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553节

  上周,包国维这句话都快要听出茧子了,这几天倒是少见。

  无奈叹了一口气。

  曹晏海能通报过来的,那都是不得不见的人物,不然他便帮助自己挡出去了。

  包国维倒也不整理衣服,穿着棉裤棉衣便朝着大堂走去。

  “知道了,迎到大堂上就成。”

  可当包国维走到大堂上面,看到堂上坐着的两位先生,顿时吓了一跳。

  “德潜先生!”

  再看旁边一位先生的面容,包国维也随即认了出来说道。

  “宾四先生!”

  包国维本来对于会客这件事情,已经不是很积极了。

  所以才会如此倦怠。

  可正巧,面前这两位先生,就是包国维想要在北平,拜访认识的两位民国大师。

  一位名讳钱玄同,钱德潜。

  一位名讳钱穆,钱宾四。

  此二人,在民国历史上,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

  前者,包国维先前造访津门的时候,在火车上意外相遇过。

  而且,某种意义上,钱玄同也算是包国维的师兄。

  年间他与黄侃、迅哥儿一起,跟着章太炎学习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学及《说文解字》。

  钱玄同还是推崇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只不过后来,这位先生的想法越发激进,甚至提出了要废除汉字,改使用“罗马字拼音”的建议。

  可谓是引起了极大的波澜。

  先前在火车上,两个人还针对废除汉字这个议题,进行过激烈的讨论。

  现在,看传闻来说。

  钱玄同似乎是“拨乱反正”,改支持更为柔和的“简体字”方案了。

  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受到自己影响的原因。

  至于钱穆先生。

  在后世最为闻名的乃是,著《国史大纲》这本书。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乃是在战争最为危急的时刻。

  当时大学撤离到西南方,国内四处弥漫着不安彷徨的情绪。

  钱穆则是抱着华夏人写华夏人最后一本史书的信念,而落笔书写。

  可见当时局势之危急。

  同时,钱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也算是斐然,一本《先秦诸子系年》,如今还是北大的重要教材。

  这两位先生到访,包国维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反应,他不仅热情地叫出了二人的名字,还笑着拱拱手说道。

  “却不想是两位先生到访,秉文这边倒是怠慢了。”

  钱玄同看到包国维这个样子,当即笑骂说道。

  “你这个包秉文,却是个见碟下菜的主儿,今日若不是我们两个人来,你却是要再拖上许久了?”

  包国维老脸一红:“先生这说哪里的话,我包国维是那样的人么?”

  钱穆却是笑着调侃:“德潜先生不必太过于苛责,我想秉文这也是不胜其烦,才会见碟下菜吧?

  来秉文这里的人,恐怕都要将门槛给踏破了。”

  钱玄同却是嘿嘿一笑,继续眯着眼睛说道。

  “臭小子,当初在书信里面,你可是答应我,一定要来我府上拜访的,怎么你给忘记了?”

  包国维脸上一僵硬。

  完球,答应的事情太多了,在书信里面,跟哪位先生不是打着哈哈。

  无非是在信件里面说着什么,改日就来拜访先生,之类的云云。

  其中大部分都不会实现。

  可却没有想到,钱玄同会拿出这个事情来说道。

  包国维当即脸上露出尴尬地表情。

  “德潜先生,我这不是最近太忙了么?”

  一时间,包国维竟然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四处留情的海王一般。

  而现在,鱼塘里面的其中一条鱼来算账了。

  他连连拱手说。

  “下次!下次!下次国维一定登门拜访,并且带上礼物致歉。”

  “算你小子识相。”钱玄同大大咧咧的样子,两个人说起来只是见了一面,可相处起来却像是毫无顾忌的好友一般。

  “我可听说,你小子赚了许多钱财,这登门礼物可不能少了。”

  包国维无奈摇摇头,连连答应说道。

  “先生请放心,一定安排!”

