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国维尴尬一笑,解释说道。
“上回于迅哥儿那边认识一个外国女记者,她想要对我进行一次专访,我这不是去赴约么!”
“长相如何?”
车上,曹晏海一边开车一边摇头调侃说道。
“家有猛虎,可悲可叹呐!”
“不过也怪不得师母,实在是师父你太受欢迎了,被众多女子盯上了。”
“上次那个谁?对对对,就是满清皇后,还说什么此生一定要和你见一面,如今跟逊帝可是陷入冷战。”
“人们常说红颜祸水,我看师父也是像是一个公子祸水。”
“哈哈哈哈!”
曹晏海发出大笑,似是觉得埋汰包国维很是幽默。
“啊~”
他的笑容戛然而止,一只皮鞋出现在曹晏海的脑袋上。
包国维气笑了,自从曹晏海跟了自己以后,这嘴上也是越来越毒辣了,埋汰人起来也是一把好手,不知道跟谁学的。
顾不得刚才被章念月掐住而吃痛的手臂,包国维没好气地说道。
“开你的车,长辈的事情你少管。”
曹晏海缩了缩脑袋,憋着没笑出来。
包国维倒是在后座思考着。
章念月这小妮子力气见长啊,特别是双腿有力道,刚才一个高抬腿踢得可漂亮。
眯了眯眼睛,小腹有些燥热。
这让包国维对订婚之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法租界。
《法兰克福时报》报社。
这是一家德国报纸,最早在1898年的时候,就曾经派遣记者保罗·戈德曼,在晚清通商口岸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
这家报社可以算是德国彼时,历史最为悠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在沪市也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美国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28年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华夏,从此便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她深刻的印象。
艾格尼丝很重视今天,她穿上了一身压箱底的白色连衣裙,在办公室里面倒上了两杯热咖啡。
纸笔,留声机,打字机,一应俱全。
艾格尼丝敢保证这比她过生日,还要隆重一些,毕竟她醉心于文学还有马克思主义之后。
什么排场什么漂亮还有什么衣着,早就被他抛在了脑后。
不过今天这个人完全不同,值得她如此认真。
等了许久,焦躁不安的艾格尼丝终于听到了敲门声,她一个健步上前,因为忘记提起裙摆,差点因此而摔倒。
一只手扶在门把手上,一边身子快要倾倒,形成一个十分奇怪的姿势。
好在门是打开了。
迎面便看到一个面容白皙,身材挺拔,气度不凡的少年。
艾格尼丝眼前一亮,她用生涩的汉语有些拘谨地说道。
“是包国维先生么?”
包国维将帽檐抬起来一点,看到一个卷发高鼻梁深眼眶的外国女子。
他微微一笑,伸出手说道。
“女士你好,我就是包国维,周树人先生介绍我来这里,听说你想要对我进行一次专访,他告诉我你是一个具有使命感和崇高理想的人,希望我们能有一场愉快的谈话。”
第306章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谁的?
在包国维的印象里面,这位全名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女士,历史上便是一个对于华夏极其友好的朋友。
刚刚到达华夏的时候,她还曾经联合宋庆龄组织了民权同盟会。
因为史沫特莱的各种采访行为,甚至于让国府,乃至后来的美国人,怀疑是来自于苏联的特务。
曰本人入侵之后,在书写揭露了无数曰本人在华的罪行。
所以,对于这位国际友人,包国维是很有好感的,在从迅哥儿那边得到邀请之后,他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便随即应承下来。
史沫特莱今年三十八岁,即便是衣着朴素,但还是可以看得出她眼神里面的神采奕奕。
“很高兴见到你,包先生,你的年轻让我感到意外。”
对于外国人来说,中文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
艾格尼丝在来华夏之前,做了无数的功课,可在两年内想要流畅掌握中文,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她表达还算是流畅,仅仅是口音有些生涩,却听包国维笑着说道。
“史沫特莱小姐,我的年龄应该已经不是秘密了吧?”
“啊!”
