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193节

  台下的人群顿时一片哗然,华盛顿邮报竟然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最为关键的是,最后一段话,美利坚人提到,包国维的作品所展现出的华夏社会,让西方人改变了对于华夏人的偏见。

  给予了华夏人很高的评价!!!

  这不是包国维一个人的扬名,这是整个华夏族群的扬名啊!

  “啥啥玩意儿?!!”

  方新川还站在旁边,顿时有些语塞了,他惊疑地看着包国维,好家伙千防万防,还是无形之中,给秉文这个混蛋给装到了。

  试问,在这个时代的华夏人,哪个没有受过气?哪个没有因为西洋人的傲慢和偏见,感到气愤和不甘?

  而包国维,则是在文学一途上,实实在在的利用作品,让西方人改变了原有的偏见,转而认为,华夏乃是古老而拥有智慧的种族,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光光是这一点,便让方新川眼热了。

  该死!老子也想要学文了!

  写文章,写小说也可以这么牛逼么?

  可饶是如此,杰森所念的内容还没有结束,他尽量让自己大声一些,吃力地说道。

  “美利坚《西雅图时报》提到,包没有过度煽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利用简单朴素的故事描述,告诉读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读者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体验,但也深刻呈现出华夏人.”

  “《时代》周刊的评价指出,华夏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似乎都发生在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尽管接踵而至的打击可能令读者难以同情,但包至真至诚的笔墨已经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

  从各种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夏人千年以来以此作为思考西方人是否应该”

  原本包国维倒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因为都是十分普通的夸赞,都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

  可在听到《时代》周刊的评价之后,包国维顿时有些绷不住了。

  听起来怎么那么熟悉啊?

  怎么那么像是后世,中文互联网上面的各种反思?

  经典再现了属于是,只是这个再现穿越了百年,来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而这正是包国维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这也是,包国维在作品里面,埋下潜移默化的“私货”。

  在这个“和平演变”概念,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显然就算是最为先进的西方人,也没有办法防范到“意识形态”攻击,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杰森看出了,包国维对于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

  随即说道:“包先生,您对于这些报纸的评价,是一个什么看法呢,我听说还有不少西方人,因为看到你的作品,而对于远在东方的华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旁边有人外国人,十分激动地说道:“包先生笔下的华夏令人佩服,我此生若是有机会,也想成为一名华夏人,这是上帝所允许的!”

  包国维听到这话,脸上一阵无语,心里忍不住吐槽说道。

  上帝要是知道,你要成为一名华夏人,不知道是什么表情。

  但他表面上,还是笑着对杰森说道。

  “记者先生,十分感谢你带来的分享,这些内容对于我很重要,感谢美利坚民众对于我的厚爱和支持。

  《活着》这部书是我呕心沥血之作,融合了在杭城的童年经历,以及在我华夏底层的所见所闻.”

  包国维的回答十分标准,也十分漂亮,他现在要做的不多,只要能够维持住,现在自己在洋人心中,放出光芒的地位便可以了。

  “当然,我也要十分感谢林玉堂先生以及马托斯先生,对于《活着》这本书所提供的帮助.后续对于《枪炮、病菌与钢铁》这部作品的翻译和国外出版,很快便会提上议程。”

  对付起这些记者,包国维还算是轻车熟路。

  无非是说一些,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的废话罢了。

  乍一听,好像是很有道理,实际上细细琢磨起来,什么都没有说。

  “对于钱钟书先生,我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敬重的,有机会一定会去清华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文学天才。”

  包国维对于能够回答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回答。

  钱钟书今年大约刚刚满二十岁,去岁刚刚考入清华外文系,可以说是名噪一时的少年天才。

  只不过近来,几乎所有的风头都被包国维给盖了过去。

  “我与章念月的恋情属实,对于其他东西,实在抱歉,涉及到私人领域无可奉告.”

  “郭布罗·婉容小姐对于我的评价,我从来没有关注,今日知道后深表荣幸,但这位记者,你的称呼我需要纠正一下,清朝早已是过去历史,所以皇后一词实在是不够妥当,建议统一称呼婉容小姐,亦或是溥仪先生的夫人.”

  好不容易摆脱了记者们的“围追堵截”,包国维在曹晏海的保护下,终于坐上了车。

  回头一看,方新川早已经不知道被挤到了哪里去,本来还想带上他一程,如今也只好作罢了。

  曹晏海在前座回头问道:“师父,咱们这回去哪里?去您的学校还是去拜访某位先生,师公的店里面似乎也需要帮忙。”

  这些都是包国维到了沪市之后,经常去的地方。

  思考了一下,包国维似乎早有准备,指着一个方向说道:“去公共租界,约好了去见一见林玉堂先生,我有一件要事,需要与他一起商讨一番。”

  “要事?”

  曹晏海脸上露出疑惑,他感觉包国维手上基本上都是要事大事,哪有不重要的事情?

