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53节

  方言露出淡淡的微笑。

  推荐归推荐,但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出版。

  究竟名单里的这一批,能有多少被引入进日本,还要取决于有斐阁这些出版社。

  “除了《那山那人那狗》,你的《大秦之裂变》、《山楂树之恋》也在名单里。”

  周巍志把稿子交给秘书。

  “本来最近你那部广受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也该出现在名单上,可惜发表的时间晚了些。”章光年不无遗憾道。

  方言从他们的话里,才知道散文集发表时间,比推荐名单审批通过的时间,晚了半个月,上头已经定下来,没办法临时更改。

  周巍志说虽然这回没有进入名单,但接下来可以出现在中法、中美等文化交流活动上。

  “我有个建议,不知道当不当说?”

  方言思索了会儿,才说出口。

  “但说无妨。”

  章光年他们投来鼓励的目光。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方言说《舌尖上的中国》尽管对美食的描写很到位,但终究是文字,写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及一张照片、一部电影来得直观真切。

  “你的意思,是想把《舌尖上的中国》拍成电影?”周巍志把眼睛眯成一条缝。

  “您说得没错,就是拍成纪录片。”

  方言点头道:“不过不一定要拍《舌尖上的中国》,也可以以全国各地的传统美食为题材,选出一些能代表华夏饮食文化的来拍。”

  “你这个点子听上去不错,继续说。”

  章光年和周巍志等人互看一眼。

  “我想能不能由部里牵头组织,到时候拍成的美食纪录片,不仅面向各国的文化交流团,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可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放映,甚至在东南亚播出?”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各位大佬的兴致。

  “你啊你,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

  “小方他啊,总有一些创造性思维,什么时候都能想出让人惊喜的点子!”

  “………”

  众人议论纷纷,胡木桥饶有兴趣,“你为什么会想到要把这部纪录片在海外播出?”

  方言回答说,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以来,收到了很多身处异乡的知青们的来信。

  在这些信里,能感觉到不管漂泊何方,故乡的味道却是永恒的,是藏在味蕾里的乡愁。

  打开了味蕾,就好像打开了对故乡记忆的那一扇门。

  全国的知青们如此,香江、宝岛、濠江的同胞,世界各地的华人侨胞,不也一样吗?

  “你是想把以美食纪录片为契机!”

  胡木桥等人意识到不仅仅是向世界宣传华夏美食的机会,而且似乎很有统战的价值。

  “小方,还想到了什么。”

  “都说出来,大胆地说出来!”

  周巍志眼里炯炯有神。

  方言如数家珍,一一举例。

  比如举办个全国烹饪大赛、美食节。

  (PS:83年,羊城举办了“名菜美点评比展览”,就是羊城国际美食节的前身)

  再比如,可以给我们的华夏美食,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和节日申遗,像粽子和端午节。

  “申遗?”

  周巍志和胡木桥等人互看一眼。

  “申遗!”

  方言说得斩钉截铁。

  然而可惜的是,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目前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70年代,联合guo教科文组织推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78年建立的《世界遗产名录》里,基本上是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些年,法国、日本等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地把本国的饮食纳入文化遗产名录里。

  “如果我们能顺利地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今后也可以像法国一样。”

  工作人员说,“申请把华夏的饮食文化和民俗节日列为文化遗产。”

  “不只是美食。”

  周巍志一脸严肃,“建筑、文学、戏曲、中医,华夏有很多文化遗产都值得保护。”

  胡木桥不无感慨道:“我们华夏地大物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累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

  “也正因此,我们就更要珍惜,要守住我们文化的根,也就是守住了文学的根。”

  方言一本正经道。

  “文化的根,文学的根。”

  章光年笑道:“你的这个提法,倒是跟之前的‘文化自信’,一脉相承啊。”

  “哈哈哈!”

  顷刻间,众位大佬望着这个“小团宠”,目光中充满赞赏,放声大笑起来。

  方言也跟着笑了笑。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

  显然,胡木桥、周巍志等人对《舌尖上的中国》拍成纪录片这件事,很是上心。

第154章 在下方言,请多指教

  “FOLLOW ME!”

  每到周日晚上的时候,燕京胡同的许多院落里,都会传出《Follow me》的声音。

  这是一档中央台删改后播出的情景英语教学节目,掀起了全国学英语的热潮,主持人凯瑟琳和胡文中因此成为了“国民英语教师”。

  画面当中,出现了一段中文对话。

  紧接着,响起凯瑟琳的声音:

  “跟我学!

  方燕和方红姐妹俩坐在电视前,捧着刊登《跟我学》教材内容的电视周报。

  “岩子现在应该在国宾馆了吧?”

  杨霞来回踱步,焦虑不安。

  “在了,已经在了。”

  方红无奈道:“您都问7回了。”

  “也不知道岩子那边怎么样了?”

  杨霞既高兴,又紧张。

  “妈,您就放心吧。”

  方红安抚道:“岩子又不是小孩,比下乡插队之前成熟稳重多了。”

  “是啊,长大了,出息了,都去国宾馆了!”

  杨霞眼神飘忽,望向屋外漆黑的夜空。

  月明星稀,玉渊潭的水从大楼门前流过,在楼里,也能听到淅淅索索的潺潺水流声。

  方言穿着中山装来到会场,迎面向他走来一个男青年,五官中正,身姿挺拔。

  “方老师,您好。

  “接下来由我负责您的翻译工作。”

  王益激动地伸出手,“我叫王益。”

  “你好你好。”

  方言上下打量,眼睛睁大。

  “您叫我‘小王’就好了。”王益介绍说自己是北二外日语专业的大四生。

  “小王啊,接下来辛苦你了。”

  方言和他握了握手。

  “这是我的份内之责。”

  王益犹豫了片刻,才说出口,希望能在晚会结束以后,能在自己的《大秦之裂变》单行本上签个名。

  “看样子你很喜欢这本书。”

  方言笑眯眯道。

  “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您的书迷。”王益问出了全班想说的问题。

  《大秦》系列会不会有第二部?

  方言轻点了下头,“第二部会紧紧围绕着‘合纵’与‘连横’两种外交战略,七国之间展开博弈和交锋,称得上是大争之世的外交风云。”

  “方老师,您这部作品我真的太期待了!”

  王益作为未来的外交官,看到方老师画的这个饼,情绪激动,浮想联翩。

  方言提醒他不要声张,自己还在构思,也就刚刚建了個空白文件夹而已。

  “您放心,方老师!”

  王益想到自己独享这个秘密,内心更是兴奋,满脸潮红。

  方言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在指定的位置。

  不一会儿,会场里闹哄哄起来。

  伴随着照相机噼里啪啦的声音,廖乘志、黄百知、周巍志、章光年等人走了进来。

  与之同行的,是日本文化交流团的成员。

  随行的还有《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记者,在一片掌声中,一行人依次落座。

  现场随之安静下来。

  双方的代表先后做了一番热烈的开场白,紧接着,廖乘志宣传欢迎晚会正式开始。

首节 上一节 153/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