统统投入到《明朝那些年》和《大明王朝》的写作。

  就在《明朝那些事》的初稿快要出来时,《入殓师》的首映礼也到来了。

  本来获得柏林金熊奖,就让电影倍受瞩目,而上映当天邓丽筠的到来,更是让现场异常火热。

  尤其是松坂庆子和邓丽筠这两位“昭和歌姬”轮番献唱,噱头十足!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成之下,《入殓师》第一天的票房就突破了近10亿日元。

  这可是在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日本,但这也恰恰是《入殓师》的“天时”,因为电影对生死观的阐述,冲淡了萧条时期的绝望、悲观、消极、痛苦等氛围,甚至富士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个调查。

  自《入殓师》上映以来,日本本来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奇迹般地开始下滑。

  很多原本抱着一死了之的招核男儿,在看完电影之后,都打消了轻生求死的念头。

  毕竟,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酸甜苦辣里醒过也醉过……

第781章年(二合一)

  经过加班加点地赶工,总算是在回国之前,完成了让邓丽筠等人可以能接受的一版《如愿》。

  尽管在编曲上在配乐上仍有不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何况这还不是最终版本。

  等到了燕京,方言完全可以内地乐坛的大佬相助,毕竟自己在乔语等人那里还有几分薄面。

  邓丽筠自是感激不尽,临了回国之前,毫不吝啬地请他“寿司仙人”小野二郎的店里搓了顿。

  此时,一行人所搭乘的飞机,正缓缓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龚樰戴着毛茸茸的耳罩,身上裹着严实厚重的羽绒服,不畏风寒地静静等候着。

  所幸没有等太久,就见方言那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视线中,喜悦之余,不免吃惊。

  与方言同行的竟然还有两个女人,前面的那个跟他有说有笑,后面的则默默拿着行李。

  只因为她们双双戴着口罩,前面的女人甚至似乎惟恐有人认出她似的,还戴着一顶羊毛针织帽,把整张脸遮掩得只有一双灵动的眼眸露在外面,一颦一笑之间,仿佛能从中溢出秋水来。

  龚樰并没有为此添醋吃味,只是好奇这个女人究竟是谁?

  然而不等方言亲口揭秘,邓丽筠直接当着她的面,把口罩摘了下来,亲热地问候了声。

  “丽筠!”

  龚樰先是一惊,然后疑惑道:“你们俩怎么会一块回来?”

  方言简单地解释了下来龙去脉。

  “原来是这样。”

首节 上一节 717/7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