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25节

  龚樰瞥了眼那帕子,露出淡淡的微笑,离别的烦恼仿佛在这一刻抛之脑后。

  “龚樰姐,快来看这个。”

  章瑜把她拉到李可染的牧童骑牛图前。

  赵静边喝饮料,边说:“方老师,没想到您对字画这么有研究啊。”

  “这话就错了,收藏的多,不代表懂的就多。”方言道:“我研究得并不多。”

  章瑜问:“那您干嘛买这么多字画呢?”

  “有句话叫,越缺什么,越补什么。”

  方言直截了当地说:“我这人俗,自然要附庸风雅一点。”

  “您还俗?”

  章瑜一副“我读书少您少骗我”的样子,“您如果是俗人,那我们可都是大俗人啦!”

  这是什么世道?

  说真话,没人信呐!

  看着赵静她们一脸不信,方言无奈摇头。

  “这些画,都是从哪里买来的?”

  龚樰眼里充满着喜爱。

  方言随口说出了和平画店、外宾服务部这几个自己平时扫货的地点。

  “要不,我们下午去和平画店逛一逛吧?”

  龚樰想着买幅画带回家。

  而章瑜和赵静,也正有此意。

  方言挑了挑眉,“你们要买画?”

  龚樰笑容可掬:“我想买一幅不贵的。”

  “没错没错,我也要买一幅。”

  章瑜点头,“方老师,有没有那种价格很低,价值很高,还有,呃,还有……”

  “你想说的是不是‘升值空间很大’?”

  方言把这个词汇解释了一番。

  听到章瑜连连称是,赵静说:“俗!不过我也俗,方老师,您也帮我看一看。”

  “哈哈,那就这么说定了。”

  方言不动声色地看了眼龚樰。

  …………

  到了下午,买完回沪市的火车票,众人直奔王府井的和平画店。

  刚一进门,站在柜台的售货员非但不上前服务,反而立马跑进了里屋。

  章瑜撇了撇嘴:“什么态度嘛!”

  “算了,小瑜。”

  赵静安慰了几句,转头看向已经看入迷的龚樰:“龚樰姐,有没有相中哪一幅啊?”

  “我、我全看上了。”

  龚樰先是兴奋,而后苦恼:“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把它们统统买下来。”

  方言笑而不语,就见售货员带着经理,脚步匆匆地来到他的面前。

  经理搓了搓手,“嘿呦,方老师,您来啦,今儿又想打包哪些画啊?”

  打包!?

  赵静和章瑜大为震惊,两眼圆瞪。

  方言摆了摆手,“今儿就先免了,我这趟是来陪朋友们买画。”

  经理立马让售货员去拿货,这位可是和平画店的大主顾,必须好好伺候着!

  龚樰从震惊中缓过神来,轻声地问:“你……你经常上这里打包?”

  方言打趣道:“我跟你一样,恨不得全给包圆了。”

  “我是不是很俗啊?”

  龚樰红了红脸,暗戳戳说。

  “俗点好,俗得可爱。”

  “你才俗的可……可爱呢。”

  “那不正好,我俗,你也俗,咱们俩这就叫‘俗气相通’。”方言看着龚樰娇羞地瞪了自己一眼,笑得合不拢嘴。

  没有天生的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两个“臭味相投”的灵魂。

第219章 什刹海体校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月3日,龚樰终究带上了买来的画,和赵静、章瑜一同踏上回沪市的火车。

  临别之前,偷偷地往方言手上塞了封信,再三叮嘱他一定要给自己写回信。

  7天之内!

  方言坐在公交车上,在回南锣鼓巷的路上,拆开信封,定睛一瞧。

  白纸上面,就写了个大大的“您”。

  夕阳的余晖通过车窗,照在他的笑脸上。

  猜也不用猜,这便是“心上有你”。

  或者叫“你在我心上”,要追溯起来的话,还要追溯到钱锺书和杨绛的故事。

  当时,杨绛给钱锺书的信上,写了一个“怂”字,以为能难住钱锺书。

  没想到,钱锺书立马就看出,这是在问他“心上有几个人”,于是在回信的时候,同样只写了一个字,便是这個“您”。

  当然,给龚樰的回信,不可能写个“怂”。

  方言把信折叠收好,看向窗外。

  晚风,轻轻地吹拂着头发。

  一直吹到他从火车站,回到家里。

  整个人坐在桌前,在纸上写了个“吕”。

  这是很粗,呸,很直白的回应。

  两个口,就是吻。

  想要骚气,不,文雅一点,就得这么来,“于山于海,于水于滨,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然后想要吊足胃口,不能写后半句的“饮之以雨,炊之以薪,家中有女,马上无邻”。

  而是写上“下半句,见到你,当面说”。

  就是要断一下!

  毕竟,自己身为大作家,断个章,很合理吧!

  把纸放进信封里,贴上邮票,明天去什刹海体校参观的时候,顺便去寄个信。

  方言深呼吸了几口气,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黄飞鸿》上,脑海里不住地回荡着——

  方小将,你忘了恩师沈雁氷的大愿了嘛!

  一刻也不敢忘啊!

  …………

  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娘家,叫“回门”。

  通常都会在第三天,这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一段婚姻正式开始的起点。

  杨霞一大清早,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了一桌的菜,好吃好喝地招待方红和韩跃民。

  餐桌上,其乐融融,气氛融洽。

  “岩子,我准备过两天就去粤东。”

  韩跃民和小舅子碰了杯酒。

  杨霞诧异不已:“怎么好好地,突然就要去粤东?”

  “姐夫这是要参加秋季广交会。”

  方言耐心地解释了一番。

  “岩子,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韩跃民自从在高第街被小舅子开悟了以后,准备上广交会,好好开一开眼界。

  如果能淘到电子提花机,或者电子缝纫机,对自己而言,那可是大大的进步。

  “我就不去了,我要把精力放在创作上。”

  方言摇了下头,“而且,《商鞅》的话剧很快要进入最终的彩排,我肯定要去看一看。”

  “那可真是不巧啊。”

  韩跃民语气里透着一丝遗憾。

  “他呀,这回是自己第一次办这样的大事,拿不准主意,心里七上八下的。”

  方红边给方言夹菜,边说:“你要是有什么建议,就跟他讲一讲。”

  “首先,这广交会去的客商,不仅仅是港商,还有外商,你要跟他们打交道,最好要带上个翻译,而且最好懂外贸。”方言道,“如果若雪不是在上学的话,她倒是最好的人选。”

  “我也想过,但没辙啊。”

  韩跃民反问道:“你觉得迈克怎么样?”

  方言大为意外,没料到韩跃民竟然会聘请迈克当他的翻译。

  韩跃民如实地说,最近因为投机|倒把,以前经常跟迈克换外汇券的贩子被抓了起来。

  因此,现在迈克经常来找自己交换。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地熟络起来。

  方言道:“迈克这个人,虽然生性跳脱,但人还是靠得住的。”

  韩跃民点了下头,说这趟迈克除了给自己当翻译,最重要的原因是去见老迈克。

首节 上一节 225/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