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79节

  “我听闻大帅仁义,收养过孤儿,不如这母子也由大帅处置?”

  蓝彩云把那虚弱的母子带过来,顿时让鲁锦十分惊讶,他当然不认识沐英,他是没想到常遇春什么破事都能找上自己,这货真是个老实人啊。

  而且还是个有心机的老实人,上来就说我仁义,我不收留还不行了?

  “哦?我的确收养过一名义子,如今新婚不久,膝下尚无子,这孩子倒是生的惹人喜爱,不过其母尚在,我也不能强夺人子。”

  这话一出,沐英的母亲顿时就想说什么,鲁锦连忙抬手将她打断。

  “你母子二人可先在元帅府住下,这孩子我也可帮忙抚养,你先去治病,若真治不好,此子我定会抚养成人,若尚能医治,你便将亲子撒手不管,岂非让他孤苦无依,还是有亲娘在的好。”

  那妇人闻言,这才拉着孩子连忙给鲁锦磕头,“多谢大帅活命之恩。”

  “行了,起来吧,你先带着孩子下去,我让人请郎中给你医治,对了,这孩子叫什么?”

  “我叫沐英。”沐英睁着一对大眼睛,看着鲁锦连忙自己答道。

  “???”这回轮到鲁锦惊讶了。

  这是沐英?鲁锦只记得沐英是定远人,爹死的早,他娘带着他四处躲兵灾逃荒,后来半路上娘死了,沐英就自己一个人流浪乞讨,八岁时被马秀英看中收为养子,朱元璋给他取名朱文英。

  至于具体在哪收留的,有说是濠州,滁州,和阳,说哪的都有,不过那时沐英四处流浪,在哪发现都有可能。

  如今鲁锦来的倒是早,沐英他娘只是病重,还未死,这倒是和历史上不一样了。

  鲁锦不禁感慨这缘分,当即又问道,“你几岁了?”

  “我六岁了。”

  “那倒是和廖升差不多大,廖升才七岁,那你便先在这里住下吧,我给你娘治病,你留在这里读书好不好?”鲁锦看着他问道。

  小小的沐英一听鲁锦肯给他娘治病,当即跪下磕头道,“谢谢恩公给我娘治病,我愿意留下读书。”

  “好,那你便留下吧。”

  鲁锦叫来侍卫,将母子两人领下去,再让张芸绣安排两人住处,找郎中给她们看病,又把朱寿叫来,给常遇春等人安排住处,组建战兵营。

  目前留在庐州等待分配的武将还真不少,常遇春和蓝春这翁婿俩,还有改名李睿忠的李普胜,无为的降将韩庆禄,这些人暂时都在庐州等候分配。

  不过他们都得等郭子兴的第八团成立才行,郭子兴又得等朱亮祖拿下定远。

  好在朝廷的大军来的没这么快,他还有时间练兵扩军。

  这时包衡正好进来汇报,“大帅,今天又来了不少士子。”

  鲁锦好奇道,“这些人在城里干什么?”

  “有人在崇文馆和人交流学问,还有的在城中祭拜祠堂。”

  鲁锦闻言顿时笑道,“那你家的包公祠定然又多了不少香火。”

  包衡连忙道,“大帅说笑了,这庐州祠堂又不止包氏一家。”

  这倒是真的,合肥这地方出名的寺庙道观没几个,祠堂倒是多的一批,合肥出过不少名人,元末这里最出名的当然还要数包拯,后世这里还有李鸿章的祠堂,那才叫一个热闹.

  “去跟那些士子说,明日午时初截止报名,到时在崇文馆汇合,我要跟他们训话,明日未时正开始考试。”鲁锦对他安排道。

  “是。”包衡连忙领命。

  “王府那边的考场准备好了吧?”鲁锦又问道。

  “准备好了,找城中酒楼借了桌凳,又凑了些文房用具,几百人还是够用的。”

  “可以,就这么安排吧。”

  翌日晌午,最后一批士子乘船赶来,该到的差不多也都到了,主要现在总共就没几个县,考试当官你都不积极,那还考个屁,再晚也没必要等了。

  将人召至崇文馆聚集,午时初,上午十一点,鲁锦准时出现。

  他身穿一袭白色棉质圆领袍,头上束发戴着网巾。

  穿越之前鲁锦就不是那种寸头,现在蓄发两个月已经可以扎起来了,戴上网巾更是看不出头发有多长。

  身姿长壮,一表人才的鲁锦刚出现,三百余名士子顿时恭敬作揖道,“见过元帅!”