  对于钱玄同这种性格,包国维反倒是没有什么恶感。

  有话直说,直来直去。

  这段时间,针对自己许多作品的争议,钱玄同可是帮助了不少忙。

  如今这是真的将自己看做了他的师弟。

  三人当即坐下来,倒上了几杯酒水,就着一盘凉拌豆腐丝。

  自从来了北平,客人多了之后,包国维也不可避免的要喝上一些酒水了。

  他喝不惯白酒,专程从南方带来了一些黄酒,作为招待客人所用。

  民国时期,白酒还没有占据酒桌的主流。

  更加准确的说,当时的大部分白酒都是中下层劳作者爱喝的。

  而在民国的政客商人文人墨客之间,请客聚会一般会使用江浙一带的黄酒。

  所以黄酒,在如今算是“高端酒”。

  黄酒度数低,入口温和,适合慢饮细品。

  特别是在这冬日之中,热上一壶黄酒,就着小菜,还有手边的火炉,这文人之间的雅趣才能够体现出来。

  不然,一群人围着几盘凉飕飕的菜色,喝着刺痛喉咙的白酒,个个先生都冻成狗了,还叹什么歌词诗赋?

  不过,钱穆与钱玄同此次来,自然不是为了谈什么诗词歌赋的。

  两位先生,在文学和历史方面,都有不少的造诣。

  所以,对于包国维的众多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

  “比之《菊与刀》这本书,我更加喜欢《枪炮、病菌与钢铁》此书,结合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颇具有新意环境决定论更加是新奇,我想秉文既然到了北大,便可开一门历史课来,让学子们多多收益。”

  钱穆捋须,看向包国维继续说道。

  “我钱穆有机会,也想要听上一听。”

  如今,历史年鉴学派在国外轰轰烈烈的兴起,国内虽有一些波澜,可依旧不显。

  而包国维,可以算是国内年鉴学派历史的领军人物了。

  特别是两本《菊与刀》《枪炮、病菌与钢铁》,可以说打开了国内相关史学的蓝海。

  以往,钱穆研究历史的时候,都还是习惯犹如古代史官一般,使用各种纪传体编年体的形式。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将视角放眼到全世界的方式,倒还是少见。

  从前,钱穆倒是没有太过于关注年鉴学派的研究,可自当包国维横空出世之后,他也开始渐渐学习相关历史的研究办法,并且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

  可以说,在包国维涉及的各个领域,基本上都形成了这种影响。

  从整体来看,包国维对于国家的影响不太显著。

  可在学科内部,却可以形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钱穆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如此,他对于包国维愈发尊敬。

  而且,意外的他并没有如其他人一般,表面上尊敬,实际上还是将包国维看做一个孩子。

  钱穆是真正的将包国维看做一个平等的地位。

  想了想,包国维点头答应说道:“宾四先生放心吧,秉文不才,可在这综合性的历史领域,我还是有些想法的。

  不过在更为专业的历史研究领域,还是得多多请教先生。”

  “再好不过。”钱穆显得十分兴奋。“我们定个时间,好好讨论一下这方面的事情。”

  包国维却有些为难地说道:“这倒是要推迟一段时间,不过不会太久,大概一个月的时间。”

  “推迟?”

  钱玄同却眯着眼睛说道:“怕不是因为秉文想要写一本教材吧?”

  包国维略微有些尴尬,抹了抹鼻子说道。

  “德潜先生都知道了。”

  钱玄同则是面色古怪地看向包国维:“我从蒋梦麟校长那里得到消息,听说你小子竟然口出狂言,说什么一个月之内要给北大写一本经济学教材。

  我还想着你小子是在说笑,没想到竟然确有其事?”

  一来北大,便是要写一本教材,已经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甚至还是一个月写出来的?

  包国维真以为他是七步成诗,写出洛神赋的曹植么?

  感觉到,两位先生看妖孽的眼神,包国维摊开手说道。

  “二位先生可能想得太过于夸张了,我并不是想要写出一部巨著,诸如什么极具专业性的大部头书籍。”

  他脸上露出笑容说道。

  “在学术研究上,我并不是很擅长,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包括基本概念、数据衡量以及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等。

  这我还是可以做到的。

  先前在完成《小岛经济学》之后,我便一直有个想法,想要写出进阶版本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现在看起来,有了这个机会。”

首节 上一节 553/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