  但他也没有说些什么,点了点头,便吩咐司机出发。

  公共租界。

  林府。

  “好啊!好啊!”林玉堂看着一条一条的好消息,脸上露出由衷地笑容,他看向对面喝茶的包国维,感觉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切上几分。

  林玉堂嘿嘿一笑,发出感慨说道:“让这些洋人服气,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傲慢且自负,百年来的掠夺让他们不可一世,而秉文伱这是真正让他们服气了。”

  “哈哈哈,实际上这是一种战术,真正随意的文字,并非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我本来以为能够有三成的效力,已经很不错了,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想到竟然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

  包国维也感叹说道。

  一开始,他只是想要将《活着》作为一个突破口,可没有想到竟然有如此拔群的效果。

  包国维低估了洋人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好奇心,自古对于西方人来说,东方便是充满神秘和财富的地方。

  这一点在近百年来,才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

  可包国维的这本《活着》,如同在熄灭的干柴烈火之上,又添加上了一把火焰,燃起了美利坚乃至于西方的“华夏热”。

  林玉堂回想起翻译的过程,没好气地说道:“你家那几株玉兰花,一定要给我,移植到我家花园来!”

  “先前为了翻译出你这本作品的精髓,老夫可是抓耳挠腮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

  他十分气愤地说道:“关键是你小子,就喜欢在细节处加一些奇怪的私货,我想要体现出原著的精华,就必须结合中英文的语境,做一个良好的转换,这实在是一件难事。”

  林玉堂并不喜欢钱财,唯独对于这些花草情有独钟,早就惦记上包国维院子里的花草好久了。

  包国维拱拱手说道:“还是得多亏了先生,若不是你,《活着》如今也达不成这个成就。”

  林玉堂哼哼两声,他不是那种客套的人,有些奇怪地问道。

  “我开始没有觉得什么,只是觉得你这些细节,如故事里面隐隐约约对于华夏人的赞扬,对于西方人的剖析和蔑视,这都藏在故事里面,不仔细分析判断的话无法察觉。”

  他再结合当前西方各方的反应,问道。

  “这些东西,真的有这么神奇,可以达到让西方人转变观念的程度?”

  包国维喝茶的手顿了一下,随即笑着反问说道。

  “不知道林玉堂先生是否听过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攻击?”

  “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攻击?!!”

第195章 小包的民国红客联盟!

  “什么是和平演变?什么又是意识形态进攻?”

  对于这个出自二战以后的战略概念,林玉堂自然是不懂的。

  包国维在心里面盘算了一番,要怎么样将这个概念解释给对方知晓。

  毕竟冷战时期的国际局势,与现在大相径庭。

  这种手段,就像是在西方政府的肉里面,植入一根尖锐的尖刺一般。

  而在原先的“和平演变”概念上,不仅仅有文化方面的渗透,还有金融、贸易、科技、教育等多个手段,多个维度如温水煮青蛙一般,诱使目标国家动乱。

  美利坚就曾经在西欧设立了大型广播电台,如“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等等。

  美其名曰,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向东欧民众传播西方成就、生活及价值概念,特别是对于东欧一些政权的抹黑和诋毁。

  控制住舆论场,用人权、民主、言论自由、交流思想,等等冠冕堂皇的概念,粉饰他们的最终目的。

  实际上,这便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计策,不同于以往的热战,这种攻击更加的致命。

  而作为個人,包国维自然是不能够施行大方面的战略,他只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西方读者们植根下,完全不同的概念。

  包国维神秘一笑,点了点桌面上《活着》漆黑的封面,上面鲜红色的书名,十分地刺眼。

  “先生不是在这本书里面见到过了吗?”

  林玉堂收回震惊的眼睛,看向了桌子上的那本书,他的脑海里面开始流传小说之中的内容。

  其中华夏人在面对家庭破碎、亲人去世重重打击时刻,坚强不屈以及逆境中的顽强。

  比起洋人的唯利是图,书中所体现出的国人,更加的勤劳务实,还有乐观以及极强的适应能力。

  老实说,就算是林玉堂看了这些,都会觉得华夏人乃是一个颇具美德的种族,如今的落后也仅仅是一时失势罢了。

  作为一名文学家,林玉堂都尚且如此,被书中的情感和导向所感染。

  那么,洋人看到了这些又会如何?

  林玉堂经常翻看洋人的历史,发现这群人是一群极度容易被煽动的族群。

  洋人有很多特点,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追求自由放肆的欲望。

  压抑的智慧和规则,会让他们感觉到疯狂,以至于反抗。

  包国维还在《活着》这本书里面,写了西方政府以及既得利益者的潜规则。

  即便是选举制度,依旧是财阀和家族,掌管上层,底层人民还是只能挣扎在贫苦之中,被战争所蹂躏。

  小说之中的德国人福特,便是其中很好的例子。

  他因为欧洲的战争,而逃离到了华夏,在华夏乡村的质朴劳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想到这里,林玉堂明白了为什么包国维的这本书,能够在西方引起一场“华夏热”了。

  这小子便是故意的!

  别人写书,想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将心中的一番沟壑和自以为深度的思想,传达给每一个读者。

  他倒好,想的是国家层面的事情。

  他竟然想要以一己之力,颠覆整个西方舆论场?

  越想越心惊,饶是养气功夫极好的林玉堂,现在身体也略微有些颤抖了。

  “这实在是.这实在是太过于疯狂了吧?”

  包国维没有在意对方的激动,反而侃侃而谈介绍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93/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