  “诸生免礼。”

  等众人都站好,看向自己,鲁锦这才继续说道。

  “暴元无道,残害百姓,以人做畜,开河变钞更是激起民愤,致使天下大乱,义军蜂起。

  “如今元祚将终,我鲁锦顺天道,应民心,这才举兵起义,以图驱逐鞑虏,复我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幸赖有诸位志同道合者帮衬,才打下如今局面。

  “近日来,投奔元帅府自荐者愈多,这其中,有人身据献城之功,有人献计献策亦有功劳,皆可直接赏官,然其余众人身无寸功,若直接封官赐予高位,难免有人说我赏罚不明,处事不公。

  “既如此,不如举办考试,诸生各凭本事,以成绩优异者录为帅府所用,故而才有此一试。”

  鲁锦这边刚说完,底下人群里的胡惟庸立刻高声道,“大帅考试选材,赏罚公平,真英明之主也,恨不能为大帅效死,辅佐英主早定天下!”

  鲁锦闻言看过去,只见一书生表情夸张,仿佛投奔的太晚了一样,顿时在心中给他贴上了标签,马屁精!

  不过有这个马屁精在,其他人要是什么都不说,倒显得他们不识趣了,三百多名考生闻言,又齐刷刷的拱手作揖,“大帅英明!”

  “肃静!听我说完。”

  鲁锦暗骂一声捣乱的那货,这才接着说道。

  “此次考试分文武两场,文试不考儒家经典,以实用之学为主,共有题六道,今日下午考完,择成绩优异者录为县令,主簿,帅府吏员若干。

  “明日还有一场武试,所录者皆为军吏,掌军需,军法,军教等事,诸生且记好。

  “所谓军吏者,军中之文官也,一旦录为军吏,则今后都不可转为政务官,只可在军中效命。”

  此言一出,三百余名考生顿时惊诧无比,纷纷看向鲁锦,但有刚才那一出,这回也都不敢说话了。

  当了就这军吏,就不能转做政务官了?这谁还去当?

  然而紧接着,就听鲁锦继续说道。

  “不过诸君也不必担心,一旦录为军吏,在军中效命,那主将的军功自然也有你的一份,主将升任,你就跟着升任,主将战败,你也同样担责。

  “主将若能立功封爵,军中文吏自然也能升迁,将来或可直升枢密院,再从枢密院登阁拜相,做武相也是相!

  “前宋矫枉过正,以文御武,致使屡战屡败,终致亡国,盖因文官不通武事,或文官有权无责,不论战败与否,文官都不必担责,此弊政也。

  “今后我麾下必设文武相,凡涉及军国大事,武相不点头,那丞相也不可轻易决断,故而军吏亦可为相,诸生不必为将来前途忧虑。”

  此话一出,考生们再也绷不住了,纷纷低声议论起来,军吏升武丞相?确实有意思,以前还从来没有这种搞法。

  有相熟的士子,纷纷讨论这种改革会带来什么变化,很快就有人因为前宋的事情低声吵了起来。

  眼看越来越乱,鲁锦又再次喝道。

  “肃静!诸生可在此稍作休息,崇文馆提供午餐,餐后自有人引尔等去考场,所有人都可参加文试,今日文试落榜者,明日也可去武试复考。”

  “多谢大帅赐餐!”

