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手头的工作就够多了,结果你还拉着我教你认字、教你学那些典籍,这不耽误我时间加大我工作量嘛,怎么可能不嫌弃。”
“只不过顾忌面子,没好意思当面说而已。”
朱元璋哈哈一笑,拍了拍胡大老爷的肩膀。
“咱其实都知道!”
“可咱被你们几个嫌弃,总好过去外边丢脸吧!”
“但你们都知道,咱这性子有多倔,又有多好面子。”
“既然被你们嫌弃了,那咱就下死力气去学,同时从还需要旁人读奏折到自己看奏折,咱咬着牙坚持着,就是想证明给所有人看,咱朱重八,不是个孬种!”
胡大老爷和朱标闻言心中恍然。
哦,这么说的话,倒是能理解了。
那时候的朱元璋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有这个表现,不奇怪!
“可这么倔着倔着,咱学会了认字、学会了看奏折,更学会了如何从奏折当中分析各地的情况!”
“然后,咱心里就开始着急了!”
“因为咱发现,这天下,怎么哪哪儿都是问题。”
“受灾的、饥荒的、闹匪患的……”
“毛病太多太多了,咱解决一个又来一个,解决一个又来一个!”
“这时候的咱,之所以如此坚持,倒不是因为倔了,而是觉着畅快!”
“那种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感觉,看着一地百姓因为咱的一句话、一个批示而有了生计的感觉,太畅快了。”
“所以,咱坚持住了!”
胡大老爷和朱标再次点点头。
嗯,这就是新手体验,感觉贼爽,压根没拿工作当工作,反倒是当做了一种如同行侠仗义一般的举动。
也难怪能坚持,这里头是有原因的。
“而之后建国了,跟朝臣们打交道越来越多了,咱处理国事也越来越顺手了,天下的情况也愈发的稳定了,咱原本以为能休息一二了,可陡然间咱发现问题了。”
“这官员,不老实!”
“不少人别的本事没学会,可这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本事倒是学了个十成十。”
“不仅开始在奏折当中语焉不详试图蒙混过关,甚至有的人还开始勾搭起了御史,就想着在咱这儿糊弄过去!”
“哼,咱岂能让他们就此糊弄了?”
“于是,咱不仅弄出了锦衣卫和检校,还跟他们杠上了。”
“每一本奏折,咱都要细细查看,里头但凡有写得不清不楚不明白的,咱都要问个明明白白。”
“所以,咱跟他们杠上了。”
“而这一咬牙,便坚持到了现在!”
“咱其实都已经习惯了!”
胡大老爷听到这儿感觉不对了。
也顾不上其他的了,陡然间开口道。
“那陛下如今好不容易脱离樊笼,为何不休息呢?”
“如今有太子继位,可没人逼着你再去处理政务了啊!”
朱标显然在意的也是这点,不由得直接看向了朱元璋。
而朱元璋嘿嘿一笑:“因为咱就会这个!”
“咱不想闲着!”
第873章 胡大老爷建议的试验区
第八百七十三章胡大老爷建议的试验区
听到最后朱元璋给出的这理由,胡大老爷和朱标多少都有些无语。
还真有人拿处理政务当兴趣爱好啊。
这特么什么奇葩爱好?
眼见着这二人一脸不敢相信的模样,朱元璋两手一摊。
“咋了?”
“咱这辈子其实就两个本事,一个是起家的时候学的冲锋陷阵、领军作战。”
“另一个就是这二十年来越来越拿手的处理政务。”
“呐,咱退位了,又不想闲着,那岂不是只有处理政务这一个本事能继续了?”
“咱总不能领兵打仗去吧?”
“打谁啊!?”
朱元璋这解释,还真就让胡大老爷和朱标都无语凝噎了。
这解释,还特么不如不解释呢。
你怎么就不能跟普通人一样,偷偷懒、休息一二,非得干点什么事业出来呢?
朱元璋眼见着二人都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这才转头看向胡大老爷道。
“惟庸,你想问的问题,咱已经掏心掏肺的给你答复了,你这会儿能说说咱之前问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吧?”
“到底啥叫试验区?”
“你为啥让标儿弄这个?”
