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莫斯利的妻子黛安娜·米特福德,手里端着一盘糕点走了进来。
她有些奇怪地看向这两个人,不能理解他们的疯狂。
因为适才戴安娜也听了收音机里面的内容,与两个人恰恰相反,完全不懂经济,仅仅进行了一些通识教育的戴安娜,反倒对于里面的内容十分感兴趣。
她甚至还故意放慢自己收拾物品的动作,想要继续听一听后续的内容。
因为戴安娜觉得,在收音机那位先生的讲述之中,自己似乎对于往日里完全不理解的经济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不过,作为莫斯利的妻子,戴安娜不会自讨没趣的去跟他们讨论政治问题,仅仅将想法放在了心里。
这个时候,收音机里面继续传来了包国维的声音。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讲有关于经济危机的相关概念,同样是以小岛的故事为原型。
这里我们先要解释一个概念,叫做通货膨胀,先前我们提到‘官鱼’制度,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面”
戴安娜刚想要将点心放下,在听到这一段之后,立即装作没站稳,不小心摔了一跤。
“诶呀!对不起。”
戴安娜显得有些慌乱,她开始在地面上小心地收拾起来,另外一边耳朵则听起了收音机里面后续的内容。
莫斯利撇了一眼妻子,没有在意地说道:“小心一点。”
与此同时,未来大英帝国的精神支柱,二战至暗时刻的领袖,曾经的“影子内阁”成员,独立的保守党人,忠实的鹰派成员。
温斯顿·丘吉尔先生正在织毛衣。
你没有听错,他就是在家中的客厅,倚靠在壁炉旁边,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织毛衣。
看他手边已经颇具规模的衣服形状,就知道丘吉尔先生在织毛衣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把好手。
丘吉尔织毛衣的故事,在伦敦政治界早有流传,许多人用这件事情来嘲笑他,但丘吉尔却不以为意。
对于他来说,织毛衣并不是为了帮助家人增添衣物,以他这个层次,早就不需要这样做。
实际上,丘吉尔织毛衣的最大原因,乃是为了在紧张的工作之中,用织毛衣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保持冷静和清醒,避免在政治斗争之中,做出错误的决策。
后来在二战之中,甚至有个小故事,讲的就是在英国遭受轰炸时期,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被发现坐在防空洞的沙发上面织毛衣.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丘吉尔自我解压方式。
此刻,在自家的客厅之中,丘吉尔一边织毛衣一边认真听着收音机里面的内容。
他紧紧皱起了眉头,不是很明白包国维适才讲这些的用意。
原本,他与莫斯利一样,对于工党的这一行径感到了危机。
可现在,却有些哭笑不得。
包国维为什么要在《议会一周》这种严肃的政治节目上,讲这样简单的小故事?
这可不是儿童节目!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讲有关于经济危机的相关概念.”
收音机里面传出来的这句话,让丘吉尔重新提起了兴趣,收回了关掉收音机的冲动。
显然,他对于经济危机相关的事情,更加感兴趣。
“这里我们先要解释一个概念,叫做通货膨胀在‘官鱼’制度下,管理人员私自修改鱼的尺寸,也就是货币,‘官鱼’的实际价值变小了,同样的购买力也下降,导致物价上涨,这会对于经济造成诸多影响。
还有经济周期”
丘吉尔砸吧砸吧嘴,觉得包国维讲的东西开始有趣起来。
他讲的这些以“小岛居民”为例子的故事,一开始听起来很幼稚,可是仔细想来却是蕴含着经济学的本质。
作为一个文科生,丘吉尔对于理科的厌恶可以说是一视同仁,几乎没有他不讨厌的理科。
就算是经济学这种,他都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够慢慢理解其运作原理。
可是包国维仅仅通过一个故事的比喻,就将经济学的概念,以一种十分简单的方式让人理解了!
丘吉尔不是莫斯利那种,几乎不接触底层的老爷,相反几次战场的经验,多次的死里逃生,让他对于底层的市民有着十足的了解。
对于他们来说,当权者那些抽象、概括性的专业语句,几乎是完全听不懂的。
所谓的选票政治,无非是参选者为选民许诺各种各样的好处罢了。
没人知道,这样的政策对于国家来说是不是真的好。
他们只顾及短期的利益。
可包国维这场电台节目却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家伙,似乎在试图让所有人都读懂经济学!让所有人都知道经济萧条的原因!让所有人都了解要如何去缓解这个问题!