史沫特莱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意外地看向包国维,用英文说道:“包先生,竟然有一口如此流利的英文。”
她连连摇头赞叹说道:“您实在是一个会制造意外的人。”
“这点不算什么,我仅仅是比常人付出了多一点努力罢了。”
比常人脑袋里面多了一个金手指,再加上重生过来的阅历罢了。
包国维在心里这样吐槽说道。
史沫特莱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不知道在上面记录着什么,随即诚恳地说道:“包先生,您让我对于今天的这次访谈,有了更加多的期待。”
开门见山,史沫特莱先是找到了笔记本上的几个问题,无非是关于各個作品的创作经历,这些包国维都有在《时报》上刊登过,关于如《老人与海》《回答》的创作历程。
不过这些作品的创作,往往都有它的特殊背景,包国维也是捡着不敏感的谈论。
“对于我来说,创作不应该是凭空捏造的。”包国维认真地回答说道。“每一部作品都该有他独特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创作的理由,我一直在说,要抓紧核心矛盾,创作作品也是一样的,你没有明白为何而创作,创作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你本身的创作核心便是虚妄的,那么你的作品只能是空中楼阁。”
没错,他包国维的确是为人所不齿的“文抄公”,可他是一个有良知的“文抄公”。
每一部作品,他都要尽量做到出师有名,不埋没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包国维心里是这样想着,可在史沫特莱眼睛里面,眼前这个少年的地位徒然上升了。
她点了点头,嘴上没有做过多的评价,仅仅是说道:“包先生的思想很深刻。”
可手上却不停,在笔记本上一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些话包国维没有看到,却出现在了史沫特莱后来的回忆录之中。
两个人聊了很多,包国维也可以感受到,对方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女记者,她的语言逻辑以及思维高度,比起包国维曾经接触到的,要高上太多了。
特别是包国维敏锐的感觉到,这位女记者的政治倾向,深深受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影响,也难怪国府和美国人,要对她如此警惕了。
历史上,她虽然并没有明面上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人,可却接触了无数布尔什维克,为苏区以及华夏的各地发声。
包国维有理由怀疑,这个女记者早已暗中加入到了布尔什维克。
这也是不奇怪的,实际上从历史上来看,北方那位红色国家,对于世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20世纪90年代她轰然倒塌之前,曾经一度是许多文化人士的精神寄托,甚至于在西方各国为其传递情报。
这样的情况在她倒塌之后发生了改变,从此美利坚人占据了这个“灯塔”的地位。
“我看过您的许多作品,尤其喜欢《回答》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前者为世界上的广大读者提供了抗争的力量,后者虽还未翻译成英文,但仅仅是通过简单的中文阅读,我便感受到了不一般的风采。”
“您让我对于华夏升起了更多的好奇心。”
史沫特莱由衷地说道。
听习惯了夸赞,可从史沫特莱口中说出来,却让包国维无比的舒坦。
因为种种原因,他不能够去苏区,也少与可爱的那群人接触,可从史沫特莱口中,他便可以感受到,这群人对于自己的认可。
对于包国维来说,这样便是足够了。
所以,包国维笑着说道:“《老人与海》后续的翻译版本很快便会出来,我与一些美国出版商人都有联系,后续应该会出版到全世界,希望读者们会喜欢。”
老实说,包国维并不看好《老人与海》的海外销量,即便他已经在海外打出了名头,但是这种以华夏人为核心,呈现出华夏民族历史和精神的作品,显然不能够满足许多西方人“高高在上”的情感。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写出了其他民族的落后和愚昧,才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文明和高尚。
这一点不光光是现在,一百年后也是亦然。
可史沫特莱却笑着摇摇头。
“包先生太过于谦虚了,您的作品拯救了无数的西方人,例如美国人英国人,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回答》和《活着》都带给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希望,这一点是不可磨灭的,甚至于有人评价说道,年底的诺贝尔文学奖若不是由你来拿到,那么他便去瑞典砸烂那些评委的脑袋。”
“能够得到这种评价,我已经很高兴了,不敢再奢望什么了。”
包国维拱拱手。
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是美国作家刘易斯,写出《巴比特》那位,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自己能不能从他手中夺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还是个未知数,当然也看瑞典那些评委老头的想法。
至于,史沫特莱提到,他的作品拯救了无数的西方人。
老实说,这并不是包国维的本意,他脸上露出苦涩说道。
“我救得了他们,却救不了自己的国人。”
第307章 海明威要学我?
“这”史沫特莱也有些语塞。
她脑海之中不由得浮现出无数的画面。
来到华夏之前,史沫特莱已经从各种报道和资料之中,做好了看到惨剧的准备,并且做了许多心理建设。
可到了华夏之后,她依旧被彼时惨不忍睹的灾民以及社会情况震惊了。
从那之后,史沫特莱心中便升起了一个想法。
用自己的声音以及写作,为这片广大土地上面的民众以及进步人士呐喊,呼唤起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支持他们。
这也是她专程来采访包国维的原因之一。
史沫特莱心头一酸,她在沪市这两年,也看到了许多进步人士的无力感,看到了这个曾经辉煌异常的民族,如今在泥潭之中挣扎,这无疑是让人感觉到痛苦的。
但她不愿意看到,眼前这个男人消沉,因为正是他的作品,给无数人带来了力量。
所以,史沫特莱认真地说道。
“你错了包先生,你的作品是可以拯救这个国家的,文字的力量是无限的,文字是可以杀人的,也可以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