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43节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从台前传到后台。

  “怎么办,我好紧张。”

  宋旦旦攥紧拳头,手心出汗。

  “旦旦,要不试试原地慢跑?”

  朱菻转述着方言传授的法子,在上台之前,演员处于冷状态,需要做热身。

  比如大圈慢跑、开合跳、高抬腿……

  “真哒?!”

  宋旦旦又惊又喜,立刻照做,绕着朱菻,一圈又一圈快走起来,“菻儿,怎么这个办法,方老师只跟你说,也不跟我们说一说?”

  “就是!”

  姜闻补充了一句:“方老师忒偏爱你了。”

  “你们可别乱说!”

  朱菻急着替方言澄清:“是我主动向方老师请教的,你们又不像我,我到了台上,就容易紧张,脑子空白,身体僵直,台词还经常忘了……”

  姜闻正要张口时,灯光暗了下来。

  意味着,演出马上就要开始。

  剧场内原本嘈杂的声音,在短时间内便沉寂了下来,伴随着报幕员的报幕,大幕拉开。

  第一场戏,便是秦军大败,秦献公临终之际,把饰演“秦孝公”的鲍国庵,和饰演“嬴虔”的郑榕喊了过来,既悲痛且愤闷地交代。

  勿忘国恨!

  要为秦国雪耻!

  看着鲍国庵的演绎,方言仿佛看到了那个敢于夜刺董卓的曹操,热血上头,胆气十足。

  在这一刻,曹阿瞒灵魂附体!

  鲍国庵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纵然面对着巨大的压力,鲍国庵演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任何的差池,而且在第三幕的秦朝“隆中对”当中,跟蓝天夜的“卫鞅”,来了一出酣畅淋漓的对手戏,让观众大呼过瘾。

  “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

  “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

  “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

  “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

  “只强一时,不强长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老人左看看蓝天夜,右看看鲍国庵,最终把目光逐渐放到了鲍国庵的身上,特别是当他说出“白马黑马论”。

  “确儿巴是!”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老人颇为欣慰地拍了下椅把手。

  胡木桥注意到他的眼神,不禁意会,趁着中途休息15分钟的工夫,马上凑了过去。

  “傻子瓜子这些事,我看呐。”

  老人说要“放一放”、“看一看”。

  胡木桥默默地记在心里,《商鞅》这一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将再次吹起改革的风。

  …………

  中场休息回来,好戏接着上演。

  蓝天夜饰演的“卫鞅”,跟甘龙、杜挚等老氏族们,在朝堂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臣闻!”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顾威演的“甘龙”,说着《商君书》里“更法”一章的话,誓死都要守旧制、尊古法。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蓝天夜两眼如炬,随即反驳。

  在朝堂上改革派和守旧派爆发争论之后,徙木立信、公子虔割鼻,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像暴风雨里的海浪一样,高潮不断地迭起。

  一幕接一幕,一浪接一浪。

  一直到秦孝公崩、商鞅车裂,才渐渐地恢复到平静,整个大厅的氛围,因为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之死,陷入一股淡淡的哀伤之中。

  然而,正当大部分观众以为会以如此悲剧来收尾的时候,姜闻扮演的秦惠文王,面对着众多秦国将士,剑指东方,用粗犷的声音喊:

  “秦国!东出!”

  “东出!东出!”

  在这最后一幕里,陈道名、张广北等人扮演的秦国将士,边走,边异口同声地唱: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紧接着,画外音响起了一阵阵女声。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在音乐声中,吕茽、朱菻等、宋旦旦等秦国女性角色纷纷重返舞台,齐声高歌。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听到“百年国恨”,李尧堂等人立刻想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国耻。

  而后,男女合唱,声音滔天,响彻大厅: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听着慷慨激昂的歌声,李尧堂猛地一惊:

  “这段在《大秦之裂变》可没有,这个曲子是谁写的!”

  “除了小方,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词来。”

  万佳宝笑道:“巴兄,你觉得怎么样?”

  “磅礴气势!气势磅礴!”

  李尧堂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势,拍手叫绝,情绪激动地起来。

  “这是他出的主意,为此特意写了首词,然后让一位叫‘赵纪平’的同志作的曲。”

  万佳宝露出满意的笑容:“歌名叫《赳赳老秦》,我觉得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呐!”

  李尧堂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将会是小方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是啊,年轻就是好啊,有朝气,有创造力。”万佳宝说,“每次坐在镜子前,我都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狂来欲碎玻璃镜’的冲动,但就是冲动不起来,唉,老啦,老啦。”

  “不老,一点儿也不老。”

  李尧堂安慰道:“托尔斯泰在那年纪,写出了《复活》,你在这年纪,写出了《商鞅》,以后的日子还长着,还能再多写几部。”

  “那就要看还有没有好的蓝本。”

  万佳宝严肃道,“可以说,没有昨日的《大秦之裂变》,就没有今日的《商鞅》。”

  歌声渐渐到了尾声,陈道名、张广北等秦国士兵迎面朝着底下的观众,大喊着:

  “风!风!”

  “东风!东风!”

  “风!风!”

  “东风!东风!”

  腾腾杀气,席卷而来。

  尤其是“东风”二字,让台下所有人为之一振,忍不住联想到“东风压倒西风”。

  李小琳大为震撼,迫不及待道:“岩子,这‘风’、‘东风’,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是创作出来的。”

  方言道:“古代打仗时一定要喊出一些声音,就像击鼓和鸣金,特别是在旷野中,一定是用人声传递,即使是冲锋的战士也要喊,于是我跟先生商量,最后确认为‘风’、‘东风’。”

  万芳补充了一句:“我爸爸当时的评价是,‘大风起兮,物无不朽’。”

  “好啊!”

  李小琳能感受到秦军的所向披靡,在场的观众同样能感受秦军的威武雄壮。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话剧终于在这样的吼声中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是一阵高潮后的空虚。

  一个个仿佛进入了贤者时间,不禁浮想联翩,秦军如果是我们,那么这个“东出”……

  “巴适得很!”

  老人眼神闪烁,情绪高昂,鼓起了掌。

  “啪。”

  “啪啪啪。”

  渐渐地,观众自发地鼓掌,甚至有人边鼓掌边站起身,表达对这部话剧的喜爱和推崇。

  剧场内站起身的观众越来越多,掌声也越来越热烈,到最高潮时如山呼海啸一般。

  直到演员们谢幕结束,舞台上的大幕缓缓拉上,台上观众们的掌声仍在继续。

  掌声响起的时间长达十几分钟,观众们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商鞅》的热爱。

  “万兄,恭喜你又多了一部经典之作!”

  李尧堂也站着,拍着手。

  “以前总想写一点确有点水平的东西,拿出来,却一直写不出来。”

  “72岁了,我终于又写出了个大东西啦!”

  万佳宝望着台上已经拉上的幕布,眼神中闪着希冀的光芒,嘴里念着:

  “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

首节 上一节 243/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