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327节

  “我以为染发之后,就能够改变自己在学校里的处境,和自己暗恋的女孩说上话;又或者只是一种叛逆一次反抗,因为不满父亲酗酒,却又无力抵抗。”

  “我,呃,我只是想改变一点什么,然后期待着生活能够有些改变。”

  “但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

  “对吧?”

  迷茫,困惑,敏感。

  短短三言两语,安森就在格斯眼前勾勒出一个形象生动的少年形象——

  谁说安森是花瓶的?

  谁说的!

  格斯简直不敢相信,事情还可以再更完美一些吗?

  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而且安森和角色的契合度远远超出想象,镜头的画面感就这样漫溢出来。

  格斯有些亢奋。

  格斯好奇地询问道,“这些全部都是你自己思考的?”

  安森展露一个笑容,“没有剧本的帮忙,我只能依靠自己了。不过,这只是一个想法,并不成熟,在阅读剧本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角色再慢慢调整……”

  “没有剧本。”格斯打断了安森。

  安森一愣,“哈?”

  他说的都是实话,尽管脑海里依旧残留前世观看“大象”的记忆,但既然格斯希望选择普通学生进行表演,这也意味着演员需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带入电影里。

  安森,就是安森,自然而然,这次的“大象”也会不一样。

  但安森就指望着剧本了,结果——

  格斯再次重复了一遍,“没有剧本。”

  “这也是我尽可能从这里选择普通学生的原因,你们平时在说什么做什么,我用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就好。”

  “不需要剧本。”

  “噢,对了,你们在电影里的角色也全部采用你们的真名。”

第524章 麻雀剧组

  没有剧本。

  真名演出。

  格斯轻描淡写地往外抛重磅。

  刚刚格斯因为安森的信息量太大而短暂陷入错愕;现在则颠倒一个位置,安森因为格斯的信息量太大而需要一些时间缓冲。

  现在,安森终于明白“大象”里那种真实感是怎么来的了——

  因为格斯就是用记录的方式来呈现他对整个事件的解读。

  “伪纪录片”,一直到现在,安森才有了一些实感。

  噗通,噗通。

  心脏狂跳不止。

  安森吞咽了一口唾沫,所以,他真的准备好了吗,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展现自己的真实?

  深呼吸一口气,安森看向格斯,“你的意思是我需要在屏幕上扮演自己。”

  格斯点点头,“对。”

  停顿一下,又补充说到,“不是电影演员安森,也不是蜘蛛侠安森,而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安森。”

  “你的青春,你的烦恼,伱的困顿。”

  拍摄“猫鼠游戏”的时候,安森曾经唤醒了前世记忆,那些已经留在过去却深深影响现在的记忆。

  他不准备回避或者无视。

  因为正是那些磨难和挫折雕刻出他现在的模样。

  而现在,又更进一步?

  格斯注意到安森的沉思,“怎么,你有一些顾忌?如果现在退出剧组的话,还来得及。”

  “呵。”安森轻笑出声,“不,我很期待,事实上,应该说非常期待。你知道,当所有人都试图为我套上蜘蛛侠面具的时候,导演却愿意给我一次机会,脱掉面具,甚至脱掉演员这个角色的外衣,我认为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

  停顿一下。

  “导演,谢谢你愿意给我机会。”

  落落大方地,安森看向格斯,目光如此清澈又如此明亮。

  反而是格斯有些不好意思,这位老实人摸了摸后颈,“老实说,意识到和你见面为止,我也还是有些犹豫的。”

  居然,就直接……说出来了

  安森哑然,眼底流露出一抹笑容,“那我非常开心能够消灭导演心里的最后一丝犹豫。”

  格斯一愣,笑容就这样爬上嘴角——

  他想,他正在喜欢这位演员。

  安森继续好奇地询问道,“导演,可以和我聊聊这部电影吗?我的意思是,没有剧本,但不代表导演脑海里没有画面没有框架,对吧?”

  “等等,还是说,导演和王家卫导演是同一个风格?”

