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82节

  见此情景,在场大多数观众都非常识趣地捧场,愈发热烈地拍着巴掌。

  一行人径直向前,整个剧组此时立于灯光璀璨的舞台正中央,台下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于他们,所有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也统统地对准他们,他们这一刻就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众人恍惚了片刻,情绪才脱离了刚刚的糟乱,随即,又迅速迸发出一股莫大的兴奋感。

  龚樰、张国榕、姜闻等人不约而同地看向最前方的方言,他正手捧奖杯,发表获奖感言。

  “谢谢!”

  “感谢这个伟大的夜晚!感谢奥斯卡评委会给我们这个荣誉!感谢福克斯给与的支持!”

  “当然还要感谢观众,是你们的热情和支持,让电影有了生命,让艺术得以延续。”

  “不过我最想感谢感谢我们的团队,就像刚刚史蒂文说的,最佳影片是所有成份的总和,导演、摄影、演员、美术、音乐、服装、剪辑等等,多亏了剧组里所有人上下一心、辛勤付出,才让《霸王别姬》得以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没有他们,想必这部电影也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

  “我相信,艺术的力量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触动人心,我们将继续用电影传递爱与和平!”

  “咔咔咔。”

  快门不停地响动,想要把这一时刻的画面定格。

  这一瞬间,毫无疑问是华夏电影、华语电影,甚至是亚洲电影的高光时刻!

  他们以及《霸王别姬》都将载入史册,成为历史的注脚,成为华语的荣耀!

  无数荣誉将施加于他们身上,在聚光灯下的他们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至少在石铁生眼里是这样,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两眼紧紧地盯着电视,尽管奥斯卡颁奖礼已经宣告结束,尽管他不太能听懂的英文,但是他却知道《霸王别姬》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米,有酒吗?”

  “你才刚做完手术,就想着喝酒啊?”

  陈西米开玩笑道。

  “这不替岩子他们、替咱们华夏文艺界高兴嘛,如此喜事,当浮一大白。”

  石铁生尴尬地挠了挠头。

  看着完成肾脏移植手术的他气色渐好,陈西米思虑再三:

  “一大白可不行,小酌一杯倒是可以,不过这里没有酒,只有水,要不我去给你买?”

  “那还是算了吧,就以水代酒好了。”

  石铁生摆了摆手。

  陈西米倒上两杯水,还特意往里面扔进几枚枣片。

  “为《霸王别姬》获奖而干杯!”

  石铁生笑吟吟地和她碰了下杯,抿上一口,就仿佛喝了一整瓶的茅台。

  酒不醉人人自醉,他整张脸酡红一片,是在替自己的健康,也是替方言、龚樰他们高兴。

  “明天你得给岩子打个电话,跟他们道喜。”

  陈西米提醒了一声,“顺便再聊一聊你手术后的康复情况,别让人家担心了。”

  “好!”

  石铁生应了下来。

  但当电视里播出方言在奥斯卡颁奖礼后的采访,心头再次火热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更多的人,于是抄起电话,打了一通国际长途,打到远在燕京的《推理世界》编辑部。

  这个时间点,美国是黑夜,而华夏却是白天。

  余桦、王硕、刘振云等人围坐成一圈,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如何改编《燕京人在纽约》的小说。

  “说来说去,其实核心思想就是方老师开头写的那句话,‘如果你爱他,那么送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送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我们要让男主角先下地狱,再上天堂,再下地狱,这样才好……”

  不等王硕把话说完,一通“叮铃铃”的电话声突兀地响了起来。

  余桦拿起电话,刚“喂”了一声,就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

  “铁生?!”

  这话一出,在场顿时鸦雀无声,一个个的目光投向余桦手中的电话。

  “什么,道喜?什么喜事?”

  余桦先是一愣,但很快露出灿烂的笑容,“真哒!《霸王别姬》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满屋顷刻间沸腾起来,尖叫声、鼓掌声、喝彩声,声声入耳。

  王硕唰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卧槽,这下牛逼大发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要马上把这个好消息捅给电视台,捅给报社。”

  余桦兴奋不已,“让文艺界、电影界,还有全国的观众们都乐一乐!”

第738章 遇事不决

  《霸王别姬》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新闻,当天就登上了中央台的《新闻联播》。

  消息迅速地传遍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报纸纷纷地报导点评这一大事。

  如果这年头有微博、抖音、快手之类的,必定是霸榜热搜第一!

  以致于文化、电影等部门对各地的院线下达指令,要求《霸王别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重映。

  借着如此汹涌的舆论,老百姓对方言、龚樰、张国榕等人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再次飙升。

  就比如水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有学生手讨论着《霸王别姬》,或者腋下夹着本小说。

  “燕子,恭喜你啊。”

  孙苓把刊登有奥斯卡颁奖礼照片的《光明报》,展示给方燕看。

  “嘿嘿,羡慕吧?”