一时间,丘吉尔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手上的动作也随即停了下来。
艾伯特是一名伦敦的普通大学生。
学校说不上好,学费几乎是家中全年一半的收入,但却是全家的希望。
艾伯特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努力学习,就是想要将家人带到繁华的伦敦见见世面。
在圣诞节假期前夕,他终于是结束了大半年的学业回到了远在乡村的家中。
可却发现,回来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他的父母原本有一个稳定的工厂工作,工作很艰苦,但尚且能够维持生活。
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工厂倒闭了,父母也双双失业,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一家人,即便是在平安夜,也沉浸在沉默与悲伤之中,对着面前的黑面包不停地发呆。
就在圣诞节的晚上,艾伯特的父亲将他叫到了房间之中。
“艾伯特我很抱歉告诉你这个消息,家里已经无法负担你接下来的学费了。”
于是,为了能够帮助家里度过难关,为了能够继续学业,艾伯特只能和镇上的矿工一起去煤矿工作。
矿井黑暗而幽深,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煤灰味,但艾伯特没有因此而退缩。
在挖煤的短暂休息时刻,艾伯特便会拿出老旧收音机,为自己和矿工们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今天晚上,艾伯特如常地取出了收音机,调整好频道,拿起肮脏的水壶,狠狠地朝着喉咙灌了一口。
旁边的矿工也习惯性地聚集过来,围坐在收音机旁边,疲倦地靠着墙壁,抱怨着生活的困苦。
伴随着收音机里面的声音,一名脸上满是沟壑的老矿工抱怨说道。
“没有人在意我们的死活,不论是伦敦市里面穿着西装的老爷,还是开着轿车的工厂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财富是否增加,而我们在黑暗的地下拼命劳动,却只能换来一小片咬不动的黑面包。”
艾伯特将这番话听在心里,却没有答话,只是一个劲的喝水,专注地听着收音机里面的声音。
这个时候,收音机里面那个叫做包的东方传奇学者,终于讲到了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部分。
“生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类似与小岛上的居民,他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这些工作不仅仅解决了失业问题,也能够为后续的经济打下基础”
“在我看来,小岛上的居民如果知道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候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就会放心的进行生产和消费,岛上的经济秩序便会恢复正常类比到现实生活中,若是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在经济困难时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这显然有助于维持市场需求和经济稳定!”
“在小岛上重新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货币交换体系,也是让鱼交换更加顺畅的重要方式类比到现实生活中,整顿银行和金融系统,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经济更快恢复。”
第442章 改变全英国的故事!经济学的真正魅力!
20世纪初,英国人相比其他国家,识字率已经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
大部分城市居民和中产阶级家庭基本上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可对于大部分普通工人阶级来说,他们的经济能力,并无法让孩子得以深造。
西方教育一直以来都有精英化的传统,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进入到大学之中学习。
像是牛津、剑桥这样的著名学府,入学门槛更高,基本上只招收来自贵族、富裕家庭和优秀公立学校的学生。
知识壁垒是天然形成的。
彼时的底层英国人,即便是没有读过多少书,认识多少字,也会偶尔去看看报纸、杂志获取信息,但因为识字不多,也难免会在这个过程之中遇到阻碍。
等到收音机出现之后,聚集在一起听取收音机里面传输出来的知识,便成为了几乎每一个英国人都会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奶头乐还没有出现,所以人们如饥似渴地了解着每一个知识。
当然,听和听懂这是两回事。
即便是大部分都有这种兴趣,可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各种专业的英文单词也是不懂的。
甚至于“economics”这个英文单词,能解其意者也是很小一部分。
工人接触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专业术语对于他们来说,犹如魔法咒语一般高深莫测。
可今天却完全不同了,工人们竟然从收音机里面听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经济理论”!
在包国维的讲述里面,通过“小岛居民”的故事,将一个个经济理论的名词、原理、运作方式讲解得明明白白。
甚至于,包国维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将句式和解说更加简单化。
这些重复的简洁单词几乎都是生活中会用到的!
即便是偶尔有一些不懂的地方,可联系上故事之后,也能够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经济危机!”
艾伯特的脑海里面不断回响着这个名词,还有与之对应的相关原因。
“小岛上的一些居民抢占了先机,或者是因为父辈的传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渔网和资源,但是为了追求利润,他们不断的,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压迫工人们为他们劳作。
这些富裕的居民拥有了太多的鱼,可他们的需求是有限的,底层的工人们有需求,可他们从富人手里得不到足够的鱼。
自此生产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严重失衡,经济危机就此产生!”
在此之前,艾伯特并没有了解过任何经济学相关的知识,顶多无非是被同学诱惑,去股市看了看,可以他的经济实力,根本连被股市割韭菜的机会也没有。
艾伯特的大学专业是机械,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一个月拿到家里半年才能赚到的工资。
可是此刻,包国维的《小岛经济学》为他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经济学原来是这样的!
要知道,经济学实际上是时下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在伦敦年薪可以超过任何一名工程师!
可艾伯特不是不想学,实在是因为,经济学这门课程天生注定就是给那些贵族老财们准备的。
但是现在似乎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却听见旁边矿工们的议论声,适才发牢骚的老矿工,此刻啐了一口痛骂说道。
“FUCK!这些寄生虫!只会说我们不够勤劳,实际上他们才是最为丑恶的家伙,借着我们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妄图用这些钱去赚取更多的钱!
最后.他们毁了整个国家!他们的贪婪毁了整个社会!却要我们来买单!”
老矿工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显然有些地方,他还是没有听懂。
但是能够了解这么多,已经算是他听收音机里面来的第一次了。
艾伯特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在收音机里面的《小岛经济学》中,那位先生还提到了这一理论。
“小岛上过度发放鱼券,许多工厂、贵族通过借贷提前消费,扩大生产,在脆弱的信用基础上,再加上底层工人们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无法产生需求.最终泡沫破裂,一切陷入到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