胡大老爷听朱元璋这么一说,这才想起来。
自己还欠朱元璋一个解释呢。
好在这事儿也不复杂,干脆直接了当的答道。
“所谓试验区,取的乃是国政先行试验一意!”
“我之前说过,无论这国策是怎么出台的,终究都是朝堂君臣拍着脑袋想出来的。”
“可这新政到底能不能适合大明,施行之后会不会暴露出什么原本没想到的问题,这都是未知的。”
“若是以往,那自然是不管不顾的一道圣旨一个政令下去,管你行不行都要执行。”
“甚至若是有什么问题出现了,当地官员为了捂盖子,都压根不会暴露到朝堂上来。”
“或者说,哪怕闹大了,闹到朝堂上来了,若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那为了维护朝廷的体面,同样也会被遮掩过去!”
朱元璋爷俩闻言一脸郑重的点点头。
显然,这种情况,他们爷俩碰到已经不是一两次了。
而事实上,正如胡大老爷所说的那样,都是这么糊弄过去的。
可胡大老爷两手一摊,笑着道。
“既然知道这问题,那咱就得想办法解决啊!”
“集思广益或许是个不错的思路,但仅仅这样不够。”
“因为集思广益也没法保证来的都是有用之人,或者说,没法保证人们能提出堪用的意见来。”
“毕竟,这官员之间也是有交际有来往的,面对着自己顶头上司或者亲朋好友提出的某个政令,为啥要去说点什么意见得罪人呢?”
“又或者反过来说,有得罪过自己的人提出的政令,那是不是又能管他好不好的,都要鸡蛋里挑骨头的反驳几句?”
“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名字,便是叫党争!”
本来还听得眉头紧皱的老朱家爷俩,一听‘党争’这名字,顿时一脸的恶心。
无他!
他们俩哪怕从史书上都已经看够了各种‘党争’的恶果了。
但凡当皇帝的,就没有不恶心这个的。
尤其是之前的大宋,那延绵百年高潮迭起各种手段齐出的党争,硬生生把大宋的气数给一点点的葬送掉了,这对于他们爷俩可是一个天大的警示。
因此,胡大老爷一提这个,他们顿时就把这所谓的‘集思广益’的办法给抛到一旁了。
哪怕之前他们爷俩还觉着这法子挺好的来着。
不过胡大老爷这会儿也没去跟他们辩驳这法子的可取之处。
现在说什么都是虚的。
等到朱元璋退位了,将来到自己的封地上开始担任首相的时候,他自然就知道开会俩字的精髓所在了。
而胡大老爷则继续说起了试验区的事儿。
“既然集思广益的法子有弊端,那么试验区就愈发的有必要了。”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试验区,乃是选择一县之地,而后把原本要推行全国的新政,先在这儿施行个一两年。”
“当然了,不仅仅是在这儿试一试,试验区最主要的目的,乃是用于观察。”
“因为这试验区乃是由天子、朝堂直接管辖的所在,甚至就在京城周边,那无疑朝廷的力量是最容易触及的。”
“而这一点,便方便了天子以及朝堂尽可能的把触角伸过去。”
“试验区不仅县衙的情况天子了然于心,甚至民间某一个农户在新政施行之后的变化,天子同样心中有数。”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天子真正具体、清楚的看到,这新政到底是不是利国利民之策。”
“又或者说,新政原本的目的到底能不能达到,在试验区施行个一两年,看看民间的具体情况,便清清楚楚了。”
说到这儿,胡大老爷也是志得意满的拍了拍手。
“瞧!到了这时候,这新政是不是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可谓是掌中观纹、一目了然啊。”
“这不就方便天子进行调整了?”
“这不比新政施行全国之后再去费尽力气勘察方便?”
“同时,反正就在试验区施行了个一两年而已,这风声哪怕传出去了一些,影响也不是很大。”
“那么,压根影响不到天子、朝堂的威严不说,还能尽可能的尽善尽美!”
“这不比朝堂之上衮衮诸公脑袋一拍就做决定,要好得多?”
胡大老爷话说到这儿,便已经解释完毕了。
可朱元璋爷俩却不约而同的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胡大老爷说的固然在理,似乎这事儿不这么干简直天理不容似的。
可对于朱元璋爷俩来说,他们要考虑的就太多了。
这事儿究竟能不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