  方燕戏谑地挑动眉毛。

  “是是是,羡慕你有这么个好哥哥好嫂子。”

  孙苓注意到她手上拿着本杂志,诧异不已,“你在看什么?”

  “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

  方燕拿杂志在她面前晃了晃。

  “文学杂志?”

  孙苓越发疑惑,80年代初的文学热潮已经褪去,如今的文青早已不爱看这类期刊。

  方燕压低声音道:“这一期有我哥写的小说。”

  “真哒!?”

  孙苓一下子来了兴致。

  “这本书讲的是燕京人到美国生活的故事,咱们不是打算将来去美国攻读计算机硕士吗。”

  方燕把《人民文学》递了过去,“我哥说这小说必须好好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孙苓一接过来,定睛一瞧,就见开篇说的是国内出类拔萃的大提琴手王启明,和妻子郭燕刚落地纽约,来接机的郭燕姨妈竟将他们送到一个破旧不堪的地下室,丢下500美元后便离开了。

  两口子从最开始的惊愕、疑惑,到受委屈、被羞辱,郭燕伤心地哭了起来。

  王启明原本期望在美国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发挥专业的特长,然而,他的“美国梦”几乎在一开始就宣告破灭了,初来乍到美国,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对他们来说都成了一种奢侈。

  毕竟,80年代还不流行美服打野,“兄弟们我又要到饭的”的操作!

  看到这么不近人情的一幕,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这未免也太过分了吧?”

  “不懂了吧。”

  方燕昂起下巴。

  “什么意思?”

  孙苓皱皱眉,“好歹亲戚一场,这么做也太侮辱人了,要么就不帮,要么就别这么膈应人。”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别。”

  方燕说,在已经西方化的姨妈看来,帮他们夫妻俩办了来美手续,从机场接来并安排了住宿,还借给生活费,介绍王起明到中餐馆打工,这已经超过了西方的人情标准了,而在东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华夏人看来,姨妈太不讲人情,太势利眼,似乎故意向他们示威,让他们品尝社会冷暖。

  “啊?”

  孙苓惊呼了声,三观受到一定的冲击。

  “我哥说过一句话,在美国闯荡的华夏新移民会陷入身份认知的迷茫。”

  方燕道:“他们既不是华夏人,也不是美国人,夹在东西文化之间,哪哪都融不进去。”

  “这……这……”

  孙苓大为震惊。

  方燕幽幽道:“要么就回到熟悉有归属的华夏,要么就彻底抛弃曾经的华夏文化、道德、价值观,主动地适应美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苓一开始以为她是在危言耸听,但当继续往下看,看到王启明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从中餐馆的洗碗工,靠出卖妻子,不择手段,违背道德,结果摇身一变变成身价百万的制衣厂老板,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跻身上流社会的华人富商,住处也从阴暗的地下室搬到纽约皇后区的豪宅,两眼瞪得溜圆。

  然而在实现美国梦的背后,却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尊严被生活现实掠走,他挚爱的妻子被美国人掠走,他心疼的女儿被西方文化掠走,甚至他的好友大李在美国奋斗多年为求绿卡而不得。

  最后自己因为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不动产投资亏损惨重,为了能博一线生机,王启明在大西洋赌城孤注一掷,然而,好运尽逝,赌得倾家荡产,输掉了一切,还不幸意外车祸死亡……

  看到王启明的美国梦彻底破灭时,整个人都忍不住瑟瑟发抖,心惊胆战。

  之前还满心欢喜地准备毕业以后去美国,现在一篇小说动摇了自己的念头。

  大洋彼岸那边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这个问题,同样萦绕在燕京电视剧艺术中心所有人的心中。

  “方老师的这部小说必须拍!”

  “‘出国热’是现在社会的热门话题,只要咱们的电视剧抓住被卷入‘出国热’漩涡中的人们的生活与心态这一焦点,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像《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样火是早晚的事!”

  郑小龙说的这话,在场的人没有不同意的。

  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鲁晓威的面前,那就是拍《燕京人在纽约》,不可能在国内拍,必须到海外取景,甚至就在美国纽约拍摄,这个拍戏的成本可不是按人民币来算,而是按美刀来计算!

  “哪怕是按20集来算,成本恐怕也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苏雅粗粗地算了下。

  冯小钢、赵宝钢等人面面相觑,满脸难色,电视剧艺术中心可负担不起这笔钱。

  这个时候,电视剧盈利模式单一,大概率会亏损50%以上,即便像《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大宋提刑官》这样的收视率热剧,依旧是入不敷出。

  《渴望》投入102万,只收回了50万,而《编辑部的故事》投资150万,只收回了90万。

  也得亏拍摄电视剧大多有国营企业赞助,或者有银行提供贷款,否则早就没钱拍戏了。

  “这、这,要不找银行拉笔贷款?”

  郑小龙犹犹豫豫道。

首节 上一节 682/7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