  午餐也没多丰盛,只有粥和酱菜咸鱼,这年代习惯一天两顿,中午是不吃饭的,地主也就吃点点心垫垫肚子。

  不过圣武军倒是能做到一日三餐,军队里的肉食也十分短缺,好在可以用豆制品补充蛋白质,豆腐是尽量做到每天都有的。

  鱼肉也尽可能的提供,虽然鱼肉是白肉,没有红肉提供的能量高,但总比没有强。

  一群士子吃了粥,休息片刻就去了由王府临时改造的贡院,确实挺凑活的,里面连桌椅都未统一。

  搜身啥的也免了,只要你不带书和兵器进去就行,反正也没办法提前泄题作弊,因为考试题目鲁锦到现在都没说,就连李善长和冯国用都不知道,这怎么可能泄题。

  等考生们坐好,包衡这才领着一群士卒给他们发卷,就几张白纸,纸头上写着‘片纸鉴心,诚信不败’八个大字。

  鲁锦坐在中堂暗暗发笑,老子上辈子吃的苦,你们也必须尝尝。

  “第一题,刑律题。”

  鲁锦亲自出题,刚说了个题目,考生们顿时竖起了耳朵。

  “我们不考判案,因为判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而今我们却无法可依,元廷暴虐,其律法也多害民之举,故而不能用。

  “然重编一套律法,耗时良久,非一日之功,可判案又不能随心所欲的瞎判,怎么办?”

  考生们都傻傻的看向鲁锦,不知道他到底要考什么。

  鲁锦这时又说道。

  “我听闻汉高刘邦进咸阳时,也因秦律严苛而不能用,故而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者罪,盗窃者罚,关中遂定,百姓喜之。

  “而今我欲效仿汉高,可不必拘泥于三章,诸生以为要紧的律法,皆可写于纸上,每人限二十条。”

  此言一出,考生们顿时乐了,这比按律法条目判案简单。

  李善长和冯国用也觉得这题有趣。

  一会还有

  (本章完)

第104章 有趣的策论(求订阅)

  王府改的临时贡院,鲁锦坐在中堂喝茶,李善长和冯国用两人在下面瞎转。

  两人一边巡视考生的答题内容,一边低声聊天。

  “大帅这题出的有意思啊。”李善长忍不住笑道。

  冯国用也点头道,“是啊,这题重在限二十条以内,律法条目繁多,乱世急需稳定人心,哪些律法最为重要,从诸生答题侧重,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治政水平。”

  两人转了一圈,果然每人侧重都不相同,有人认为乱世该用重典,刑不重不能震慑宵小。

  有人认为现在急需拨乱反正,先废除元律里的卖人合法,高利贷合法,先把这些害人的条款废除再说。

  甚至还有被从元廷衙门赶出来的吏员,写起来就极为有经验。

  常见的律案一般就那几种,杀人、盗窃、抢劫、强奸等刑事案件,户籍税务案件,财产纠纷,只要把这几项抓好,就能快速稳定人心,一看就是有办案经验的。

  鲁锦看着手表,半个时辰后出了第二题。

  “第二题,劝农。

  “一军也好,一国也罢,当务之急是足兵足食,我听闻庐州自古为产粮重地,每逢灾荒凶岁,庐州不仅能养活辖内百姓,还能出粮赈济附近郡县。

  “至宋一朝,庐州又有了双季稻,元初也曾种双季稻,而今却不见了。

  “诸生以为该如何劝课农桑,恢复双季稻种植?或该如何屯田,有何办法,都可写出,请诸生试言之。”

  这题稍微有点难度,你就算没亲自下过田,也得对种地极为熟悉才行,不然根本答不上来。

  不过古代即便是地主,也要关心农业生产的,还没现代那么多五谷不分的‘城市人口’,对种田多少都有些了解。

  有人思索片刻,飞快下笔,有人咬着笔头,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半个时辰后,鲁锦又出第三题。

  “第三题,武备。

  “身为一县父母长官,不求你上阵杀敌,但敌军来了你总要带领全城军民守城吧?就算城中有武将镇守,伱身为文官也该配合。

  “请问诸生如何配合武将守城,都需注意哪些条目?请诸生试言之。”

  第三题一出,李善长和冯国用都不禁感慨道。

  “大帅说不考经义,只考实学,果真都是实用之学。”

  冯国用点头道,“的确,稳定治安,恢复生产,敌军来了有办法守城,能做到此三条者,一县定矣!”

首节 上一节 79/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