  凭借“花样年华”、“春光乍泄”等等作品,那位总是戴着墨镜的导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都有份量的名字。

  同时,一起扬名四海的还有墨镜王拍戏的拖沓、随性、毫无计划。

  当年,梁朝伟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拍摄“春光乍泄”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扮演的是一位前往奔丧的侄子,却没有想到,墨镜导演彻底推翻了整个剧本,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一上来就让两位主角拍摄了一场激烈的船戏。

  拍摄完毕之后,梁朝伟一脸懵逼地坐在床位抽烟。

  安森信手拈来的一句调侃,格斯没有忍住放声大笑起来,连连摆手表示否认,“我绝对做不到那样。”

  “当然,我的脑海里有画面,我正在试图把画面具体化。”

  闲聊的话,格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

  但谈起电影,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上了。

  谁能够想到呢?

  仅仅几分钟前,格斯还是负担满满、愁绪万千的模样,担心选角、担心安森、担心镜头,什么都担心;一个转身,格斯就眉飞色舞地和安森一路闲聊,在交流和对话之中让自己脑海里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安森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小剧组——

  一台摄像机。

  对,没有看错。

  其他剧组动则就是六台七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同时运作,甚至还有其他小分队负责拍摄不同场景,轨道、吊臂、直升机、三脚架等等,仅仅是拍摄器材可能就需要三辆卡车才行。

  但格斯就只需要一台摄像机。

  一名摄影师、一台摄像机,最多加上一名音响师。

  剧组甚至没有专业的灯光师,由格斯和摄影师负责调光,偶尔需要反光板的话,谁有空闲就谁上。

  整个剧组,满打满算还不到十个人。

  不要说“蜘蛛侠”那样超过四百人的庞大拍摄团队了,即使和日常拍摄的“老友记”相比也完全排不上号。

  其实,这才是好莱坞的大部分日常。

  毕竟,动则投资数千万乃至于上亿美元的项目还是少数,成本低于一千万美元的小剧组比比皆是。

  过去这几年,布拉德-兰弗洛就一直活跃在这样的剧组里,要么就是凭借一腔热血地追逐梦想、要么就是老老实实上班下班打卡的老油条。

  在安森看来,大剧组有大剧组的好处,小剧组也有小剧组的特色。

  在那些大剧组,人员众多并且分工明确,如同一台缜密的机器,每颗螺丝钉各司其职,许多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电影上映也不会碰上一面——

  纯粹工作关系。

  但小剧组不同。

  不仅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他们必须牢牢团结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小而全的团队在同甘共苦的拍摄里照顾彼此。

  这样的作品,不管电影成败,拍摄过程就必然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每一天每一场戏的记忆都是鲜活的。

  就好像现在。

  眼前那个留着白花花胡子的胖老人,活脱脱就是圣诞老人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扛着摄像机略显气喘,但表情非常专注,全然没有理会额头上的汗水。

  这位就是“大象”的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Savides),别看他名声不显,却是业内蓝领,“七宗罪”就是他的作品,后来他还和大卫-芬奇合作了“十二宫”。

  去年,哈里斯和格斯合作了具有实验性质的“杰瑞”,所以此次格斯召唤哈里斯再次合作,哈里斯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哈里斯左右看了看。

  “安森,啊……安森!”

  “正好,这场戏没有你,你过来帮忙一下。”

  “反光板……”

  前一秒,安森还是演员;下一秒,安森就成为摄影助理。

  此前曾经听说,纽约大学的电影系就会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电影剧组的每个位置都轮换一遍投入工作。

  一来,让学生明白剧组的运作原理,同时也理解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下达指令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清晰准确。

  二来,让学生摸索自己的喜好,看看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最后寻找自己的定位。

  当然,安森不是学院派出身,自然没有这样的经历,却没有想到,居然在拍摄“大象”的时候体验了一把。

第525章 生活体验

  “哈里斯,聚焦上半身还是下半身?”

  承蒙召唤,安森二话不说就拿起反光板,站在摄像机旁边担任摄影助理的工作,并且娴熟地切入重点。

  哈里斯看了安森一眼,看来这位演员对剧组其他工作也有一些了解,但此时哈里斯也没有时间表扬安森。

  “……天花板。”

  哈里斯给出一个意外的答案。

  安森看了天花板一眼,暗暗琢磨:

  打光在天花板上,让光线自然柔和地洒落下来,脸部表情会变得更加鲜明一些,明暗转换自然也会更细腻一些。

  不过,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测,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具体效果还是需要通过画面才能确认。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演员能够明白灯光、摄影机、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及工作模式,如同当初进入“老友记”剧组研究穿着打扮一样,也许演员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情绪传达给镜头。

  所以,这应该算是表现派?

首节 上一节 327/4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